单薄的身体,承载了所有的苦难,而他不屈不挠地奋斗,只为了圆这个梦。
他的梦,感动了所有“阅读”他的人。
昨天,不少热心的读者打进热线。他们或是表达对江建最诚挚的祝福,或是为江建寻亲提供线索。其实他们,也都只为了一个希望:江建能早日圆梦。
找到了送江建
去福利院的濮奶奶
没过多久,网络上也挂出了陈菊英奶奶的这个线索。
但遗憾的是,记者循着这个线索多方打听,仍旧无果。
一位黄姓读者,也打进了本报热线。他这样猜测,“把孩子送进福利院,应该有介绍信的,你们看看介绍信是谁开的?”
于是,记者找来了那封介绍信。介绍信末端,注明了开具方的地址:建国南路385号。在当时,这会是哪里呢?
“根据我们存的档案,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是城站街道办事处。不过现在,已经没有这地方了,城站街道也改叫小营街道了。”杭州市上城区地名办的一位工作人员说。
而就在此时,杭州江南专修学院学生处处长郑学垠传来了一个好消息,“那两个送江建去福利院的女士,其中一个叫濮素贞的,联系我们了!她当年就在城站街道工作。”
濮奶奶终于想起
当年襁褓中的江建
根据郑学垠提供的线索,记者找到了家住观音塘小区的濮素贞。
敲开濮家的大门,一位头发全白、身材瘦小的奶奶,站在桌边,冲着记者微笑。她,就是那位送江建去福利院的“阿姨”,今年已经88岁。而当年的她,也不年轻,64岁,是城站街道三桥居民区调解室的主任。
耄耋之年的她,看上去十分健朗,说话的声音中气十足,思路清晰。她用手指头点着报上江建的彩照,反复地念叨着,“你看,小伙子现在长得多漂亮啊。他现在这么有出息了,真好啊。”不停夸赞的她,就像是在说自己的孙子一样,笑眯眯的。
昨日上午11点多,濮奶奶66岁的大儿子,一脸兴奋地来看老妈妈,还带着一张报纸。“他跟我说,我上报纸了。以前送养过的一个孩子,现在获金牌了。”濮奶奶笑着说。
“有点不敢相信这样的事,我拿过报纸,仔细地看了每个字。看着看着,我就在想,那个孩子,是哪个呢?后来,我想起来了,就是那个。很安静的孩子,可惜就是站不起来。”濮奶奶很激动,说话的声音都高了。
列车员从火车座椅上捡到了孩子
虽然已时隔21年,但濮奶奶还能记得那个寒天。回忆起那天,她的表情瞬间变得凝重。
“那天9点刚过,一个穿着铁路制服的列车员怀抱着一个孩子找上门来。她说,孩子是在火车的座椅上发现的,乘客都走光了,只剩下这个孩子,可能是个弃婴。她没再多说什么,放下孩子就走了。现在,我已经不记得她叫什么了。只记得,她留了一头短发,干净利落。而那趟车,是从哪里开来的,她当时没有讲,我们也没来得及问。
这个孩子有1岁多吧,穿着一件蓝色的棉毛衫,一条黑色的棉毛裤,脚上没有穿鞋,只有一双袜子。看上去,不像是富裕人家的孩子。你们说的那个写着字的白布和玉佩,我已经不记得有没有了。这个孩子很乖,不哭也不闹,很安静。
这个列车员走后,我们逗着孩子。忽然发现,他站不起来,可一般来讲,1岁多的孩子都能站起来的,也能走点路了。他可能得了小儿麻痹症吧。想到这个,我当时心里一疙瘩,又是一个被遗弃的残疾孩子。心里头,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街道里开好介绍信后,我和金桂秋抱着孩子出发了。那时的福利院在余杭大观山,过去要两三个小时。这个孩子不哭也不闹,眼睛挺灵光的,不停地往四处张望。望累了,就闭上眼睛休息。
到了福利院,我看到操场上,六七岁的孩子们在追跑着玩耍,很开心很健康,也就放了心。把孩子交给保育员后,就出来了。”
濮奶奶想再见见当年抱过的江建
濮奶奶说,当时的城站街道三桥居民区离城站只隔了一条福元巷,挨得特别近。“所以被丢在城站或者列车上的孩子都送到我们这里来,由我们负责送往福利院。那几年,丢孩子的特别多。每个月,我们都要送孩子去趟福利院。”
濮奶奶说,除了江建,还有两个孩子给她的印象特别深。
“有个女孩,1岁多,长得挺健康的,送到福利院后没多久,就被一位30多岁的人领走了。他是个残疾人,一直想领养个孩子,听说我们接收了一个弃婴,就跑过来看。他一见那个女孩就很喜欢,等我们前脚刚把孩子送去福利院,他后脚就上门办了领养手续。”
还有一个孩子的故事让濮奶奶唏嘘不已。“有一个男孩,在我们把他送去福利院3天后,他的爷爷找过来了。原来,老人的儿子儿媳吵架吵得很凶,一气之下就把孩子丢在了城站。这个爷爷从我们这里打探到消息后,急急地赶去了福利院,可是孩子已经被人领养走了。他回来告诉我们这件事时,哭得很伤心。”
讲完这个故事后,濮奶奶始终都望着门外。说完后,过了好一会儿,她才转过头来,看着记者。
“我们接收的弃婴很多,起初也很不理解,怎么会有这么狠心的父母。后来接收得多了,有些孩子身上的书信,看了也很让人同情。再深想,可能是父母当时真的遇上什么难处了,才把孩子留在火车上。可能在那个时候,以父母的处境来说,把孩子送到福利院去生活,比留在身边更合适吧。”
“这个孩子身世虽然可怜,却是个不简单的。他长大了,还记得父母,想见一面,是个会感恩的好孩子。我挺想见见他的。孩子这么有出息,不容易啊!”濮奶奶最后说。
网友热顶
江建的寻亲帖
帮忙搜寻
当年的陈家村
昨天,江建的故事也在网上传开了。
前天,江建在19楼论坛上,发了一个寻亲帖,把自己当年的信物和有关的寻亲资料都放了上去。昨天,这个帖子的浏览量已高达9.6万余次,回帖数近700个。
网友回帖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他们深深的祝福和温暖的鼓励。
“miss小r”:一个缺失家庭之爱,却收获社会大爱的青年。一个被父母遗弃,却懂得感恩的青年。一个与病魔抗争,却战胜自己的青年。一个身有残疾,却奋发向上的青年。祝贺你获得了本次残运会的金牌!恭喜你为浙江夺得荣誉!
“wutongming2010”:每个月工资也就几十块钱,一千元真有可能是倾家荡产的…
还有不少网友,根据现有的线索分析陈家村可能所处的位置。
“紫韵风”:根据我的分析,当初放在城站那边的,估计是来杭州看病的。那也就是说那时候的陈家村到杭州是有火车的。台州和桐乡那时候,貌似是没火车的,我觉得可以排除。广东福建没必要到杭州来看病和送孩子,估计是浙江的。写南方陈家村也是给孩子留个线索,说明孩子父母是心里不忍,希望能有朝一日再见。
“独云往来”:1、白棉布上有好几个已经废止的不规范简化字,所以如果是父母写的,应该是在60岁左右了。如果是托人写的,说明这事所在村里应该有人知道的。2、“南方”一词,如果是浙江,可能要往衢州、丽水、温州一线考虑了,又因为可能是坐火车来的,丽水的可能性下降。这些地区里,叫陈家村的不在少数。
“醉卧南山”:这白棉布上的字迹相当不错,那个年代能写一手好字的人,很有可能是教书的,或是村里的文化人。
有一些热心的网友还整理了多版本的陈家村地址,有人列出了全国的陈家村,有人搜出了浙江的陈家村,还有人补充各地因农村建设被改作其它名字的陈家村。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