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环境及生态局局长谢展寰昨日(21日)接受本报访问时指出,未来局方工作重点主要有三方面,分别是解决环境卫生市容问题,尤其是清洁街道、美化城市;推动环保碳中和城市、资源循环、绿色运输,透过积极保育策略,强化香港的生物多样性;保障香港食物安全和稳定供应,促进本地渔农业可持续发展。
昨日,这位新局长对本报记者表示,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提到“切实排解民生忧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令他有深刻共鸣,新一届政府成立环境及生态局背后的原因亦与这两句话高度一致。
开展全港“清洁大行动”
“香港是高度发展城市,经济、科技都堪称世界一流,但市民生活环境却存在好大改善空间。”谢展寰表示,“环境及生态局成立,我们的抱负就是要为香港缔造一个健康宜人的生活生态环境,鼓励市民重视环保,为自己和下一代着想,贯彻可持续发展。因为居住环境直接影响到市民的生活与健康,局方在这方面责任重大!”
谢展寰强调,今届港府十分重视提升香港整体环境卫生和市容。香港特区政府已宣布成立“地区事项统筹工作组”,由香港政务司副司长卓永兴带领多个政策局及部门,致力于提升香港整体环境卫生和市容,高层次地统筹不同部门处理卫生工作,杜绝部门之间互相推搪的情况。“环境局和食环署会负责主力推动此项目的工作。”他说,第一阶段已统筹开展为期3个月的清洁大行动,结合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力量,清理全港各区卫生黑点。
探讨灭鼠新方法
谢展寰说:“虫鼠组有员工700人,外判人员2000人,工作大部分集中在灭鼠;惟很难以放了多少个老鼠笼、多少包老鼠药、捉到多少只老鼠来衡量工作表现。我们未来将多次到全港鼠患严重的地区了解前线工作,看看如何在监督上改善、探讨灭鼠新方法,要求管理层研究,找出更有效、更符合成本效益的新方法。”
停止喂饲才能保育野猪
早前由于野猪肆虐社区,对市民人身安全构成影响,港府建议修例禁止在全港所有地方喂饲野生动物,并提高刑罚至10万港元及监禁1年,并引入5000港元定额罚款,不过属驯化的鸽子和流浪猫狗却不受条例规管。谢展寰表示,自从香港渔护署对市区出没的野猪捕捉并人道处理以来,喂饲野猪的情况已有明显改善,奈何有少数市民即使被票控多次仍继续喂饲,所以当局必须加重罚则。他亦强调,只会处理社区野猪,“当野猪在市区无人喂饲便会回到郊野觅食,这才是更好地保育野猪。”
至于有地区人士反映鸽子和流浪猫狗问题一样扰民,谢展寰深明鸽子影响市容,亦有坚决意志去解决问题,目前正与香港律政司商议如何在法例修订上进行处理。不过,流浪猫狗本身有很多义工组织从事喂饲,须顾及不同持份者意见,“目前无打算在这方面立法。”
提速增效落实规划蓝图
香港特区政府亦为未来规划、制订了多个蓝图,如《香港2030+》《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50》等。谢展寰称,如何令蓝图和规划能按原计划及时落实,包括应对气候变化、减排、减废、废物回收、“走塑”等,局方未来将研究方法提速、增效。
他指,过去政府很多议案去到立法会都会受到反对派阻挠,如今庆幸随着完善香港选举制度,落实“爱国者治港”,议会内大家都是爱国者,行政立法关系大为改善,相信未来港府的立法工作会更顺畅。
另外,香港食品几乎全部依靠境外输入,疫情曾一度令供港食品运输链出现紧张。谢展寰指,香港有需要发展现代化渔农业,令香港有更安全、可靠、稳定的食品供应,“缔造香港品牌的本地农产品,可以令香港渔农业可持续发展”。
联手深圳打造大型生态走廊
谢展寰局长续指,未来香港会继续加强与广东省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改善区内臭氧污染问题;亦会与深圳深化两地在邻接地区生态保育及生态走廊的建设,以构建兼容的毗邻生态系统,包括将邻近沙头角边境的红花岭打造成新的郊野公园。
加强湾区合作改善臭氧污染问题
早在2019年,当时的环境局与广东省生态环境厅成立了“粤港环保及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小组”,工作范畴包括改善珠三角地区空气质素、保护水环境、林业护理、海洋资源护理和应对气候变化等的紧密合作。现时,这个小组由谢展寰及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厅长领导。
上述小组成立以来,双方官员举行了多次会议,并在去年通过了开展为期3年(2021至2024年)的《大湾区光化学臭氧污染及区域和跨区域传输特征研究》,以加强管理区域臭氧问题。
谢展寰表示,双方正继续就有关工作交换意见,包括研究减少都市生活中,包括汽车、香水、油漆使用时所产生的氮化物,以了解臭氧形成的成因及协助改善区域臭氧污染。
红花岭将建成新郊野公园
谢展寰还说,粤港双方会继续加强两地就林业、自然保护区、湿地的保育及管理方面的交流培训,并深化两地在邻接地区生态保育及生态走廊的建设,以构建兼容的毗邻生态系统。
他透露,深圳在接壤香港的地区就有森林保护区,而位于新界北边陲、邻近沙头角边境的红花岭,香港方面有意将其打造成新的郊野公园,最终在两地形成大型的生态保育基地及生态走廊,壮大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将米埔生态保育区建成城市绿洲
2021年港府施政报告“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部分提出,以米埔自然保护区为中心,透过收回约700公顷私人湿地和鱼塘地,加上政府土地,分别在南生围、大生围及甩洲一带(占地400公顷),米埔至新田/三宝树一带(占地520公顷),以及蚝壳围一带(占地300公顷)发展3个大型湿地公园;连同米埔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整个生态保育区占地料逾2000公顷。
对此,谢展寰局长说:“在生态环境保育方面,以往都是制定保育区、禁止该区发展,我认为这并非最佳保育方式,反为会令鱼塘干涸、田地荒废、野草丛生,土地生态最后会被破坏到如变成货柜场、废铁场。”
“这是双输!保育与发展并非输与赢的零和博弈,保育赢土地便无得发展,发展赢生态便得不到保育。”谢展寰认为,重点应放在物种保育而非土地本身,集中一块土地透过更有效益的管理及利用,收复其中大量已经荒废和退化的生态环境集中做保育,令这片土地上的生物、物种生长得更好、更加多样性,其馀的土地亦会得到发展。
谢展寰称,上述一大片生态保育区,第一层核心圈会对进入人士设限制,第二层会做本地渔业发展研究,第三层会做商业性渔业,第四层会做生态旅游甚至大型度假式酒店。保育区边沿位置则可用作发展,在这一大块土地上,前有繁华的深圳,后有未来的都会区,俨如城市绿洲,将会拥有非常珍稀的景色。
谢展寰透露,目前渔护署正研究制定保育区范围,再会修复一些已受破坏的湿地并研究如何管理,增加康乐和生态的部分,原本预计研究将于2024年初完成,惟他已决定把计划提速,争取于明年初完成。
新界东北堆填区料2030年停用
现时香港每日须处理约1.1万公吨都市固体废物及4000公吨建筑废物,分别由3个堆填区(即位于屯门的新界西堆填区、位于打鼓岭的新界东北堆填区和位于将军澳的新界东南堆填区)处理。谢展寰局长表示,特区政府的目标是透过多项减废及回收措施,配合转废为能设施,满足香港长远处理都市固体废物的需要,从而达到在2035年前后“零废堆填”的目标。
石鼓洲焚化炉2025年投用
谢展寰又指,港府早前就公布以屯门曾咀中部煤灰湖作为第二座垃圾焚化炉的选址,并发展每日可处理4000公吨都市固体废物的第二期垃圾焚化炉设施。他估计曾咀垃圾焚化炉会不迟于2030年代初即投入服务,将进一步减少以堆填方式处理都市固体废物。
“零废堆填”力争2035年达标
他表示,随着石鼓洲垃圾焚化炉在2025年投入运作,配合堆填区运作及交通配套安排,届时需要新界两个堆填区处理的都市固体废物预计每日可减少3000公吨;而曾咀垃圾焚化炉投入运作后,新界东北堆填区将会完全停止接收都市固体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