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且开始在具体的产业化、商业化项目中得到应用,出现新的发展趋势。第一,“深度学习”+“大数据”是当前人工智能发展的主要特征,人造神经网络能够像人一样学习和思考,使得人工智能能够处理更加复杂的任务,这一方式也成为大多数人工智能企业选择的技术路线。第二,实现了从实验技术向产业化的转变,在图像和语音识别、科学研究、预测分析等方面都已出现成熟的商业化产品。第三,应用的领域从商业、服务业向制造业、农业拓展,这使得人工智能越来越表现出通用技术和基础技术的特征。
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化的推进,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方向逐步明晰。一方面,人工智能作为基础技术,将实现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深度模型+大数据”是现今非常流行的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深度学习系统识别语音和文字后,通过大数据库,计算机能够将其翻译成其他国家的语言;在无人驾驶系统中,计算机也要通过深度学习的方法了解外界环境中哪些是安全的、哪些是需要避让的、哪些是极度危险的,深度学习的结果用以指导计算机设计驾驶速度和路线,这是无人驾驶系统安全性的最基本保障;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结合会创造真正会思考、能学习和动感情的机器人,这会极大提高机器人的使用体验,不仅提高工业领域机器人的生产效率和安全性,在商业场所和家庭,机器人也能够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上的优势
在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浪潮中,我国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和市场近些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并表现出与发达国家同步的趋势。与其他新兴行业比较,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有两个突出的优势。
同时也需要看到,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劣势:一是在人工智能重大基础理论研究上原创能力相对不足;二是高端芯片、基础材料、元器件、软件与接口等方面的技术对外依赖性较高;三是国内人工智能尖端人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确保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竞争中把握主动的政策建议
将加快发展人工智能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人工智能作为影响广泛的颠覆性基础技术,将对未来各行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正因为如此,美国将其列为国家战略,并相继发布了《为人工智能的未来时刻准备着》和《国家人工智能研究与发展战略规划》两个重要战略文件,欧盟也推出了《欧盟机器人研发计划》,人工智能已然成为国与国之间科技实力与经济未来竞争的制高点。我国应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并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在顶层设计之下,瞄准若干方向进行重点攻关,最终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研发能力和细分产业。
以建立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创新中心为抓手,促进人工智能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研究与技术推广。创新中心聚焦于人工智能在制造业应用中共性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可采取“公私合作”的运营模式,并建立由技术专家、政府官员、企业家代表和学者共同治理的机制。
建立“人工智能国家实验室”,强化基础研究。“人工智能国家实验室”聚焦于任务导向型、战略性的前沿基础技术的研究,依靠跨学科、大协作和高强度资金支持开展人工智能领域的协同创新和战略性研究,加强在大数据智能、人机混合智能、群体智能、自主协同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并前瞻性布局高级机器学习、类脑智能计算、量子智能计算等跨领域基础理论研究。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南大学商学院)
改革红利充分释放,2017年,海南农垦实现总营收225亿元,总利润4.62亿元,较改革前的2015年大幅增盈约1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