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7-9572.2013.02.021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10级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学生75例,其中男36例(占48.0%),女39例(占52.0%);农村20例(占26.7%),城镇55例(占73.3%)。62.7%学生家庭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28.0%家庭成员在3人以上,9.3%家庭有慢性病患者和残疾人。见表1。
1.2研究方法学生在第一学年末的暑假,对家人和亲戚开展不少于20名的家庭成员健康调查,撰写调查体会和调查报告各一份。针对家庭健康调查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从学生对家庭卫生需求了解、社区实践效果、对专业学习的影响三个维度,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参与家庭健康调查的学生进行资料获取,并与学生在进校初期(尚未实施家庭健康调查前)问卷调查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和评价家庭健康调查对学生职业趋向的影响。
1.3统计学方法采用Epidam3.2软件双人双录入,经逻辑检查无误后利用SPSS17.0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对部分数据采用X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水准为a=0.05。
2.结果
2.1调查对象发放问卷76份,回收75份,有效回收率为98.7%。学生对自己家庭及亲戚开展调查,调查对象以中年人为主的61人(81.3%),其次老年人为主的42人(56.0%)、小孩为主的26人(34.7%)、残疾人为主的5人(6.7%)。
2.2学生对家庭卫生服务需求的了解学生通过开展家庭健康调查,34人(45.3%)对家庭成员卫生需求有所了解;35人(46.7%)了解家庭成员的生活行为习惯。调查显示,家庭成员主要卫生问题依次是:没有健康观念72人(96.0%)、就医不方便71人(94.7%)、生活习惯差69人(92.0%)、缺医少药68人(90.7%)、无钱看病67人(89.3%);存在较多不良生活习惯:吸烟和饮酒73人(97.3%)、从不体检68人(90.7%)、不爱卫生66人(88.0%)、食盐和食肉过多62人(82.7%);仅16人(21.3%)认为卫生资源充足;家庭成员常患疾病排前八位的依次是高血压(72人,96.0%)、消化道疾病(72人,96.0%)、糖尿病(69人,92.0%)、上呼吸道感染(67人,89.3%)、皮肤病与性病(59人,78.7%)、泌尿道感染(58人,77.3%)、癌症(57人,76.0%)、脑卒中(53人,70.7%);学生认为家庭卫生服务中最需要的是健康咨询与体格检查74人(98.7%)、饮食指导72人(96.0%)。
根据生源(农村和城镇)、家庭月收入(3人)三个维度分析学生对家庭卫生需求的了解、生活习惯的了解、当地卫生资源拥有情况三方面的差异(见表2)。学生对家庭卫生需求的了解,家庭月收入3人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4显示,通过家庭健康调查,学生运用全科知识比例从71.1%提高至86.7%,对没有运用全科知识的原因从“理论和实践差得太远”变为“缺乏全科知识”;认为家庭健康调查对临床实践有帮助的学生从86.8%提高至96.0%,特别是在与患者沟通和取得患者信任方面较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4对学生职业倾向的影响通过家庭健康调查,学生对毕业后选择全科医生职业比例从48.7%增加至73.3%,对选择全科医师职业的原因上从“先就业后择业”转变为“待遇太低”、“前途好、服务方式人性化”;对不愿选择全科医师职业的原因从“前途不明朗”转变为“只能在社区工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3.1帮助学生了解家庭成员卫生需求,感受医学生的社会责任在假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期间,开展医学生家庭健康调查,让医学生认识到家庭卫生需要优质卫生服务与严重缺乏卫生资源之间的矛盾,了解到家庭成员存在较多卫生问题如缺乏健康常识、不良行为方式和健康观点与缺乏医疗卫生保障之间的矛盾。特别是来至农村的学生和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感受至深。从而更加理解我国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在强基层和医学生应担负的社会责任,为树立扎根基层、服务基层思想起到积极作用。
3.2提高学生对全科医学专业学习动力,感受全科医学专业的优势通过家庭健康调查,也有利于医学生对全科医学思想的建立、对全科医师工作性质的理解和全科医师工作职责的认识,激发了学习医学知识的动力和愿望,锻炼了自身沟通能力,融洽了家庭关系。特别是在女生和来至农村、低收入家庭的学生中更为明显,这可能与女生对职业发展问题比较依赖,容易听取他人的意见,比男生更加重视职业自身的价值等因素,以及社会文化对男女两性不同的角色要求有关。另外,来至农村、家庭收入水平越低的学生亲友依赖程度越低,即独立自主性较高,这部分学生奋斗和进取意识很强烈,独立意识和责任感比来自城市的学生相对较高。而来自城市和高收入家庭的医学生环境相对优越,社会支持相对健全,他们能够制定出更高水平的职业目标,也比较依赖自己掌握的社会资源。另一方面也提示,国家在中西部地区开展的面向农村定单定向培养医学生,在招收学生时可考虑学生的农村背景等,使培养的学生能够真正下到基层社区工作。
一、调查设计与样本信息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意向分析
(一)整体就业意向分析
就本次调查的整体情况来看,学生到酒店就业的意愿不是很强,只有46%左右的学生表示毕业后会到酒店就业,有20%左右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18%左右的学生选择到家族企业就业,10%左右的学生选择不知道,听家人安排,另有6%左右的学生选择出国或继续深造。
(二)不同属性就业意向分析
从性别来看,女生愿意到酒店就业的比例(39%)比男生要低(58%),相差近20%,由此可见男生更愿意到酒店就业。从生源地域来看,来自农村的学生愿意到酒店就业的比例(44%)与来自城镇的学生(48%)相差不大,说明生源地对酒店就业意向影响不大。从家条件来看,家庭条件好的学生愿意到酒店就业的比例只有33%,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愿意到酒店就业的比例达48%,说明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更愿意到酒店就业。
从不同年级来看,一年级到三年级酒店就业的意向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愿意到酒店就业的学生比例分别为45%、46%和51%。进一步调查发现,不同年级就业意向出现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一年级学生对酒店的认识不足,高达40%以上的大一新生认为酒店工作累而简单,没有挑战和价值;随着专业学习的逐步深入,大二、大三学生对酒店工作的认识提高,对酒店良好的工作环境、优雅的工作气质有好感,特别是酒店实习之后认识到酒店工作富有挑战,很锻炼人。这说明学校的教育对提高学生的酒店和专业认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影响有限。
(三)就业目标意向分析
就业单位选择上,32%的学生选择国际品牌连锁酒店,57%的学生选择高星级饭店(四星、五星),只有4%的学生愿意到国内品牌连锁酒店。进一步访查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国际品牌连锁酒店和高星级酒店的管理比较规范,学习培训较多,有利于自身学习和能力培养,且工作环境和员工福利好,职业发展空间大。此外受高职院校高质量就业评价标准的影响,高职院校更倾向于指导学生到名企就业,高星级酒店和国际品牌连锁酒店的社会认可度和美誉度较高。
薪资待遇方面,约92%的学生选择酒店就业的期望起点月薪(试用期结束后)是3000元以上,其中“3000―4000元”的占54%,“4000元以上”的占38%,只有0.5%的学生能够接受2000元以下的薪酬,高于浙江省最低工资标准的1850元。
(四)就业考虑因素分析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是学校专业教育对学生的酒店就业意向有一定的正向影响。高职酒店管理学生毕业后愿意到酒店就业的意向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专业实习之后,学生对酒店职业的正面、积极的认识提升。
三是酒店就业的岗位选择上更倾向于接触顾客机会多的一线岗位。酒店前厅和餐饮部门接触顾客的频率高,对员工的要求高,富有挑战,职业发展空间大,所以这些部门成为学生酒店就业的首选。虽然有部分学生倾向于行政人力资源及销售部门,但酒店能提供的就业机会少,他们更希望在酒店工作一段后有机会调换到这些部门。
四是酒店就业的单位选择上更青睐高星级和国际品牌连锁酒店。受学校就业指导的影响,酒店就业的单位选择上,超过半数以上的学生亲睐高星级酒店,近四成的学生更倾向于国际品牌连锁酒店。
六是个人发展前景和兴趣爱好成为影响学生就业意向的主要因素。学生在首次就业时重点考虑的因素主要是个人发展前景、兴趣爱好和父母及他人意见;但困扰酒店就业的主要因素是工作太辛苦、薪酬太低、发展前景、家人反对等。
(二)建议
二是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差异化培养。从全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来看,主要有两种:“2+1”和“2.5+0.5”,即两年的学校理论学习和一年的酒店顶岗实习,或两年半的学校理论学习和半年的酒店顶岗实习。这两种模式下,校企合作松散,学校理论学习阶段的专业指导与实习期间的职业指导脱节,校企没有形成补位指导,导致学生职业目标模糊,酒店就业层次低,丧失专业就业信心,专业就业率低。学校应深化与酒店的合作,在互惠互利的基础,开展全方位的、灵活多样的合作模式,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过程的参与,实习、实训指导,到开展特殊化与差异化培养,即在学生申请的基础上,酒店挑选优秀的学生提前进入酒店实习,由酒店指定优秀高层管理人员作为学生的职业导师,对学生进行工作技能、职业规划、专业素养等方面的指导,学生未完成的理论学习课程由学校老师和酒店管理人员共同担任授课,在酒店完成,学生毕业时可以提前进入酒店基层管理岗位。这种培养模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忠诚度,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层次。
第二,提高薪酬福利待遇。目前,酒店基层员工的工资水平普遍偏低,已成为影响酒店管理学生职业忠诚度的重要因素,也是导致酒店优秀人才流失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因此提高薪酬福利非常必要。酒店在薪酬管理上既要考虑人工成本,又要考虑员工需要,力求二者平衡,充分发挥薪酬制度在提高员工满意度和酒店生产力方面的积极作用。
第三,完善酒店晋升制度。增加酒店各岗位发展空间的透明度,加强员工职业规划管理,对员工的职业发展目标明确化,并适时指导,让员工有一个很清晰的奋斗目标,让员工知道自己的职业发展空间和机会,增加员工的职业信心。
四是加强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高职院校应将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涯,帮助酒店管理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目标,合理确立并调整就业期望,理性选择就业领域和岗位类型。同时,要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实习管理,使专业实习贯穿于大学的各个阶段,帮助学生形成对酒店行业的正确认识,并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树立从基层做起的就业理念。
参考文献:
[1]董长云.高职旅游专业学生酒店就业意向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2(8)
[2]何奇彦.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对毕业生就业流失的影响分析[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
[3]郜学敏,严艳.旅游管理本科生专业认知、业意向及专业忠诚度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
[4]罗春燕.高职旅游毕业生的职业选择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高职教育,2013(4)
2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湖南衡阳421001)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课题[湘教通(2011)272];南华大学护理学重点学科.摘要:目的:分析职业院校医卫类学生器官捐赠态度和意愿的影响因素,为在职业院校开展器官捐赠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衡阳市某职业院校医卫类学生,采用史丽珠《器官捐赠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用SPSS17.0软件统计848份有效问卷,分析848名医卫类学生器官捐赠态度和意愿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在848名学生中,其器官捐赠态度总得分为(3.44±0.73)、器官捐赠意愿总得分为(2.00±0.59);有55名学生愿意进行器官捐赠,且最愿意将器官捐赠给家人;愿意捐赠的器官前3位分别是捐赠眼角膜(30.5%)、捐赠肾(18.8%)、捐赠心(16.5%)。结论:职业院校医卫类学生的器官捐赠态度和意愿得分处于中等水平;器官捐赠呈正向态度,但捐赠意愿较低,应在学生中加强器官捐赠知识教育。
关键词:器官捐赠;态度;职业院校;影响因素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14年5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某职业技术学院870名医卫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1.2方法
1.2.2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录入数据、统计分析,P值少于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资料:共发放并收回87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848份,有效率为97.5%。848名职院医卫类学生年龄在13岁~25岁之间,其中,女生722人,男生126人;一年级学生302人,二年级学生218人,三年级学生136人,四年级192人。有731名(86.2%)学生听说过器官捐赠。
2.2器官捐赠态度:848名职业院校医卫类学生器官捐赠态度总得分为(3.44±0.73),器官捐赠意愿总得分为(2.00±0.59);不同年级学生器官捐赠态度与意愿总得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器官捐赠意愿:在848名职业院校医卫类学生中,仅有55名(6.5%)学生愿意进行器官捐赠。在愿意捐赠的学生中,89.4%的学生愿意将器官捐给自己的家人,61.1%的人愿意捐赠给朋友,41.2%的人愿意捐给不认识的人;88.0%的学生捐赠前会考虑家人的意见,57.2%学生将考虑自己的意见。
2.4器官捐赠内容:在愿意捐赠身后器官的职业院校医卫类学生中,在愿意捐赠的器官方面处于前3位的分别是捐赠眼角膜(30.5%)、捐赠肾(18.8%)、捐赠心(16.5%),而捐赠意愿最低的是皮肤(9.0%)。
3讨论
3.1职业院校医卫类学生器官捐赠态度和意愿现状:该职业院校医卫类学生器官捐赠态度总分(3.44±0.73)和器官捐赠意愿总分(2.00±0.59)处于中等水平,器官捐赠呈正向态度,学生们比较认同器官捐赠的价值,本结果与史丽珠等[4]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但低于陈瑞娥等[5]研究结果,可能是因为在我国生死教育学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媒体的宣传力度也有待加强。因此,建议学校增开有关器官捐赠的课程,提高医卫类学生的捐赠态度与捐赠意愿。
3.2职业院校医卫类学生器官捐赠态度和意愿的影响因素:传统的封建思想与伦理道德观念在我国几千年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广大民众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死后要保持全死;活着时忌讳谈论生死的问题,更不要说谈论身后事,受“生要全肤,死要厚葬”等所谓生命神圣论以及“贵生怕死,忌谈死亡”等偏颇的认识[6]的影响。赞同“我死后一定要保持全尸,故不捐赠器官”占23.8%,说明职业院校医卫类学生受传统封建思想影响较少。但是,37.9%的学生赞同“我的家人如果知道我死后捐赠器官,他们会不高兴”;“就捐赠前会征求谁的意见时”,虽有57.2%的学生会考虑自己的意见,但却有88.0%的学生会考虑家人的意见,表明职业院校医卫类学生受伦理道德、家庭情感因素影响个人的捐赠意愿。因此,在进行器官移植、器官捐赠的知识宣传时,应扩大宣传的范围、增加宣传的力度,争取全民知晓并积极参与。
3.3死亡判断标准:调查结果显示45.0%的学生担心“如果我答应捐赠器官,在尚未确定我死亡前,医师们就会迫不及待地取出我的器官”。因此,明确死亡标准尤为重要。我国现行的《人体器官移植条例》中规定,在人体器官移植过程中,判断是否能进行器官摘取行为应以“脑死亡”为标准。目前我国在临床实践中,将“脑死亡”与“心死亡”有机结合,形成我国的“脑心双死亡器官捐赠模式”。再者,器官摘取、移植的参与医师不得参加判定捐献者的死亡,以免为达到移植器官的目的而把未真正死亡者当成死亡者进行器官摘取与移植。
3.5人生观与心态:本调查结果显示,81.4%的学生赞同“人死后把器官捐出可以造福人类”,表明职业院校医卫类学生具有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念,只要在不伤害自己或极少伤害自己的情况下愿意救助他人,为社会作贡献。自我延续是人类具有的比较强的一种心理表现。64.6%的职业院校医卫类学生赞同“假如我死后能捐出我的器官,就像有部分的我仍然活着”,相当于死者的重生,比率高于吴红艳[10]的研究结果。在捐赠的器官方面,31.0%的学生意愿捐献眼角膜,仅有9.0%的学生愿意捐赠皮肤,可见职业院校医卫类学生希望死后能保留自己身体外在的完整性,具有较强的追求完整、完美的心理特征。
总之,器官移植这一生命科学技术带给了医学领域一系列伦理难题,需要人们重新认识和思考生命伦理、社会伦理与道德等,分析其利弊,建立相应的社会调适机制,提高广大人们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使器官移植事业真正开展并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李艳.河南省居民对活体大器官移植认知态度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6):758.
[2]史丽珠,曾明月,陈琼瑶,等.器官捐赠量表信效度之建立[J].长庆护理,1998.9(4):11-19.
[3]黄芬,周金莉,万艳平等.农村居民器官捐赠知识态度及意愿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3,29(3):417-419.
[4]史丽珠,刘于纶,黄淑玲,等.北部某护专护生对器官捐赠意愿、态度、知识之调查[J].长庆护理,2001,12(1):43-51.
[5]陈瑞娥,谢春满.大学护生对器官捐赠的知识、态度、意愿之探讨[J].安宁疗护杂志,2007,13(2):185-199.
[6]刘勇.关于器官捐献的公民教育研究[D].清华大学,北京:2004.
[7]黄洁夫.推动我国器官移植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性举措-----心死亡器官捐献试点工作原则性思考[J]中国器官移植杂志,2011(1):1.
[8]何悦,刘云龙.中国人体器官移植立法之完善[J].中国发展.2011(3):30.
【关键词】血液稀释
Effectofacutehypervolemichemodilutionwithhydroxyethylstarch130/0.4onhemorheologyandmicrocirculationinpatientswithfingerreplantation
【Abstract】AIM:Toobservethechangesofhemorheologyandmicrocirculationinpatientswithfingerreplantationafteracutehypervolemichemodilution(AHHD)usinghydroxyethylstarch(HES,130/0.4).METHODS:Fortypatients(ASAⅠⅡ)wererandomlypidedinto2groups(n=20pergroup)andreceivedintravenousinfusionofHES(130/0.4)andRingerssolutionbeforeoperationtomakeHctdecreaseto30%.Anaestheticmethodwascontinuousinterscalenebrachialplexusblock.Duringoperation,onlyRingerssolutionwasused.Aftervascularanastomosisandbloodreflowing,themicrocirculationwasobservedandcomparedinthe2groupsandhemorheologyindexwasmeasuredbeforeandafteroperation.RESULTS:Thewholebloodviscosity,Hct,capillaryfillingtimeandplateletaggregationratemargininHES(130/0.4)groupweresignificantlylessthanthoseinthecontrolgroup(P
【Keywords】hetastarch130/0.4;hemodilution;replantation;fingers;hemorheology;microcirculation
【摘要】目的:探讨羟乙基淀粉130/0.4高容量血液稀释对断指再植患者血液流变学和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对40例ASAⅠ~Ⅱ患者随机分为万汶组(n=20)和对照组即平衡盐组(n=20),手术前扩容至Hct30%.麻醉方法均为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术中液体维持用平衡盐.血管吻合开放血流后比较两组血运微循环情况,手术开始时和结束时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万汶组AHHD后全血低切黏度、高切黏度、红细胞比容、血小板黏附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关键词】羟乙基淀粉130/0.4;血液稀释;再植术;指;血液流变学;微循环
0引言
新型60g/L羟乙基淀粉(HES130/0.4,万汶)是目前容量治疗的有效血浆代用品,具有中分子量低取代级的特性,其高效扩容,以及改善血液流变学的特性促进了临床治疗的应用.断指再植的成活是受多因素影响的.当患者在血容量不足状态下必然导致组织灌流不足,血液浓缩,血黏稠度增加;使红细胞和血小板容易发生凝集,易导致吻合口的栓塞.同时由于组织血流灌注不足所引起的代谢障碍和细胞受损必然引起微循环的改变,往往导致断指延迟再植.我们观察羟乙基淀粉130/0.4(万汶)AHHD对断指再植术血管吻合的患者血运再通后血液流变学和微循环的的影响,为羟乙基淀粉130/0.4在肢体离断缺血后改善血液流变学和血管微循环提供进一步的临床依据.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选择急诊手外伤,需要行离断指端吻合患者40(男33,女7)例;年龄18~55岁;体质量45~80kg.ASA分类Ⅰ~Ⅱ级,术前心肺功能正常,肝肾,凝血功能正常.Hct>35%,失血量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数据以x±s表示,组内比较用随机区组方差分析,组间比较对前后差值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表1两组一般情况(略)
2.2两组血流变学指标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在扩容前无显著差别(P>0.05).在手术开始时,万汶组全血低切黏度、高切黏度、红细胞比容、血小板黏附率明显低于扩容前和对照组(P
表2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略)
aP
表3两组血管吻合后的微循环指标(略)
本研究结果表明,羟乙基淀粉130/0.4AHHD可降低全血黏度,降低红细胞聚集性,减少血管阻力,改善血液的凝固状态[5].全血黏度降低还可以加快局部血流速率,减少局部代谢产物,缓解血管痉挛,有利于改善吻合血管血运.而且AHHD致Hct下降,血液的黏稠度明显下降,红细胞在血液中保持悬浮,易于通过微循环[6].同时心排血量增加代偿了动脉血氧含量的下降,AHHD时氧离曲线右移,向组织释放氧增加.万汶组与对照组在血管吻合后微循环的指标比较有显著差异,正说明万汶安全扩容不仅保持有效血压使血管快速充盈,血液流动加快,局部皮温升高,能够防止血栓的形成,提高术中断指再植的成活[6-7].而且万汶进行血液稀释Hct至30%时对患者心、肾功能均无影响,并且无一患者出现不适及过敏现象.所以,羟乙基淀粉130/0.4可安全扩容,防堵毛细血管漏,改善肢体离断缺血后的血液流变学状态和血管微循环.
[1]EntholznerEK,MiklkeLL,CalatzisAN,etal.Coagulationeffectsofarecentlydevelopedhydroxyethylstarch(HES130/0.4)comparedtohydroxyethylstarcheswithhighermolecularweight[J].ActaAnaesthesiolScand,2000,44:1116-1121.
[2]郭晓丽,葛衡江,刘怀琼.羟乙基淀粉(200/0.5)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1,22(2):87-90.
[3]LangeronO,DoelbergM,CoriatP,etal.Voluvenalowersubstitutednovelhydroxyethylstarch(HES130/0.4),causesfewereffectsoncoagulationinmajororthopedicsurgerythanHES200/0.5[J].Anesth.Analg,2001,92(4):855-858.
[4]付辛荣,王捧寿,励刚.创伤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30例临床观察[J].中华微循环,2004,8(4):255-257.
[5]PhilippeJ,StefanG,RudiDP,etal.Hydroxyethylstarch130/0.4versusmodifiedfluidgelatinforvolumeexpansionincardiacsurgerypatients:theeffectsonperioperativebleedingandtransfusionneed[J].Anesth.Analg,2005,101(9):629-634.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课程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在国内开办已30多年,开办高等职业教育也近10年。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迅速发展,医学影像学范畴不断扩大,已包括X线、CT、MRI、超声、核素扫描等多种成像技术。因此,如何根据各级医院及影像科职业岗位能力的不同需要设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体系,培养适用性专业技术人才,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笔者根据近十年来从事高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结合医院影像科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情况分析,对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改革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现报道如下:
1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设计现状
据调查,全国50多所高职高专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计的专业主干课程是基本相同的,其中包括《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医学影像诊断学》等,这种课程设计模式已经有约10年了,对培养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现有的专业主干课程设计也逐步暴露出某些不适应之处。
1.1专业主干课程设计与医院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不适应
目前,一般地(市)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影像科的职业岗位包括普通放射科、CT室、MRI室、超声室和核医学科等多个部门;一般县级医院只有普通放射科、CT室和超声室;社区和乡镇卫生院则只有普通放射科和超声室。从毕业生就业定位来看,高职高专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大多数在县级医院及乡镇卫生院工作,也有部分毕业生在地(市)级以上医院就业。目前,《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医学影像诊断学》等三门专业主干课程都是由普通X线、CT、MRI、超声四大影像学内容的横向组合而成,显然,上述课程设计与毕业生就业单位及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不适应。
1.2专业主干课程设计与教学进程安排不适应
1.3专业主干课程设计不适合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目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过分地强调了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忽视了各级医院影像科职业岗位的相对独立性。譬如《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囊括了X线、CT、MRI、超声等各种影像诊断学内容,其希望让学生全面掌握各种影像诊断的综合应用能力,适合于在地(市)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职业岗位就业的部分学生。但这不能满足于不同层次医院、不同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尤其是不适合于县级医院及乡镇卫生院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也不能使学生个性发展(选择职业岗位)得到充分实现,这与实用性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格格不入的。
因此,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设计要紧密结合各级医院影像科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以及毕业生择业的意向。当务之急是要按照不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进行改革,构建满足医院影像科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主干课程体系,以达到培养适用性技术人才的目的。
2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的思路和目标
2.1实施模块化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依据职业岗位设计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实施模块化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引用的国外职教课程模式主要有世界劳工组织的MES模式、德国“双元制”模式、加拿大CBE模式等,这三种模式统称为“能力本位模式”。它们各有所长,特点各异,其本质都体现了核心课程理念、课程结构模块化和课程综合化,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取舍决定于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这些模式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其课程开发方法已成为改造传统职业教育弊端的有力武器[1]。
模块化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也是职业教育界追求的一个目标[2]。近十年来,国内许多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做了类似的课程模块化改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近几年来,部分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也进行了某些教学改革工作[3],但至今尚无主干课程模块化改革的研究报道。
2.2依据不同的职业岗位设计模块化课程,有利于实现零距离上岗
综合性医院影像科内部主要有四个部门(普通放射科、CT室、MRI室、超声室),每个部门就是一个职业岗位,各职业岗位工作既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假设将每一个职业岗位设计为一个总的课程模块(即为一门课程),然后,再根据这个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进一步分成许多更小的二级、三级课程模块(称为子模块),即是各个章、节的课程内容。这样,针对每一个职业岗位设计一门课程,那么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上就不会出现“错位”现象。学生在学习掌握好一门课程后既可胜任医院影像科的某一个职业岗位工作,学校也可根据各级医院影像科不同的职业岗位需要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技能。这样,既便于教务处安排各门课程的教学进程,又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发展及就业岗位意向重点选择一个或几个课程模块,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
2.3主干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目标
主干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目标是提高毕业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促进毕业生就业。根据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改革的设想和职业岗位的要求,由(医)院、(学)校合作共同编写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改革教材及配套实验实训指导书,并共同承担专业课程(含理论课、实训课)教学工作,创新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为毕业生在各级医院就业做好更充分的岗位适应准备。
3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工作的初步成效
3.1(医)院、(学)校合作,共同编写模块化课程改革教材
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规划教材《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和《医学影像诊断学》等三门课程为基础,以综合性医院影像科四个职业岗位工作要求为依据,重新编写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教材,分别确定为《X线检查与诊断技术》、《CT检查与诊断技术》、《MRI检查与诊断技术》和《超声检查与诊断技术》四门课程。新编教材每一门课程均包含成像原理、检查技术和诊断三方面内容,各门课程内容是相对独立的。参加教材编写人员都是具有较丰富工作经验的专业课教师和医院临床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同时又是实施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理论课和实验实训课授课教师。此外,还为本套改革教材编写了配套的《实验实训指导》。
3.2设计实验班与常规班对照,组织实施模块化教学
每年将同年级的三年制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分成两个班,分别使用不同的教材进行专业课教学。其中一班学生(简称常规班)使用现有高职高专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规划教材《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和《医学影像诊断学》,二班学生(简称实验班)使用学校自编的模块化改革教材《X线检查与诊断技术》、《CT检查与诊断技术》、《MRI检查与诊断技术》和《超声检查与诊断技术》。两个班的授课总学时数是相同的,各课程均安排在第三、四学期上课。按照学校统一制定的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方案,分别对两个班的教学情况进行教学考核,比较其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差异性。考核的结果反映:实验班的课程安排有一定的灵活性,各门课程之间不会出现前后衔接“错位”现象,模块化课程教学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学生技能操作考核成绩优于常规班,教学效果好,教学质量高。
3.3通过对毕业生实习医院调查反馈,评价教学改革成效
自2008年6月以来,学校对三年制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所在的实习医院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听取了带教老师和实习学生对模块化教学改革的评价,比较两个班级学生在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及岗位适应能力的差异性。总体评价是:模块化改革教材是一种成功的尝试,实验班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操作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等方面比常规班学生要强一些。
4有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搂一峰.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块化设计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6,27(7):43-44.
[2]周新源.现代职教课程观与模块化教学[J].职教通讯,2007,6: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