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酒店行业的财报整体并不算好看,但其中的一项数据,却将行业发展趋势指向了同一方向,即会员运营。
在此消彼长的存量市场,酒店集团本身会员数和自有渠道预订增加,就意味着不可避免地切走其他渠道的蛋糕。而这其中最为明显的,或许就是OTA平台。
归根到底,这是对客源的争夺。显然,我们正身处一场精妙的会员争夺战当中。
彼时,OTA平台横空出世,集合订酒店、机票、提供旅行攻略等于一身,集合式的服务为用户省去很多麻烦。在上游,帮助酒店集团进行线上化运营,带来此前没有的分销渠道,一时成为业内佼佼者,受到用户和酒店的欢迎。
对于酒店集团来说,OTA平台的用户并没有很高的粘性——今天用户在OTA平台预订的如家酒店,明天可能就换成汉庭。而且,没有深度体验酒店服务的顾客,复购率很难保持。
复购率对酒店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代表着客户的忠实度,忠实的客户不仅仅能够带来丰厚的利润,也能给酒店树立良好的口碑。
因此,随着行业进入存量竞争时代,我们可以看到,酒店集团逐渐开启了抢人大战,纷纷升级会员体系,最为重要的是将会员权益拓展到住宿之外。
例如首旅如家的用户,不仅可以在App上订购酒店内的餐饮,还可以网购其它产品;
锦江搭建锦江会员生态体系,实现锦江全产业链的协同和串联,让会员能够畅享锦江各板块所提供的多元化、多场景的权益体验。
案例太多,这里不予赘述。一个明显的信号是,酒店集团的会员体系已经对当下用户形成了强烈吸引,以至于目前在社交平台上,出现了一种新的“酒店代订”生意。
根据媒体报道,在小红书、闲鱼上,一群自称“为了保级”的用户在平台上发布酒店代订的信息,也有一群大牌酒店“骨灰级爱好者”发布空刷房晚获得积分的教程。甚至出现了自掏腰包,请有缘人入住的现象。
例如预订北京万豪集团房间,可以享受白金会员价,拥有免费双人自助早餐、房间免费升级、延迟退房、免费游泳健身。此外在行政酒廊还可以享受免费下午茶、晚餐happyhour和各类酒品。
而这部分“生意人”的目的,并未通过代订赚钱,而是通过代刷会员获取更多的积分,来维持或者升级会员等级。
由此可以看出,酒店集团升级会员体系的“抢人”动作,在顾客心中已然有了一定效果。
10年前,酒店行业曾高度依赖OTA平台进行获客。但在存量市场,酒店集团抢的,或许就是OTA平台的“客源”。
前不久,北京一位商务人士需要出差,在某OTA平台搜索目的地周围酒店并确定之后,就费用、开票等问题致电了该酒店。最终结果是,该商务人士与酒店方绕开了OTA平台,预订了需要住宿的酒店。
究其原因,是因为沟通过程中,酒店方表示,如果在OTA平台上预订酒店,那么开票时会根据平台提供的数额来开票;若在酒店自有会员程序预订,不仅享受房费折扣等一系列权益,开票时也会更加方便。
很明显,对于需要报销的人士来说,面对标准化回复的机器人客服,和面对提供全方位服务的酒店人员,选择后者的人占比会更多。
这暴露出了一个弊端就是,作为一个中介方,在某些需要顾客与酒店直接对话的场景当中,OTA平台存在一定的短板。
另一方面,随着文旅大住宿行业的发展,OTA平台也已经不算是新兴的渠道。小红书、抖音等拥有广阔用户群的社交平台、电商平台,通过视频、图文等形式种草锁客,也对OTA平台带来了冲击。
实际上,根据艾瑞咨询、招商证券数据,近年来在线住宿预订的行业OTA率呈现缓慢下滑趋势,由2013年的88%下降至2019年的82%,主要是由于早年酒店行业连锁化率持续提升,上游供应商连锁酒店行业加速整合带来的集中度上升,酒店龙头持续发展线上自营业务所致,
更加重要的是,连锁酒店集团不断扩大的会员规模,以及不断提高的自有渠道入住订单,都将切走原本是OTA,或将是OTA的市场。仅在客房预订方面,OTA平台的未来成长性,似乎有些令人担忧。
面对着酒店供应链上的种种冲击,OTA平台选择自己下场做酒店。
OTA平台孵化酒店,毋庸置疑的就是能够获得平台的流量支持,利于推广;并且资金实力雄厚,能够快速进行复制;再就是互联网品牌的技术优势和大数据支撑,这都是传统酒店品牌可望不可即的优势。
除了亲自下场做酒店,OTA平台也在加强与酒店集团的合作,打通会员体系。
到了如今,各种平台旗舰店已经如雨后春笋。但核心的是,这种模式下,定价权依然是两个阵营争夺的焦点。
可喜的是,这场“抢人”大战中,平台和酒店之间越卷,消费者的权益就越丰厚。而对于行业来说,基于服务来进行的争夺,经此一役,整体生态必将迎来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