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外来的文化和现代高科技的不断渗透,蒙古族的民间美术受到了比较严重的冲击,逐渐的已经有了淡出人民视线的倾向,许多蒙古族民间美术的传承人虽然可以忍受多年的学习之苦,可是却没有办法让自己的所学转变成可以带来实质的经济利益,往往不得已放弃自己真爱的美术艺术,这样的状况造成了诸多民间美术面临失传,而蒙古族地区别具一格的民间美术、民族服饰、风味独特的民族饮食、精彩绝伦的搏克比赛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急待抢救与保护。
虽然近几年我们把民族文化传承推到了重要位置,但是当地蒙古族文化却呈现出了十分浓厚的商业色彩,导致原有的传统文化内涵被淡化或者过度开发,比如蒙古族传统的“那达慕”,原有的赛马、射箭、摔跤等活动已经被经济贸易和文艺演出所代替,许多人来是为了做买卖,已经失去了原来“那达慕”的意义。还有为了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蒙古刺绣、皮画等出现批量复制品,这些商品对蒙古族文化内涵研究放弃,作品缺少创新,生搬硬套,蒙古族民间美术所包含的精神内涵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和传承,这往往成为变相破坏和摧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当地人选择走出去,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来当地旅游。为了与外地人做生意,进行交流,加上国家的推广普通话,学习本民族语言和文字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很多年轻人只会语言,不会文字,也不利于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
二、蒙古族民间美术保护传承的对策研究
(一)国家要为蒙古族民间美术传承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与政策支持
国家应该加大对蒙古族民间美术资金注入,同时设置专门负责人员,制定有效保护措施和具体实施步骤,才能更好地做到对蒙古族民间美术的保护和传承。之前诸多的民间艺术辛苦创作者,并没有受到重视,其收入方面也很微薄。相比于从前,现在国家对于蒙古族的民间美术已经开始逐步重视起来,府部门、博物馆、高校、热爱收藏的爱好者也都可以出资进行收藏,民间的艺术工作这的经济收录得到了极大的增加,同时,也将蒙古族民间艺术的地位不断提高,这对于蒙古族民间美术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的。另外,国家还应该为蒙古族民间美术传承与发展提供政策方面的支持,对科学与有效的措施进行鼓励,进一步推动蒙古族民间美术的传承发展。
(二)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传承中的优势作用
1.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
2.大型公共场合展演活动
学校也可以与大型公共场所合作,如社区、机场、广场等,联合开展“蒙古族民间美术与现代生活展演”活动。学生可以把设计的蒙古族特色产品、包装、服装服饰、皮画、刺绣等设计作品或毕业设计展演给四面八方的人,展演也可以加入牧民日常生活场景、马头琴独奏、蒙古族刺绣现场技艺展示等,旨在以综合动态展演的方式将蒙古族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人文历史、民俗全方位展现给四面八方的人们,让他们直观感受和了解蒙古族艺术之美,让更多的人了解蒙古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
电影《百鸟朝凤》里的一声唢呐,唤起人们对民间文艺生存现状的几多反思。一管唢呐、一首“大歌”、一枚墨锭,对民间匠师来说,不只是养家糊口的技艺,还是情感的寄托;于受益者而言,也带来丰富的艺术享受。民间文艺,凝结着匠心匠意,浸透着生命体验,传递着文化因子,最终给人深沉的文化关怀。在各地的“两会”中,有人大代表强调,“民间文艺是中华文化的亮丽瑰宝和鲜明标志,坚守民间文艺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坚守和传承民间文艺,人才是关键。当年,一大批民间文艺工作者深入、青海、新疆等地边远农牧区,风餐露宿,一干几十年,有的专家为此奉献了毕生精力,搜集整理和翻译《格萨尔王传》《玛纳斯》《江格尔》,才使这“三大史诗”广为传颂,并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大放异彩。相形之下,当下有些民间文艺的传承却很有隐忧。《湖南日报》报道,在长沙非遗嘉年华主题活动上,年届八旬的中国陶艺大师雍起林坦言,传承人问题是他思考最多的问题,“近几年相继收过一些徒弟,但没几个能坚持下来。”近日媒体聚焦某地传承千年的制墨工艺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墨厂工人年龄普遍偏大,尽管熟练工每个月可以挣到五六千元,但依然y以吸引年轻人的加入。”
古人说“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民间文艺是“活着”的文化遗产,让它在现代生活中充满生命力,需要播撒更多传承的“种子”,因为,民间文艺有传人才能活起来、传下去。(责编孙波)
[关键词]吴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策
一、苏州市吴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一)资源丰富
吴中区历史悠久,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现有历史文化名镇5个,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2个;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项、省级项目5项、市级项目10项,其中苏州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作为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的组成部分,于2009年被列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拥有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4人,其中国家级4人、省级6人;拥有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4个。吴中区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古村落、古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库藏文物精品五方面的数量都位居全国前列。除此之外,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现象在漫长的历史中发展、锤炼、升华和提高,通过口传身授、典籍记载、制作技艺等形式流传下来,太湖流域以及水文化为特征的民风民俗,共同造就了吴中精彩纷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支持有力
近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吴中区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工作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整体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吴中区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断加大。项目资金、传承人补助经费落实到位;制作了录像、录音资料;抢救性征购了珍贵实物;编辑了普查丛书;对一些没有进入传承人名录,又承载着一定传承技艺的传承者,评定为农村中高级实用人才;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传承、传习活动。这一系列举措对促进非遗活态传承保护工作起到了积极助推作用,保护成效显著。
二、相应对策及建议
(一)政府主动保护与自身开发保护相结合,从而激发生存活力
(二)切实做好包括传承人在内的非遗项目推广工作
传承人是非遗项目的“血液”,只有“血液”是新鲜的,不断更新的、活态的,非遗项目才能长久传承下去。特别是对许多未列入保护名录的非遗项目来说,必须培养自身的造血功能,使其在不断变化着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得到适应性调适,从而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与此同时,文化管理部门要主动出击,让市民了解非遗、走近非遗,这才是更高级别的保护方式。
2015年6月28日,吴中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为契机,组织部分市民群众代表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体验活动,与传统文化、传统技艺以及传承人进行手与手、手与物、心与心的交流。在这种接地气的活动中,市民参观并体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剧装戏剧制作技艺(苏州剧装戏具合作工作)、明式家具制作技艺(苏福红木工艺厂)、苏州玉雕(马洪伟玉雕工作室)、光福核雕(许忠英核雕工作室),近距离观察、参与、互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流程,与传承人面对面交流,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知识和技艺,进一步提高了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保护。
一、抓好疫情防控下文旅产业复苏
二、抓好项目投资工作,推动“六稳”“六保”落实
三、抓好文旅融合,打造文旅新业态
改变命运的大火
阿七的全名叫阿七·独支玛,是摩梭人中为数不多受过中等教育的人。和大多数习惯了与世隔绝的族人不同,她对外面世界更为敏感。不过由于温泉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所以阿七的生活和大多数摩梭人一样贫困。1997年初夏的一个傍晚,一场大火吞噬了阿七丈夫的家,本就贫困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而这场大火也促使阿七想方设法改变贫困的现状,让她走上了命运的拐点。
一个偶然的机会,阿七发现很多游客对摩梭人的手工编织品“瓦拉别”很感兴趣,甚至将其视作艺术品。阿七从中敏锐地看到了改变自己,乃至整个摩梭族生存状况的商机。想到就做,阿七借钱买来纺织原料,开始经营起自己的新生计。
她的选择没有错,随着云南省大力开发旅游业,游客越来越多。阿七又说动了几个姐妹,对传统的织布机、绕线机等设备做了一些改进,沿用传统的麻、毛面料,在传统图案上加以改良和创新,织出各种摩梭族风格浓郁,同时又带有吉祥意义的织品,深受游客们的欢迎。
到这时,整个村寨的妇女都已经被阿七动员了起来,白天劳作,晚上挑灯纺织,村里人的收入从之前的人年均200多元,提高到当时的月均440多元。以至于多年以后想起往事,阿七都会忍不住感叹:“丈夫家的那一场大火改变了我的生活,而民族传统手工艺却改变了全村人的生活。”
铩羽而归的初战
随着摩梭手工纺织品的热销,阿七的心也变大了。她带着一批摩梭“织女”来到了300公里之外的丽江古城租房办厂,满怀信心准备大展拳脚。刚开始的时候,她们的织品大受欢迎,市场反响非常好,让初次走出家门的摩梭妇女们高兴得合不拢嘴。然而没过多久,她们就体会到了现实的残酷……
大量劣质的机织或粗糙的手工织品进入市场,如潮水般淹没了摩梭妇女精心编制的传统手工织品,在压低织品价格的同时,还破坏了“瓦拉别”在消费者心目中的美好形象。整个市场逐渐进入一种恶性循环,入不敷出的阿七只得带着姐妹们黯然回到温泉村。
新的事业还没来得及展翅,残酷的市场竞争就把她打回了原地。回忆起那些灰色的日子,阿七至今仍心有余悸:“那时原材料和技术跟不上,外界喜欢什么颜色什么纹样也不知道,再加上资金有限,我们的手工纺一下子就败下阵来。”
值得庆幸的是,在最困难的时候,许多有识之士看到了摩梭手工纺织的重要意义和良好发展前景,云南省妇联、文化部门、民政部门,以及许多国际组织、民营企业纷纷为阿七出谋划策或提供资金。2006年,在各方支持下,阿七·独支玛终于成立了村里唯一的企业———宁蒗县摩梭传统手工纺织厂。
新的起点新的烦恼
手工纺织厂建成了,但阿七却并未因此轻松下来,因为新的烦恼又接踵而至。对她来说,最困扰的事情依然是销售的问题:“过去家庭作坊式的生产,产量不高、品种单一,最多销往丽江。现在厂子建成了,却依然无法改变这样的局面。”
不是阿七不想把厂子做大,实在是族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很多人连字都不认识,别说去外界扩展渠道了,就连开发产品的能力都欠缺。想要聘请一些有经验的人来帮忙,又不知道上哪儿去找,再加上永宁地方偏远,很多人并不愿意来此扎根。于是手工纺织厂刚一建成,就立刻迎来了如山的压力。
除此之外,族人淡薄的商业意识和短浅的目光,也让阿七揪心不已。2006年,云南省民政厅曾经拨出15万元资金,以扶持温泉村开发和传承摩梭传统手工艺,以此带动本地脱贫致富。阿七希望这笔钱能用在纺织厂的扩大再生产和开发的规模上,但遗憾的是,这笔款项最终像分割财产一样被平均分配给了村民,人均大概2050元。许多村民拿着发下来的钱也搞起了手工纺织品加工。由于没有统一的管理,又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大家只能靠竞相压价来推销自己的产品,一来二去就形成了恶性竞争,这对刚刚起步的摩梭手工纺织业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纺织厂也因此陷于扩大再生产与资金匮乏的矛盾中。
非遗传人的品牌欲望
尽管路途艰难,前景堪忧,但阿七却坚持走自己的路:“我们的产品销售一定要形成规模,形成品牌。如果有条件,我不仅要把纺织,也要把刺绣等摩梭传统手工艺传承、发扬”。
对此,阿七心怀感激,她至今还记得旅欧学者、迦蓝集团副总裁刘玉亮曾对她说过的话:“要从商品品牌、Logo设计、工厂注册起步,把传统文化的元素以商业法规模式固定下来,保护起来。”正是在这些有心人的指导和提点之下,阿七终于明白一个道理——技术可以取代,文化无法复制。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便成为阿七的新目标。
无法确定的未来
创立一个品牌,对阿七来说并非易事。刚开始的时候,她完全不知该如何着手。到县工商局去咨询,却只抱回来一大堆材料,以她的文化水平,很多地方都看不明白。最终在慢慢地摸索中,纺织厂还是成功注册了商标——那是一把摩梭祖母佩戴的钥匙,是母系氏族女性当家作主的象征。在摩梭文化不断流失的今天,这把“钥匙”所代表的摩梭手工纺织品,已成为摩梭文化传承的新载体。
P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地区;数字化保护;政府主导机制
黑水县坐落于川西北,阿坝州腹心地带,主要居住人口是藏族,根据2014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黑水县总人口中藏族57821人,占93.65%;汉族3341人,占5.41%;羌族476人,回族64人,其他民族42人,由此可见,少数民族在黑水县总人口总占94.59%,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保存完整、自成体系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黑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与特征
黑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分为五大类:一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文学,包括民间故事、各种传说、歌谣、谚语等。二是历史悠久、盛传全县的民间舞蹈、器乐。至今流传民间的舞蹈五十余个,鼓、锣、钹、萨呐、芒桶、双管藏笛等民间器乐十多种。三是祝愿人寿年丰、世界和平、生活美满的措尔若节(坐山会)等特色节日。其中,在庄稼丰收后举办措尔若节,全寨男女老少齐聚山顶敬山神、赛马、跳锅庄、情歌对唱,热闹非凡。四是源远流长的民间美术,包括刺绣、雕塑、绘画等。五是技巧性很强的传统手工技艺。现存木碗、本地服饰制作和青稞酒酿造等技艺。
截至2015年底,黑水县共有“卡斯达温”、“阿尔麦多声部”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圈德迪”、“敬河神”等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圈德迪”属自发式传承,健在的老艺人越来越少,目前它正处于高度濒危状态。“圈德迪”的表演方式是随着黑水社会生活和生产方式的产生而产生,据调查自有了大小麦种植就产生了这种舞蹈,古老的黑水祖辈们把麦秆和鹰毛制成头盔戴在头上,最早的含义是用于庆祝丰收;后来由于各个部落的战争,慢慢演变成为争夺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而后它演变成为一种舞蹈,流传至今。
二、黑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现状
(一)黑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的成就
从“文化强县”的战略高度,县政府坚持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多措并举,目前已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目前,政府已三次组织文化系统精干力量进行全面普查、整理收集民间故事、传说等106篇,民间舞蹈25个;在此基础上,精心申报保护名录,成功将卡斯达温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申报省级、州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32项、105项。同时,以开发旅游为契机,坚持把开发民俗文化作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手段,加大培训力度,积极传承民间艺术。相继建立起了红岩乡俄恩村卡斯达温传习所、知木林乡阿尔麦多声部传习所、扎窝乡朱坝村卡斯达温传习所、维古乡维古村卡斯达温传习所及石碉楼乡苦瓜村二人舞民俗文化传习所等5个文化传习所。通过一名老艺人带5-10名学员的方式,培训200余名学员。举办卡斯达温培训班8个,组建民间歌舞演出队一个,培训学员300余人。为更好地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县政府与文化部门、各乡镇签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责任书,并对老艺人给予资金补助。
为让广大青少年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了解阿坝,并积极参与“非遗”保护活动。州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州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州教育局联合主办的“魅力阿坝美丽家园――阿坝州优秀摄影作品暨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巡回展”在黑水县芦花完小举行。通过活动的开展,进一步让学生们了解了当地丰富多彩的民间民俗文化,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存在的问题
目前,黑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财政投入不足、传承出现断脉、生存危机较大和地方政府对数字化保护认识不足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全县有17个贫困乡镇,建档立卡的64个贫困村(社区)种有2050户贫困户。黑水县财政局2015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107.5万元,其中,综合性传习中心105万元,传承人经费2.5万元,这些经费都远远低于江苏等城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投入的平均水平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有效机制
(一)政府主导机制
政府要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关心力度。要拓宽思路、创新形势、多措并举,积极协调解多方面的关系,通过各种有效渠道来决好传承人的实际困难;要加强对传习所设施设备的管理。要明确责任人、签订责任书、完善管理制度等,切实加强对非遗产传习所的设施设备的管理,加大对非遗文化载体的数字化收集力度,有效抢救、保护、传承好黑水县的非遗文化;要积极指导组织开展好传承活动。积极指导,有序组织,利用节庆、婚聚等时机搞好庆祝活动,搭建非遗文化数字化保护与利用的平台,营造保护与传承的深厚氛围。
(二)民众参与机制
要增强对非遗保护与利用重要性的认识。要强化网络的宣传,注重引导,进一步提高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他们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把民族的发展、精神文化融人到社会生活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