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之初,饮食是生存本能的需要。当人类还处在蒙昧时期时,先民们的饮食方式和一般的动物无异,寻觅一切可以充饥的动物和植物,直接生食。后世把这种饮食状态称为“有巢氏茹毛饮血”。在饮食文化史上,这是史前的蒙昧时期。
2、中国很多史书中都记载有先民们在原始社会中的饮食状态。西汉时期的《礼记礼运》中记载:“昔者先王……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3、东汉时期的班固在《白虎通义》中说:“古之时未有三纲六纪,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饥即求食,饱弃其余。茹毛饮血,而衣皮苇。”
4、茹毛饮血的生活,常吃生肉,先民们的寿命一般都较短。为了让生肉便于食用和消化,有巢氏还发明了“脍”和“捣”的肉类处理方法。
5、“脍”就是指用石刀把肉割成薄片食用;“捣”是指用石锤把肉捣松散食用。这种饮食方法一直延续到了周代。
6、“周八珍”中的“鱼脍”(生鱼片)和“捣珍(松捣牛肉)即是此种饮食方法的体现。
7、有巢氏还发明了“脯”和鲊”的肉食保存处理法。
8、中国历史上,燧人氏教民熟食的传说广为传颂,一些历史典籍中也有记载。
9、《周礼》中说:“燧人氏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10、人类最早使用的火是被称作“天火”的自然火。
11、只有当人类懂得制造火之后,先民们才真正进入到饮食的熟食阶段。12、商丘的后人们尊称圣人为“燧人氏”。
13、燧人氏不仅开创了饮食文明的新纪元,同时也创造了以“石烹”为标志的一系列烹饪方法。这些主要方法有:炮、煲、炙、烙、焙、奥。这些方法,至今还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14、“炮”是指用火来直接烤果子、肉、鱼等食物;“煲”是指用泥裹果子和肉类之后再进行烧烤;“炙”是指把肉割成小片串起来烧烤;“烙”是指用烧红的石子把食物烫熟;“焙”是指指先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熟;;“奥”是指将石器盛上水,把食物放在水里再移到火上煮。
15、伏羲氏对饮食的主要贡献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伏羲氏首创烹饪教民结网渔猎,发展远古畜牧业伏羲氏首创烹饪教民结网渔猎,发展远古畜牧业
16、神农氏“神农氏尝百草””是中国史书上记载最多、流传最广的传说。17、神农氏对饮食的主要贡献表现在哪两个方面?创立了农业发明了陶器炊具
18、中国最早的一部有影响力且对现在仍然有实用价值的食材志是《神农本草》。
19、西汉时期的刘安在《淮南子》载:“黄帝作灶,死为灶神”。20、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载:“黄帝作釜甑”。21、三国时期谯周的《古史考》载:“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22、在黄帝以前,先民虽有用火,但火是在灶坑烧的,烹饪受到制约。黄帝改灶坑为炉灶,并按蒸气加热的原理制造出最早的蒸锅——陶甑。从此,蒸饭煮粥,“吃饭”的概念产生了。古籍《大戴礼记》上说“
”,是指主食稷食加菜汤组成的一餐饭。这是黄帝时“蒸谷为饭”给中华民族饮食结构带来的新变化,这种饮食构成一直延续到现在。
24、盐的出现,又是人类饮食史上的一个飞跃。在此之前,有“烹”而无“调”。有此之后“烹调”这个概念才算完成。它不仅使食物更加的美味可口,而且更有益于人体的健康。25、“变槐为豆”是关于后稷的传说。
26、人类经过神农尝百草,后稷教稼穑,已进入农耕文明。但人类吃五谷仍是与树叶煮着吃或烤着吃,还没有像现在的面食。人类最早对面食的追溯,现在只能从尧的传记中寻找些许痕迹。
27、在临汾与运城一带,人们将石子饼叫做尧王饼或石子馍。这一山西古老的风味小吃,因传承远古烹饪技术,被专家称为“活化石”,同时因其深厚悠久的民俗传统,又被誉为“远古华夏第一饼”。
28、关于彭祖有许多争论,但有两点是确凿无疑的:其一是高寿,其二是深谙养生之道。
29、彭祖十分精通烹饪术,他因献雉羹给尧帝,治好了尧帝的厌食与体虚症,为尧帝所赏识,遂封他为大彭氏国国主。
30、屈原在《楚辞·天问》中写道:“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这反映了彭祖在推动中国饮食文化进步方面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31、雉羹是中国典籍中记载最早的名馔,被誉为“天下第一羹”,现称“天下第一羹”的汤以鸡代雉,古风犹存。
32、彭祖创建了中国最早的饮食养生理论,是对中国养生学的一大贡献。33、彭祖饮食养生理论的内容是什么?与绿色生活有何关系?
因时而食,因人而食,因气而食,因体而食,协调阴阳,调和诸味,食有节,并以素食为主。第二问无
34、伊尹是古今唯一一个由厨入相的人。35、伊尹犹善以烹饪技艺比喻治国之道。
36、几千年来,老百姓耕种、收获、吃饭,吃得饱就是“太平盛世”,吃不饱便来一场“革命”。历朝历代兴也是因为“吃”,亡也是因为“吃”。吃成了中国改朝换代最直接、最普遍、最根本的原动力与导火线。
37、饮食文化理论的四大原则是食医合一、食医职司、本味和饮食养生。38、食医合一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四大基础理论之一,其形成标志是《神农本草》、《黄帝内经素问》。39、《神农本草》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
40、《神农本草经》全书分3卷,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书中很多内容涉及饮食,体现了食医和一的理念。
41、《黄帝内经》、《伏羲八卦》与《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上古三坟”。42、《黄帝内经》被称为“医家之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十分巨大,特别是贯穿始终的饮食养生观念,迄今仍较西方医学有其独到之处。
43、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著的《备急千金要方》为世界上最早的食疗专著。
44、“食医合一”实践与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历史性结晶,是食医制度的出现,有关的文字记录见于中国饮食史上的“三代期”。
45、最迟在周代,王宫里就已设有专门的管理和研究机构,有专司其职的“食医”。
46、公元7世纪中叶,孙思邈写出了《备急千金要方》,该书第26卷列有《千金食治》,是我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饮食疗疾专篇。
47、孙思邈主张“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如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48、“食饮必稽于本草”,已成为历史上尊荣富贵之门和饮食养生专家们的饮食原则了。
49、“药膳”的出现,更超出了一般意义的饮食保健和疗疾。50、“饮食养生”,源于医食同源认识和食医合一的思想与实践。
51、总的说来,我国饮食养生思想的明确,走上独立的发展道路,乃至成为一种社会性的实践活动,都是进入汉代以后的事情。
52、两汉时期,经济的发展为饮食养生的独立发展创造了必要的社会条件。53、汉代人首先想到探究古人的那些享受“天年”或“永年”的奥秘。他们的结论之一就是“食饮有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