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模板(10篇)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分类号]F204G350

1、科技成果转化与知识管理耦合的内涵与特征

1.1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界定

科技成果转化是将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经过后续试验、开发、研制、应用、推广等一系列转化活动,形成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直至实现商业化、产业化而获得预期收益的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一系列技术性、管理性及商务性的活动,从而实现科技成果从科研领域向生产领域最终到市场领域的转移,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与系统性特征。

1.2知识管理的功能界定

知识管理是以组织战略为导向,以信息化管理为基础,与人力资源等职能管理耦合协同,通过内外部知识的学习、共享、整合与创新,使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转变为组织可运用的知识资源,引导新理论、新概念、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产品等创新成果的产出,从而提高组织绩效的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知识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合理配置组织知识资源,使知识按照组织的战略目标进行组合、优化和运营,通过核心层面的知识对接、学习、共享、整合、创新等知识管理功能,促进知识向核心竞争力的转化。

1.3两者耦合的内涵

物理学中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两种运动形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致联合起来的现象”称之为耦合。本文将科技成果转化与知识管理的耦合界定为:科技成果转化与知识管理两个运行系统之间以及各系统内部多要素之间存在内在的本质联系,由此形成新的系统功能并协同作用于系统目标的非线性相互关系。这种耦合不是静态的交叉重叠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演变的关系,使两者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发挥相得益彰的作用,从而实现科技成果有效转化。

2、科技成果转化与知识管理耦合的特征

2.1耦合的战略性

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包括战略层次和职能层次两个层面。两者相权,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战略层次的知识管理,即根据科技成果转化的总体战略制定知识管理战略。两者耦合的战略性,在理念上体现为明确知识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资源,是决定科技成果转化成败的战略要素。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引入知识管理,实质上是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战略性的强化,即从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战略资源进行总体谋划的高度进行管理,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管理的变革。

2.2耦合的嵌入性

知识管理不是孤立的一项管理职能,它必须与其他管理职能相融合,在与各项管理职能的耦合中发挥作用。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嵌入性,一方面表现为知识管理嵌入科技成果转化战略及对接、试验、试制、商业化、产业化的全过程;另一方面,知识管理的嵌入,是对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模式的变革,它使科技成果转化管理进入更高层次,即从把握知识运行规律性的高度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为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独辟蹊径。

2.3耦合的多元性

一方面,体现为多元管理要素耦合,源于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知识是以人才、技术、媒体为载体,要实现此过程的知识管理,必然与人力资本管理、技术开发管理、信息技术平台构建、媒体网络建设等多种管理要素相耦合;另一方面,体现为多元行为主体耦合,成果供给方、需求方、资本投入者以及实施其组合的组织者,是成果转化中最主要的知识资源运营主体,通过知识资源配置彼此磨合达到默契和协同。不同转化过程所要求的知识资源要素以及行为主体之间的协同关系是不同的,但最终都取决于技术知识、市场知识和资本运营知识的组合。

2.4耦合的社会网络性

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是一个开放系统,它跨越组织边界,向国内外开放,彰显知识消费的社会网络特性,通过网络的互通力、同步力、集聚力,放大知识消费效益。互通力彰显网络知识消费的弥漫性,同步力彰显网络知识消费的极小时差,集聚力彰显网络知识消费节点的无限性。成果转化与知识管理通过社会关系网络和信息互联网络,极大地扩大了知识的消费空间,它适应科技成果转化知识需求的多样性、时效性、复杂性特征,使科技成果转化知识需求的现实空间与社会网络空间的知识资源有效耦合,这也是成果转化与知识管理耦合的重要使命。

2.5耦合的“软管理”特性

所谓“软管理”是相对“硬管理”而言的:在管理理念上,表现区别于“硬管理”的科技成果转化“以物为本”的管理理念,而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管理者组织上,表现区别于“硬管理”的科技成果转化以科层制为主的组织结构,而确定以网络化为主的组织结构;在管理对象上,表现区别于“硬管理”的科技成果转化以物资资本运营为主的管理,而确定以智力资本运营为主的管理;在环境适应性上,集中表现为管理柔性,即不仅具备完成使命的功能,能够以较低的资源投入取得预期的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而且要具有对环境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功能强、低投入、敏捷性是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的“软管理”的重要特征。3成果转化目标与核心知识创造的耦合

科技成果转化的目标指向是实现科技成果的首次商品化,进而实现市场化、产业化,竞争优势是成果转化最终立足于产业和市场的根本,是科技成果转化成效的最终标志。而竞争优势的源泉是其拥有的资源,特别是知识资源。但并非所有知识资源都能带来竞争优势,只有那些有价值的、稀有的、难以模仿的、不可代替的特质核心知识资源,才是构成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3.1基于目标贡献率的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分类

从知识特质性和对转化目标的贡献角度分析,将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分为三类:一般知识、特有知识和特有核心知识,其知识特质性依次增强,被竞争对手模仿的难度依次加大,对组织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重要性依次增强,如图1所示:

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知识,是在知识创新基础上凝结于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的市场竞争优势之中的核心资产。与一般知识相比,核心知识隐性程度更高,更难通过显性化手段加以分离、沉淀,能够创造出核心价值,是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基石。不仅要保持科技成果组织的特有核心知识,还应扩大其增量。因此,集聚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知识资源,创建形成竞争优势所必须的核心竞争力,是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的战略目标导向。

3.2核心知识创造与转化过程的耦合

核心知识创造,是通过科技劳动者的劳动特别是脑力劳动,对其所拥有的知识资源(包括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进行整合和创新,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与组织物质资本和结构资本相结合,进而产生创新行为,形成科技成果转化创新能力,并在转化实践中不断提炼、升华,通过知识积累、集聚与集中,在知识创新的基础上凝结,持续嵌入科技成果商业化、产业化过程而形成的。从形成核心竞争力的视角考察,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核心知识积累、集聚、集中和创新,从而升华、凝聚成为构成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资源的过程,核心知识的形成贯穿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全过程。

4、基于成果转化要素的三维耦合模型

科技成果转化过程,是科技劳动者运用科技劳动工具,作用于科技成果转化对象,使科技成果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产业的一系列过程的集合,亦即科技劳动者、科技劳动工具、科技成果转化对象三要素结合的作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知识既嵌入三要素的内部,构成三要素的核心资源,又是三要素耦合作用的结果,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知识。从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三要素与知识的关系分析,可以揭示在成果转化过程中,知识耦合于三要素之中,体现为人力资本知识维、成果转化对象知识维、成果转化劳动工具知识维。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三要素的耦合,同时是三维知识的耦合,可用成果转化知识要素三维耦合结构模型表示,如图2所示:

4.1人力资本知识维

即科技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集合构成的维度,或以隐性知识形态存在于科技劳动者的头脑之中;或以显性知识形态存在于科技劳动者所能够调用的文献资料和信息系统中;或以结构资本知识存在于组织之中而能够为人力资本所运用。

4.2成果转化对象知识维

4.3成果转化劳动工具知识维

或以隐性知识形态存在于仪器、设备、信息系统硬件和软件等工具之中;或以显性知识形态存在于技术装备设计、图纸、说明书等文献资料之中。科技成果转化劳动工具知识及信息要素知识的优化配置,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知识保障。

5、成果转化过程与知识管理功能的耦合

5.1单项知识管理功能与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的耦合

从知识管理单项功能发挥作用的视角,表现为知识管理单项功能要素(知识对接、学习、共享、整合、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的耦合。例如知识共享:成果对接阶段,表现为转让方与受让方对成果源知识的共享;小量试制阶段,表现为原理知识、功能结构知识与样品制造知识的共享;小批生产阶段,表现为样品功能结构知识与产品小批生产工艺知识的共享;批量生产阶段,表现为质量、成本、效益等产品综合素质知识与工艺和管理知识的共享;产业化阶段,表现为商业化、市场化运作知识的共享等。单项知识管理功能与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的耦合,通过连续耦合和断续耦合两种形式的结合实现,连续耦合是指单项知识管理功能与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的耦合,断续耦合是指单项知识管理功能与科技成果转化各阶段的耦合。

5.2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与知识管理全功能的耦合

引言

现在高等学府正在对各自的教学方式记性改革,以保证能适应现在的信息化社会,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同时提高学校的教学能力。这也要求各个高校利用现代化的网络进行教学课程设计。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各高校展开的信息化网络课程设计合计的一部反,本文通过对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设计的基础、出现的问题等反面,对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设计做出了研究。

一、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的基础

(一)网络技术

网络技术是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的基础,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正是基于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只有成熟的网络电子技术的支持才能更好的发展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

(二)网络技术人员的加入

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需要网络技术人员的参与,这是普通教学与网络技术的结合。网络技术人员的加入能够提高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的质量,推动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的良性发展。

(三)教育工作者支持

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再怎么发展也是学校的教学课程,他是离不开教育工作者――教师的参与的。教师要将自己在课堂上传授给同学的知识通过网络科学技术传播给同学。给同学的学习带来更大的便利,提高同学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四)教育部门的推动

教学方式的改革需要教育部门这一教育界的庞然大物的推动,只有它的推动才能使会计电算网络课程更好的普及。教育部门可以采取教育改革的方式来推动会计电算网络课程的发展。

二、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的特点

(一)教学主体改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是老师在课堂上教授同学们知识。其主体是教师讲话的内容。而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却可以通过网络技术,采用各种动画软件,以图片动画的方式将课程内容更加直观的表达给同学,这样做有利于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增加学习效率。

(二)人文化

(三)创新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能够学习到的内容是固定的,课本上有什么学什么。而课本上的内容大多都是比较基础的。当人们在某一岗位就职相对学习对该岗位有用的知识时,通过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没有办法学到的。而在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中,我们就会计行业的不同岗位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等分成了都作出了专门的课程讲解。需要的人可以挑选自己专业的部分进行学习,针对性的提高人们的工作能力。

(四)时效性

三、现在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存在的不足

(一)教育观念落后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教育还处于传统教育的阶段,很多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比较落后。始终认为课本上的知识高于一切,各种教学都是以课本上的知识为主体。而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倡导的确实用什么、学什么。教学的内容都是直接与以后的工作挂钩,都是人们在日常工作中能够引用到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由于这两种教学理念的不同,甚至可以说是背道而驰,使得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的发展受到了制约,很多教学工作者根本不认同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认为这就是在误导学生,没有交给学生应该学习的重心――书本理论。但是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并不是忽视了理论知识的教学,而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到了一起,使得人们能更好的理解并在实际中应用这些理论知识。

(二)网络教学制度不完善

网络教学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还没有发展完全,也就没有一套健全的制度对网络教学进行管理。这使得网络教学中充斥这很多负面的信息,一些不正规的教育机构一些教育视频,由于自身实力不足,使视频中很多教学信息都是错误的,这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学习者。同时也使人们对于网络教学的印象变差,甚至觉得网络教学都是骗人的,并没有什么真材实料,完全是在误导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的发展。

(三)学校学生的自制力较差

传统教学学生需要到课堂中进行学习,即使是这样,在大学中也总是会有很多学生有逃课的现象。会计电算信息化教学倡导的是自主学习,学生自己根据学校制定的计划在网络上进行课程的学习,这种自主学习更有可能加重学生逃课的不学习的恶习。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多学校都没有办法很好的实行会计电算化网络教学。在学生自制力差的情况下,实行会计电算化网络教学很有可能起不到什么好的作用,反而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成绩。

四、怎样加快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的发展

(一)更好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

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是基于良好的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要想加快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的发展,必须加快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更加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做后盾的情况下,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发展才能更加迅速。

(二)改正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

教育工作者是发展会计电算化网络技术的重要环节。只有教育工作者改变了以课本知识为重心的教学理念之后才有可能参与到会计电算化网络技术课程的设计当中来。教育工作者作为网络教育中课程的设计这,必须要有跟网络教育不想违背的教学理念。否则只会限制会计电算化网络教学的发展。

(三)完善网络教学制度

一个完善的网络教学制度是保证网络教学发展下去的基础。古语有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发展的前提。完善的制度才能清楚网络教学中的不和谐因素,将不符合标准的网络教学剔除掉,不能让这些负面因素影响到网络教学的发展,阻碍网络教学前进的脚步。

(四)加强学生的自制力

学校应该定期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保证学生具有完备的自制力。能够自主的完成会计电算网络教学中的教学任务。同时学校也可以采取一些强制的措施强制同学完成会计电算网络课程的学习要求。使得会计电算网络教学之后不会对学生的教学效果祈祷发作用。

只有采取这些措施改正会计电算网络教学发展中的确定,才能使会计电算网络课程得到更好的发展。

五、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的设计框架

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是结合现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以及传统教学方式与一体的新兴的教学方式。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以书本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的设计主要是一下几点:

(一)知识资源的整合管理

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根本上也是一中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需要更加完备的知识资源。在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的第一步就是要建立一个完备的知识数据库,在这个数据库中包含着这一学科的尽可能完备的知识。

(二)教学过程的管理

教学过程是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的传授知识的过程。要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学生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并采用一定的制度来保证学生能自主的来完成这一教学任务。还有监理健全考试制度,利用考试来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

(三)架设教学网络

会计电算化网络教程需要架设一个庞大的网络,从实验室出发,辐射到每一个学生。通过这个网络来传输课程。网络的完善是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基础,网络是一种媒介,就如同传统的教学中书本是媒介一样。网络起到的作用就是传统教学中书本的作用。

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是一个多元化结合的课程,建立这个课程需要将这多个元素都设计好,并完美的组合到一起来。就想搭建一个机器似的,要将各个零件组合到一起才能成为一台发挥一定功能的机器。

六、结语

网络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教育的改革,网络教学逐渐走进了各个大学。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就是网络教学的典型代表。本文就会计电算网络课程的缺点提出了解决建议。并对课程的建设作出了分析。

参考文献:

[1]王娟.基于过程管理的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设计[J].电子测试,2013,20:202-203.

[2]李箭.基于过程管理的网络课程设计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

[3]周小婷.会计电算化应用中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商洛学院学报,2008,06:82-85.

[4]王娟.基于过程管理的会计电算化网络课程设计[J].电子测试,2013,20:202-203.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仓储管理课程设计的重要性

基于工作过程的仓储管理课程建设,符合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其课程设计的基础是企业仓储管理岗位能力和具体仓储工作过程,其特点是学习内容和工作任务紧密结合、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先进的教育技术和方法,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提高了学生的仓储岗位能力

《仓储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主干课和专业必修课,它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通过对课程的学习,能够学、做一体化,既掌握了仓储管理知识,又锻炼了仓储实践动手能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仓储岗位能力。

2、加强了学生的职业素质

通过案例教学、实习等方法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爱岗敬业精神,为学生将来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仓储管理课程教学模式

1、设计思想

2、教学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遵循两个原则:基于仓储管理岗位的能力要求安排教学内容、基于仓储工作流程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按照岗位能力在工作过程的先后顺序排序,使学习接近实际工作要求。通过仓储企业调研、物流行业专家访谈等方式,归纳出仓储管理的具体工作岗位:仓储业务员、仓储合同审核员、入库管理员、质检员、出库管理员、保管员、仓储会计员、仓储信息员和仓储主管等。根据岗位任务确定教学内容见表1

根据仓储管理的运作流程,按照由浅入深的教学规律,具体教学内容如下:(1)仓储商务

①仓储认知。了解仓储的沿革,熟悉仓储管理的模式。

②仓储商务是仓储企业进行的经营活动,是一种经济交换活动。其内容包括:收集和分析市场信息,把握商业机会,组织货源;根据市场需求,设计产品营销策略,促进产品销售;提供令顾客满意的仓储服务,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妥善处理商务纠纷,防范和减少商务风险。

(2)仓储合同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根据仓储业务范围和经营项目,组织与客户的商务谈判,明确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签订仓储合同。在仓储合同履行过程中,面对变动的经营环境,能够处理合同的变更和解除。

(3)仓储业务

仓储业务包括入库、保管和出库三个组成部分。入库管理包括入库准备、组织商品接运、商品检验、办理入库手续等一系列作业环节。商品保养包括商品盘点、商品保管场所的分配和布置、商品堆码设计、商品苫垫、商品保管秩序的建立、商品养护、仓储安全等内容。出库管理包括核单备料、复核、包装、点交、登帐和发运等一系列环节。

(4)仓储成本

仓储成本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仓储成本、仓储收入和仓储成本核算。

(5)仓储管理系统

仓储管理系统是一套应用性的操作软件,包括入库管理系统、出库管理系统、数据管理子系统和系统管理子系统。通过本叫教学模块学习,使学生可以熟练操控仓储管理系统。

(6)仓储管理

仓储管理可以从仓库管理和人员管理两个方面来研究。仓库管理包括仓库选址与建设、仓储设施设备选择和库存控制;人员管理包括仓储组织结构、人员选拔、培训和绩效考核等内容。

三、教学组织实施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上,理顺了教与学的关系,侧重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学生自学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1、教学准备

(1)教学资料收集。收集学科发展、学生的需求信息,向学生提供最有价值的仓储管理案例、参考书籍、参考报刊和参考网站等信息。

(2)教学大纲制定。根据物理管理学科发展动态和物流人才未来职业需要,确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大纲,作为授课教师的指导性文件。

(3)教案制作。针对仓储管理课程的特点,制作了集图片、声音、影视的动态PPT教案。

2、教学过程

(1)课堂授课。授课内容与岗位能力培养紧密联系,强调系统性和先进性;授课形式上体现多样化和互动性,充分运用教师讲授、情景体验、案例讨论、疑难解答等方式,启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2)实训模拟。配套开设仓储实习环节,聘请仓储企业工作一线的人员进行进行实习指导,采用现场指导方式,增强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意识,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社会实践。向学生提供真实的社会活动平台,让学生体验真实的仓储活动。

(4)课程考核。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验采用了笔试、平时成绩、实习报告、等多种课程考试形式。

3、教学总结和研究。

针对教学内容的组织,为了达到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目的,定期举行教研活动,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体系等内容,从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完善仓储管理课程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真虹,张婕姝主编.物流企业仓储管理与实务第二版[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7

_

通过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可以实现科研工作的网络化和信息化管理,形成一个实时准确、便于查询的科研数据中心,构建一个实时收发的、多渠道整合的科研管理沟通平台。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可以为学院领导开展科学决策提供辅助支持,为科研人员进行项目申报、信息查询、沟通交流等工作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为科研管理人员复核审批、监控管理工作提供极大的便利。

本文旨在解决科研项目全程监控管理问题,设计能够实现在线项目申报审批、进度监控及结题评审等一体化及智能化的院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为实现信息时代下科学、高效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在理论和实践上做出尝试和积累经验。

二、功能需求分析

结合现阶段院校科研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能,参照有关科研管理的规章制度,从科研管理的内容、流程出发,以科研管理活动为中心,以科研管理活动流程为主线,整合管理资源,研究设计武警院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

(一)成果录入需求

(二)成果查询需求

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应具有对院校科研信息查询的功能,具体包括学院科研成果查询、本部门科研成果查询和期刊信息查询等三个方面。学院科研成果查询应包括成果名称、作者姓名、部门、单位、成果类型、详细类型、获奖情况、作者排名、日期等查询条件。本部门科研成果查询应包括成果名称、作者姓名、单位、成果类型、详细类型、获奖情况、作者排名、审核状态、日期等查询条件。期刊信息查询应包括期刊名称、ISSN号、CN号、期刊类型、备注、日期等查询条件。

(三)用户管理需求

三、系统设计

在分析科研管理系统的现存问题与开发目标,明确系统设计思想对科研管理系统进行必要的功能需求分析与性能需求分析后,通过分析研究科研管理系统所涉及到的各个模块。

科研工作量统计模块根据用户录入的科研成果,依据科研成果管理制度进行分类统计,统计结果以数值报表形式反映在界面中。一般用户可以查询自己科研工作量数据。科研部门可以对所有一般用户的科研工作量进行查询,也可以根据科研成果各个类型进行查询。

科研成果审核管理模块是科研部门对一般用户所录入、更新的科研成果数据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一般用户录入的科研成果才能在科研工作量统计模块中被统计。未通过科研部门审核的科研成果将不列入统计范围。

《管理学》课程就是研究各种社会组织中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管理学》理论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基于工作过程,教学过程中应定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采用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方法,完善创新的实践考核体系,发挥其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基础课的作用。

1实践能力型课程教学定位

《管理学》课程是应用型本科所有经济管理专业的必修基础课,也是其他各类专业的选修基础课。《管理学原理》课程以培养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建立“124”教学内容体系。“124”是指“一条主线”、“两大基础”、“四大关键能力”。

1.1一条主线

以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这种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是指企事业单位基层部门主管等管理岗位所需要的综合性、一般性的管理技能。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以这种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进行设计。

1.2两大基础

一是管理系统的基础知识,包括管理的概念、属性,管理主体、管理对象与环境、管理机制与方法,管理职能等;二是管理思想,包括管理思想的演进过程、最新趋势,管理原理、组织文化等。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管理基础知识,树立现代管理思想与理念。这是培养管理技能的基础与前提。

1.3四大关键能力

按照基层管理者进行综合管理的需要,《管理学》课程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四大关键能力,即决策与计划的能力、组织与人事的能力、领导与沟通的能力、控制与信息处理的能力。管理的四大职能反映了各级管理者的共通作用与程序。教学过程中在介绍四大职能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主体与重心放在基层管理者所需的实用技能上。

鉴于应用型本科教学的特点,《管理学》课程服务于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理论与实务相结合,以管理技能培养为主线。具体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的基本管理实践技能,同时为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后续教育考试打下基础。

2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核心。除讲授、提问、学生分析、讨论等常用的方法外,结合《管理学》课程实践能力型的定位,适应管理职业的要求,探索并完善以参与式、体验式、交互式和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为基本形式的多种方法。

2.1头脑风暴法

针对讲授中、案例中、寓言故事中、学生身边生活中提出的管理问题,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放开思路,大胆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解决方案。

2.2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管理学》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际的特色形式。教师的指导要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和对关键点的多视角观察上,而不是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教师对案例分析的总结,也不要对结果或争论下结论,而是对学生们的分析进行归纳、拓展和升华。

2.3角色扮演法

给出一定的案例或要解决的管理问题,由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也可轮流扮演),设身处地地分析与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学生从所扮演角色的角度出发,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分析与决策,以提高学生实际决策的技能。

2.4实地走访法

在课上或课外,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有条件时,直接访问企业家及其他各级组织管理者,组织学生与企业家等各级组织管理者的对话活动。

2.5管理游戏法

游戏围绕着对技能的学习和使用而展开,它帮助参与者思考、反应、操作,更重要的是会有很多启迪,通过一个完整的游戏过程,让他们在非正式的、非紧迫的情境下学会一个技巧。

3创新型的教学考核

针对《管理学》课程应注重实践性、创造性和实际管理技能培养的要求,同时又鉴于各专业教学大纲中以考查课的身份出现,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全面改革“期末一张卷”的传统考核方法,实行以能力为中心的开放式、全程化考核。

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理解理论、概念,注重考核思维与技能。二是考核的答案是多元化、开放式的。特别是思维力与能力的考核,可以无标准答案,可以超出教材与课堂讲的范围。三是实行全程化考核,要对学生平时的课堂参与状况、作业完成情况,特别是实践教学中的表现等进行全面考核,记入成绩。

基于工作过程,在应用型本科《管理学》课程教学中以实践性为中心的课程定位、教学手段方法和考核形式能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随着技术进步和管理学理论的拓展,必然还会出现新的价值认识、教学手段和方法,《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只有具备积极的、开放的心态才能适应这种发展变化,做到与时俱进。

[1]史孝志.管理学教学中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思考[J].理论观察,2006,(3):132-133.

一、《国际投资与跨国企业管理》课程要求

《国际投资与跨国企业管理》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国际商务专业本科必修课程,也是是国际经济与贸易硕士和国际商务专业硕士核心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及发展、国际投资环境及评估方法、跨国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战略、跨国企业的投资决策与资本运作、跨国企业的内部贸易与转移价格、跨国企业的营销、财务和人力资源管理、国际社会对跨国企业的管理等。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系统掌握国际投资和跨国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与前沿研究成果,训练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投资项目选择、国际企业管理和实际业务操作的能力。

本课程教学方法为,教师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理论知识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学生通过听课、课堂讨论、案例阅读、及分析世界500强企业的小组作业等方式,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对学生的要求是:(1)通过世界500强企业官方网站,了解跨国企业经营与管理;(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世界500强企业经营与管理活动;(3)分小组完成一个世界500强企业分析作业。

二、《国际投资与跨国企业管理》课程教学环节设计

1.课堂讲授

课程讲授重点内容:跨国公司;跨国公司的组织形式;跨国公司进入国际市场方式;跨国公司全球战略;跨国公司内部转移价格;跨国公司技术贸易;跨国公司的研发、生产、营销、财务、融资、税收、人事管理;跨国公司社会责任;跨国公司在华投资。

学生需要掌握的主要理论:跨国公司投资理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投资理论、跨国公司投资理论的新发展等。

2.案例教学

课堂讨论案例是以世界500强跨国企业为主,主要有:案例1,美国迪士尼进入日本、法国、香港和上海等国际市场方式比较及分析;案例2,韩国三星集团技术研发跨国战略联盟战略分析;案例3,美国苹果公司技术创新战略与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案例4,瑞士SWICH手表的国际转移价格避税案分析;案例5,世界500强企业撤出中国市场典型案例分析等。

案例讨论和分析内容包括:(1)针对所学章节知识分析上述案例,如战略联盟、国际转移价格、技术战略、进入国际市场方式等;(2)通过案例分析和了解跨国公司战略决策导致企业成功或败的原因;(3)案例分析过程要求学生参与。

3.时事热点新闻

例如:2015年9月份,披露的“德国大众企业尾气排放数据造假事件”,由此,引发的德国大众总裁文德恩因造假事件辞职的报道。针对这一事件,对德国大众企业品牌、股价和跨国诚信等一系列问题的分析。

4.小组分析作业

在学期开始时,布置小组分析作业,每4名-5名学生一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分析一个世界500强企业。分析内容包括:企业概况(涉足的行业、现任CEO、500强排名);经营产品(系列品牌名称);企业标识;海外市场分布情况;组织结构图;技术领先领域(重要的技术发明);成功的经营与管理经验;企业国际化战略;在华投资情况等。

小组分析作业的教学预期是:一个学期大约有10-12个小组,分析了10-12个世界500强企业,整个学期每位同学都能够较深入地了解10-12个世界500强企业。开拓了学生的眼界,通过收集世界500强企业资料,阅读企业年报,获得企业二手资料。

三、考核方式及教学效果

《国际投资与跨国企业管理》课程考核目的是了解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考核方式包括期末考试和学生平时课堂表现。考核包括三部分,具体分值占比为:学生课堂讨论发言占总成绩的20%;小组分析作业PPT演讲占总成绩的20%;期末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60%。上述考核方式,较全面地考察了学生的能力,也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酒店业和旅游业发展如此迅猛,使酒店业和旅游业的人才需求也呈现迅速上升的势头。预计到2015年,全国旅游直接从业人员将达到1700万人,间接从业人员将达到8300万人。目前每年旅游业专门人才缺口至少200万人,今后还将以每年20万人的数字递增。星级酒店的前厅、销售、客房、餐饮等部门经理及以上管理人员和高素质的酒店一线员工极为匮乏。

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最终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建国以后我国职业教育缺乏相应的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课程体系普遍存在:专业定位不准确,培养目标宽泛;缺乏实训教材;课堂教学方法单一,师生缺乏互动效应;教育资源稀缺、信息闭塞,教学与市场脱节现象普遍;部分课程内容重复;缺乏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课程内容等问题。改革开放后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各地在中等职业教育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我国引用的国外职教课程模式主要有德国的“双元制”模式、世界劳工组织的MES模式、加拿大CBE模式等。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包括确定职业岗位群、岗位工作过程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建立集群式模块课程体系等几个方面。

一、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开发是规划育人方案的教育活动。高职课程开发基本模式可分为三种,一种是目标模式,一种是过程模式,一种是环境模式。

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是多种多样的,职业教育不可能把所有的工作过程搬到学校。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参照系是工作过程,但并非所有的、原生态的工作过程,而是从职业群中归纳整合出的典型的职业工作过程。一条可选择的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路线是对实际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得到整合的工作任务归纳,转换成学习性的工作任务归纳,设计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组织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资源建设。

姜大源研究员把工作过程归纳为在控制与反思基础上的咨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步工作程序,准确地描述了工作过程的轨迹,科学地演绎了德国劳耐尔教授等还认为的工作过程“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的内涵。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以工作过程“六步骤”为导向,为职业教育的实施提供了一个基本模板。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设计应该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以典型工作任务的实施为教学主线,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必须按照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形成直接经验,从而掌握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知识、技能,以提高职业素质水平。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的基本思想真正体现了工作怎么做,教学怎么教,特别强调在“做中学”,即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是在完成特定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获得。基于工作过程的酒店管理课程设置过程如下图所示: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整合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一)以就业为目标,强调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就业岗位的宽泛性,确定以高档酒店、茶艺馆为职业岗位进行分析,分析其所需的理论知识

1、知识:饭店前厅部的机构设置、运营控制,前厅部销售及销售管理,前厅部的服务及服务质量管理;客房的设计,客房设备和客用物品的配备及管理,客房部清洁设备和清洁剂的配置与管理,客房的清洁保养,客房部对客服务,客房部的安全管理,客房部的人力资源管理;餐饮部组织机构设置和餐饮经营环节,菜单设计,餐饮服务及服务质量管理,餐饮设施设备的使用与保养,原料管理,宴会部运行与管理,餐饮营销;餐饮部人力资源管理;

2、技能:饭店的总体和部门(餐厅、客房、前厅、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等部门)管理能力,市场开拓能力,服务意识及服务操作技能(前厅、客房、餐厅等)。

3、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个人品质、人际关系能力和团队精神等情商因素。

三、从岗位需求出发构建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要素分析

实践教学体系应该反映酒店管理专业重应用的培养目标,体现酒店行业对应用性人才的需求特点。酒店行业是一个服务性行业,不论是饭店还是其他企业,时时刻刻面对来自世界各国或各地的客人,具有外向性特点,对人才有基本的行业素质要求;酒店经营包含了住、食、购、娱等各个方面,要求人才必须具备与行业发展相适应的知识和能力,这就决定了酒店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因此,旅游教育必须建立与行业特点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由行业基本素质、行业基本技能和综合运用能力三部分组成。

行业基本素质――酒店业是服务性行业,对客服务过程中,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行业素质,服务意识、沟通能力、外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一定的写作能力――全程进行培养。

行业基本技能――职业教育的基本技能训练,是学会生存的基础。包括饭店服务技能(包括前厅、餐饮、客户三大块)、茶艺服务技能、礼仪训练等――随课程教学进行训练。

综合运用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工作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富有创造力地吸收和运用新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公关能力、管理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校内综合活动和校外实习相结合进行。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模式

熟练的操作技能或现场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是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重心所在。根据酒店管理专业的特点,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从三方面着手:

物流是21世纪最有前景的行业之一,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显著,也越来越受到各行各业的重视,尤其是运输业。为了满足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对专业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我国绝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且由于运输又是物流活动的主体,因此在各院校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的方案中开设了运输管理课程,且地位举足轻重。

一、运输与物流的关系

二、运输管理课程在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培养中的定位

三、运输管理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运输管理实务》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把内容进行简单的机械累积并传授知识,并没有将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有机整合,所以学生即使学习了,他所掌握的也只是一些凌乱的知识点不仅没有在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也无法在由低层次转向高层次的学习中形成质疑、探究的能力,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进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上打破传统的按照运输方式进行的课堂教学模式,首先通过真实企业调研、专家研讨以及毕业生回校座谈等方式按工作过程导向划分为不同的运输岗位,分析运输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并转化成一系列适宜的、难度、复杂度、深度都是逐渐递增的学习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任务驱动法的思想制定课堂教学内容,由此改变以教定学的被动式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其次为学生搭建从起点(学习基础)到终点(学习目标)的梯子,以工作过程引导课堂教学,创造性地邀请企业专家进行技能指导以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和技能,了解该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及岗位职责,同时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去培养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勇于探究的能力,拥有良好职业道德,为将来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四、基于工作过程的《运输管理实务》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

针对目前人才需求情况分析数据来看,我国物流行业对掌握实践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需求数量大且十分迫切。但从企业过去的经验来看,学校培养推荐的高职毕业生普遍技能较差,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不能适应企业实际操作。因此,对于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而言如何在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过程中开展有效的实践教学活动已经迫在眉睫。就《运输管理实务》这门课而言,学生的学习目标也就是了解运输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运输管理的基本岗位技能,对运输企业的基本流程、组织分工以及各岗位的主要职责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与认知。

工商管理专业是工商企业在经济管理基础理论和一般学科方法的研究,包括业务战略发展和内部行为管理两个方面。该专业应用非常强大,专业范围比较广泛,课程更多,涵盖了经济,管理多门课程。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方向。如企业管理,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管理,会计,企业投资。工商管理专业的显著特点在于其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1)可雇佣性理论。二十世纪初在英国发起的可雇佣性能力能力概念是獲得初次就业,维持就业和获得新工作的能力。对于个人来说,如知识,技能和态度;因此在面对雇主时将这些资本提供给雇佣人员。从小学到高中,大学阶段是培养和加强就业能力的好时机。

(2)就业力理论。英国经济学家Beveridge(Beveridge)在1909年历史性地对就业能力作出了定义,在他的理解中,“就业能力”等同于“就业”,即为个人寻求及维持工作的能力。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的一些学者修改了就业是获得初次就业,维持就业和重新选择和获得新工作的动态过程的概念。在强调就业,就业市场,国民经济政策等宏观方面的就业能力的同时,更全面地解读了就业概念。2005年,美国教育和就业委员会再次界定了就业概念。“就业能力”是指获得和维护工作的能力。劳动力不仅包括在狭义上找工作的能力,而且包括继续工作和实现良好职业发展的能力。

(4)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的过程,教育者的任务是将知识转化为适应系统发展的一种形式,将发展秩序描述为教学设计模式,使学生知道学习。所谓的发现当然不仅限于人们不了解的事物的发现,而且还以自己的想法获得所有形式的知识。

(5)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是一种认知理论。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可以归结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积极发现和建构知识对于人生的意义。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认为教师的教学是“为每个学生的发展”。

二、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贯穿可雇佣性

作为人才培育及增强学生可雇佣性的重要环节,课堂和实践教学两者要互相渗透,在理解理论概念的同时,也应不断进行实践验证工作,以此提升教育效率。

(一)在课堂教学中贯穿可雇佣性

(二)在实践教学中贯穿可雇佣性

想要有效提升专业能力,就必须有系统的实践课程,专业性人才的诞生离不开系统化的实践培训。面向社会的服务模式,决定了学校开放式的教学形式,想要充实同学们的经验,就应该让他们充分与社会接轨。而实现这方面的重点就在于实践教学,老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在遵循现代化教学理论的前提下,借助不同的教学形式,尤其是案例、演示法,让同学们吃透教学内容,借助实战以及模拟实战的方式,充实它们的实践经验,培养他们的遇到困难时的克服能力,真正做到对应用型人才的高效培育,可谓是高等教育深化改造的核心突破口。以增强可雇佣性为初衷的高效实践教学模式有很多种,比方说学院内的课程实验、作业、毕业论文、社团组织活动等,还有实习考察作业、调研工作、毕业实习等。借助上述形式,能够激发同学对实践活动、实习工作等的参与积极性;积极寻求且建立“强化技能训练—理论教学实践—综合运用培养”的多层级、进阶型的教导架构,将实践、实习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部分,树立可雇佣性能力的重要性。

三、提高工商管理專业学生可雇佣性技能的措施

(一)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素质

(二)分层次培养学生可雇佣性技能

此类技能被划分成多个层级,即核心、基本以及高层次技能,第一级技能即为人处世、企业管理方面的能力,具备这种技能能够有效提升就业能力,并能够保证自身的长远发展,这一技能的培养应该渗透于整个四年的教学体系中;第二级技能作为工商管理工作中必须掌握的内容,是第三级技能的发展前提,具体内容即对理论知识的实践操控能力;第三级技能即管理、创新的能力。

(三)建立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可雇佣性技能发展档案

(四)建立多种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强化学生职业生涯意识

四、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可雇佣性能力培养实例研究———以长春理工大学为例

一直以来,长春理工大学管理系始终把学生可雇佣性能力培养作为核心内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0%以上。

(一)以就业为导向建立实习基地

(二)采取多种实习方式

我校工商管理专业实习的组织和安排,完全采取“双向选择”模式,在企业和学生双方之间做出合适的匹配调整。有聚集型实习,有分散实习的,有轮岗实习的、有只是参观听讲座的。

(三)构建特色实践体系,实现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良性互动

把同学的培育和企业发展进行有机结合,促成“双赢”的形成。学校外界实习规划体系具体涵盖: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自由实习以及毕业实习等环节。认识实习涉及自我、社会、企业组织等层面的认知,这一环节多针对低年级的同学。专业实习以“走出去”与“引进来”作为主要形式,让学生更高效地掌握专业知识。自由实习即为倡导同学们在闲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即为综合型实习,同校外实习极为相似,都需在外界创建基地,将学生分配至基地,为其匹配比较对口的职位进行实习,通过实践锻炼其综合能力。

(四)以专业性学生社团为载体,深化可雇佣性能力培养

结语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尤其强调实践性和可雇佣性,这种转变要求该专业的培养模式应做出全新的调整。把在可雇佣性能力培养贯穿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各个方面,结合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探索更丰富的路径。

[1]李锋.基于教学过程的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培养途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2)

[2]李跃军,叶才华.试析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的培养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

[3]陈广,张好徽.大学生可雇佣性的培养与开发探析[J].文教资料,2015(7)

一、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

进入21世纪财富和经济价值的创造都依赖于信息、金融资本、智能和观念,使经济社会跨进了信息与知识经济时代。新世纪的到来,迫切的需要对适应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特点的新型管理科学的探讨和研究。管理科学与工程主要是指通过吸收、改造、转换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为管理科学的其他两个领域提供基本技术、基本方法和基本手段。

1.国外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

2.我国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

二、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热点问题比较

1.国外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热点问题

2.我国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热点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程度的不断加深,现代科学管理理论在我国的管理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受到理论界与决策接的高度重视。根据这十年收录的重要的论文研究成果,我们得出结论是在一般管理理论领域中,我国研究的热点问题是人本管理理论、管理模式的研究、知识管理的初步理论和基于知识的管理激励。其次是运筹与管理领域的动态规划、线性规划、生产系统库存优化理论和各种限制条件下的排队系统。

3.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差异比较分析

三、结语

[1]邹树梁.张彩平.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复合型培养模式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0(05).

[2]许春燕,张亚丽.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选题方向与研究趋势分析[J].科学时代,2010(12).

THE END
1.酒店行业:对比海内外酒店龙头看中国酒店企业发展机遇新浪财经全球酒店行业零售规模巨大。根据Euromonitor数据,2023年全球酒店零售规模约6700亿美元,预期2024年酒店零售规模约7300亿美元,增速收窄至9%。2023年美国酒店零售规模约1670亿美元,预期2024年规模约为1760亿元,同比增长5.3%。2023年中国酒店零售规模约4230亿人民币,预期2024年规模约为4570亿人民币,同比增长8.0%。 https://stock.finance.sina.com.cn/stock/go.php/vReport_Show/kind/search/rptid/785422935859/index.phtml
2.2024至2030年酒店客房床头控制板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docx...2024至2030年酒店客房床头控制板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目录一、行业现状分析 41.客房床头控制板市场概览: 4全球市场规模及增长趋势; 4主要应用领域与酒店类型分析; 5市场成熟度和渗透率评价。 62.技术发展概述: 7现有技术的优缺点对比; 7新兴技术的应用前景预测; 9行业标准与认证情况。 103.市场竞争格局: 11主要...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60231075.html
1.2024年酒店行业分析:对比海内外酒店龙头,看中国酒店企业发展机遇全球酒店行业蓬勃发展,常规高端酒店向上衍生出奢华酒店、顶奢酒店、独家酒店等类别。在基础的房间及服务中,房间 的单平米造价,面积大小有清晰的划分。常规高端国际高端五星级酒店对应单房造价在30万以上;奢华酒店如朗豪、万豪 等单房造价在45-50万;顶奢酒店如华尔道夫单房造价在70万以上;度假酒店如安缦酒店单房造价...https://www.vzkoo.com/read/202411205382635349a508e69e407847.html
2.全球酒店暴利时代,中国为何掉队?马赫澜认为凯悦长期预测和战略没有改变,中国的房地产不景气主要是在住宅领域,而不是酒店,酒店行业仍然存在供应不足的问题。 换言之,凯悦依然要在中国市场继续发力。 中国市场是国内酒店集团的基本盘,也是外资酒店集团无法放弃的肥肉,只是未来发展方向或许会出现更多融合趋势。 https://www.jiudianrong.com/newsdetail/id/12542.html
3.20252025-2031年中国海南酒店行业发展现状调 研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 报告编号:947268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www.cninfo360.com 北京博研智尚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2025-2031年中国海南酒店行业发展现状调研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 研究方法 报告研究基于研究团队收集的大量一手和二手信息,使用案头研究与市场 调研相结合的...http://www.cninfo360.com/plus/load/loadPdf.php?id=947268
4.商业项目策划7篇根据本案城市现有业态状况,本案项目产品特征及对未来商业发展趋势的把握,充分利用本案可能整合的各种招商资源便于利用本案可能整合的各种招商资源,为便于本案实现销售和成功运营,对本案个功能分区和各楼层的业态进行规划。 三、目标客户锁定及分析 1、 本案消费市场现状 …… ...https://www.unjs.com/fanwenku/316386.html
5.酒店管理调研报告6篇(全文)并走访了浙江旅游学院等一些含有酒店专业的高职院校,调查对象包括人力资源部总监、部门经理、行政办公室工作人员,有关一线部门的基层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还看望了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及时进行了交流和沟通,通过这次的大面积走访,充分认识到酒店专业的广阔的就业前景,对于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模式,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了进一步...https://www.99xueshu.com/w/fileyt1p84dg.html
6.项目策划书13篇二、艺术学院产品行业发展现状 三、艺术学院产品市场规模分析 四、艺术学院产品市场价格走势 五、艺术学院产品市场前景预测 第四章 产品/服务与技术 一、艺术学院产品/服务状况 1、艺术学院主要产品目录(分类、名称、规格、型号、价格等) 2、艺术学院产品特性 ...https://www.oh100.com/a/202209/5262534.html
7.品牌策划方案范文于就是又有更多的服装企业选择了通过网络进行品牌营销,使得企业的竞争者更多。(3)网络营销使用户可更加方便地查阅品牌信息,因此,只要服装企业品牌的形象出现问题,那么该企业的品牌竞争力将无限降低,没有发展前景,使得各服装企业在品牌形象上也进行竞争,力图成为消费者心中该行业最优秀的品牌。https://www.79c.cn/82760.html
8.酒店管理专业在校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书(精选5篇)金融行业,特别是银行业和证券业,属于经营货币和资本业务的资金密集型行业,由于具有较好变现能力和流动性,属于高人民币资产的行业,人民币升值将吸引国际资金大量流入,对金融行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各个研究机构也从行业中观角度阐述了看好行业的发展前景。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v33zn353.html
9.旅游管理毕业论文范例15篇15 国内饭店如何对抗国际酒店集团的对策研究 16 以某一饭店为例谈饭店顾客关系管理 17 酒店式服务在***行业的应用 18 浅析汽车旅馆在中国的发展现状与策略 19 浅析青年旅馆在中国的发展现状与策略 20 试论酒店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试论酒店管理集团生存和发展 ...https://www.wenshubang.com/lvyouguanlibiyelunwen/4547789.html
10.心理咨询师职业生涯规划书(精选8篇)国家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中的重要角色。经济发展有强劲的势头。学校正处于上升发展阶段,知名度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率高,深受企业欢迎。 2、酒店管理职业社会环境: 由于中国的酒店发展较晚,酒店管理知识大部分源于国外,中国的酒店管理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酒店行业发展势头极强,随着旅游业...https://www.yjbys.com/edu/pepc/325684.html
11.个人工作总结(精选24篇)就光伏项目,利用办公软件access,针对世界各国主要的光伏公司建立数据库,较全面地掌握了各公司的光伏产品信息,为选择合作伙伴并开展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太阳能水箱及生物柴油项目,由于之前尚未接触过,所以在项目的准备阶段,主要从上述产品的基础知识学起,逐步了解了太阳能水箱的工作原理、生物柴油的加工过程及市场前景。https://www.fwsir.com/dangzheng/html/dangzheng_20140708095629_267217.html
12.员工职业规划热这样就不会在费尽心思找到工作后,因为与自己的期望相差甚远而放弃工作机会。向阳生涯上千份案例数据显示,职场新人总是在频繁地更换工作单位,许多人或以薪资作参考,或以环境舒适度为指标,很少有人从行业发展现状、优劣势、发展前景预测等出发,理性而全面地思考问题,最终导致个人得不到长远发展。https://www.ruiwen.com/yuangongzhiyeguihua/6092119.html
13.公司年度工作总结受政策环境影响,20xx年是酒店行业经营形势更为严竣的一年,也是真正步入新常态的第一年。xx酒店地处郊区,又以会议接待为主,经营压力尤为巨大。面对新形势,酒店管理公司克服自身转型调整项目支撑不足及方山运动公寓餐饮接管较晚、阅海楼恢复经营带来的资金压力等诸多不利因素,转变思路,困中求变,危中求机,在统筹运营中摸...https://www.cnfla.com/gongzuozongjie/2375168.html
14.酒店资讯网为酒店行业提供优质人才的招聘解决方案欢迎来到酒店资讯网 - 你的专业酒店行业信息平台。我们提供最新鲜的酒店业内资讯、行业趋势、管理技巧和市场动态。无论你是酒店从业者还是酒店爱好者,我们的网站将为你呈现独家报道、深度分析和实用建议。从高端豪华酒店到温馨精品客栈,我们涵盖全球及国内各大酒店品牌和https://www.littlerascalsuk.com/
15.Sora横空出世,对酒店行业来说是虚火还是真火?写在最后: 不管如何,Sora时代的到来已经不可阻挡,当目前的星星之火还未燎原之时,各位酒店行业的从业者应该正视其未来可能引发的效应,积极拥抱,从而应对挑战、把握机遇,为实现持续发展和迭代升级准备充足粮草。https://www.tmtpost.com/6958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