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各行各业均遭受重创,为什么说服务业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疫情暴发在春节这一特殊时期,影响是巨大的。历年来,春节都是旅游、住宿餐饮、交通运输、教育培训、电影娱乐等行业的消费旺季,对大多数人来说,春节正值放假、放学,是走亲访友、休闲旅游的好时机,因疫情错过了,大部分人就不再寻找时机去消费。春节期间,各大厂家、商家准备了活动、促销,但因疫情的原因,不得不面临暂停营业的局面。
2.“出行”“聚众性”特点的影响
观察服务业的各大行业,不难发现,服务业具有“出行”和“聚众性”的特点,因疫情传染性较强,封城封路、关店关门成了不二举措,这直接导致了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文化娱乐业面临损失。
3.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影响
二、总体现状
1.增加值跌幅大
一季度,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31.42亿元,同比下降6.9%(可比价),跌幅高于苏州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张家港市、常熟市3.4和2.9个百分点。
2020年一季度苏州各市(县)地区生产总值
地区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增速(%)
合计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苏州市
3743.93
23.13
1626.21
2094.59
-8.3
2.0
-11.1
-5.9
常熟市
466.30
6.94
210.57
248.79
-6.7
3.1
-9.6
-4.0
张家港市
518.73
3.69
250.42
264.62
-4.8
0.2
-6.1
-3.5
昆山市
707.20
2.73
339.68
364.79
-13.6
3.4
-14.8
-12.5
太仓市
248.83
3.65
113.76
131.42
-8.7
1.6
-10.8
-6.9
2.分行业“五降二升”
服务业七大行业中,除了金融业和非营利性服务业两大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外,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及营利性服务业五大重点行业均呈现负增长,分别实现增加值26.91亿元、10.00亿元、4.80亿元、18.74亿元和18.71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7.4%、8.9%、36.4%、2.5%和15.0%,其中,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下跌最为严重。
3.用电量“U”型谷底初显
用电量向来是各行各业情况的直接表现,服务业用电量也是服务业各行业冷与热的最直接符号,疫情爆发高峰期正值春节,我市全线封路、封城、公共交通停运、禁止外出聚会,给文化娱乐业、住宿餐饮、零售业、旅游等行业的用电量造成较大影响。与往年春节过后迅速反弹而呈现“V”字形走势不同,今年上半年服务业用电将走出“U”型曲线。今年1-2月服务业用电量16792万千瓦时,同比下降16.0%,1-3月服务业用电量28890万千瓦时,同比下降17.3%,预计1-4月服务业用电量将在-15.0%左右,随着各行各业的复工复产,我市服务业用电量将在3月降至最低后呈现缓慢回升的趋势,服务业用电量“U”型走势已初显。
4.服务业投资增速迅速回落
一季度,全市完成服务业投资48.99亿元,同比增长1.8%,较2019年下降了9.5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占全部投资总量的比重为62.7%,同比下降了3.1个百分点。从分行业看,仍然以房地产业为主,实现投资36.18亿元,占全市服务业投资比重高达73.9%。
5.超七成规上单位营收负增长
全市465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240.53亿元,同比下降17.5%,465家单位中351家营业收入负增长,占比高达75.5%。从分行业来看,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其他服务业均呈现了不能程度的下降,其中住宿餐饮业下降最为严重。
一季度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情况
项目
单位数(个)
营业收入(万元)
比上年同期+、-%
其中:营业收入负增长或为0单位数(个)
465
2405307
-17.5
351
限额以上贸易
175
1829197
-18.6
140
#批发零售业
158
1824539
-18.5
125
住宿餐饮业
17
4658
-54.5
15
限额以上房地产
102
197033
-20.0
80
规模以上其他服务业
188
379077
-9.8
131
三、疫情之下,服务业核心行业告急
1.住宿餐饮业遇“当头一棒”
2.文化娱乐、旅游业遭受重创
受“减少甚至禁止出行”的限制,文化娱乐、旅游行业注定受疫情重创,我市一季度旅游数据大幅下滑,尤其是接待境外游客数下滑明显。全市接待境内外游客40.75万人次,同比下降74.7%,其中接待境外游客1001人次,同比下降92.5%,景区接待人数40.6万人次,同比下降56.8%,平均客房出租率22.3%,同比下降25.5个百分点。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控制,旅游业将进入复苏阶段,但鉴于疫情的后期影响以及国外疫情限制,今年旅游业增速或将难以回正。一季度文化娱乐业实现增加值0.60亿元,同比下降29.7%,跌幅仅次于住宿餐饮业。
3.零售业压力尤大
疫情期间,我市90%以上的店铺关闭,基本无销售,仅有的几家电商线上销售在疫情面前也是杯水车薪,人工与房屋租金成本等则需每日支出。疫情最严重期间,商场、汽车零售、珠宝零售等现场复工很难,造成零售业特别是小型企业压力尤大。一季度,全市实现零售业增加值2.62亿元,同比下降28.6%,成为七大行业中跌幅排名前三的行业。全市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87.36亿元,同比下降19.2%,其中城镇影响最大,实现零售总额77.17亿,同比下降21.1%,农村零售总额10.19亿元,同比下降0.8%。从全市30家限额以上零售企业来看,除了仓建超市、鼎尚超市两家略有增长外,其余28家企业均为负增长,18家企业营业收入跌幅超30%。
4.交通运输业下滑明显
交通出行是客观反映社会经济活力的晴雨表,作为生产性服务业支柱的交通运输业受疫情影响也是相当直接和显著。一季度,全市交通运输业实现增加值10.0亿元,同比下降8.9%,旅客运输量321万人次,同比下降50.2%,货物运输量334万吨,同比下降14.8%。全市92家规模以上物流企业中63家营业收入为负增长,交通运输业下滑明显。
5.港口生产打击较大
受国内外疫情影响,企业运输需求大幅下降,太仓港生产受打击较大,货物吞吐量及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均下降,大宗货物相比集装箱受影响程度更大,同比降幅严重。全港实现货物吞吐量4410万吨,同比下降25.3%,其中煤炭及制品、石油天然气及制品分别完成货物吞吐量901万吨和53.9万吨,同比分别下降46.1%和49.8%;全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03万标箱,同比下降18.9%。
四、疫情过后,展望服务业发展新机遇
即使在最严酷的寒冬,也有顽强发展起来的物种,即使在最黑暗的日子,也会迎来黎明的曙光。疫情之下,我们不能光看到困境,而要看到困境之下悄然孕育的新机遇和希望。从我市服务业发展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1.新兴业态应运而生
2.或有一波补偿性消费
3.小型企业探索改革之路
4.线上线下结合才是出路
传统的产业都以线下为主,但通过此次疫情,应看到单一的线下消费有其弊端。在2002年“非典”疫情过后,国内流行一句话:“非典”疫情催生和促进了淘宝和京东的大发展。此话有深刻的经济学道理。单一的实体销售企业应积极拓展线上之路,将疫情作为开发线上模式的机遇,合理安排企业资源的线上转移,单一的线下模式只会让企业发展之路越走越窄。但是如果走单一的线上模式,也会暴露出其短板。首先,线上模式面向较多的是年轻群体,如果只依赖线上消费,智能化操作弱的老年群体将会被排挤在外。其次,国家面临重大自然灾害、战争等危机时,交通工具被中断的情况下,实体便发挥了其作用。因此线上线下结合,根据企业自身状况,合理调配自身资源才是出路。
“祸兮福所倚”,疫情是祸患,更是机遇。我市上下要在做好防控的同时,牢牢把握疫情带来的机遇,深挖经济发展潜力,多渠道、多方位促进服务业经济发展。
1.后怕的心理是否存在?
虽然目前各大餐饮业、各大商场均恢复营业,但基于很多民众对疫情后怕的心理,近期可能难以恢复往日实体消费、大量聚餐的场面,是否会出现后怕的心理而带来的怠于消费。这是我们要考虑的一点。
2.商品价格是否会抬高?
在国内外历史中,经历自然危机、经济危机后,很多厂家商家为了弥补危机带来的巨大损失,可能会抬高商品价格。一旦价格高于消费者预期,可能会选择不消费,或者减少消费,这不仅没有刺激消费,反而压制了消费欲望。这是我们要考虑的第二点.
3.失业人员是否会增加?
疫情过后,各类企业为了缩减成本,弥补损失,是否会裁剪人员,在一些城市已出现办公共享、配送共享、配送共享的现象,失业人员是否会增加是我们要考虑的第三点。
4.外贸企业订单是否会出现两极分化?
如果国外疫情持续,我市外贸企业可能会出现“忙的忙,闲的闲”现象,一种是生产防疫物品的企业,订单大大增加,营业收入大幅上升,另一种是出口汽车零配件、种子、食品等类的企业,可能会出现退货率增多、订单量减少的现象。
综上所述,疫情之下,我市服务业经济承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呈现出了超强的韧性和未来巨大的潜力。疫情是困境也是机遇,疫情是暂时的,发展是永恒的。我们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全市人民的齐心努力,我市服务业经济必将迎来新一轮增长。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太仓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