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国内民宿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
民宿旅游作为新兴旅游业态正蓬勃发展,成为了旅游业创新升级的典范。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民宿这种新业态打造,但理论的研究滞后于民宿的实践发展。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统计2007-2017年国内关于民宿研究成果,并从民宿定义、分类、开发、设计、管理、评价、发展保障等7个方面进行分析。同时,对民宿未来研究领域进行展望。
一、文献选择与分析框架
二、国内民宿研究的细分主题
(一)民宿定义
认识事物,始于对其定义,因此对定义的研究至关重要。当前被学者引用最多的概念是台湾地区交通主管部门颁布的《民宿管理办法》(2002)中对“民宿”的定义:指利用自用住宅空闲房间,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及农林渔牧生产活动,以家庭副业方式经营,提供旅客乡野生活之住宿处所。该办法还依据地段及经营特色对其经营规模进行了严格控制。通常以客房数5间以下,且客房总楼地板面积150平方公尺以下为原则。但位于原住民保留地、经农业主管机关核发经营许可登记证之休闲农场、经农业主管机关划定之休闲农业区、观光地区、偏远地区及离岛地区之特色民宿,得以客房数15间以下,且客房总楼地板面积200平公尺以下之规模经营。该定义强调民宿载体是自用住宅空闲房间,经营性质为家庭副业方式,经营体制更独立更自由,民宿风格更加多样化。
2017年8月21日,国家旅游局发布的《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行业标准中,将旅游民宿定义为利用当地闲置资源,民宿主人参与接待,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设施,同时注明民宿单幢建筑客房数量应不超过14间(套)。
(二)民宿分类
(三)民宿开发
研究者注重乡村民宿的开发研究,尤其是对少数民族乡村民宿的研究。如吴亚平等以贵州省多个少数民族乡村旅游点为例,通过深入调查,提出民族村寨民宿业发展的基础和判断是否适合发展民宿业的依据分别是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禀赋、区位交通、传统产业及人的因素,少数民族民宿业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是文化核心价值、民居改造与保留、商业模式、供给体系及市场营销的设计和安排。李忠斌和刘阿丽同样以武陵山区利川特色村寨为例,在分析其发展优势、发展现状基础上,提出了“民宿+”的发展思路,一方面避免了产业同质化与单一化,同时又发挥了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其具体发展路径为“民宿”与自然生态、民风民俗、村寨科考、运动休闲和健康养老相结合,为其他民族地区特色村寨产业开发提供新的路径选择。闵忠荣和洪亮结合江西省婺源县西冲传统村落案例,提出民宿开发规划策略应从保护分区、用地布局、产业发展、空间改造和公众参与五个方面开展。
(四)民宿设计
(五)民宿管理
(六)民宿评价
(七)民宿法律保障
(八)其他研究
三、未来研究展望
龙飞,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刘家明,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昌晶亮,湖南城市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
五一旅行日志白草畔景区12小时行(下)
新浪网旅游频道是中国最大的在线旅游内容生产和分发平台,提供及时、权威的旅游资讯和丰富的旅游短视频。
新浪旅游整合门户与微博资源,为旅游者提供个性化、定制化和社交化的出行服务,为行业客户提供全面的营销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