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其身前,后来居上的瑞幸仅用了5年,便将门店开到了7000家之上;在其身后,中国本土的咖啡新势力,诸如Manner、MStand、Seesaw等,在资本的加持下,也正在快速攻城略地。
只是“改革”结果如何还难以预料。而咖啡市场的竞争,却会越来越激烈。
利润率也在下降,其2022财年为14.3%,比上一年的16.8%下降2.5%。
但受疫情影响,中国地区的发展并不顺利。
毋庸置疑的是,王静瑛将主导“2025愿景”。
与此同时,国内的咖啡市场也在快速发展。2011年-2016年,中国咖啡市场年复合增长率为13.5%。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约2817亿元,消费人次突破3亿,并预计仍将保持27.2%的增长率,到2025年将达万亿规模。
而在其他城市,据企查查数据,深圳、广州、普洱等地,注册的咖啡企业也不在少数。
在过去两年间,无数私募股权基金将目光投向了咖啡市场,Manner、MStand、Seesaw等成为了资本的宠儿。
Manner从一家只有2平米的小店一路扩张到全国,至9月24日,其门店数量约472家。同样快速扩张的还有MStand,截至2022年上半年,其已经覆盖全国17座城市,门店数量达到170多家。
在它们之外,同样活跃的咖啡品牌还有挪瓦咖啡、Seesaw等诸多玩家。根据企查查数据,自2019年咖啡行业发展进入快车道来,三年内行业获得融资近743.32亿元。
但其市场份额却从2017年巅峰时期的51%,一路下滑到2020年的36%。
在今年2月,星巴克的悄然涨价又一次引发了舆论风波。
对比其他国家,以一杯美式为例,折算下来,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的售价大概在23.6元、15元、15元、23元,而在中国则为30元左右。
这种差别之下,星巴克的悄然涨价,难免让消费者敏感。
不同于过去消费者将星巴克当做一种潮流的生活方式,在咖啡文化的渗透日益加深,各类品牌新势力崛起的当下,星巴克“光环”已经逐渐褪去。
求变,事不宜迟。
到了2022年,星巴克似乎变得激进了。
“2025愿景”便是其中产物,这也是星巴克有史以来,针对北美之外单一区域市场,规模最大的“增长计划”。具体为:
星巴克将在未来三年增扩3000家门店,并最终在2025年实现9000家店的目标;
星巴克中国员工总数,将从6万余人增扩至9.5万人;
星巴克即饮咖啡将渗透进入55万个商超及便利店;
星享俱乐部注册会员数相较2022财年增扩一倍,实现1.7亿目标。
不仅如此,中国市场还将承担起更高的赚钱目标:到2025年实现净收入翻倍,营业利润为当前4倍。
这些规划之下,也透露出了星巴克中国面对的挑战:需要触达更多的消费者群体,渗透到更多的场景;需要在中国降本增效,优化利润空间;需在新势力的追击下,依然保持中国市场的领先位置。
今年2月发生的涨价风波,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星巴克想要通过涨价来实现盈利已难行通。
除此之外,开店、数字化系统升级、供应链搭建或是其关键“解法”。
但在疫情的不确定、线下物业成本上涨、行业竞争下客流量分流的诸多因素下,其开店计划能否顺利,单店盈利能力能否提升,还是未知数。
而在技术投入方面,曾在2008年左右,星巴克便进行了以技术投入来降本增效的企业变革。主要为:将过去门店使用的半自动咖啡机全部更换为全自动咖啡机,极大地提高了咖啡制作效率,以及对咖啡师的技术依赖,员工只需要简单培训就能够上岗,降低了培训成本。
这次升级的好处在于标准化提高,咖啡品质的稳定性得到保证。但备受争议的是,作为现磨咖啡,星巴克丢掉了手工咖啡的温度。
在行业人士看来,星巴克的咖啡品质、口感只能算是“及格线”。甚至于形容其他品牌咖啡好坏与否,也是以星巴克为计量:比星巴克好喝就是超过及格线,比星巴克难喝就是不及格。
不少从业者认为,无论是产品,还是价格,星巴克都已不具备优势。
为赶上时代潮流,星巴克还在数字化转型上下了不少功夫。在线上APP方面,星巴克中国在2018年上线了“专星送”,2019年上线了“啡快”。在今年9月,又再次进行了APP的全面升级,增加了更多关于咖啡文化的板块内容,以求让消费者在线上就能体验到星巴克的咖啡氛围。
据悉,未来三年,星巴克将投资14.6亿创立“数字技术创新中心”,并将新的技术、设备、系统匹配到门店之中,以提高门店的效率。
但线上的布局,又与星巴克过去在中国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有所冲突。
在过去十年中,谈及星巴克的核心优势,人们更会提起一个概念——“第三空间”,即一杯咖啡的价格,换取工作、约会、交流的除公司、家庭之外的空间。
这种空间的优势,目前已被逐渐淡化。
另外,在供应链搭建方面,星巴克还计划投资约11亿元建“星巴克咖啡创意园”。这个位于昆山的园区将于2023年夏天投产,不仅有面积约3.3万平方米新的物流中心,还有星巴克美国市场之外最大的咖啡烘焙工厂。
在园区建成之后,会使得星巴克在中国的物流成本、人工成本持续压缩。
近年来,星巴克还在探索创投领域,以寻求新的可能性。
在美国,2019年年初,星巴克就创立了ValorSirenVentures投资基金(VSV),投资了不少植基食品公司,涉及植基奶、植基黄油、人造肉等领域。
在2020年4月,星巴克便曾推出了“人造肉”午餐菜单和以燕麦奶为基底的饮品。
国内的创投业务上,星巴克则与红杉合作,一同创立了星苒(上海)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王静瑛卸任CEO的一年中,便将自己的一部分工作重心转向了该基金。
对于成立该基金的目的,星巴克与红杉双方表示:“在新生代餐饮和零售科技方面进行商业合作,合力加速星巴克中国的数字化创新步伐。”
作为一家已经拥有51年历史的老牌咖啡连锁品牌,星巴克似乎想让自己与前沿的消费内容接轨。但植物基在“噱头”之后,却并未在市场上激起太大的水花。
对于星巴克而言,改革并非一蹴而就。只是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下,早已容不下“佛系”、“保守”的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