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味品赛道牛股辈出,现在的复合调味料行业所处的阶段,就如10年前的榨菜和酱油。
关于护城河,张磊先生在《价值》中有这么一段描述:
对于一家企业来说,如果能够在变化的时代浪潮和市场环境中不断地创新,具备从一条曲线跳到另一条曲线的能力,我们就可以认为它具备了不断深挖护城河的能力。——《价值》
我理解的护城河:有静态的和动态的,有先天的和后天的,更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
复合调味品企业要想做大,需要打造大单品矩阵,这是行业及产品特性决定的!
从产品特性上看,复合调味品行业较基础调味品,需求刚性弱、高消耗、多元化、迭代快。两者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从家庭消费看,复合调味品其主要的受众为年轻的消费群体,这一部分消费群体对口味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的特征。
按照中国传统的饮食传承,不同口味可以由不同的基础调味品进行调制,而一种复合调味料对应一道菜(少部分菜可以混用),如果复合调味品研发及创新能力差,将会使消费者对单一口味产生疲劳,进而影响产品销量。
从餐饮消费看,餐饮大客户普遍需求特点为小批量、多品种、快速反应,对调味品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能力要求高。
对于复合调味料行业而言:这就促使企业应不断创新和迭代产品。
这里稍解释一下,这种创新的经验是可以代际传承的,行业很难发生颠覆性的变化,不同于科技产品的突变式创新,容易出现后浪拍死前浪情况。
即便是有新产品出来,老产品也不一定就完全退出市场了,消费者喜欢尝鲜同时也怀旧(口味地道),而且靠一款爆品很难持续成功,需要具备科学的推新体系,这种能力需要历史沉淀。
从企业规模看,由于每一道菜对应的细分复合调味品的市场空间都不够大,并不能靠单一的网红产品形成大规模,研发资源投入也不能过于分散。
菜品的多样性与研发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要求企业必须集中资源打造大单品。
然而,形成大单品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更何况是形成大单品矩阵,必须依托餐饮大客户及爆品菜才能形成。目前头部企业天味和颐海都是这个发展思路。
天味先是打造出全国性大单品酸菜鱼调料、手工牛油火锅底料,做到细分品类第一,两者贡献收入占总比35%以上;后续又培育潜力大单品小龙虾调料、香肠腊肉调料、老鸭汤调料等表现亮眼。
对比国外发展规律,连锁餐饮高速发展时期,头部餐饮提高集中度,拉动对应的供应链企业。餐饮大客户的小批量、多品种相对公司体量而言规模依然较大。
因此复调企业绑定餐饮大客户能够快速提高市占率,而且餐饮端易守难攻,客户粘性更强!
总体来看,复合调味品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必须具有科学的产品研发体系,打造大单品矩阵的能力,进而依靠总成本领先收割市场。实质上这种能力背后离不开完备的供应链体系支撑。
二、供应链体系是核心壁垒
复合调味料生产壁垒不高,但专业玩家不多,来得快去得快。
原因就是在于:需要深厚的产品研发能力和完备的供应链体系。
复合调料公司没有天然壁垒,发展壮大需要多方面持续投入建立护城河。
由于复调兼具消费品和类科技双重属性,又处于行业发展初期,企业需要产品、渠道、品牌三方面联动,形成良性循环,让消费者尽快熟悉自家产品的口味和品牌,抢占消费者心智,推动收入持续高增长。
而品牌和渠道做大以后又反作用于产品,通过的广阔的渠道收集市场反馈信息,不断完善公司的产品口味,助力产品口味的更新和定型,维持产品竞争力。
而“新玩家”很难进行产品迭代,正是缺乏这种深厚的研发能力和完备的供应链体系!
复合调味料行业对企业品控能力要求高,中小企业难以维持产品口味和品质稳定,容易被消费者抛弃。
复合调味料上游原材料20种以上,明显高于传统调味品(5种左右),农作物的口味和颜色受季节和原产地影响大,品质很不稳定。
例如,不同产地的辣椒口味不同,同一产地不同季节的辣椒口味不同;复合调味料企业需具备较强的原材料控制能力和设备支撑,才能保障产品品质和口味稳定。
也就是说,复合调味料企业需要:将非标准化的原材料输出成标准化产品。
表面上看似生产壁垒不高,生产工艺主要就是原材料按一定的配比炒制而成,“新玩家”很快就可以做出来,但是如果加上规模和品控以后,这个壁垒就直线拉高了。
复合调味料生产有三个硬性标准:
1.口味稳定性;
2.食品安全性;
3.规模化供应力。
比如,肯德基汉堡,不少家庭主妇都可以做得比它的好吃,但是要标准化的大规模生产就很难了。
产品做出来不难,保持高品质、高标准、大规模生产很难。
有钱进来砸机器设备,但是要搞到这么多高品质的原材料,那还真不是有钱就马上能够办到的。
这就涉及到对供应链的管理能力,也是复合调味品企业的核心壁垒。
对核心原料(酸菜、牛油等)、重点原料(豆瓣、辣椒、花椒、泡椒等)采用“农户+合作社+原料加工基地+公司”的产业链管控模式,确保原料从源头收购、到过程加工管理全程可追溯和可控。
累积禀赋是构成一个国家、企业或个人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因为累积禀赋的系统性和长期持续性,会使后起的竞争者极其难以追赶。在追赶者进步的同时,拥有先发累积禀赋者同样在继续累积。——《科学经济学原理》
累积禀赋,是阻挡“后浪”冲击“前浪”的坚实壁垒。
“后浪”不具备这种能力,故来得快也去得快,有少数成功的也是定位某一细分单品,但是细分单品有规模上的瓶颈,仅靠某一款爆品很难做大。
无累积禀赋,无先发优势!
公司上市以来不断深挖护城河,如下图所示:
产品差异化明显的行业,不容易爆发价格战。
调味品差异化定价能力强,盈利能力仅次于白酒,从产品差异化程度看:复合调味料>传统调味料。
复合调味品生产壁垒不高,不等于消费者对味道没有要求。
不同材料配比将导致明显产品口味差异,由于产品直接决定菜品口味,消费者对其差异化更敏感。
调味品的本质是味道,味道能够通过味蕾激发大脑奖励机制带给人愉悦感,且能够关联记忆和情感。
根据英国《神经元》杂志发表研究报告,产生味觉和嗅觉的事物能令人记忆长久,味道刺激能够引起主动记忆,还会引发各种潜意识记忆(由其他感觉器官所感知和记忆的场景会随之显现)。
味道具备强记忆属性,关联记忆和情感,感性消费属性强,消费粘性强。
味蕾传导,激发大脑奖励机制
由于消费者对味道差异更敏感,对价格敏感度较低,“后浪”进来靠拼价格战的方式获取市场难。
我的看法是:现在的复合调味料行业所处的阶段就是10年前的榨菜和酱油。
榨菜行业生产门槛也低,早期也是作坊式的生产,现在包装榨菜“乌江”市占率提升已达到30%。
目前,复合调料生产门槛也在提高,一方面食安和环保监管越来越严格,另一方面行业粗放式发展阶段已经过去了。
因此,产品优质、稳定的龙头企业更容易凭借渠道和品牌跑马圈地。
企查查数据显示,2020年新注册复合调味品企业达到高峰,2021以后新注册企业数大幅减少。
这一方面说明,新玩家难以立足,来得快去得也快;
另一方面说明,复合调味料差异化明显,不易发生激烈价格战。
综上,我认为调味料产品差异化明显且消费者粘性强、愿意为愉悦感付出溢价,导致调味品产品可以差异化定价,可以避免价格战,且能够持续提价和消费升级。
总结
复调行业随着往纵深发展,渗透率在加速提升,生产壁垒也在不断提高。
供给侧看,可以被龙头整合。一方面食安和环保监管越来越严格;另一方面龙头企业规模扩大也不断提高壁垒。
需求侧看,市场被逐渐打开。一方面餐饮连锁化加速,催生B端定制餐调;另一方面家庭烹饪便利化,使得C端需求将持续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