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店的海底捞,艰难的餐饮业酒楼

央广网北京11月16日消息11月5日,海底捞发布了一份公告,称要在2022年元旦前,在全国关停300家左右门店。公告一出,瞬间成为行业热点,在业内引起轩然大波。随后,各路机构和行业人士纷纷对这件事表达观点。

本文试图借海底捞集中关店这件事,从现象层、原因层、现实层和方法层四个层面,来给大家展示一下餐饮行业当前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也能对餐饮同行朋友们有所启发。

(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现象层

自疫情以来,中国餐饮行业就一直都比较艰难。除了快餐和特色餐饮里面的个别品类(比如烤肉)之外,其他绝大多数餐饮品类都在经历严重的更替。也因为这个原因,不仅很多小商家难以为继,也有不少老品牌彻底退出了餐饮市场。

困难的重灾区,其实是连锁品牌。很多我熟悉的连锁餐饮品牌,2020年以来的实际闭店,很多都超过30%,最严重的甚至超过50%。有朋友可能奇怪,为什么没感觉到呢?那是因为这些连锁品牌还在一直开新店,新开门店的数量,冲抵了一部分关店的数量,再加上认知上的“幸存者偏差”,所以不太明显而已!

原因层

明知道要面临短期的声誉风险,但海底捞仍然选择要公告。我认为这是海底捞为了预防品牌的长期健康度风险,而选择承担短期的影响力风险。具体来看,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其一,对市场的判断有失误。

今年6月的海底捞股东大会上,张勇在回答问题时公开说自己“盲目自信,判断失误”。为什么?因为在一年前,也就是2020年6月,针对市场的艰难,他判断疫情在当年9月就能结束。因此海底捞并没有按下暂停键,而是继续大规模开店。当他意识到判断失误时,已经是今年1月份,等综合评估后作出相应反应,已经是3月份了。

通过张总的公开言论,我们可以发现,海底捞之所以在疫情后的两年,还新增800多家门店,是因为他们对疫情结束的乐观预判。意识到问题后,应该是立即踩了刹车,所以今年总共才开了299家新店。据了解,这些门店可能大多都是上半年开出来的。

其二,对问题的解决有困难。

第一个是生意整体下滑。凭什么这么说?根据门店日均平均翻台率,海底捞一直是排队的代名词。2019年以前的平均翻台率均在5次以上。2019年后第一次出现下滑,降低到4.8次;2020年再次下滑,降低到3.5次。据说今年的翻台已经降到只有3次了!翻台率代表的是进店客流量。翻台率下滑,就代表客流量下滑。而客流量下滑,也意味着营收的下滑。

为何会下滑?市场总量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当门店数量由不到500家增加到1600家,这必然会带来客流的分流现象。原本高人气的商圈,当只有一家海底捞时,可以轻松做到翻台5次以上。但当开出几家海底捞以后,客群分流导致翻台率和营收下滑也就成为必然。

海底捞2021中期报告(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第二个是部分门店亏损。餐饮企业在快速扩张的背后,或多或少会带有“抢地盘”的心态。原本客流量充足,只能支撑一家店的商圈,可能会进去多开一家或几家。原本客流量不足,应该回避的商圈,可能会因为“战略”需要,而去开出了一家。原本没打算开的商圈,架不住物业给出的租赁政策太有诱惑力,所以也带着侥幸心理去开……

原本海底捞开店是先有了合格的店长,然后才“为他们开店”。而且这个店长在选址等方面,有很大的话语权。这也是海底捞的门店,以前非常稳健的原因。这两年的快速扩张,很可能是先建店,然后再匹配合适的店长人选。这也将打破原有的稳健,进而让一部分门店,面临困难!

基于上述原因,海底捞的部分门店开始出现亏损。大部分新增门店,无法获取足够多的到店客流,连上街派发传单这样的传统方式都用了,问题依然无法解决。一小部分是原本生意就一般的老店,因为客流继续被分流,导致生意下滑到盈亏平衡点以下,同样出现新客和回头客都不足的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针对这些暂时没有达到盈利预期的门店,海底捞团队选择如何“治疗”?是奉行“中医疗法”,多开几副中药,慢慢调养身体,通过增强体质来去除疾病?还是直接用“西医疗法”,哪儿有问题,就直接上手术台,物理性切除,一了百了?

看到这里,可能就有人好奇了,既然八个月都坚持下来了,为什么不再多坚持一下呢?确实,我也这么想过,觉得以海底捞的品牌影响力和经济实力,这些门店就算是再“医疗”半年也不会影响到整体。为什么要选择现在“动手术”呢?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疫情的影响了。当下,我所处的成都正在遭受疫情的肆虐。成都餐饮面临的情况并不太好。除此以外全国还有十多个省和地区同样多少受到疫情的影响。别说海底捞,所有正在遭受疫情影响的餐饮人,全都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充满焦虑和担忧。毕竟,这已经是成都去年以来的第四次,今年的第二次疫情反弹了。

企业内部管理的风险,企业主拥有很强的掌控权。但是外部市场的风险,则完全没有掌控权。所以,强如以组织力著称的海底捞,在面对不可控的疫情和市场风险时,也不得降低对未来的预期。考虑到当下更现实的问题,海底捞放弃“中医疗法”,而采用了“外科手术”,快速物理切割,这可能才是更有效的“救治”。

现实层

顺着前面的思路,我们再往下想一层,就面临一个问题:为什么海底捞会出现这么多没有达到盈利预期的门店?尽管前面说过不到20%的闭店率其实是没问题的。但遗憾的是消费者也好,餐饮同行也罢,对海底捞的期望值太高了,他们觉得海底捞不应该有生意不好的门店。

确实,正如其创始人张勇所言,大众神话海底捞了。他自己非常反感这样的封神行为。但消费者对海底捞怎么看,与创始人希望消费者怎么看,总是不一致的。

大多数人都从海底捞自身找原因。其实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海底捞当前所遇到的问题,并不只是海底捞的问题?或者说得更绝对一点,是海底捞也解决不了的问题,造成了海底捞目前遇到的问题?

那么,有连海底捞也解决不了的问题么?以前我不敢说,但这次关停300家门店的公告出来后,我觉得是有的。

接下来,在集中来讨论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餐饮前面十年的变化:

2012年以前的餐饮品牌,定义为传统餐饮,以大中型酒楼为主,消费主流是宴请,消费主力军是商政接待和家庭宴请。宴请就涉及到“主随客便”,宴请的客人天南地北,口味相差很大。这个阶段的餐饮企业,要求的是产品一定要丰富,装修一定要豪华,比拼的主要是产品力。

这个阶段的餐饮,与用户的关系主要是人脉和资源,餐饮企业眼里全是拥有宴请资源的单位和个人。从大多数知名餐饮品牌只有包间和大圆桌就可以看出,这个阶段的餐饮老板,普遍不太重视零散的普通消费者,非常重视厨房团队。

2012年开始的餐饮品牌,定义为流量餐饮。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带来年轻消费者的需求爆发,以特色餐饮为主,消费主流变成特色单品,消费主力军是三三两两的年轻人。这个阶段的餐饮企业,要求的是与年轻人的链接能力,要求的是餐厅和菜品的颜值,比拼的主要是营销力。

这个阶段的餐饮,与用户的关系,主要是平台和渠道,而不再是人脉和资源。这也算是互联网发展的阶段红利。因为年轻客群集体在线化,消费力第一次被集中释放,所以带来了餐饮行业的爆发式发展。餐饮企业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用户上,“得用户者得天下”这句话,也就是这个阶段在餐饮行业流行起来的。

营销力的比拼带来了餐饮行业爆发式的发展。但同时也让餐饮行业乱象丛生。各行各业的人,因为身边一夜暴富的例子,于是也带着发财梦进入餐饮,大量进来的同时,也大量被淘汰。结果,餐饮行业问题重重,餐厅的平均寿命,缩短到只剩短短的1.6年,“割韭菜”一词成为业界流行。

回顾餐饮前面这十年的发展,有两个明显的分水岭:2012年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是餐饮从传统餐饮,过渡到流量餐饮,餐饮企业之间从比拼产品力,升级到比拼营销力,谁能更多获客,谁发展就好;2020年新冠肺炎带来的是流量餐饮,过渡到数字餐饮,餐饮企业之间从比拼营销力,升级到比拼运营力,谁能更好留客,谁才能发展更好。

结果,问题来了!表面上,每个餐饮企业都在日常强调回头客。但现实中,整个餐饮行业都只是把留客当成口号,几乎没有落地,为什么?因为整个行业都缺这样的土壤,其道理就好比:贫瘠的石头缝里,不可能长出参天大树。看到这里,可能有朋友反驳,那么我们来看看餐饮现实。

传统餐饮时代的从业者,他们确实有留客思维。当时就通过储值来做留存,但注意一点:他们眼睛里永远是拥有接待业务的“大客户”,从来没把普通消费者放在眼里。甚至都不屑于接待普通消费者。不然,怎么可能一个几千平方的酒楼,连四人卡座都不设几张呢?因此,这个时代所谓留客,主要针对关系户性质的“大客户”,与普通消费者无关。

而流量餐饮时代的从业者,他们几乎把所有能量,都用到了如何通过营销获客上面,甚至压根不相信餐厅能拥有长久的生意,结果各类坑蒙拐骗的快招公司应运而生,然后与正规的连锁企业,在市场上为了抢夺加盟商资源而“厮杀”,最终逼得很多品牌企业,为了市场规模和地位,将更多精力放在了加盟商的开发和拓展上。

这种厮杀的结果,带来餐饮行业的虚假繁荣。不管什么餐厅都想做加盟连锁,而且一年开几百家店变成了各类连锁企业的常规目标,甚至变成了招商部门的核心KPI指标。一个品牌不行了,马上换下一个品牌,又奔着几百家门店而去。于是,餐饮市场各类品牌轮番登场,异常热闹。

为什么说是虚假繁荣?就是因为餐饮行业发展的速度,远远超过了餐饮人才的成长速度。这里甚至都不能用“人才”这个词。现实情况是,餐饮行业连最基础的中层管理“人员”都严重欠缺。请问,连基础的管理人员都没有,如何支撑这个行业风起云涌的品牌规模化?

确实,2012年以来移动互联网给了餐饮人一夜爆红的机会。然后呢?大量一窍不通的小白涌入餐饮,选择加盟开店,又给了这些品牌快速扩张的机会。这样的情况下,一年开几百家店确实不难,但问题在于:几百家店需要的几百个店长呢?几百个所需要的基础管理人员呢?在哪里?

全都没有!不是哪个品牌没有,而是整个餐饮行业都没有!

最终是怎么解决的呢?分为“外部挖墙脚”和“内部培养”两条路径。所谓外部挖墙脚,就是品牌企业之间,以高薪或者许诺股份的方式,挖对方企业的高管,这是“最高效”的方式。但有个问题,就是总量有限,新企业挖走一个,原企业就少一个,只能解决部分商家的问题,那怎么办呢?

更多的企业只能被迫选择内部培养。这也是很多企业吹捧的人才成长方式。但问题在于一线的基础员工好培养,更多是技能,多锻炼就可以。但是中层管理人员却并不好培养,因为涉及到管理能力和经验。最终的结果就是很多连锁企业迫于对人才的极度欠缺,做出很多可笑的人才策略。

比如,仅仅因为听话勤快,就把普通员工提拔成需要管流程的主管。或者把技能型的员工(厨师),硬生生的安插到管理岗位上去(厨师长)。甚至把刚进来上班,一天餐厅都没开过的大学毕业生,培训几天后,就说成是区域经理,到处去指导加盟商如何开店。

这就是2015年以来,餐饮行业的现状,或者说得更严重一点,是病症。管理人才的极端匮乏是病因,不解决人才和组织问题,中国餐饮的连锁化这条路不可能健康发展。明白这个道理后,也就能明白,为什么现在各类餐饮企业如此短命了!

回到海底捞,前面说这么多现实层的问题,与海底捞有什么关系?虽然身处餐饮一线,我对当下中国餐饮连锁的健康度和未来发展十分悲观。但海底捞的存在,对我来说算是心底的一线希望。我希望海底捞真的是中国餐饮的那根标杆,或者是那座灯塔,指引中国餐饮往“人才组织力”方向发展。

海底捞拥有非常健全的组织架构。刻在消费者脑海里的“服务好”这个标签只是表象,背后其实是对组织力的考验。为什么“海底捞你学不会”?不是学不会他们排队给你涂指甲,也不是学不会让员工给你送西瓜,而是背后那一套庞大的组织体系,学起来太难了!一句好服务背后,需要整个组织成年累月的付出,才能做到。

因此,在整个餐饮行业的加盟连锁都极度不健康的情况下,海底捞作为中国餐饮名副其实的龙头企业,以全直营的方式,以超强的组织力和人才机制,给餐饮做了非常好的榜样效果和示范效应。尤其是上市后股价一路暴涨到4000亿以上,更是让整个餐饮行业心生向往,朝着这条路奋力前行。

但遗憾的是现在海底捞公告关停300家门店,对其他人意味着什么我不知道,于我而言是内心非常难受的事。因为这意味着海底捞用事实证明了:他们也搞不定人才这个事情。

这让我想起6月份的股东大会上,海底捞张勇说业绩下滑,主要是内部管理问题,当时我还以为他是自谦,现在看来,可能确实如此吧。

当然,我这是故意把问题简单化了。这么大的企业,这么大的事情,不可能仅仅是一个店长的问题。但我们分析问题时,切题就应该尽可能从小处着眼,所以请容许我先把问题简单化,以便于找到真正的原因。

我们是否可以简单粗暴,把海底捞上市前的辉煌,理解为当时后端的人才和组织,与前端的规模完全匹配,甚至组织力上还有富余?而现在所遭遇的困难,就是后端的人才和组织,已经跟不上前端的规模化要求!如果大家觉得是这样的原因,那么就引申出今天的第四个问题,方法层的问题。

方法层

前面说了,人才匮乏是整个餐饮行业集体面临的严重问题。解决它只有两个途径,要么外部挖墙脚,要么内部培养。对于海底捞来说,压根没第一个选项,因为全中国的餐饮企业都在挖他们家墙角,所以只有内部培养这一条路,而且海底捞也一直是这么干的。但遗憾的是,这条路,海底捞好像也遇到了问题!

这里我需要再次补充强调一点,海底捞在接下来两个月集中关停300家门店,背后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甚至都与我今晚写的这些原因风马牛不相及。但有两点请大家一定记住:其一,这仅仅代表我自己的观点,一个一线餐饮老板的观点;其二,不影响我借这次事件,来表明餐饮现在的人才现状。

我偏执地认为,餐饮行业的一切问题,都是人的问题。或者说都可以在人身上去找原因。而发展到海底捞这个级别后,能找问题的地方其实更少!为什么?

因为你能从其他餐厅上找的问题,好像在海底捞身上都不对。比如它不存在品牌知名度问题;不存在产品结构问题;不存在供应链问题;不存在营销问题;不存在食品安全问题;不存在装修问题;不存在服务问题。那怎么办呢?只能是人才的问题,是组织的问题。

组织问题要如何解决?给大家说声抱歉,到这里我就不敢多嘴了。如果连海底捞这样的企业都在这方面遇到问题,那我这样一个单店老板,又何德何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呢?

对我来说,海底捞一直是我研究餐饮的案例。我发自内心的希望海底捞能势如破竹的一直健康下去,因为它已经是事实上的中国餐饮标杆。它的健康,能给我们餐饮人更多的方向和力量。即便是现在遇到发展中的阶段性问题,我觉得也没啥,反而更有力的证明了:

餐饮行业必须要想办法解决人才的问题。

最后,我想再次表达自己对海底捞团队的敬佩:选择关停300家不达标的门店,用短期阵痛换长期健康,是非常英明的选择。明知道会遭遇各种冷嘲热讽的影响力风险,还愿意作出这样的决策,这是勇气和魄力。哪怕关了300家门店,海底捞仍然是中国企业的标杆企业,依然值得学习。

THE END
1.关于海底捞交流是人与人之间传递信任的刚需,而来自中国的火锅是天生的社交餐饮。 海底捞致力于让更多人在餐桌敞开心扉,吃得开心,打造全球消费者都喜爱能够参与的餐桌社交文化,让更多人 “一起嗨,海底捞” 品牌故事海底捞品牌创建于1994年,历经三十年的发展,海底捞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已经成长为国际知名的餐饮企业。[查看更多+]...https://www.haidilao.com/about/?fbclid=IwAR0xyv_3JPthB-QoivzbL0japsl3Fe8uOo8beSVMkYTP2VxXYG_36f_D38I
2.2024年海底捞同行业市场需求分析报告及未来五至十年行业预测报告...三、海底捞同行业财务状况分析 14 (一)、海底捞同行业近三年财务数据及指标分析 14 (二)、现金流对海底捞同业的影响 16 四、2024-2029年海底捞同企业市场突破具体策略 16 (一)、密切关注竞争对手的策略,提高海底捞同产品在行业内的竞争力 16 (二)、使用海底捞同行业市场渗透策略,不断开发新客户 17 (三)、实施...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0326/7030032033006056.shtm
3.海底捞出口红了,让品牌上瘾的周边营销?而在今年8月,麦当劳的竞争对手肯德基则推出了限量版美甲甲片,包括经典肯德基红款、原味鸡专属脆皮黄款、潮流原味鸡活力橙款和软萌原味鸡香嫩白款四个款式。每一款美甲不仅对应了肯德基的产品特点,还利用不同的颜色和风格给消费者提供多种选择。 其他的周边产品营销案例更是不胜枚举,比如,大白兔联手美加净推出润唇膏,...https://www.niaogebiji.com/article-78771-1.html
4.“香菇酱”敲钟,河南迎来首家创业板注册制上市公司此前的招股公告显示,仲景食品本次IPO发行新股2500万股,发行价格为39.74元/股,预计募集资金总额约9.94亿元,所募资金用于年产3000万瓶调味酱生产线项目、年产1200吨调味配料生产线建设项目、营销网络建设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项目。招股书中,仲景食品列出的主要竞争对手有“老干妈”,“吉香居”“饭扫光”。 https://www.hntv.tv/daxiang/article/1/1330862436890316800
5.海底捞加盟费及加盟条件是什么?海底捞在选址方面,总部将协助加盟商进行周边商圈调查,包括人流量、 人群划分、人口密集度、人均消费、 竞争对手等数据调查。 2、培训支持 总部协助加盟店人员的招聘培训工作。 3、物流配送支持 海底捞总部为实现品牌整个供应链的运营价值,并且增加供应链的能力,海底捞品牌终端物流系统经过多年打磨,能在最短时间内迅速掌握...https://www.jiamengfei.com/news/949318
6.海底捞何时能走出困境?这种靠着火锅门店卖奶茶的方法,辐射的客群主要还是海底捞的原客群,原来大家买好奶茶再进店,现在进店也能点奶茶。但日后海底捞若真要独立出火锅店卖奶茶,在任一市场都会遇上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喜茶(高价市场)、茶颜悦色(中端市场)、蜜雪冰城(低价市场),并且不同价格带背后的盈利逻辑都不是一回事,反倒是现在...https://www.foodtalks.cn/news/32658
1.艾媒研报2019H1海底捞运行状况与行业趋势研究报告火锅行业赛道上的竞争者众多,且竞争格局变化相对快速和剧烈。 2. 舆情对比 艾媒商情舆情数据监测系统显示,海底捞近三个月的热度指数平均值为1161.6,而在其他被监测竞争对手中网络热度最高的呷哺呷哺,热度值也仅有94.7。由于海底捞规模大、门店分布范围广、品牌知名度高,在个性化服务、菜品创意吃法等方面具有较强的话题...https://www.iimedia.cn/c1000/65350.html
2.融合与创新:上市公司的多元品牌设计策略最后,企业需要了解市场竞争情况,以避免与竞争对手的品牌标识相似。在选择品牌标识的设计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简洁明了,易于识别和记忆;二是具有独特性,能够与竞争对手区分开来;三是符合企业形象和文化特色,能够传达企业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四是有利于品牌的延伸和推广,能够适应不同的媒介和应用场景。因此,企业...https://www.rhtimes.com/brand/logo-design-news7975.html
3.银行业的“海底捞”:安快银行港股频道雷·戴维斯认为价值定位就是将自己的企业、产品与服务同竞争对手区别开来、吸引人们跟自己合作的不同方式的总和。如果一家企业不能创建一个价值定位从而向顾客呈现出自己的产品与服务能提供其他任何竞争者都无法提供的额外价值,潜在顾客将只把其视为纯粹的商品从而主要基于价格做出购买决定,这样一来,企业会不可避免地...https://m.jrj.com.cn/madapter/hk/2018/01/04114623898596.shtml
4.火锅店创业计划书(通用15篇)3.城市快餐店的老板是三个合伙人,一个厨师,一个服务员,都有三年的餐饮工作经验。凭借我们的智慧、才华和对事业的执着之心,他们一定会在行业中领先。 4.店铺需要8万左右的创业资金,其中2万多已经筹集,剩下的6万已经贷给银行了。 二、经营目标 1.因为地理位置在商业街,客户比较丰富,但是竞争对手也很多。特别是...https://www.fwsir.com/fanwen/html/fanwen_20230613161051_2981421.html
5.大客户销售技巧培训9篇(全文)1. 对陌生的行业,他可能隐藏我们未知的应用需求。 2. 对已经有部分信息但不完全的信息或者更多的信息的敏感。 3. 对同行业的竞争对手的情况的了解。时间:2010年1月16日 [提要]什么是工业品销售技巧中的销售陈述技巧?就是销售员通过提问(如SPIN背景问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r7z7jpfl.html
6.全案解析海底捞呷哺小肥羊…揭秘火锅行业真实竞争状态随着行业竞争加剧,海底捞新开店也在将面积做小,这样有利于维持高翻台率。海底捞官网显示2018年招商铺的面积是800—1500平米,而根据报道,2014年招商铺的要求是400—2500平米。这种竞争或许从数据也能看一些变化,2018年海底捞同店销售量增速下降到6.2%,同比下降55.7%。当然这也可能是单店营收天花板临近,我们不得而知,...https://www.digitaling.com/articles/169210.html
7.海底捞1000亿上市,未来后厨只需两位工程师对于餐饮行业来说,例如海底捞,盈利的核心在于菜品和顾客,企业经营者需要思考如下问题:什么样的菜系和种类能够吸引更多的顾客,顾客各自的喜好是什么,在不同的时间段是不是有不同的菜品畅销,当把几种不同的菜品组合在一起推出时是不是能够得到更好的效果,未来一段时间菜品原材料应该采购多少,哪种方式的促销能够带来利...https://www.51cto.com/article/584667.html
8.从海底捞关店300家,寒冬中说说餐饮企业经营的逻辑因此,即使不考虑竞争对手也在开店,任何一个品类的品牌它能开的门店数都是有上限的,如果无视这个基本规律盲目增加门店数,出现亏损也就很正常。 上周我去福州一个客户醉得意那里拜访,我们去走访三坊七巷的时候,客户说原来海底捞在三坊七巷这个地区开了一家店,确实爆火。但后来这一个区域就开了五家海底捞,结果是...https://www.haoad123.com/article/2887.html
9.案例分析报告(精选22篇)三、竞争对手概况 银行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都努力积极的进行创新,不断扩大自己的收入来源。在中小企业贷款方面许多银行都有自己的策略。本文主要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和“好借好还”为例进行对比分析。 邮储银行针对中小企业推出的服务业务主要有:面向微小企业主的商户小额贷款,额度最高为10万元(部分地区最高为20万...https://www.ruiwen.com/word/anlifenxibaogao.html
10.投资热点全球与中国胸腺法新深度调研报告共研网2023-2029年全球与中国胸腺法新市场全景调查与行业竞争对手分析报告 在经济全球化以及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大趋势下,全球市场需求在不断释放,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技术广泛运用于行业生产及销售领域,行业有望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通过对胸腺法新行业的长期跟踪调查,本报告从十二个章节对该行业展开分析,着重...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7781446.html
11.巴奴与海底捞的战争背后,“单品即品牌”战略到底香不香?但是,市场竞争从来就不是到此为止,更需要走好从1到100的每一步路。因此,不管是巴奴还是其他走大单品策略的餐饮品牌,如果想要求得规模化的发展,在占住某一类产品的同事,扩充产品线或许是不可避开的路。 而在这一过程中,要面临的不仅有来自同样打单品策略的竞争对手的分流,更要招架住来自行业巨头的压力。毕竟,“...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178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