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到年前老板和我说疫情期间生意差起来了,我的脑海里只能浮现一个结果:难道说……我最爱的烤肉店倒闭了?!
不得不说,疫情那几年确实非常考验实体门店,能留到现在可以说是中流砥柱的存在,如果业绩还反超疫情之前的,那我只能说——
真的是秀儿啊!
今天,我们分析的案例对象正是如此——
海底捞
作为餐饮界的服务之王,海底捞一直以无微不至的服务和满足消费者各种附加体验著称。
据官方披露,截至2023年12月31日,海底捞2023年持续经营业务收入预计将不低于人民币414亿元,净利润将不低于人民币44亿元。
相较于2022年度的16.4亿元净利润(剔除特海国际业务)以及2019年度的25.6亿元净利润(剔除特海国际业务),海底捞的业绩实现了大幅增长,甚至远超于疫情之前。
分析其中原因,自然离不开整体大环境的复苏。
毕竟随着开放,人们出门的频率大大增加,报复性消费自然也会体现于餐饮。
此外,海底捞自身做出的调整和创新也十分重要,帮助其业绩打下了坚实的地基。
专注特色产品
做好本土化营销
相信很多消费者已经发现,海底捞的菜品变得更加创新,有特色了。
比如东北地区推出了酸菜白肉锅底,再例如河南地区的胡辣汤,北京地区的糖葫芦,广东地区的火锅生蚝……
甚至海底捞还在青岛开设了首家海鲜特色火锅店,深圳上线了首家牛肉工坊,主打一个“在地取材”。
业态创新
精准下沉实现性价比
早在2022年,海底捞就做过盒饭业务,这一业务试水不仅给海底捞增加了一条短期业务赛道,同时也为消费者提供了当下真正所需的服务。
到了2023年,海底捞依旧深入不同人群需求,开拓了更多产品业态。
比如夜市摆摊:
价格甚是喜人:
官方表示,自营小摊是为了——
“结合当地顾客的消费喜好进行的个性化创新试点”
而且全国不止一家,形式也各有不同。
上海的串串摊:
山西卖小龙虾和啤酒的宵夜车:
不仅如此,海底捞更是进军大学校园,上线的产品包含火锅套餐、钵钵鸡套餐、小吃等。
看了看价格,我只能说:海底捞是懂大学生是价格弱势群体的~
营销服务标签
开发海底捞的“隐藏功能”
众所周知,海底捞是品牌界的卷王,尤其在去年,海底捞更是主动开发了更多附加服务!
比如,海底捞去年有了“洗头专区”,全国首店在江苏无锡。
虽然这项服务是面向有消费记录的会员,且需要捞币兑换,但服务细节和装备还是很到位的,有按摩躺椅,各种洗发水、护发精油以及一次性毛巾。
有网友说,吃完先美甲,吃完火锅再顺便洗个头回家,海底捞可以说是做到了一条龙服务!
我的评价是——不,海底捞早就在第八层了。
洗完头不来个编发?
据不完全统计,海底捞各地域门店的附加服务已经拓展到洗头、理发、编发、修眉、化妆、美甲、擦鞋、DIY手串、带娃……
可以说,海底捞通过这些看似很小但是很合时宜的变通,不断加深品牌的服务标签和热情活力,以此建设品牌口碑。
此外,海底捞也很会借势话题事件,将其转化为品牌特色。
科目三
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实际上,“科目三”舞蹈并非海底捞独创,但其洞察到该舞蹈的超高话题度后,顺势将其作为营销亮点,不仅在服务端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饱满的情绪价值,也让品牌内里社交悍匪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再例如座区,细心的海底捞也不忘照顾i人的感受,为不爱凑热闹的人们设置了专属座位。
虽然这是海底捞与抖音的一次营销合作,但也能看出品牌对消费环境的重视,希望能为消费者带来更多元化的环境以匹配不同需求。
可见,不论是产品端、运营端还是营销端,海底捞都以消费者需求为先,其将服务内容不断横向拓宽,并用一种极致的保姆式服务,最大化提高用餐体验,与此同时,通过把每一种服务都做成一种营销,立住差异化品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