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传媒大学发起并主办的第九届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于2023年11月6日—12日如期进行,主题为“回望赓续——口述历史的时代担当”。
作为口述历史周重点版块的“口述历史项目展示”环节,国际口述历史项目展旨在展示口述历史研究和实践的新成果,以静态展览、视频展示等多样化的形式让更多的口述历史项目、机构、书籍和影视作品为大众所知。自2015年起,得到了海内外数百家口述历史机构、单位和组织的积极响应,有效推进了口述历史的多元化应用。
2023年国际口述历史项目展继续征集项目海报、图书及其他衍生作品。这些作品经过筛选,于11月6日起在崔永元口述史中心展陈区域及中心官网线上线下同步展出。其中,线下展陈将持续到2024年10月31日,优秀作品将被中心永久馆藏。
以下为2023年度入选项目:
入选项目
(以首字母为序)
ANORTH(一路向北)
H&RIMMINGRANTSORALHISTORYINSTITUTE(CANADA)
《一路向北》是H&RIMMINGRANTSORALHISTORYINSTITUTE(CANADA)中心制作完成的第一部讲述加拿大华人新移民海外生活的记录长片,有关一个徒步旅行者追求梦想的故事。该片已获得加拿大蒙特利尔独立电影节及美国纽约独立电影节两项入围。
安徽文艺名家口述史
安徽艺术学院纪录片(短视频)研究院
白云热线开通20周年口述历史纪录片
聊城市东昌府区人民检察院
山东马上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一条热线连万家,一所驿站护正义。从全国模范检察官白云,到全国“双百政法英模”念以新,他们所在的聊城市东昌府区人民检察院被授予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称号,是一个英模辈出的群体,从白云到一代又一代“新白云”,延续二十年,服务千万家,成为全国检察机关知名品牌,成为百姓心目中的“贴心线”、“平安线”、“幸福线”。谨以此片,记录白云热线开通20周年。
百年铁人史话
陈立勇大庆师范学院大庆精神研究基地主任、教授
他是中国工业战线一面火红的旗帜,他是中国共产党人杰出的楷模,他是充盈着家国情怀的人民公仆,他是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他的名字叫做——铁人王进喜。
丹心史册成追忆,犹有旌旗猎猎风。在铁人王进喜诞辰100周年之际,大庆师范学院与大庆广播电视台签订战略性框架合作协议,推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编研开发了100个讲述铁人王进喜典型事迹和生动故事的音频作品《百年铁人史话》,并在全媒体展播。2023年11月,同名书籍以“文字+音频”融媒体形式由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全景展示了铁人王进喜的光辉一生,深刻阐释了铁人精神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该著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口述历史研究”(编号20BDJ077)阶段性成果。
滨城戏韵——大连京剧口述史
大连大学历史学院
厂里厂外:太原机车厂职工口述史
智晓律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毕业生
初心使命薪火相传:跨越半个世纪的村书记口述
缙云县河阳乡村研究院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与新闻教育改革研究中心
2023年,缙云县河阳乡村研究院与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与新闻教育改革研究中心先后完成了两部关于村书记的口述史:一部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上海市嘉定县外冈乡葛隆大队党支部书记周丽琴的口述(18万字);一部是新时代浙江省缙云县十三位优秀村党组织书记的口述(28万字)。不同时代村书记的创业史与生命史,汇聚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多彩华章。
川菜口述历史实录“川菜寻游记”——老师傅的故事
陈妍“川菜寻游记”出品人、川菜文化研究者
传薪计划中国建筑口述史实践工作坊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创业者如是说
达另(笔名)独立写作者
2020年末作者启动了《创业者如是说》采访写作计划:聚焦普通创业者群体,用口述实录的方式,记录下近百位创业者的个人创业史。在采访对象的选择上,要求创业持续三年以上,并依然在存续期,有稳定的现金流的创业案例;从样本范围上,尽量覆盖到中国各个地区,拥有不同成长背景、学历背景,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从事不同行业的创业者。到2023年已完成近百位创业者的访谈,在《创业者如是说》公众号发表60篇,共计25万字;目前该项目进入结集出版阶段。
长期影像计划“献给芸芸众生的生命备忘录”
朱晓龙
《生命涌动》中一位老人讲了一个琐碎、漫长的故事,从自己的祖辈因为战争不得不离开故土迁徙到现在的居住地,一直讲到当下的生活处境。老人的家族和老人自己一生颠沛流离,经历了背井离乡,生死离别,以及国家的动荡和社会制度的改革。同样生活在这片土地的现代的人们像古老的人类一样捕猎,耕种,建造居所,同样经历者病痛、不公等人生境遇以及对制度的质疑。现代的人们所经历的一切在一定程度上是老人所讲述的一切的一种映照。本片2018年入围阿根廷科尔多瓦洲际国际电影节国际纪录片单元;2019年入围北京国际电影节大学生纪实单元。
《“疯子”和他的废墟》中一个中年男人生活在一片废墟之上,他的家已经被烧毁两次,得了中风之后,他更是拒绝政府的救济,邻居们称他为疯子,并不愿和他来往。他一个人生活,一个人耕种,一个人吃饭,一个人走来走去……一切显得都非常原始。本片2023年入围第27届伊赫拉瓦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新视野市场展映单元。
重庆老商号宝元通口述历史
重庆市重庆史研究会
宝元通商号是民国时期一家以经营百货贸易为主的民营股份有限公司,于1920年9月在四川宜宾创立,先后在江安、南溪、泸州、重庆、成都、昆明、南京、上海、香港、加尔各答、卡拉奇等地设立贸易机构。1935年总号迁往重庆,重庆解放后,该公司于1950年1月公私合营,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全国第一家由私营转为国营的民族资本企业。宝元通重庆总部后转型为今天的重庆百货大楼。《宝元通口述历史》历时两年,采编团队奔赴北京、成都、宜宾等地,采访40余位宝元通后人,并结集成书,还原了百年前成渝两地工商名企的经营之道。
重庆母城建筑口述丛书
重庆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
早在宋代,我们就有《营造法式》,深度诠释中华传统建筑的科学与艺术。当下,建筑已然不是堂前燕,早已飞入寻常家,成了共同记忆的载体,成了时代发展的物证。建筑之于城市,如同音乐凝固于空间,而规划则是组织建筑铸就城市的规则路径和思想逻辑。如何让大众读者了解我们的城市、建筑及其背后的故事,如何让专业读者审视城市发展的轨迹、建筑艺术设计的思想,是这一套节最难能可贵的出发点。
《重庆母城建筑口述丛书》,以建筑为切入,厘清建筑、规划、城市之间的关系,经典越千年、名城有遗韵、渝州泛流辉,共同彰显了几千年来古人的营造智慧、百年来先贤的建筑思想和近年来同仁的孜孜求索,这其中又蕴藏、穿插和体现着山城、江城独特的发展轨迹以及人类对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关系的认同。
自丛书立项至今,编者们历时三年寒署,奔赴全国各地采访,编图千余枚、纂字数十万,汇集和凝聚了众多规划、建筑、历史、文化、考古等领域学者和城市管理者、规划师、建筑师们的付出与智慧,为我们了解重庆建筑、规划和城市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渠道。
山高水深,纸短情长,谨此献给我们挚爱的山水之城、美丽之地一山城、江城重庆。
大伡口述史
王嵬铁路文化研究中心
大伡口述史项目起始于2013年,追火车团队的王嵬为总策划。王嵬为撰写《我的京张铁路》专著,对南口机务段火车司机赵炳福及同事进行采访。2016年,追火车团队开始拍摄《长城脚下的机务段》专题片,王嵬通过原南口机务段退管会,找到赵炳福的师傅、师爷们,王嵬根据出书需求、专题片的需要,从铁路技术角度、人文角度对这些大伡们进行了采访。现已采访20位1940-1990年代入职的大伡,在录像、录音的同时,获取了大量档案和资料。未来,追火车团队将拍摄《大伡》纪录片。
大国车志汽车口述历史系列图书
帮宁工作室
汽车是国民经济战略产业,汽车强则国强。媒体人葛帮宁于2018年创办自媒体“帮宁工作室”,立志为中国汽车工业留存一份历史底稿。她多年辗转各地,寻访200余位著名老汽车人,撰写10本汽车口述历史专著,既保存了新中国汽车产业70年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部分历史,又激励了当下汽车人积极投身于汽车强国建设。
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王兆国,原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工信部原部长苗圩等领导分别作序。
大家一起写家史
上海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社区规划师工作室
智能化时代,青少年缺少肢体交流,社恐和自闭症孩子越来越多;30年老小区老龄化严重,小皇帝越来越多,代际关系越来越差;新上海人对社区不熟悉,很难快速融入社区。
寻找99个家庭,通过对过往岁月的追溯,记录社区的发展和变迁,再现过往美好的传统,拆掉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让社区没有熟悉的陌生人。
通过带领小朋友一起写家史,传承家风,培育社区精神花园,目前走访有40个家庭,具有共同记忆的生活博物馆也在筹办中。
第六届建筑口述史学术研讨会系列衍生作品
本项目是2023年第六届建筑口述史学术研讨会的系列衍生作品,自2023年6月启动,历时5个月的策划、设计、打磨、制作,于10月正式宣发亮相,确保本届大会的顺利召开与圆满落幕,会后反响强烈,深受全国与会高校及单位的认可。项目的系列衍生作品由LOGO、海报、揭幕书塔等美术作品,以及会务手册、会牌、帆布包等会务产品构成,各类产品在设计理念上意喻六届大会的一脉相承,生生不息,中国建筑口述史研究的聚沙成塔,传承壮大。
第四季深圳口述史(科技篇、法治篇)
深圳市政协文化文史委员会
深圳晚报社
《深圳口述史》是深圳市政协联合深圳晚报社等单位开展的重大文史工程。第四季《深圳口述史》(科技篇、法治篇)精心遴选了100名在深圳科技和法治领域有代表性的口述者,梳理了深圳举办高交会、扶持民营科技企业、争取立法权、调整产业结构、法治政府建设等重大事件,生动展示深圳坚持科学发展,实现新跨越,续写新辉煌的壮阔历程,讲述了在深圳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发生的精彩故事,以进一步发扬敢为天下先、不断探索的精神。
电视纪录片《我是谁:战争遗孤启示录》
吉林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长春广播电视台
电影而已:半夏二十年与中国青年影人口述史
中国传媒大学“半夏的纪念”大学生影像展组委会
本项目是由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发起,以中国传媒大学“半夏的纪念”北京大学生影像作品展为切入点,对2003年以来历届参与“半夏”影展(共二十届)的青年影人展开的深度访谈研究。
本项目从二十年来共计1400位影人中,选取了53位影人进行包括其影像创作经历、社会人生经历、心灵成长经历三个向度在内的生平讲述,建立集中国社会变迁史、青年导演成长史、个人心灵史三者为一体的口述档案与影人年谱。同时,访谈录试图勾勒20年来中国青年影人成长与彷徨的全景,以期映衬出中国电影产业化20年来的行业变迁,为未来的新时代青年导演、传媒学子和学术研究者提供借鉴、启示和历史档案。
东北边疆地区民族“教育教师教学”口述史项目(朝鲜族篇)
长春师范大学东北口述历史研究中心
多学科视域下的当代中国口述史学研究
杨祥银、陈鸿超主编
EYETO“I”(确认的眼神体会对的人)
郑纯名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在读硕士研究生
Inspiredbythefrequently-askedquestionfromherfriends-whatdoestheworldlooklikeinyoureyes-Chunmingsetouttorecreateherworldinanartisticandimmersiveway.ThroughthepowerofVirtualReality(VR),ChunminginvitesviewerstoglimpseintotheuniqueperspectivesofbothherselfandhernarratorJosephLovett,adocumentaryfilmmakerwhoisalsovisionimpaired.ThisprojectexplorestheintersectionoforalhistoryandVR.WhileVRbringsviewersintooureyes,oralhistory,throughthegeneroustellinganddeeplistening,offersthebridgetotheheart.It’sajourneyfromEyeto‘I’.
你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郑纯名的项目以此疑问出发,利用沉浸式艺术手法,探索自我世界的重现。该项目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邀请观众分别观看自己和JosephLovett的独特视角(JosephLovett是一位视力受损的纪录片制片人)。该项目探索了口述历史和虚拟现实技术的融合应用——通过虚拟现实的技术将观众带入二人的视角,通过口述历史的沉浸式叙述和深层的聆听搭建连接心灵的桥梁,实现从眼神的“确认”到“自我”的体会。
风华回忆录——宁波大学退休领导口述历史项目
宁波大学公众史学研究中心、宁波大学口述历史协会
《风华回忆录——宁波大学退休领导口述历史项目》通过采访50余位校领导,通过讲述“我与宁大”的故事,进一步完善宁波大学30余年的发展历程,并以此辅助宁大校史的编修。目前为止,项目已进行至一半,收集了长达1500余分钟的视频及音频资料、600余张图片资料等等。
蜂拥而至
海洋电影工作室
作者既作为一个倾听者,又作为一个记录者,把这一切都记录了下来。父母在逼婚中,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真实地讲述了身边数十个真人真事,所谈到的话题远远不止婚姻本身,而作者细细数来,则涉及农村社会的多个话题:春晚,磕头拜年压岁钱,农村贫困就医,乡村赶集,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单亲家庭,大龄未婚,买卖婚姻等。逼婚问题远远不止婚姻本身,本片给大家呈现的是多面的农村社会形态。
《故乡》大学生家族口述史非虚构文学作品集
安徽工程大学设计学院
赣州老影院口述史
赣南师范大学广播电视编导2001班
高原文物守护者口述史
西藏自治区文物局
西藏赛文影业有限公司
个人史之病残篇
绿地里协作网链
由纪录片编导和作家采访数位中老年残障病患人士,请他们讲述人生影响和对健康的追求经历,并进行人生哲学的理论总结。拟于筹备中的中医药电视台播放。
给我爱的父亲
方圆禄铭(北京)国际文化艺术传媒有限公司
赵永辉、刘红卿、潘跃箭和陈光红是四名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学爱好者,他们的父亲都已去世,他们回忆和父亲相处的点点时光,有美好的记忆,有深深的遗憾,有痛苦的思念,也有饱满的深爱……这些时光成为他们生命中最为宝贵的礼物之一,塑造了他们最真实的自我,并照亮他们黑暗的岁月,给他们继续前行的勇气和力量。
新冠疫情对中国和世界影响深远,也彻底地改变了这个世界。有一些人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尤其是身体免疫力差的老人,更是新冠感染而亡人群的主体。因为老人的去世,很多人失去了自己的父母,失去了内心的依靠和安全感;更多的人对新冠疫情充满了恐惧和焦虑,他们内心的安全感崩塌,与爱的连结断裂,与给他们生命的父亲连结断裂。
在这个口述记录中,赵永辉、刘红卿、潘跃箭和陈光红四位主人公通过讲述和追思,重新与父亲建立了更深爱的连结。这无形之中,也会传递出爱和正能量,支持受到新冠疫情影响的观众和社会人群,鼓励他们重新与自己的父亲建立连结,重新回到爱和安全感之中,拿回自己的力量,重新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共和国之声:中国播音口述史(第一卷)
浙江工业大学
本书为浙江工业大学李颖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播音口述史》(1978年至今)(项目号:19BXW040)的阶段性成果;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中国播音史”的阶段性成果。
播音员主持人群体作为共和国发展的亲历者与见证者,通过口述史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在探索播音行业发展规律的同时,从侧面反映出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面貌演进,对于当代的播音学科建设及播音精神传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伴随着第一代第二代播音员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记录中国百年播音史,更是成为了一项紧迫性与重要性并存的抢救性工作。基于此,作为中国播音口述史的第一卷,本书对建国以来具有代表性的7位播音员进行了口述史访谈及辑录,以期呈现中国播音历史的发展及变迁路径。具体访谈对象包括齐越、夏青、葛兰、林如、沈力、陈醇、关山。
光明巷45号民居拾遗
李菡纯建筑师、文化遗产保护从业人员
本项目开始自2018年,旨在对历史街区保护范围内即将消亡的老宅进行抢救性记录。项目以光明巷45号老宅及户主为研究对象,通过走访、访谈,文献资料收集,测绘等手段,以长期以来户主对老宅及附加于其上的自我身份认同修复为主题,记录户主与老宅共同演进的过程,强调遗产与日常生活互动关系的另一视角。
HOUSINGJUSTICEORALHISTORYPROJECTLYNNLEWIS(住房正义运动口述历史项目)
LynnLewis口述历史学家、新学院公共与城市政策系教授
TheHousingJusticOralHistoryProjectisanongoningcollectiveendeavorbringingtogetherNewYorkresidents,activists,grassrootsgroups,andcommunityorganizations.Combiningoralhistory,criticalcartographyandcommunityadvocacy,thisprojectaimstoamplifylocalmemories,voices,andeffortswhilealsopreservingthehistoryofthehousingjusticemovement.
“住房正义运动口述历史项目”是一个长期开展的集体项目,汇集了纽约居民、社会积极分子、基层团体、社区组织和社区组织。该项目以口述历史、批判性制图学和社区倡导指导,以放大当地的本土记忆、声音和过往努力为目标,守护住房正义运动的历史。
河水洋洋——黄河滩区乡村振兴影像图志
山东艺术学院电影艺术科创中心
红旗漫卷浪激鹏湾
深圳市大鹏新区组织人事局
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深圳市大鹏新区组织人事局联合深圳晚报社、深圳喜马拉雅推出《红旗漫卷浪激鹏湾》红色革命口述史音频栏目,音频收听量现已突破105万人次,获评2022年深圳金声奖“年度最佳专辑奖”。该栏目通过采访东江纵队老战士及其后人、党史专家学者、本土居民,为广大听众生动讲述中共广东省临时委员会和东江纵队在大鹏半岛的故事,充分展现大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浴血奋战、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
红星拾忆——浙东革命亲历者口述访谈
魏怡然杜凌波孙芝丹沈安诺王奕珂周乐尔方嘉君何羽茜
宁波大学学生
八十多年前,日寇侵入浙东大地,浙东军民团结一心,开启了艰苦卓绝的敌后抗战。如今当年浴血奋战的老战士已至耄耋之年,革命记忆即将消逝。本项目历时四年半,采访革命前辈80余位,形成口述访谈录40余万字,口述史册一部,有声绘本一册,影像资料120余小时。基于视频材料,项目组已着手开始进行艺术处理,期望形成一部讲述浙东革命亲历者人生经历的纪录片,力争从多维视角还原抗战群体的英雄事迹,助力浙东革命文化走进千家万户,将浙东革命精神播撒到每一寸热土。
厚土丰碑——宾县籍抗美援朝老兵访谈
黑龙江省宾县档案馆
宾县档案馆认真查阅馆藏资料,并与宾县籍抗美援朝老兵所在的9个乡镇、14村屯精准对接,走访了包括乡镇分管领导、村屯干部、老兵亲属、子女、邻居等累计80余人次,全方位、多角度了解了每位抗美援朝老兵的基本情况,并开展入户走访,运用笔记、录音、录像等方法,从个人信息、生活近况、服役经历、对战争的理解、退伍后生活等诸多方面对老战士进行了采访,形成文字材料8万余字、照片300余张、视频资料30余小时。
湖畔的声影:南京电影制片厂口述史
南京艺术学院口述历史研究中心
“南京电影制片厂口述历史”是南京艺术学院口述历史研究中心“江苏电影口述历史”项目中的一个重要子项目,正式启动于2023年春季。
南京电影制片厂是江苏省最重要的制片机构,成立于1958年。项目目前已采访到张朝阳、罗冠群、单兴良、夏南、郝光、朱琛等六位影人,累积时长约34小时。还将继续采访录音、剪辑、道具、动画以及厂务部门。
会战红色家谱(1-2卷)
“老会战”是对在1960年初至1963年底,参加大庆石油会战的57000余名会战职工的统称和敬称,是大庆油田勘探、开发、建设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是中国石油工业的光荣与骄傲。作为大庆石油会战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创造者,老会战们的经历和记忆是留给后人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大庆油田历史乃至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最耀眼的篇章。为了大力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抢救挖掘会战记忆,大庆日报社与大庆师范学院大庆精神研究基地合作创办“会战红色家谱”栏目,记者和专家学者遍访亲历者、见证人以及他们的家人,听他们深情回忆波澜壮阔的会战岁月,讲述对这片红色土地的深情和热爱。2023年11月,在《大庆晚报》连载内容基础上,由石油工业出版社结集出版。该著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口述历史研究”(编号20BDJ077)阶段性成果。
基层卫生变化的亲历者——基于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乡村医生的口述史研究
严一明、刘彦章
本项目主旨在记录周口基层医疗从业者和亲历者,凸显当代中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时代巨变。项目聚焦周口市川汇区的乡村医生,目前采访了两位亲历者,未来逐步扩大到全市各县区,从而梳理基层卫生事业口述史发展的脉络,并留存亲历者的时代印记。
记忆东山——老洋房里的人和事
东山四友
东山是广州近代以来的重要区域,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随着城市的发展,广州东山原来的一万余座花园洋楼只尚存七百余座,而一个个熟悉东山历史的“东山少爷”也逐渐垂垂老去。为了抢救这段历史,新河浦口述史小组与新河浦居委合作编写了这本《记忆东山——老洋楼里的人和事》。口述史团队竟数年之功采访了众多“老东山”,以治史的方法,兼顾大众的阅读兴趣,整理出数十篇鲜活的人物故事,以期从各个侧面还原东山的历史,反映东山的变迁。
纪录片《彼此》
黄建东导演工作室
纪录片通过一个耄耋老人的亲身经历,讲述了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以后,两岸交流方面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展示了两岸根脉相连、血脉相亲、守望相助、融合发展、福祉共享的情感内涵。
纪录片《红土的儿子》
赣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在青山叠嶂的赣南大地,作为红军后裔的作家卜谷长期致力于红色题材创作,他以自己的家乡赣南地区为文学创作根据地,在40多年间采访了1000多名红军及其后代,创作出以《少共国际师》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走出了一条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文学创作之路。本次纪录片项目《红土的儿子》以采访、口述的形式,记录卜谷先生对赣南文化的红色记忆与故土情怀,了解卜谷先生的创作经历与心路,从而挖掘背后赣南地区的红色历史与人文情怀。
纪录片短片《太原记忆系列——金色童年》
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纪录短片《太原记忆系列——金色童年》多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老物件、老照片等为线索,让当事人讲述这些平凡物品背后点滴的生活瞬间,并加以数字媒体交互类的互动展示方式。
该项目的主创者是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系的本科生,指导老师是周涛。目前2019级的五位毕业生已经完成相应的短片2部,2020级的六位学生还在后续作品的前期主题调研过程中,预计在2024年6月份完成相应的纪录短片3-5部,并举办一次影像展览。
家国记忆——纪念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
南京市建邺区退役军人帮扶中心
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
值此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之际,为更好的铭记历史、崇尚英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军事科学院党史军史研究中心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军事学重大项目“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考试资料于研究”(2021-SKJJ-A-005)。南京戎耀退役军人帮扶中心及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作为该项目的合作执行团队,承担了部分地区志愿军老战士口述访谈工作。目前已经采访志愿军老兵53位,预计2年内采访志愿军老兵120位。
江苏法院人口述历史
南京大学口述历史研究中心
南京大学口述历史协会
在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建院七十周年之际,南京大学口述历史研究中心联合江苏法院,推出“口述院史忆峥嵘”系列,邀请法院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以亲历者的身份接受访谈,回忆江苏法院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时刻,再现江苏法院发展的历史轨迹。项目一期已完成对江苏高院12名离退休干部的口述历史采集工作;项目二期正联合江苏各地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展地方法官口述史访谈,初步形成36篇口述历史文稿。
涂晓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
江西“新城陈氏”(1914年新城县更名黎川县)是传承近三百年的文化世家,项目展示了民国至共和国百年来陈氏后人清华大学陈允康教授两代人的家族历史。在20世纪新旧转型中,陈家从桐城学派走上革命救国、科学兴国的道路。大伯陈灨一1932年创办《青鹤》延续桐城文脉,父亲陈裕祺是支持民族实业的银行家,叔叔陈裕年则是中共南京市委上海联络站地下党。陈允康一家三代有十六位清华学子,我们挖掘陈允康家人自强不息、不负家声的故事,了解他们在百年沉浮中兢兢业业、相互守望的生命价值,他们的故事和国家的命运融合在一起。
街头义务理发师
90后女孩豆豆,她在工作之余,义务帮助农民工理发。在今天这样一个冷漠的时代,很多人对农民工都是避而远之,而豆豆却表现出了极大的爱心。她热爱理发这个行业,同时想在工作之余借助自己的手艺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她有了这种想法便迅速行动,在街头,一把椅子、一条围裙和一把剪刀,便开启了她街头义务理发的爱心之旅。
今夜村里唱琼剧
王浩赵豪杰王亦舟王奕程张严匀曾玲王馨乐钟家欣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生
近代中国的影像书写
范文霈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近代(1840~1949)影像中的民族形象诠释研究”(19BMZ050)结项成果,全书插图150余幅。本书以中国近代影像为研究对象,认为它们携有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并反映与塑造了民族形象。关于民族形象的研究,一直以来主要依赖于历史文献、口述文化、文物遗迹等,相对而言,影像研究是一种新的视野与方法。同时,本书致力于“影像诠释”理论与方法的建构,立足于影像诠释是对“民族形象”宏大研究课题的一个重要补充。
纪录片《永恒》
MTParisFilmsStudio
纪录片《永恒》是法国「一战百年」国家纪念活动注册项目,由中法文化教育交流基金会主席丁伟星先生发起,由中、法两国青年电影人共同制作。这部影片跨越中、法两国进行拍摄。
影片以法国华人团体纪念一战华工的活动为引子,揭示了一段湮没了一百年的历史。在一战期间,十四万华工远渡重洋,填补了欧洲战场后勤的空缺,为一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随后他们逐渐被人们遗忘。本片的拍摄团队走访中国,与多位华工后裔进行交流,通过他们零散的记忆还原了各个华工的形象。影片探讨了口述历史对于历史可还原性的影响,个体记忆与历史之间的关系,以及海外华人自我身份认同等主题。通过人们对抗遗忘、留下生命痕迹的努力,观众得以在历史长河中体验到人类共同的孤独。
《永恒》采用历史影像和人物访谈构成,目前已经完成了90%的拍摄。制作团队希望能参与各大国际电影节,在中、法两国以及其他海外国家进行放映,并通过各国电视频道和网络平台进行播放。力图唤起人们对一战华工价值的重新认识,激发对和平的期望。
抗战口述史纪录片《寻找飘荡的忠魂》
浙江立格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口述家族历史在大学通识教育中的实践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通识教育部
口述历史《百年绥师》纪录片
陕西金石人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口述史纪录片《百年绥师》全景式展现“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绥德师范学校)这所百年名校风云迭宕的历史画卷,以100名绥师校友讲述“绥师”100年历史,多维度呈现在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抗美援朝及和平建设时期两万余“绥师人”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做出的贡献。该校1923年建校,1924年,在校长李子洲先生的带领下,于当年11月建立陕北最早的党团组织,由此将共产主义的火种燃遍西北大地。以“四师人”为主要骨干的陕北根据地、陕甘根据地成为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之后全国“唯一仅存的革命根据地”。该校先后为中国革命献出70余位烈士,3位校友成为副国级领导,8位校友成为陕西省委书记,8位校友成为开国将军,60余位校友成为省部级干部,300余位杰出校友担纲国内各行业领军人物。著名校友有作家柳青、濠江中学校长杜岚、外交家安致远、作曲家刘森民、马倬,歌唱家刘燕贞、刘燕生、刘燕平等。一百年来,担当了开启民智、教化民众、传播红色革命文化,培育革命英才的重任,是名副其实的“西北革命的策源地”。”这是一所与共产党生死与共同的学校”,历史不能忘记绥师。
口述岭南盆景
华南农业大学岭南民艺平台
口述史纪录电影《母亲》
青岛电影学院王鹰
口述史纪录片,影片纪录的是一段由集体对一个民族犯下的罪行,和一个印第安母亲的痛苦经历与抗争。
老福州茶摊记忆
茉莉留声机
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福州市闽都乡学讲习中心
南仙茶摊
老福州茶摊是旧时福州民间特有的休闲方式,2018年列入第五批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字与影像记载的缺失是老福州茶摊历史溯源面临的挑战,受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委托,「茉莉留声机」通过口述历史的方式收集公众的“茶摊记忆”,以多元的项目成果,包括调研报告、基于口述回忆的手绘创作、非遗课程模块、周边文创设计等,为福州茶文化的历史叙事与传承提供来自民间的视角。项目成果预计于2023年底正式发布。
老山作战回忆录
耿浩恒云南艺术学院纪录片制作专业毕业生
本片是以老山战役亲历者的视角展开,回忆当年到现在的过程。只有记住历史,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项目一共三人进行拍摄与制作。
老一辈出版家口述实录
江西高校出版社
青岛城市传媒影视文化有限公司
北京书友之家文化交流有限公司
《老一辈出版家口述实录》通过对老一辈出版家进行口述采访,以全方位、多视角反映出版的发展历程,以及出版业在深化改革和高质量发展中出现的新成就、新变化、新面貌和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口述者均为从事出版工作30年以上,为出版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获得过全国性出版奖项的优秀出版人。通过截取其从业生涯的重要事件进行讲述,可为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提供宝贵的史料;通过多元化融媒体传播,可将老一辈出版家的故事传递给更广泛的受众群体,让更多人了解和尊重出版行业的价值。同时,对新时代出版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雷州青年运河建库开河亲历者口述史
林兴岭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书中,作者利用建库开河期间的原始档案、工地报纸、地方史志等对238个碎片化口述内容进行对比、印证,引用第一次公开的原始档案120多件、260多篇工地报纸的报道,采取脚注方式做出349个注释,以确保口述内容的真实、准确。
本书具有通俗性、学术性特点,大量引用原始档案、工地报纸等第一手资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梨园一叶——京剧科班富连成
孙萍北京外国语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
富连成在中国京剧史上是一个大事件,包括但不限于制定了现行京剧的诸多程式和标准,培养了大批著名京剧演员,继承并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目前关于富连成有大量照片、口述历史访谈以及纪录片,项目目标旨在为了能够更好的传播京剧和京剧文化。
李又然影像志
海口经济学院李语然博士工作室、樊家玮
《李又然影像志》2023年8月6日建组,8月7日开机,从中法关系史和延安文艺史李又然专题探究,按志鉴体例以“李又然反战抗战著译真版原件考”和“李又然当时当地名家日记信札考”铺陈翔实叙事,以此集中揭示传主诗人、散文家、翻译家、教育家的一生。
留守儿童心灵状况观察与记录
关军非虚构写作者
2014年冬天,作者受“上学路上公益促进中心”之邀约,在甘肃陇南的康县,与大山深处的一群中小学生共同生活了三个多月,既观察了他们的校园生活,也陪伴了几个孩子的假期。观察的重点是父母(或其中一方)在外务工的孩子。因为跨越春节,也就见证了孩子与务工家人相聚又分离的过程。作品以纪实文学和口述实录两部分,试探着打开这些孩子的内在世界,呈现“留守”这种命运带给他们的影响。由此完成的作品《一片灰黄》,是“上学路上”所做的《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第一季的非虚构作品部分。此后十年,作者一直与作品中的许多孩子保持联系,将在适当时候书写他们成年后的故事。
流动的村庄:口述史中的拖姑村
厦门大学电影学院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每一朵小花都美丽
澄宝、梦可、马达3个孩子是心智障碍儿童,他们患有不同程度的先天性脑瘫,3个家庭面对孩子的疾病付出了太多的努力,而比病情更可怕的是来自周围人们的歧视、偏见,甚至是嘲笑。三个家庭主动开通了视频号等平台来发布孩子的康复情况,也给同类孩子的家庭以鼓励。通过他们的故事,让社会了解到心智障碍儿童除了身体上的先天残缺,并没有其他特殊的地方,他们不应该被歧视,反倒更应该被关爱。
美国体育文学与体育口述史研究
门薇薇
梦想故事书
上海市真爱梦想基金会
华东师范大学
这是《梦想故事书》口述历史与中国本土梦想教育实践碰撞产生的一束火花。受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委托,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与茉莉留声机联合研发团队在系统梳理梦想课程传统的基础上,对标国家课程纲要与梦想力素养框架,收集、筛选教育经验,促进个体与群体身份凝结;以“塑造投身世界的我”为方法,组合多元的教学技术;以“评价促进成长”为准则,制定教学评价维度。课程研发案例论文已被2023年OHA年会接收。
灭“风”破“浪”:全国麻风防治亲历者口述史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山岛行团队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山岛行团队深入全国各地的麻风村(院),收集并整理麻防专家及麻风休养员的口述史。麻防专家是了不起的“灭风者”,将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祖国的麻防事业,用医者仁心努力治愈一个个麻风患者;麻风村里最后一批“休养员”,被麻风“致残”“致畸”的阴影笼罩,淹没在社会偏见的浪潮之中。但麻风病不应该被污名化,我们记录麻防专家的事业历程,也书写麻风休养员的生命篇章,鼓励社会用爱接纳每一位康复者。
闽都扛斋习俗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
“闽都扛斋习俗”为福州所特有,被称为福州古代的“教师节”。该文化习俗活动过程展示诗词、对联创作与吟诵,融汇经典童谣、谜语、书法、绘画等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瑰宝,绵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中华文明。2016年迄今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每年开展扛斋传承实践活动,建立诗词吟诵队,开辟精品课程,并于2022年底成功申报列入福州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扛斋项目活动过程产生广泛的社会效应,中新社、学习强国平台、东南卫视、福建日报、福建电视台等宣传报道,扛斋活动案例获评2022年教育部高校图工委高职院校图书馆论坛一等奖。目前通过采访读过私塾的老福州人、查阅文献资料、录制音频和视频及收集整理、在学生中传承等形式,推进闽都扛斋习俗口述历史项目,并以《穿越扛斋》《我在福州庆节气》《和冰心校友共扛斋》这三部创新传承舞台剧再现闽都扛斋文化习俗活动的真实场景。现有摄录制作的视频40分钟、音频100分钟。项目目标是结合校园传承,继续创排2部闽都扛斋文化习俗剧目,申报省级非遗名录,完成口述历史的学术论文1篇。
南戏故里活态记忆——温州戏曲口述历史
温州市文化艺术研究院
已出版《温州戏曲口述史(上、下册)》,中华书局,2017年。
内蒙古电影博物馆创建史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朱穆兰
农村小学从“戴帽”到“摘帽”:集体化时代河南省农村地区“农办国助”办学模式的郁勃与泯灭
张宛铱、胡雪帆、赵慧
信阳师范大学2021级本科生
建国初期,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为义务教育基本普及打下坚实基础。在此阶段,河南省农村地区“农办国助”办学模式较为典型。本项目以河南农村基础教育为研究主题,通过采访三位来自不同学校的老教师,探索河南农村地区“农办国助”模式的嬗变,解析该模式下诞生的“戴帽小学”的时代意义。本项目为河南省第三届口述史大赛获奖作品—“老教师的时代价值与人生感悟”的衍生,预期参加河南省第四届口述史大赛并产出学位论文。
平反冤假错案构建和谐社会
河南省济源市下冶镇志办公室
该项目通过五十余人的口述,再现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央为地主分子丶富农分子丶反革命分子丶右派分子摘帽,为地主富农成份的社员改变成份丶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一个镇进行的全过程及受到的人民群众广泛支持。
平凉路2767弄——上海十九棉百年工房口述史
学林出版社
本项目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力奋领衔团队,以“都市、田野调查与记录”课程为基础,聚焦上海平凉路2767弄,实地采访15位普通居民及1位街道旧改负责人,并将口述史结集成书,辅以大事记和120幅各类图照,生动呈现了十九棉工房这一自成单元社区的百年变迁,还原了建筑、居住空间、社区与日常生活的历史演变,为发掘和保存上海的城市底蕴和城市文脉提供了积极的支持和探索,是一部关于“都市考古”的社会学著作,于2023年6月正式出版。
亲历乡村基础教育47年——一位乡村小学教师的口述史
周家豪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项目以在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某乡村小学任教的李老师为采访对象。李老师历任村小学代课教师、正式教师、教学副校长,多次当选所在市人大代表、政协代表,始终服务在乡村教育一线,亲历了1976年以后乡村教育的演变历程,并对乡村教育发展有着鲜明的体识。
项目以李老师口述为核心内容,链接社会历史发展背景,为当代中国乡村教育史提供一个有态度、有价值的个体记忆史料,以期为基层治理、教育改革、集体记忆等方面研究提供帮助。
泉州提线木偶戏传承人口述史
高舒博士,《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副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员、硕导
《泉州提线木偶戏传承人口述史》一书,40万字,附以百余张图片,经历4年,让登上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泉州提线木偶戏传承人群体第一次有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口述历史。全书分为6章,从根植传统说起,到薪火相传为止,形成了从前代到后辈传承人的历史线,通过对泉州木偶剧团38位代表性成员的采录,加之对4位已故大师的集体回忆,以口述的形式记录传承人群体的人生历程、从艺经历、生活体会,揭开了隐在木偶戏背后的传承主体——传承人,完成一部见戏更见人的口述史。也是作者高舒继2016年《漳州布袋木偶戏传承人口述史》一书之后,继续推进中国木偶戏口述历史计划的第二部著作。至此,中国木偶戏提线、布袋、杖头、铁枝四大基础品种的传承人口述史计划已完成一半。
如何讲好“Z世代”的黄河故事?——基于黄河下游百位工匠口述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口述史研究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新时代的“黄河故事”。本调研报告基于“黄河故事”由于长期受宏大叙事风格影响,在“Z世代”的传播中产生传播障碍和传承隔阂等问题,从抢救沿黄下游15市45县百位工匠口述,建设工匠记忆库,以及短视频平台活化等三个方面给出解题之钥。
三线记忆新光记忆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历史学2001班求真求实队
三线建设亲历者口述历史邀请展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三线建设亲历者口述历史邀请展》作为2022年第五届建筑口述史学术研讨会主题展览,以集体记忆和新精神为关键词,邀请华中科技大学、上海大学、四川大学等6所高校共15个研究团队,通过文献展的形式展示三线建设口述历史研究成果。展览涉及7个省份13个地区的“三线”企业,涵盖建厂与调迁、“厂社”关系、代际传承、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等众多议题。口述历史成果将结集成册出版,并陆续在国内高校、展览馆和“三线”企业等地展出。
山西长治非遗梆子、耍牙口述史
宋泽龙(中央办公厅挂职干部)
上党区融媒体中心
上党梆子是山西省地方传统戏剧,四大梆子之一,流行于山西的东南部,俗称为“大戏”,曾名“上党宫调”。上党梆子自清代开始盛行,发展至今班社众多,名伶辈出,剧目丰富,流派纷呈。山西省长治市保留着众多明清古戏台,每个村都有自己的庙会,称为“赶会”。暑假回家的大学生们自发组织起来,从写文案、拍摄到剪辑,全部都是大学生们完成的,虽然来自不同的专业,但心怀对家乡、对传统戏曲的热爱,难能可贵。
山西长治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
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是典型的资源型地区,煤矿多,矿产丰富。近年来,该地区尝试多元化转型发展,返乡大学生们怀着对家乡的热爱,从企业、农村、农民的角度拍摄记录了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案例,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与家国情怀。
深泽县红色故事
深泽县文化体育广播和旅游局
“深泽红色故事”是2021年由深泽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为喜迎建党百年开展,由张静棉、王亚青、甄红梅组织整理的口述史项目。抗战期间,深泽县曾进行过大小战役共70余次,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深泽宋家庄大战”。这次战役曾被誉为“八路军战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光辉战斗典范”。抗战电影《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就是以此次战斗为素材创作的。项目组采用视频、音频、文字照片等形式记录了30多位红色故事的亲历者、见证者及其亲属的口述史料。
段姬睿君文物建筑保护工作者
从奶奶到我,讲述从1950s至2010s一家三代人在山西太原老城区,一个最早形成于日据时期的,铁路系统单位福利房社区内的居住空间变迁史。本片主线旁白内容源自我在2017年英国读书时的硕士论文《永定路铁路宿舍(1950年代-2010年代)——一段中国国有企业单位职工福利住房的微观史》(原稿英文),是基于口述访谈、家庭档案等一手资料系统整理后的叙述性自传性写作片段。这部阶段性的建筑口述史影像实验小作是献给自己和家人、友邻们的一份礼物。
拾光留声尽芳华——上海电影老艺术家口述历史
上海音像资料馆
该项目以上海电影制片厂成立70周年为背景,共采访了来自上海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译制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64位老艺术家,涉及演员、导演、编剧、服装、化妆、道具等各个工种,形成一份全面生动的上海电影发展记忆库。通过口述素材与电影作品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光影韶华70年》系列微视频10条,并在“上海早晨”、“看东方”、“看看新闻Knews”等节目、平台中播出。以口述采访内容为基础整理的《电影人回眸》一书即将出版。
苏州皮市街潘氏家族长辈150周年历史纪念
潘学进
苏州皮市街潘氏家族长辈太叔公潘昌煦先生(1873-1958)和侄子潘承坰(字牧仲,1895-1939)他们叔侄俩人的真实生活经历,加上潘承坰的妻子潘王桂苓女士(1891-1981),至今长达150年的历史变迁过程,配以潘氏家族长辈的老照片和其他纸质文件资料。
她和它们
郭晓军中国传媒大学2022级在读电影硕士研究生
该纪录片围绕北京市右安门退休职工李阿姨的生活展开,李阿姨从1998年开始,每天坚持凌晨4点出门,给小区周边数十个流浪猫投喂点投放猫粮,为了公益事业,她将自己所有的积蓄都花光,家中都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她甚至不惜生命去保护流浪猫的安全。截至目前,她累计已救助过成千上百只流浪猫。
她们的声音:湖南省中方镇乡村女教师口述史
周红民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21级历史学基础理论班本科生
缑宇航兰州大学萃英学院2021级人文萃英班本科生
探索口述历史公共参与的“茉莉留声机”模式
铁路现代化和铁路精神的传承——基于济南铁路局三代铁路人的口述史研究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背景:通过对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多代人从事铁路工作的家庭开展口述访谈,发掘出一代代铁路人对铁路安身立命的责任感和认同感,折射铁路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及一代代铁路人在其中的贡献,感受铁路人世代传承的艰苦奋斗精神。
介绍:对济南铁路局下属不同单位的三位出身铁路世家的受访者进行采访,根据他们个人及亲属在铁路系统多年的辛勤工作和人生经历,展示出新中国一代代铁路人的奋斗成果与伟大精神,从而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层动力。
进展:已完成访谈与后期文稿、视频的整理,完成总结报告。
童年城市的消失
异象文化工作室郑鹤松
《童年城市的消失》是以“个人记忆”为主要线索,以此形成相对完整的个人叙述史与文献档案和材料。该项目包括:纪录片、档案式的资料、现场装置、田野调查、身体剧场作品、口述史、个人史、工作笔记,最后整理出书。环境的消逝将带来记忆的消逝,我们以什么理由来记忆便成为一个可以追问的话题,记忆的消失将体验过去和未来的隔阂……这种隔阂使我们明确地感知现实和困扰,也促使我们选择了做两个艺术家童年生活的城市——北京昌平纪家村与河南驻马店两地的居民口述史的纪录片、文字的书写与剧场的创作,从个人记忆转向公共空间与集体记忆做见证的意识,作为书写个人记忆与历史的交叉。由此调研转化为记录剧场《童年城市的消失,告别:郑德州与自我肖像》(2022未公演)、个人史写作《寻求之路》与纪录片《童年城市的消失:流民记》的创作构成。
为家乡做口述史
海原县睿德公益服务中心(原名海原县石头汤公益服务中心)
海原县睿德公益服务中心(原名海原县石头汤公益服务中心)扎根在宁夏中卫市海原县,主要通过阅读推广探索社区教育,直接对象是儿童,间接对象包括家长及其他人。在公益服务过程中,我们发现社区缺乏社区教育空间、社区教育内容,也缺乏活力与凝聚力,儿童对社区缺乏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在此背景下,海原县睿德公益服务中心发起为家乡做口述史项目,旨在通过口述史工作坊促进大学生和中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帮助学生建立与家乡的联系和归属感,提供学生有关口述历史采访和档案整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和家乡之间的互动,传承地方文化。
我的父亲和他的忧郁
加拿大RedDawnProduction制作公司
《我的父亲和他的忧郁》选取了导演的父亲,中国纳西族著名学者,艺术家和崇仁先生一生中几个重要片段,以口述史的形式进行回忆。旅游业不可阻挡的深刻影响,丽江千年古城变成一个庞大的酒吧歌舞厅,商品房的过度开发迫使村庄的变形和消失,“鬼城”的出现,随之消失的是纳西族的传统文化和核心理念甚至价值观。导演想在这样一个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现实背景下,来倾听一个纳西族80岁老人,一个毕生研究自身民族文化的创作者的诉说。整个电影就是一趟精神之旅,不仅让我们看到个体生命的美好、艰难和顽强,更让我们了解一个中国少数民族珍贵的文化和传统,以及它带给人类文化的贡献,哪怕非常小众,但却不可被忽视。导演深信,在当今世界物质崇拜,精神迷失堪忧的现状下,这样的讲述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尤其对于年轻人来说,因为它直抵人的心灵和精神。无论在什么样的时代和环境变迁下,心灵和精神的追求都是这个世界上任何民族可以寻求的最终归宿。
我的丈夫和他的战友们
李元清
1969年丈夫和他的战友们从广西友谊关、云南河口、金平等地先后回国,参加襄渝铁路武当山段修筑。1970年他们集体退伍到江汉石油管理局,1973年北上燕山石化、天津大港、会战华北油田……他们中间,有少部分战友己离世,现有退休的战友80余人住河北省任丘市华北油田社区。
我为啥能提前20年提出企业改制建议
陈立新
口述人陈振荣以他自己解放前管理股份制企业的经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国有企业中长期从事管理工作的实践得出结论:企业要健康发展,国家经济要健康发展,一个颜色的公有制企业现状必须改变。
我在乡下修村志
本片以徐畅为主人公,从她大学毕业一直没有找到可以真正适合她的工作谈起,到她第一次接触修志这份工作,她努力坚持,克服工作和人际沟通上的种种困难,最终她找到窍门,爱上这份工作,并且可以独立承担修志工作。同时也展示出她在这浮躁的社会职场环境下,甘于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干这份被别人看作是冷门的职业,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同样可以做得更好,受到别人尊重和认可,这种工匠精神在当下是很难得的。
“乡村”里的图书馆
本片拍摄福建泉州的一家乡村里的图书馆,这家图书馆由乡贤而建,他们过去从大山里走进城市,而今看到许多和自己过去有同样经历的孩子依然需要用知识来改变命运,于是他们自发筹资创办乡村图书馆,希望当地的留守儿童可以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未来……
“辛亥志士后裔口述史”项目暨2023“革故鼎新继往开来——口述历史与辛亥革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蓝薇薇“辛亥志士后裔口述史”项目合作联盟代表
为传承辛亥革命精神及深化口述史学与辛亥革命研究,自2022年初开始,《辛亥志士后裔口述史》项目自江苏民间发起、推动至两岸四地与海外,至2023年9月,完成第一批辛亥后裔的访谈工作、文字整理工作,印出第一辑《辛亥志士后裔口述史》资料本。并于2023年9月12日在澳门顺利举行2023“革故鼎新继往开来——口述史学与辛亥革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系列短视频《口述云南科学家系列》
云南广播电视台
《口述云南科学家系列》是向躬身行走在云岭大地上的科学家们的致敬,它收录了云南省21位科学家的口述内容,他们是动植物学家,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传染病学家、考古学家等各行业的杰出人物,他们的人生故事集中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云南各行各业人民立足边疆、锐意进取、共同奋斗的历史。一位科学家代表着一部属于他们那一代人的成长发展史,21部人物口述史更打开了我们重新纪录云南、发现云南的窗口。影像中除了采用鲜见的历史档案和真实的历史影像,还有对当事人的“抢救式”采访,具有叙述性、纪实性、社会性强等鲜明特征,对云南历史文献纪录片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历史收藏价值。该短视频节目共21集(6—8/分),于2023年1月17日开始,通过云南广播电视台融媒体矩阵全网发布,全省网媒参与联动转发转载,全社会掀起了弘扬科学家精神,致敬科学家的浪潮!
系列视频《时代印记幸福瞬间》
太原日报社
《时代印记幸福瞬间》系列视频由太原日报社出品,一共拍摄真人讲述家庭相片故事20个,内容包括普通人的衣食住行、婚恋、全家福、童年照等,70年代骑着二八自行车去男朋友家,80年代第一次见到12寸电视机,第一次化妆,第一次穿牛仔裤,一个个幸福瞬间定格了不同年代中国人对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和持续奋斗的精神,折射出生活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
乡见系列口述史工作坊项目
贵阳市手上记忆博物馆
襄阳新闻事业口述史
湖北文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襄阳新闻事业口述史》项目选择襄阳优秀新闻工作者进行口述史研究,包括襄阳各媒体的早期代表性工作者、省级以上新闻奖得主以及其他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以串起对建国以来襄阳新闻改革历程的回顾,探寻新闻工作者的新闻人生、新闻观念以及在不同媒介环境下的角色和功能。
本项目将襄阳新闻事业发展七十余年按照媒体类型拟划分为四个篇章进行口述记录调研,包括报纸篇、广播篇、电视篇和新媒体篇,每个篇章访谈10-15名不同年龄段、履行着不同角色的新闻工作者,通过记录这些亲历者们的口述,探寻新闻工作者的新闻人生及新闻理念,真实、具体地感知新闻事业的发展脉络,总结襄阳新闻事业的发展规律和经验教训。
消失的福州老地名
陈风福州广播电视台方言与闽都文化节目专家指导、福州方言与地方文史及民俗专家
地名见证历史,留存乡音;地名关联民俗,承载乡愁。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特别是近40年旧城改造,福州有不少富含地方文化或中华文化特征的老地名消失了。2000年起,我们通过采访老福州人、查阅文献资料、实地考察、录制音频和视频及收集整理等形式,进行“消失的福州老地名”口述历史项目。至2023年,在出版的《福道福州地名诗选》《福州经典方言谜语》书籍中文字记录消失的福州老地名共23个,录制口述音频180多分钟、视频20分钟。地名记录包括由来演变、乡音乡情,包含家国故事、日常生活、民生情形、人生浮沉等,留存珍贵的人文历史资料。项目目标是记录30个消失的福州老地名的口述历史,结合地名文化创作诗歌,结合福州民俗、歌谣、谜语、谚语、民间故事等,辐射中国文化,增强大众阅读兴趣。
心动有声——记录温暖、讲述感动
北京市上地医院
根据《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国发〔2019〕13号)、《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等文件要求,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势在必行。叙事医学是医学人文落地的主要工具,主要通过对患者的故事倾听、吸收,帮助患者实现生活、疾病故事意义重构,继而对患者实施干预的实践活动。我院2019年医院正式引入叙事概念,以叙事护理为主题开展一系列活动,2020年叙事医学与医院党建相结合,让医院人文建设通过叙事新理念落地,旨在在立足叙事护理和叙事医学的基础上,拓宽叙事理念,提倡全员参与,提升文化建设,提供优质服务,提高职工的业务素养及职业美感,助力医院全面发展。
新时代浙籍全国劳模口述史研究
周俊超历史学博士、嘉兴学院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专职研究人员
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新时代浙籍全国劳动模范口述史研究”(课题编号21NDQN266YB)自2020年9月起,历时近3年,研究成果《新时代浙籍全国劳模口述史研究》于2023年7月出版(结项)。该书也是在国内首部公开出版的劳模口述史研究专著,集口述史文本与理论研究于一体,一改往日国内劳模口述史仅有文本编著出版的局面。
行影人生
佟建
选择——加拿大华人移民口述历史丛书第二册(大多伦多卷)
《选择》是记录加拿大从东到西五个大区共155位华人移民的口述历史项目。受访者年龄跨度16-90岁,是涵盖不同行业、不同经历、不同观念、不同原因、不同现状的华人移民的真实记录。
本次展示的为《选择》丛书第二册(大多伦多地区),共收录受访者35人,图书以受访记录选摘和图书扫码看视频的方式展现。加拿大华人移民口述历史丛书第一册《选择》(海洋省地区)已经被加拿大国家图书与档案馆正式收录。
一匮始基:福州船政文化口述历史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
福建船政文化管委会
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
一年又一年——当代中国人日常生活演化史
山西时尚回响城市文化交流中心
以戏会友
中南民族大学
永远的老阿姨——龚全珍
西北大学中国文明史研究院口述历史团队
龚全珍是西北大学杰出校友,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最美奋斗者”称号获得者。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接见她,并亲切称呼她为“老阿姨”。本项目于2015年开始进行,对龚全珍进行了14天的专访,并集中走访了龚全珍的家人、同事和朋友等多人。目前已经形成纪录片一部(在中央电视台、陕西省电视台播放),教育读本一册。
勇攀高峰的科研之路
南京理工大学
《勇攀高峰的科研之路》(杨武主编、李梦瑶副主编):该书由南京大学出版社于2023年正式出版,全书20余万字。南京理工大学在近70年的发展历程中,涌现了许多感人的事迹和丰富的科研成果。全书围绕学校“78式82毫米无后坐力炮及弹药系统”(项目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的研发历程,前后两次组织专题访谈,累计口述访谈约64位参与该项目研制列装的学校科研人员、军工生产企业人员、部队人员,同时参考部分人员回忆录和档案材料,呈现出南理工人“团结协作、献身国防”的精神品格,激励着南理工师生校友不断开拓进取。
云南迪庆少数民族干部成长口述史
陈经宇
云南名人家庭故事会、翠湖故事荟
云南名人家庭故事会志愿者团队
项目邀请专家顾问参与故事会宣讲内容的研讨、策划,由“云南名人家庭故事会志愿者团队”原创策划执行。目前已成功举办一期《百年云大师者董泽》、两期《翠湖故事荟》活动。3场活动现场观众130多人到场。线上文图、视频新闻媒体传播200多万,自媒体文图、直播、视频传播50多万。
再见,长江西路301号
上海玻璃博物馆
现在的上海玻璃博物馆前身上海玻璃仪器一厂,曾经所拥有的地址是长江西路301号。门牌号码的转变代表的不仅仅是行政区划的更改,同样背后藏着深刻的时代变迁以及一个玻璃工厂的风风雨雨。在《再见,长江西路301号》展览中,我们将回溯、追寻、探索上海玻璃仪器一厂的故事,为大家展现似乎已蒙尘的城市工业记忆,以及更重要的那一代人的青春岁月和过往奋斗。这些娓娓道来的故事和情感如同不可或缺的毛细血管,丰富了我们对于上世纪中期到新千年伊始社会变迁的记忆图景,将再次提示我们个体记忆的珍贵以及对于历史亲历者的尊重。
在城市边缘长大
颜庭斌从小随父亲来北京生活,作为流动儿童的他,在打工子弟学校长大,但因为没有北京户籍,他没有办法在北京参加中考以及高考。本片记录他与其他几位同学在初三这一年的求学与择校之路,在他与同学的交流中看到了乐观、幽默,有点市侩却又还是个孩子,他既接受现实的宿命,却又对未来充满憧憬……
在旷野呐喊
作者从无意识地记录开始,本片纪录作者数个春节回家过年,父母逼婚的故事,展现了北方农村典型的父母与子女对于婚姻观念的冲突与和解。
真善如兰——刘美荣口述史
赵亚峰平顶山学院教授
知晓我们“从何处来”,才能知道我们“要往何处去”,对于一个民族和一个家庭均是如此。《真善如兰——刘美荣口述史》的主角刘美荣是一位拥有三个孩子的普通中国母亲,本书以其对自己一生回顾的微观视角,展现了一位平凡中国女性在时代的洪流中仍保持不变的真实、善良品质,也可从另一个侧面观察百年来中国以及中国人家庭变迁的历史。本项目的编著者就是刘美荣和她的子孙们,利用节假日与母亲(奶奶)闲谈的机会,以摄影机、录音机为工具,从2016年起,通过持续不懈地工作,终于搜集到母亲(奶奶)10余万字的口述史料,而本书就是对这些口述史料整理的结果。
知青云南记忆馆视频
呈贡农耕民俗文化研究会暨知青云南记忆馆
以云南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记录、发掘、保存和展示集于一体,旨在让历史告诉未来,请未来记住历史。我们用实物和图片,结合知青年代的建筑融合乡村振兴的氛围中,让历史与现实之间充满激情。
致敬英雄——无锡市抗美援朝老兵口述史
郑丹丹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2023年是抗美援朝出国作战胜利70周年,由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发起的“致敬英雄——抗美援朝老兵口述史”项目,采访了无锡市健在的抗美援朝老兵,听他们讲述关于战争、生命,关于历史的故事,通过影像、图片和文字资料留存史料,截止目前入户采访老兵100余位,拍摄照片2500张,口述史访谈整理文字20万余字,拍摄视频6000余分钟。制作的抗美援朝老兵图片展已经在无锡市民中心、商业广场、学校、社区展出,观展人数达到上万人,发布的老兵访谈视频作为教育素材进入学生课堂,撰写的调研报告和拍摄的视频获得大学生挑战杯国奖。
中国好人王正旺
中国科幻口述史
八光分文化
成都时代出版社
中国普什图语从业者口述史
李媛中国传媒大学教师
本项目选取车洪才、张敏等十二位具有代表性的普什图语从业者作为采访对象,记录他们从事普什图语事业的缘由、历程和现状,以及对当今普语事业发展的期许等。普什图语前辈们对普语事业的情怀和倾其一生付出,在快节奏的现代化社会中作为一种精神财富值得被世人认可和传承。本项目对以普什图语为代表的各非通用语种的发展完善有带动作用,同时也对国家安全、对外交流、学术研究起到借鉴作用。
中国长江江豚故事口述历史
江西鸿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长江江豚是我国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是继白鱀豚功能性灭绝后,目前长江流域仅存的水生哺乳动物,是我国水生生物保护的旗舰物种,也是评估长江生态系统状况的指示物种。根据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的2022年全流域长江江豚科学考察,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为1249头(其中鄱阳湖492头),虽然数量较之前有所回升,但这个物种依然处于极度濒危状态。
中国长江江豚故事口述历史项目以长江中下游地区(湖北宜宾-上海崇明岛段1893公里)的长江干流及洞庭湖、鄱阳湖等湖汊地区为采访范围。将以故事集的形式从中国保护生物多样性、江豚科研、江豚基地打造、江豚巡护队、江豚迁地保护等五个层面讲述中国政府、科研机构、民间力量等多方合力共为的幕后故事,充分展现中国政府对长江江豚保护工作所做出的艰难探索和努力。
中华民族“三交”史口述历史研究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历史系
中华文化是各族群众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共同缔造发展的,夯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根基,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本项目以恩施州“虎纽錞于”等象征巴蜀文化的文物为基础,走进文物工作者的工作和生活,收集他们对文物工作和文化建设、发展的想法,让文物重新“说话”,深入追寻文物变迁所体现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该项目目前已进入总结阶段。
最美西迁人——交通大学西迁口述采集工程
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博物馆
1955年,根据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建设需要,党中央作出交通大学内迁西安的重大战略决策。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领导与中央部委、沪陕两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全力支持下,1956年,数千名交大师生激扬“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豪情,义无反顾登上西迁专列。他们将青春和热血挥洒在三秦大地,在西北建设了一所著名的高等学府,为西部发展奠定了深厚扎实的科研基础,铸就了彪炳史册的“西迁精神”。交大西迁已有甲子之遥,绝大多数西迁亲历者已长眠于他们奋斗的黄土地,西迁史料的抢救刻不容缓,意义深远。
2012年,西安交通大学启动交通大学西迁口述采集工程,旨在抢救西迁史料,还原西迁历史,深挖西迁精神内涵,讲好创业奋斗故事,传承爱国奉献精神。工程分两期开展,前期聚焦西迁史还原,围绕搬迁基建、学科建设、教学科研、服务西北等重要事件采集主要当事人,结合档案文献,力求再现交大西迁的历史全景;后期着重群体采集,着眼巾帼、科学家、党员干部等群体,力求多维呈现西迁精神丰富内涵。
十年来,本工程已完成400余位西迁人采集,形成五百余万字口述史料,为建设交大西迁博物馆、大西迁口述档案库,出版和创作西迁系列主题图书及文艺作品提供重要支撑。
青少年影像专区
大江大海少年影像学院提交项目
大江大海少年影像学院是青少年影像培训与作品孵化专业机构,先后举办全国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历史嘉年华、当代历史记录者大会、家春秋大学生口述历史影像记录计划等系列活动。曾获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中国十大纪录片推动者”荣誉。
大江大海少年影像学院成立5年来,辅导200余部中学生作品,获北京国际中学生电影展最佳纪录片、美国国际高中生传媒大赛中国赛区最佳纪录片等。
出框
大渡河边的莫洛村有个篮球队,每逢节假日球场上挤满了球友,但平常却空空荡荡。藏族青年桑主达吉大学毕业准备去外地工作,暑假回到山村,发现球场上的伙伴都在准备外出,有的上学,有的打工。从小长大的莫洛村成了空心村,为什么家乡留不住年轻人?
春生
本项目为一段片长约6分钟的纪录片及海报数张。本影片摄制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跨坡村,记录了当地羌族人的生活。羌族是一个口头社会(oralsociety),即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且羌族正在被汉化,故羌族文化包括语言正在逐渐流失。同时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不佳,加剧羌族文化的消逝。此纪录片记录了其中一户人家翻修石制建筑为做民宿的部分过程,旨在反映当地人为更好生活的努力以及羌族文化的消逝。
措姆
措姆是生活在德格县麦宿镇的藏族小女孩,也是村子里带头创业的手艺人,带领村里女性制作牦牛尾巴挂饰。
大尾灯笼
三个泉州姑娘,追寻儿时的海洋记忆和闽南民俗,决定用废弃的灯笼制作一条闽南传统的龙。在这条龙的诞生过程中,她们的记忆和故事也被逐渐点亮。
得比西
王明杰是四川羌族萝卜寨的老释比。萝卜寨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受灾严重,而这场天灾也严重影响了爷爷的生活。他背负着多重身份,既是一位象征着信念的释比,也是失去家人、师父的老人。但是,面对生活的重重打击,他却不失希望,勇敢乐呵地活在明天里。“得比西”在羌语里是明天的意思。
德京么
德京么是嘉绒藏语“家”的意思,两位老人,一位是石砌技艺传承人,沉默少言;一位是锅庄舞蹈的传承人,性格开朗。这么多年相濡以沫,老夫妻自有自己的持家和传家之道。
迪字
阿七阿米是摩梭人织布工艺的传承人,她的橱窗里仍然保留着妈妈手制的布料。但随着现代布料和成衣的进入,阿七组织村里的女性创办合作社,制作传统的摩梭服饰,设计符合年轻人审美的编织品,试图让摩梭人的纺织工艺走得更久、更远。
雕狮匠
云南剑川县梅园村是一个石雕之乡,李健平以雕刻狮子见长,但手雕作品越来越受到机器的竞争,而年轻人也很少愿意学习这门手艺。
贡呷
贡呷是一名唐卡画师,他继承了传统的绘画技巧,又试图进行创新,希望让更多的人接受藏族传统艺术,但他的创新想走出谷,既有大山的阻碍,也有传统的约束。
归家
虽然已经搬到山下很久了,但郞色老人仍然每天回到山上,将已经废弃的旧居打扫干净,那里有她的童年和成长,葬着父亲和母亲,在旧居和新居之间,是隔不断的思念。
滚回来滚出去
每天清晨,沙溪古镇都会准时响起熟悉的白族调,本地人都知道,那是垃圾车来了。起早贪黑收垃圾车师傅余向前一家,成了沙溪人最熟悉的一家人。
何去何从
在泸沽湖畔,小村瓦拉比是摩梭文化保存最好的地方。但随着旅游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走进来、走出去,是否走婚,是否外出,是否接纳外来的文化,成为每个摩梭人需要做出的选择。
画布
汶川大地震中,萝卜羌寨被埋在了尘土之下。十五年过去了,这里的山河土地犹如一块块画布,画着每个人的记忆。
伙伴
在梭坡藏寨,种田逐渐被机器代劳,与人类相伴的耕牛,也渐渐的失去用武之地。但这对老夫妻仍然与一群牛朝夕相处,因为它们不是工具,而是伙伴。
几萨
丹巴的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有一次隆重的成人礼。奶奶、妈妈、女儿,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成人礼和成长的故事。
金花麦浪
丹巴是著名的美人谷,在一年一度传统的选美节上,拥珍当选了第一名“金花"。人到中年时,拥珍回顾,那一刻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旧寨
在羌族数千年的迁徙历程中,释比(祭司、巫司)通过口传心授,记录和传承着古老的历史、传说和信仰。萝卜旧寨在汶川大地震中摧毁,又在重建中新生,但老释比仍然守着他的旧寨和旧宅,用歌声、经文和羊皮鼓,传承着羌族的文化密码。
克日
苏里玛酒,又叫克日,是摩梭人传统佳酿。摩梭人取来纯净的泸沽湖水,挖来药山上植物的根作曲和当地的农作物一起酿制成一种酸甜可口,回味无穷的——苏里玛酒。
李子
李子成熟的季节,奶奶每天到县城卖李子。我们跟到奶奶回家,发现奶奶有一个小孙女,从小有癫痫和智力低下,奶奶卖李子是为给孙女看病。孩子天真的笑容中,浑然不觉生活的多艰。
六点零二
一群来自大城市的少年来到沙溪一个白族村落,与村里的孩子有一个约定,完成一天的“交换人生”,试图理解不同环境中的不同未来。
鹿
在雪山下长大的卓玛,十几岁时获得了特殊的机缘出国读书。十几年后,她回到当年的雪山下,发现山谷仍然美丽,但时光似乎也停滞了。她希望用自己的知识,改变乡亲们的习惯和观念,为村里打开一扇通向外面的窗户。
路向何方
从城市学成归来,回到山村的大学生,面临着传统的习惯、长辈的期望,是选择稳定的生活,还是遥远的理想?
麦宿的包裹
德格麦宿是藏区手工艺保留最好的地方,生活着上千名手艺人。但他们制作的精美作品,却很少为内地所知。是什么阻碍了麦宿手工艺品走向外面的世界?
密林之声
在大理的一个院子里,聚集了一群随性音乐人。他们时常凑在一起即兴合奏。这群从天南地北的各色人,却有着不同的故事和音调。
牧场上的她
在新机场的轰鸣中,塔公草原上的江巴牧场越来越逼仄,但在黑帐篷里长大的翁姆奶奶,仍然坚持每天放牛挤奶,希望更多的人能品尝到牧场上传统的奶茶。
牧心
在牧场里长大的藏族女孩灯珠卓玛,在海外学成后回到家乡,尝试改变姐妹和孩子们的生活,帮助他们把特产运向外地,并且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纳悦仓
纳悦仓是一座传承了数百年的古宅,一家人生活在这里,也打算把它做成博物馆,展示藏族人的生活记忆和生活变迁。
纽带
火把节是白族一年一度盛大节日,但今年火把节对于这个家庭别有意义,几个月前爱人亡故,他们将在全村人的热闹中寄寓自己的思念。
Peter的小馆
加拿大人Peter已来中国15年,他和妻子晓玥去大理旅行时,爱上了沙溪古镇,决定在此开一家餐厅,专注于把地道的西式美食与本地食材结合起来。
浅笑
他白天是木匠,晚上是抖音直播的歌手。他想成为网红,却因云南口音很难“出圈”。人到中年,面临着生活的重负,他只能在直播间用歌声抒发胸臆。
茸梦
森林里的它
松茸,城市餐桌美味的背后,是青藏高原上人们的辛勤和生计。
沙溪牧人
在沙溪的河边,牧羊人赶着一群羊,为游客们挤奶。头发花白的牧羊人,曾是一名老师,因种种遭际,选择了成为一名牧人。
神隐
上海人朱文卿,来泸沽湖旅行时邂逅了一位摩梭女孩,于是在湖边定居下来,创造了一个他称作异次元的神秘空间,“神隐”于此。
汶川地震发生时,她们刚刚出生。15年后,她们作为导演,进入当年的地震现场。在这里,山河已焕然一新,但地震的记忆、家乡的故事,仍然留在人们心中。
拾宝人生
青马从北京来到泉州,通过从垃圾堆里翻寻废弃物品,建起了自己的新家,发现那些别人放弃的东西,也有自己的美,同样可以营造出自己想要的生活。
拾起碎片
黔东南的铜关村是侗族大歌之乡,暑假中一群孩子每晚来到传承人吴定芝家中,学唱大歌。吴定芝的歌也是从妈妈那里学来,现在又传给孙辈。随着孩子们更多去城里上学,流传下来的曲目越来越少,但薪火仍然在传递。
树下人间
沙溪古镇是茶马古道上的古驿站,一棵大树已庇佑了古镇数百年。而今年迟迟没有开花,牵动了树下人家的心,也勾起了人们的记忆。在这棵树下,世代生长的原住民,外来打工的艺人,南来北往的游客,都留下了自己的故事。
踏浪
海南陵水南湾猴岛,古老的疍民以海为家已数百年,而随着渔民生产生活转型,多数疍民陆续上岸定居。以船为车、以楫为马的疍民文化,也面临消失。
提线木偶
提线木偶是泉州的传统非遗,一对夫妻从北京来此,开了一家木偶书店。原本想一边开店一边陪孩子上学,没想到开店繁忙,孩子反而觉得被忽略了。
甜蜜的生活
在黎平县铜关村的侗族村寨里,一家人守着几箱蜂蜜,过着平静的生活。蜂蜜是甜的,但生活却有酸甜苦辣。
五十步,一百步
一对藏族老人,平平淡淡相濡以沫几十年,虽然也偶尔拌嘴,妻子终于听老伴嘴里说出一句“我爱你”。
戏剧人生
在沙溪古镇,一个卓别林的扮演者常常是游客眼中的焦点,但如同他的偶像一样,彝族小伙杨禄森的人生并不总是充满欢笑,也面临着困窘、误解和无奈。
先锋
小小的白族山村里,新开了一家先锋书店。它成为田野中的一盏灯,吸引了来此旅行的文艺青年,收留了心怀诗与远方的店员,也为平静的山村带来了热闹。
乡依
成根是村里的医生,也是网约车司机,他穿着白大褂走村入户看病,脱下白大褂则开车拉客,因为乡村医生的补贴很少。他主要服务于村里的老弱病残和走不动路的老人,但随着乡村公路越来越通达,病人也越来越少,他也许会是莫洛村最后一名医生。
学龄365
生龙卓玛是一个藏族小女孩,因为家里有男孩,她就没机会上学。但洛荣向巴老师打破收徒传男不传女的惯例,教她学习唐卡,希望她不仅长大后有一项手艺,也期待她能够传承唐卡技艺。
寻绣
生活在高山深谷中的藏族女子,以花草树木为灵感,创造刺绣图案,点缀了平凡的生活,也装扮了美丽的藏寨。
蟳埔
蟳埔女,以头戴艳丽的簪花围闻名。随着蟳埔从渔港变为城中村再成为旅游打卡地,渔家女一代一代地传承着簪花围,也传承着在辛勤劳作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诺千年
在千碉之国丹巴县梭坡藏寨,一座千年的碉楼之下就是翁都从小长大的家。随着年轻人渐渐离乡,碉楼逐渐失修。翁都决定回到家乡,将古碉楼建成了一座博物馆,静心守护着千年的承诺。
一千公里的信仰
他从一千公里以外,来到雪山脚下学习唐卡技艺。在同学们放假之时,他仍然一笔一画地学习,因为他带着神圣的使命,要把这种藏族传统技巧带回自己的家乡。
一日三十年
一世经声
莫洛村的一座小小的寺庙,随着老人老去、年轻人外出,寺庙越来越冷清。村民的婚丧嫁、节庆仪式,都离不开它。僧人们也在思考,是否应该有所改变。
一纸情书
在以走婚为俗的摩梭村寨,四个摩梭女人讲述了自己的爱情观与爱情故事。
益西尼布
每一天,益西尼布都要围绕一座老宅巡视,仔细巡查是否有裂缝残破。因为那是一座传承了数百年的藏族老宅,他们家已在这里生活了十多代。
影
泸沽湖景色美丽,游人如织,但教育水平较为落后。来自南京的支教老师管瑞娟,一方面引导孩子看到更大的世界,一方面也向摩梭人学到大城市里缺少的东西。
永不褪色的画卷
斑马丹珍从小生活在丹巴美人谷的小山村里,从6岁开始就学习唐卡绘画。在日渐现代化的山谷里,唐卡也逐渐少有人问津,但丹珍坚持游历各地,希望把这种传统技艺传承下去。
玉津桥影
玉津桥,是沙溪古镇的标志性建筑,它曾是茶马古道马帮的必经之路,现在是游客的打卡点。千百年来,南来北往的人们,都留下了自己的身影和故事。
原远
广阔的锡林郭勒草原,随着游牧人逐渐定居,曾经骏马奔腾、牛羊徜徉的景象,逐渐被围栏改变,草原生态和游牧和活面临着不可逆转的变迁。
最后一天
歌手李剑、摄影师王波,离开生活多年的大城市,在一座小镇定居。城市生活让他们承受了太大压力,在乡村能不能卸下重负?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提交项目
00后对话无锡乡镇企业家(西塘村项目)
在改革开放四十五周年之际,以口述史的形式记录和反映无锡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以及在改革开放初期作出的重大贡献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无锡乡镇企业口述史”项目以西塘村(无锡第一个“亿元村”)为第一站,旨在通过高中生与乡镇企业家的代际对话,重温这段激动人心的创业史,在青少年中弘扬和传承“四千四万”的奋斗精神,也让更多的人从中汲取学习和奋斗的力量。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提交项目
初中生学做口述史
本项目是以初中生为参与主体开展口述历史访谈的系列活动,兼具口述历史记录与学科育人的双重功能。2021年,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开设了《聆听身边的历史》校本课程,并初步尝试在初中改革开放史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家庭生活变迁的口述访谈。以发现身边的历史——“家庭、校园、家乡”为切入点,指导学生对身边人开展口述访谈,对本地区的社会变化进行口述记录,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历史,记录生活,进一步增强学生家国情怀。
本项目在2021年入选口述历史国际周项目展,与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的口述历史课程相衔接,为江苏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研究课题“中学口述历史教学的推广与发展研究”的参与成员。
南京外国语学校提交项目
口述校史南外记忆外语节的故事
李炜、周双双南京外国语学校老师
吴乐仪高一(10)班学生
特邀项目
不孤岛
香港与深圳之间的铁丝网被火焰割开,1600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劳动者勠力同心,火速展开中央援港应急工程的建设。这群平凡人争分夺秒、昼夜不停,以命保命,用不到两个月完成了需两年才能完成的任务。
本片记录了中央援港应急医院建设过程中普通人的感人故事,见证了内地与香港的守望相助,体现了新时代的中国温度、建设奇迹。
废物故事
大海绵是一个生活在中国西部小城的少年,他早早脱离了体制教育,离开父母,独自生活。他在街头四处游荡,漫无目的地度过一个又一个漫长的夜晚,兴致来时即兴而唱,生活自由而孤寂。大海绵热爱说唱音乐,有极高的音乐天赋,他用音乐回应对生活的感悟,但现实并不能让他有所作为,他在网络上喜欢了一个女孩,女孩嫌弃他肥胖,追求总是遭拒。游荡的生活终于脱轨,夜间无目的游荡,使他惹上了官司,法院的压力和生活的困局使他再也无法忍受,为了给自己的人生赢得机会,他尝试做出改变……
《中国公共史学集刊》第5集“口述史学专号”
姜萌主编
《中国公共史学集刊》由中国人民大学史学理论研究所于2018年创办,每年1集。刊物提倡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推动历史学在注重基础研究之同时,努力走向人民大众,成为公共文化产品生产的基础之一。刊物已推出“影像史学专号”、“历史非虚构写作专号”。
《联合早报》百年报庆口述历史(新加坡)
新报业媒体有限公司
为纪念《联合早报》百年报庆,该项目对37名老报人进行口述历史访问,并从新加坡国家档案馆口述历史中心资料库搜寻了15名老报人的访问记录。以文字、照片与音频结合的形式,在网站上呈献其回忆与心声。目的就是要通过个体对其认知和感受的记述,让想要了解或研究新加坡华文报业史有兴趣的读者,看到不同的面向。
历史的微声(美国)
王笛著
作者绘制了十九幅人物插图,传达出那些海登·怀特、费正清、史景迁、孔飞力、艾瑞克·霍布斯鲍姆等杰出学者的神韵和思想的力量。
命令已经执行(意大利)
亚历山德罗·波尔泰利(AlessandroPortelli)
那间街角的茶铺(美国)
过去日常生活和大众文化的许多方面是我们的传统,然而它们就在我们眼前一天天消失。这是现代化过程中每个人都面对的问题。
茶铺是成都文化的代表。这是成都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一个最明显的标志。
对成都茶铺的探索,提供一个样本和一种经历。微观历史的意义在于为理解城市史的普遍规律提供了个案,不仅深化我们对成都的认识,而且有助于理解其他中国城市。
本书把焦点放到普通民众,跳出过去帝王将相、英雄精英的研究模式,写出了眼光向下的民众生活史。
这本书也是继续践行“为民众写史”这个历史使命。写历史,需要有细节;有细节的历史,才是有血有肉的历史。细节似乎缺乏宏大的叙事,但是却为宏大叙事提供了支撑。那些似乎不经意的鸡零狗碎,却是回归历史现场的定海神针。
栖地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系史口述历史采集(新加坡)
中文系70周年系庆工委会指导教授:赖素春
野蛮人入侵
电影《野蛮人入侵》由马来西亚“电影新浪潮”领军人物陈翠梅自编自导自演,陈翠梅曾为亲身上阵动作戏密集训练一整年。预告片中打戏行云流水,故事疑窦丛生,女性力量十足,表达了对于女性身份、女性困境的思考。
影片讲述著名女演员李圆满(陈翠梅饰)隐退离异多年后,为了找回原本的自己选择复出影坛,她一边独自照顾顽皮的儿子,一边挑战高强度动作训练,意外却接踵而至……
一个人的绿洲
在葡萄收获的时节,在遥远的托克逊县依拉湖乡布尔加依村,阿不都热依木大爷和两个儿子在村里自家的葡萄地和自己开垦的家庭绿洲分别忙乎着。二十亩葡萄卖出的钱,阿大爷早有打算,还是会投入到最需要资金的吾尊伯克坎儿井的改造中。
阿大爷2005年开始挖掘的吾尊伯克坎儿井全长八百米,完成于五年前,这条井是新疆吐膳托盆地最年轻的坎儿井。他们收获、开掘、祈祷、嬉戏,绿洲生活一如往昔。一位维吾尔老人十二年愚公般的坚守坚持,造就了戈壁上最动人的一抹新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