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婴幼产品市场可谓是鱼龙混杂,尤其是在尚不明朗的国内婴幼儿奶粉市场,各家都出尽奇招,以求在中国“第四次婴儿潮时代”寻得突破机会,稳固并拓展产品销售渠道体系,树立起在消费者心中的品牌信任度与忠诚度。
当然,在众多国产与进口品牌轮番轰炸主流电视媒体,依然难分胜负之际,美素佳儿已悄然在都市主流消费群体,尤其是年轻高端妈妈群中声名鹊起。
在大银幕,在户外楼宇,美素佳儿以一贯平易近人的姿态,精准走进消费者内心,将品牌的精神与理念,印记在每个生命之初的美好时刻。
一:人之初“四美”,生命的从容来自优雅的呵护
“宝宝,从见到你的第一眼起,我就知道成长旅程,因你而美妙。”娓娓道来童年正式开始前的生命之初“四美”——孕育的喜悦、学足的感动、陪伴的欢笑和奔跑的自由,这些,对于电影主要受众——18至40岁的中青年都市主流消费群体来说,可谓从容而优雅,如电影经典镜头一般静静流淌,像雪花一样无声而迅速融进他们内在,甚至过目难忘。
二:大银幕,备选还是必投
1.高速稳健发展的中国电影市场是前提
票房及人次稳固上升,增幅保持在30%以上。至,是中国电影市场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优质影院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院线不断发展和分流,使得观影热潮遍及全国,也共同铸就了电影档期的常态化形成。
从近三年趋势看,各周票房整体的稳固增长,带来月度、甚至季度票房的增长走势趋稳,平均增幅超过30%。观影人次方面,月均已达5114万人次,增幅达到32%。
成熟档期遍布全年,传统淡档崛起,档期淡化成趋势。在业已形成的14大成熟档期中,一方面,单个档期票房上升的同时,时段也相应延长。如贺岁档,长达100天造就68亿元票房产出。另一方面,淡季与传统旺季档期之间的票房差距越来越小。如3月、4月春季档,总票房超过30亿,传统淡季实现“华丽转身”,成为名副其实的青春励志档。
市场的自由化造就了档期的常态化,同时给予了观众充分的“选择权”,常态观影人群日益规模化,看电影渐成常态文化娱乐休闲方式。而未来的趋势是,全年票房及人次增幅将会越来越趋向稳固,但票房基数仍然稳定上升,这得益于整个市场的利好趋向。
2.固定规模观影人群的消费特质是根本
看电影成了国人的刚性需求。电影是娱乐精神的最大化体现,在日益追求品质与休闲娱乐化生活的时代,电影无处不在,电影引爆的话题成为人们茶余饭后必不可少的谈资。截至已然汇聚了4.7亿人次的观影大军,上半年这一数字已经达到3.1亿,即平均每月有超过5000万人次在看电影,常态观影大军已经形成。
电影观众具备“三高三强”品质消费特质。据艺恩咨询度《中国电影观众调研报告》,电影与电视在观众属性方面有较大差别,电影观众明显呈现出"三高三强"的特点。并且相比电视,受众群体也更加精准。
3.影院媒体独特传播优势是关键
核心优质资源组合的巨大魅力。优质影院通常都位于主流消费城市的核心商圈,具备终端消费的绝对地理优势,选择“票仓城市、核心商圈”的优质影院进行投放,在大银幕本身独特传播优势的基础上,对于影院伴随消费及周边消费的促进作用明显。综合来看,这是对领先型时尚娱乐消费观影人群的直接深度传播,是丰富内容平台带来的娱乐传播需求的最佳体现。
结语
点评:
——陈竹林
青岛啤酒世博营销
市场背景
相对国际发达市场,中国市场份额分散,竞争更加多层次化。雪花、青岛、百威和燕京四家最大啤酒生产企业销售量加在一起,仅占全国销售的56%,强大的区域品牌既是竞争对手也是收购对象。相比之下,美国市场上,Anheuser-Busch一家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就达到53%(美国饮料工业杂志,3月)。庞大的增长机会让各大公司都在激烈争取市场份额增加。有些品牌通过产品促销、折扣和发展渠道积极扩大销售,不惜牺牲利润。究竟如何让自己的品牌能够成长、扩张、称霸,是每个公司面临的选择。
青岛是中国最知名的啤酒,但从全国销售量而言并非第一,距离市场绝对优势还有一段路。
青岛啤酒的挑战:如何被认可为“国际品牌”
青岛自起就把“国际化”定为品牌发展的方向,以此加强品牌差异化、竞争力:
-,在具战略意义的上海市场,中日合资的三得利有47%的份额,而青岛只有16%。在国际感强烈的上海,青岛亟须突破“中国本土品牌”的颈瓶。
-青岛一边在争夺区域霸主的地位,一边还要在高端市场接招“洋品牌”。在夜店等场合,年轻人更喜欢用百威等品牌来展现自己的时尚形象。青岛是中国在海外最成功的中国品牌之一,足迹遍布70多个国家,但“墙里开花墙外香”,国人似乎并不认同青岛的“国际品牌”地位。
-青岛的海外扩展的雄心也促使它迫切希望成为国际品牌。青岛的出口量占了中国啤酒出口量的一半,但销售过于分散,暂时无法在海外市场直接用大规模传销支持。而这也无疑放慢了青岛国际化的脚步及国内消费者对它的国际化形象的认同。
青岛的挑战: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成功蜕变成国际品牌
上海世博给了青岛一个可遇不可求的良机。
在北京奥运后,世博是中国展现成功的最佳机会,也是向中国人和世界第一手接触的重大机会。对很多还没有机会走出国门的中国人来说,去世博的经历如同出国“看西洋景”,而在世博中接触外国游客也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世博唤起的上海人的自豪感,更是毋庸置疑。
虽然青岛不是世博会官方赞助商,但世博会的机会完全切合青岛品牌定位诉求。对于青岛而言,世博会是:
——一个与海外消费者建立联系的最佳机会。世博会给上海带来700多万的外国消费者。以青岛占中国啤酒出口的50%以及首个进军海外的地位,如果海外消费者尝试过中国的啤酒,一定是喝青岛啤酒。
——一个向国内消费者展现其国际化优势,与竞争对手加大差异,增强对青岛品牌的热爱的最佳时机。对上海本地消费者来说,世界各地的客人在享用青岛啤酒就是青岛的国际品牌的最好的证明。
1.让青岛啤酒借世博之力成功被国人认可为国际品牌
2.与上海消费者建立紧密联系,并以此提升销量
媒体支出总额
户外400万
平面100万
电视节目植入“世博盛宴”600万
总共1100百万
核心创意
喝青岛懂中国
在系列宣传“喝青岛懂中国”活动中,青岛与世界各地人们成为喝酒的伙伴,用风趣和年轻的语调向海内外游客介绍中国喝酒文化和礼节。
我们的策略是:通过打动来世博的外国游客,让中国的消费者感到青岛啤酒的国际形象。
对游客而言,世博会是游客访沪的主要原因,消费群体目的非常清晰——逛世博,游上海。喝上一两杯本地的啤酒,是其中不可缺的一部分。
对上海消费者来说,他们希望客人们除了世博之外,也能感受到上海以及中国文化的魅力。
青岛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参与,才能同时打动他们
1.青岛该说什么
青岛是中国最成功的国际化啤酒品牌,早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时候,就已经打入美国市场。与熊猫、乒乓球和宫保鸡丁一样,青岛是外国人最早识别的中国的一部分。
中国标志性品牌应该表现得像是主人。我们不是卖啤酒,是在招待大家参加欢乐的大聚会。通过扮演招待外国访客的好主人,青岛切入了上海人对举办世博会的自豪感,让他们感受到青岛是上海的一部分。
2.如何表达
当然我们可以做肤浅的所谓国际化表达形式:一群漂亮的老外手握啤酒,兴奋不已。但那样做,只会把青岛沦为一个山寨版国际品牌。青岛是国际化的,又是深植于中华文化中的。世博会恰是一个消除“本土”和“国际”间隔阂的平台。正如常言:最民族的也是最世界的。我们决定做回最真状态的自己:一个自豪的中国国际品牌。
3.以何种品牌调性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常常是刻板又严肃,令人敬而远之。这个样子怕是很难让人煮酒论英雄!于是,中国民间文化酒文化里俏皮、幽默、魅力十足的一面激发了我们的灵感。
我们选择让品牌愿景和世博机遇本身来激发创意。我们选择让青岛以最中国的身份成为最国际的品牌。
创意实施
如何通过有限预算建立其地标级形象
青岛的媒体运用预算仅占行业媒体花费的12%。我们必须把钱花在刀刃上。我们不仅要创造知名度,也要为青岛创造高大的品牌地位。
第一部分:盛大的欢迎,2010年5~7月
-在上海游客常看的杂志上
-在零售终端
-电视专栏节目产品植入
第二部分:上海来的纪念品,8~10月
随着讯息发布,我们支持其他可以让活动曝光且被谈论的媒体,使整个活动伴随着世博成为它的一部分。
这个阶段的主轴元素:
-公关活动
-网络视频
-口碑传播
-世博书籍
-世博”低碳”展览会的纪念礼物
效果
青岛以“纯中国”的形象,成为世博会上中国与世界之间的一个强有力的纽带。提交本案例之前,我们刚完成了在5月初开始的第一阶段活动。在6月底之前,我们已得到了正面的反馈,而这些可以直接归功于第一阶段的活动。
形象提升:
月。网上量化调研,样本量186)。青岛在上海这个弱势地区的地位得到正面提升。
媒体效应:
——它在国际上也取得了影响:Media,CampaignBriefAsia,及creativematch.com等国际媒体都有报道,帮我们把青岛的名声传播海外。其他的影响:
——媒体预算:青岛的在上海的媒体投入远低于竞品,只占行业12%,远低于青岛的市场占有率22%,也远低于大多数竞品。通过远低于竞品的预算,青岛提升市场占有率达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