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广州乡村又迎来一批新鲜的“小蜜蜂”,在多个乡村振兴示范带上种下新农人的“种子”。
8月初,为期一个月的“蜜蜂计划”2023乡村运营青年CEO培育即将进入尾声,他们在各大基地适应得如何?遇到了什么困难,又有什么新的收获?记者日前走进花都区梯面镇红盒子庄园,和增城区莲花出水农科小镇等多个实训基地,进行实地探营。
为一根苦瓜制订商业计划书、研发加工荷塘小龙虾预制菜、变身“主播”探秘智能工厂……记者发现,面对不同的乡村运营任务,各小组青年在导师的带领下纷纷“小试牛刀”,攻克面前的一个个具体难题。
在花都红盒子庄园,大学生在摘苦瓜,为制作苦瓜干做准备。
他们为一根苦瓜制订商业计划书
从市中心一路向北,首先来到花都区梯面镇五联村。这个群山环抱的山村,在三年前还是大面积撂荒的“空心村”。随着前媒体人雷军带着“红盒子庄园”这个创业概念进驻,三年多来,这里的数千亩良田被逐渐盘活起来,如今成了重要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之一,供港蔬菜项目做得有声有色。
半个多月前,范裕聪、杜允琪、林雅晴、陈泓宾、黄俊杰等5位“小蜜蜂”来到这里,专心研究起了“一根苦瓜的升级路”。摆在他们面前的挑战是:如何让批发市场上不到1块钱一斤的苦瓜卖到20元一斤,帮助农户增收?
“小蜜蜂”们的尝试是:制作苦瓜干。通过简单低成本加工,制作初级农产品,提升苦瓜的附加值。他们也从基地负责人雷军那里领到了一个任务:为苦瓜干撰写商业计划书。
在花都红盒子庄园,大学生在切苦瓜,学习制作苦瓜干。
目前,苦瓜主要加工方式有制作泡菜、渍菜或脱水加工等。随着健康饮食趋势的兴起,苦瓜作为一种药食兼用的保健食品,其衍生产品苦瓜干、苦瓜茶的潜在市场不断增大。经过前期到附近批发市场和村镇的走访调研,同时对比网上的同类竞品,蜜蜂学员们为基地的苦瓜干设计了精准的营销方向,并亲自试验最佳制作工序。
一大清早,“小蜜蜂”们挎着篮子来到瓜棚,合作采摘新鲜肥嫩、肉质致密的优质苦瓜,并将其运输至清洗区域内。“当瓜条长至绿色转白,方为最佳采摘期。采摘时应用剪刀从果柄处剪断防止用手扯时撕坏瓜秧,影响未成熟瓜条生长。”来自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的学员杜允琪娴熟地和记者讲解着采摘要点。在制作苦瓜干时,只取中段可以保证苦瓜干的风味和口感均衡、适中。切头去尾后,需要将苦瓜中段切成1厘米厚的瓜片,并将其均匀置于烘干架上,6小时翻一次面,共需烘烤12小时。
除了到大棚里挑选采摘苦瓜、切片、烘干,进行产品试验,“小蜜蜂们”还为苦瓜干设计了清新萌趣的包装贴纸,并将其命名为“每日养生苦瓜干”。目前,小组成员们都尝试建立起了自媒体账号,积极拍摄和搜集实训过程的视频素材,将在后续为苦瓜干等农产品推广做铺垫。
蜜蜂计划学员为红盒子庄园苦瓜干设计了清新的外包装。
这个小队里,每周都有一位成员担任“轮值CEO”,由其制定每日工作任务。小组成员均为在读大学生或刚毕业不久的青年,就读于视觉传达、国际贸易、园艺学等专业。由于专业互补,他们在合作起来显得很顺畅。
“要将产品推广出去,除了要做好产品本身,面向消费者的营销手段也非常重要。短视频就是一个目前大家普遍能够接受的平台。”本周的“轮值CEO”、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范裕聪说道。
来到红盒子庄园,队员们居住在临时搭建的板房内,办公室则是由员工餐厅临时改造而来。基地条件艰苦,队员们日常还需要早出晚归外出调研、采摘苦瓜等。范裕聪坦言,在跟着基地负责人雷军实地走访的过程中,了解到很多关于土地流转、村民沟通等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实际遇到的难题,这些都是他们此前在学校理论学习中未曾接触过的。“雷总在路上随便走一走,指着路边的一块地、一株草讲一讲故事,我们都感觉受益匪浅。”
大学生在开会讨论苦瓜干的营销方案。
与此同时,学员们也带来了产品运营的年轻视角。他们从年轻人需求出发,明确品牌定位,为苦瓜打造出商业场景:做一款适合习惯熬夜的族群饮用的养生茶。同时,在包装上尽量做到年轻化,为农产品取得更好的商业价值。
黄俊杰是一位有听力障碍的学员,日常依靠助听器和手机实时转录软件和队友们沟通。经过三周的磨合,队员们已经和他配合得十分默契,甚至能充当他的“临时翻译”。来自江门农村的他,从小就对乡村有深刻的体悟,立志成为一名乡村志愿者,认为乡村振兴大有可为。如今就读于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的他,还参与了苦瓜干的产品包装设计。
“来到乡村这么久,会一定程度上想念城市生活的便捷与舒适,但是乡村对我的魅力也在日渐放大,我一步一步地了解乡村,接近乡村,也一步步被它所吸引。”范裕聪说,未来,自己也希望毕业后能投身于乡村运营事业中。
研发加工荷塘小龙虾预制菜
驱车至增城区莲花出水农科小镇,这里与红盒子庄园相比,又是另一番景象。成片的荷塘,规模化的黑猪养殖场……一个成熟的生态农牧园区出现在眼前。这里综合了美丽牧场、黑米产学研示范基地、荷虾种养循环经济示范区、荔枝科技种业产业园等多种形态。
学员跟小龙虾的“亲密接触”。学员供图
在这里,几名“小蜜蜂”学员则分别领到了不同的项目任务。有学员负责黑米运营系统优化,有的研发荷塘小龙虾预制菜,还有学员需要帮助周边乡村开发文化旅游产品。
来自社会青年组的学员程皙媛是本地人,也是一家农业科技公司联合创始人,运营着一个澳洲青蓝龙虾的农业项目。本着链接资源、助力家乡农业发展的目标,她积极参与了此次蜜蜂计划的培育项目。结合自身的经验,她在基地主要负责的便是荷塘内养殖的小龙虾预制菜的研发工作。
“前几天,我们也去到外部供应链企业考察,为小龙虾预制菜提供可行性分析。”目前,她和队员们的初步计划是先做OEM(代工),同时结合成本等因素来确定预制菜分量。
学员设计的小龙虾预制菜包装与最终的成品。学员供图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感受到学员整体素质和基础很好,能提出很多有建设性的点子。”莲花出水基地代表陈泓良认为,参与乡村振兴事业,不止局限在农业和农活上,更需要运营者有良好的商业思维,以企业运营逻辑来运营乡村。
另一边,还有多组“小蜜蜂”在实训过程中走进智能蔬菜工厂、空中草莓温室等农业综合体中,近距离感受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成效,同时在导师带领下通过新媒体直播等形式向观众讲述乡村故事。
记者了解到,自2022年广州启动“蜜蜂计划”以来,已从高校、社会各界累计招募和培育102名立志投身于乡村振兴建设运营的“新农人”,通过导师引领,和1周课程培训、3周实践实训的全流程培育模式,旨在为广州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持。目前,团市委已将参训青年纳入了乡村振兴人才库,将进一步开展跟踪培养,引导他们用实际行动感召更多年轻人“蜂拥而至”乡村广阔天地。
本周末,蜜蜂计划第二期将迎来结营仪式。一个个“蜜蜂青年”,正积极将创新方案“写到大地上”,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张姝泓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骆昌威(署名除外)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凤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