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产品价值的各类必要投入项目所占成本费用的比例,决定了该商业模式的竞争优势方向。根据“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的不同比例,可将实现竞争优势的生产方式分为以下三种。
实现竞争优势的生产方式
①规模经济。通过扩大单品生产规模,成功降低单个产品的固定成本占比,实现边际收益的增加。
②范围经济。通过不同产品共享设备和基础设施,实现混业经营或多元化经营,成功提升资源利用率,从而获得总投资回报的增加。
③适度规模经济。通过将产量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从而以较少的投入获得最高的利润率。
具体采取哪种方式,应当由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竞争战略决定。从成本结构角度分析,有利于选择最合适的方式。
以一家书店为例来解释说明
②计费使用:企业提供某种产品供客户使用,而非销售给客户,并向客户收取费用。例如,书店为读者提供文献查询平台,向读者计时收费。
③订阅费:企业提供可预期的内容,客户付费阅读。例如,书店提供最新书籍的连载更新,向读者收取订阅费用。
④会员费:企业按年度、季度或月度等周期收取一定的会员费用,将产品和服务组合打包,以更加优惠的方式卖给忠实客户。例如,书店面向常购客户办理会员卡。
今天,商业模式的变革已经层出不穷,新兴产业通过新的商业模式正在颠覆传统的商业模式,传统产业唯有加强商业洞察,部分或者全部地重塑自身的商业模式,才能获得竞争优势。此外,无论是新兴产业的企业,还是传统产业的企业,其商业模式能够运行的基本条件是建立起自己的战略壁垒。
常见的壁垒有以下三类
第一,认知壁垒。即在细分市场进行战略定位,突出差异化特色,通过品牌营销积累本公司产品在客户心中的认知优势,逐步形成产品的文化内涵和无形价值,甚至在客户认知中实现“品类=品牌”。例如,“去火凉茶=王老吉”“火锅≈海底捞”等。
认知壁垒能够形成并长期存在,还需要有一整套战略配套措施。如下图所示,
第二,规模/成本壁垒。规模经济是由于一定的产量范围内,固定成本可以认为变化不大,那么新增的产品就可以分担更多的固定成本,从而使总成本下降。这样,企业就能够以尽可能低的成本生产,推出市场售价最低的产品,其他企业由于难以在价格上抗衡,不得不走差异化路线,或者退出市场。这样,企业就形成了规模/成本壁垒。
第三,创新壁垒。创新壁垒是指企业通过技术积累、技术攻关、专利布局、产品研发策略设计等方式,在技术层面形成的壁垒,可以让跟随者无法在短期内实现系统模仿。
根据吴贵生教授的研究,广义的创新壁垒包括以技术壁垒为主的一系列配套措施。
其中,技术复杂性壁垒和技术累积性壁垒是最常见的创新壁垒。技术复杂性一方面是指核心技术要素的掌握难度大;另一方面是指产品结构的每一个要素之间,开发和制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之间是相互依赖的,除非整体复制,否则在局部的复制难以实现整体的目标。
根据上述模型,企业可以规划自己的创新壁垒建设策略。如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