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麦当劳在其官方网站上开设了全新的“特许经营”频道,里面详细介绍了特许经营的条件和申请方式。只要有200万元特许加盟费,投资者就有机会申请经营一家麦当劳餐厅。与此前动辄800万元的特许加盟费,经过此次调整,特许加盟费仅为此前的25%,一举砍掉了75%的加盟费,这对于想加盟麦当劳的商家和个人绝对是一个重大的利好消息。同时相对于以前在中国市场和风细雨的对特许加盟形式秘而不宣的操作方式,麦当劳的此次高调宣布也预示着麦当劳在中国市场营销战略的变化。
据麦当劳官方资料统计,目前全球3.2万家餐厅中,75%是特许经营,而在中国市场麦当劳餐厅接近1200家,仅6家为特许经营餐厅。麦当劳方面称,特许经营将在未来成为推动中国麦当劳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
麦当劳中国的困境和挑战
1990年10月8日,中国第一家麦当劳餐厅在深圳开业。1992年4月在北京的王府井开设了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麦当劳餐厅,当日的消费人次过万。如今,麦当劳在中国已经拥有超过1200家的餐厅,从业员工超过了60000人,成为中国快餐行业的领头羊之一。然而,即使在这种成绩面前,麦当劳也抬不起头来。与同时来自大洋彼岸的竞争对手肯德基相比,虽然在全球范围内肯德基仍然与麦当劳不是一个重量级的竞争对手,但是在中国市场,麦当劳却已经被肯德基远远抛在了身后。据统计,肯德基在中国市场拥有超过2600家的餐厅,数量是麦当劳的2倍以上,同时,在单店竞争力上,麦当劳也大大逊色于肯德基,这使得麦当劳在中国市场相对于肯德基的光芒黯然失色,光彩不再。同时,以真功夫为代表的本土快餐品牌的快速崛起也对麦当劳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正面竞争。这些都让在全球快餐市场独占鳌头的快餐霸主麦当劳面临了现实的压力。
1、本土化战略缺失。
2、营销战略滞后迟钝。
2002年12月,成都麦当劳双楠店突然“关门谢客”,这是麦当劳在中国内地关闭的第一家分店。据透露,四川麦当劳所开办的分店当中,除总店一直赢利,另两个店偶尔赢利外,其余的基本上都处于亏损或者半亏损状态。而就在麦当劳成都双楠店关闭的余波之后,2003年5月底,在广州也出现了麦当劳店因为经营不善,传出了被关闭的消息。
在快速发展的中国市场关门谢客,对于麦当劳来说,不啻于是莫大的讽刺。然而,总结和梳理麦当劳对于中国市场的战略,却发现这种事情的发生是情理之中。自进入中国市场以来,麦当劳在中国市场发展战略具有“滞后迟钝”与“游历摇摆”两大特征,决策反应速度的缓慢也制约了其扩张速度,更影响了其在中国市场选址圈地的决策速度。同时,麦当劳往往偏执于“价格合适”的稳健保守经营原则,在目标市场的战略性店铺设立上往往被肯德基抢得先机。即使在对同一个目标店铺选址的决策过程中,也经常败北于肯德基,麦当劳只能望楼兴叹。长期组织决策机制上的遥远与迟缓,营销战略的缺失,使得麦当劳对于中国市场的反应速度相比竞争对手慢了半拍,差距日愈明显。
2002年麦当劳出现了上市以来的首次季度性亏损,关闭了719家餐厅,并撤出中东和拉丁美洲3个国家的业务,还抛售了在海外四个国家的房地产,这也波及影响了其在中国市场发展战略的步伐。
2003年9月,麦当劳全球首席执行官和主席坎特卢波发出了“要在中国加快开店速度”的呼声。在中国市场启动了全面赶超的“制胜计划(PlantoWin)”,将总部由香港迁至上海,并在全球120多个国家同步推动“我就喜欢”的全新品牌活动,以期重塑昔日辉煌。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其面对中国市场落差的某种觉悟,从组织机制、市场定位到“品牌变脸”,使得以前笑眯眯如今改跳街舞的麦当劳叔叔为中国市场而变。
3、营销模式滞后于中国市场的发展。
特许经营模式
所谓“连锁经营业态”,其核心特征都是以连锁店为经营平台,以连锁店的扩张速度与成功率(即连锁店的发展数量与单店经营质量)为核心考评指标的商业模式。它包括三种基本模式:直营连锁:即总公司直接投资开设连锁店;自愿连锁:即保留连锁商单个资本所有权的联合;加盟连锁:即以经营权的转让为核心的连锁经营,也就是特许经营。
在2003年之前,麦当劳都是采取单一的直营连锁模式,根据自身对中国市场的评估,从人口环境、消费水平、商圈成熟度、消费者消费习惯等方面来确定开设直营店的条件和因素。而面对竞争对手的巨大挑战和自身竞争能力的不足,麦当劳开始反思自身在中国市场的运作模式,并寻求经营模式的转型。
而从管理上来说,特许经营店必须坚持以下基本的“麦当劳原则”:
(1)高度程式化的服务与规范化管理。这主要是指最能体现麦当劳特点的顾客至上、顾客永远第一的重要原则。
(2)严格的检查监督制度。麦当劳体系有三种检查制度;一是常规性月度考评;二是公司总部检查;三是抽查。这不仅要保证特许经营店符合麦当劳的严格标准,也要保持麦当劳品牌形象的统一。
(3)完善的培训体系。特许经营商不仅要接受9-10个月的特许经营前训练,而且需要定期安排去麦当劳大学学习。
(5)相互制约、共荣共存的合作关系。麦当劳让特许经营商之间良性竞争,共同发展,同时为加盟者创造条件,使其各显神通,促使各特许经营商营销良策层出不穷,为麦当劳品牌价值的提升服务,实现共荣发展。
在中国市场大力拓展特许经营商业模式,对于站在全球快餐行业顶端的麦当劳来说,压力与机遇并存。确实,随着麦当劳的特许经营全球化和在中国市场的快速发展,它所承担的风险会越来越大。但是,即使是姗姗来迟,也会产生相当于巨核的爆炸力。麦当劳的特许经营模式也必将对其竞争对手肯德基的业务拓展策略产生强大的冲击,并有可能改变目前麦当劳在中国市场始终处于下风的境地。据估计,麦当劳的特许经营餐厅将占到整体总数的20%左右,这将对推进麦当劳的餐厅布局,纵深拓展麦当劳的渠道营销网络产生重大而积极的影响,也会对目前二三级市场上传统的快餐行业产生巨大的冲击。
商业地产运作模式
而其实在美国,商业地产的成功运作是麦当劳取得巨大成功的主导推动力。在麦当劳的全美万家店铺中,60%的所有权是属于麦当劳的,另外40%是由麦当劳向土地所有者租来的,麦当劳通过长期承担,定死租约的方式获得低价地产。但在转租给其加盟者时,却理直气壮地向加盟分店逐年收取涨价租金。这其中的差价可以达到20%到40%,形成一个巨大的商业地产增值空间。同时,当餐厅生意达到一定水准后,各店还要缴付一定营业额百分比给麦当劳,叫做“增值租金”。麦当劳不仅由此赚到了40%的利润,而且还可以通过房地产来控制加盟者完全依附于总部。这实质是麦当劳房地产公司(为实施房地产策略而成立的公司)用各加盟店的钱买下房地产,然后再把它租给出钱的加盟店。这种房地产经营策略,实际上是把第一债权人的权利转让给了麦当劳房地产公司,以使它能具备从银行取得贷款的资格。这既解决了加盟者开店的资金困难,又增加了麦当劳公司的收入。据有关资料统计,在麦当劳的收入中,有25%来自直营店,而有75%是来自加盟店,而在这其中,总收入的90%是房租所产生的收入。值得玩味的是,麦当劳的品牌依然是快餐“麦当劳”,而没有推出某个地产品牌。公务员之家:
在中国市场,由于麦当劳在前期一直实行的是直营店的模式,特许加盟店一直都处在秘而不宣的状态,导致麦当劳的加盟店只有肯德基的几分之一,也导致麦当劳赖以成功的“商业地产模式”在中国市场鲜为人知。此次麦当劳大规模招募特许加盟商,一方面是针对竞争对手咄咄逼人的攻势所采取的反击策略,同时也是麦当劳在中国市场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寻求商业地产运作模式突破的破冰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