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行业背景分析,最常使用的就是PEST、波特五力模型、SWOT这个工具集。前2个工具的使用分别针对外部环境、竞争态势,而SWOT是最终结论分析,在SWOT之后就是制定措施。
做好背景分析目的不仅在于了解行业情况,更重要的是回溯到自己产品上,明确产品优劣势,识别机会与挑战。因此,也并不是只在产品初始阶段,才去了解产品外部行业背景,市场与行业的变化中,持续不断回溯产品背景使用的意义在于持续分析以掌握行业、竞争动向,重要性不言而喻。
行业背景包括:
1.行业基本信息-了解行业基本信息2.行业趋势-掌握行业趋势动向,判断时机3.竞争态势-分析竞争对手,判断价值定位和战略
一、星巴克背景
2020是艰难的一年,对星巴克当然不例外,Q2受中国疫情影响中国区销量下滑百分之五十,大量门店关闭无法营业。目前在中国有4000多家门店的星巴克仍对中国市场非常看好,在报告里更是32次提到China。
随着中国咖啡接受度不断提高,不只是星巴克,咖啡行业都认为中国将是下一个增长点。在星巴克与阿里巴巴合作之后,腾讯投资加拿大咖啡品牌TimHortons,预计10年内发展1500家门店瓜分咖啡市场。互联网咖啡品牌三顿半等也不断获得资本投入。
运用PEST模型进行宏观外部环境分析:
1)政治
星巴克在中国有较高的进口税,前几年星巴克支付了一笔纳税罚款,尽管有跨国公司能进行合理避税,但也必须遵守中国的税法、食品安全法政策。如果中美贸易战持续升级,那么星巴克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2)经济
中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经济体,经济持续增长,在疫情下,2020中国超过全球经济增速,因此未来中国消费环境还是不错。官方也对中国市场看好。但受新冠疫情影响,星巴克2020Q2在中国区销售下滑50%,可见星巴克作为可选消费很可能从大多数人的消费名单中消失。
3)社会
中国咖啡文化和消费习惯正在逐渐被培养,但目前咖啡在中国的接受度仍旧不是很高,相反新式茶饮文化在中国接受度较高。“绿色环保”的消费者对他们所消费品牌的社会和环境成本感到不安,星巴克必须意识到这一趋势。在中国星巴克单品价格较高情况下,如何利用中国中低端消费者这片蓝海是星巴克要思考的东西。
4)技术
这里还能运用行业背景画布等进行分析。
三、竞争态势Step1:行业价值链分析
行业价值链最初由MichaelPorter在1985年最畅销的书《竞争优势:创造并维持卓越绩效》中提出,价值链分析侧重于企业内部活动,以了解企业的成本以及不同的活动。
星巴克的行业价值链从原料的采购到研发制造到销售及运营,下图是可视化的行业价值链分析。包括主要活动:入库、出库,生产,销售及服务;支撑性活动: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研发、采购。
星巴克价值链分析
Step2:竞争力分析
下图应用波特五力模型进行竞争分析。
星巴克竞争分析
其他竞争分析方法包括竞品分析、竞品BenchMark分析等。
四、结论分析
回到企业或产品本身,结合SWOT进行结论总结。SWOT是分析当前企业或产品内部优劣势及外部机会及威胁的工具。SWOT往往是结论的前一步,完成SWOT分析后,可以根据发展优势,改善弱点,抓住机会,避免威胁这四个原则来制定措施。
1)Strengthes优势
强大的品牌形象–星巴克公司是食品和饮料行业中最受欢迎和最强的品牌强劲的盈利能力–星巴克财务状况良好,且拥有最高的市场份额,门店数量的不断增长,中国区店铺数量达到4000多家,客户愿意为价格高昂的产品买单。不断完善的会员制度,星巴克有很棒的激励机制,且在不断进行完善,帮助星巴克在中国增长,目前中国区已有700万会员。与阿里巴巴合作实现外送服务,并且借助平台带来更多的流量
2)Weaknesses劣势
单品定价相对较高,没有价格优势,性价比更高的替代品很多没有独特的产品,产品容易被模仿,并以更加优势的价格进入市场各渠道运营有待加强,相比与新式茶饮和互联网咖啡品牌瑞幸在市场强劲打法,星巴克显得稳重很多。但中国处于“咖啡人口”上升阶段,如果能培养客户喝好咖啡等于星巴克的消费习惯,能在中国不断获得增长。
3)Opportunities机会
中国咖啡接受度不断升高,如何辅助咖啡文化在中国更好的发展,并抓住客户是星巴克要思考的问题。跨界合作,以往跨界合作成功案例很多。星巴克节日活动及节日新品往往会有不错销量,可以说具有天然优势,如果能进行跨界合作,在推出新产品同时也进行跨界合作会更好提升销量。
4)Threats威胁
竞争较大,前有瑞幸迅速扩张,后有腾讯投资TimHortons进军中国,加上新式茶饮崛起,以及具有低价优势的竞争者,如便利店咖啡、三顿半等等。中美贸易战如果持续升级,可能影响星巴克在中国的业务。五、最后
完成了以上的分析我们对行业背景及企业现状,企业/产品当前机会与挑战都有一定的了解,也可以针对SWOT来制定下一步行动和建议。
行业背景及领域知识了解会带给产品经理更大更全面的视角,也可以更好帮助理解企业战略和愿景,从而设计更加正确的产品,而不是仅仅去做领导的工具人。
本文由@半个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