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结束工作的傍晚买一束鲜花,在忙里偷闲的周末看一场演出,在期待已久的假期踏上一段旅程……越来越多的消费场景,开始为放松心情、缓解压力提供更多选择。其中,治愈系消费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费趋势,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治愈系消费,是消费者通过购买具有安抚心灵、减轻压力的产品或服务,以达到心理上的满足和放松的一种消费行为,涵盖玩具、宠物、手工艺品、旅行、音乐、书籍、美食等多个领域。今年“双11”期间,网络上新发布的消费报告也显示:网购消费者“悦己消费”需求愈加凸显。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为情绪买单?治愈系消费不断升温的背后,与消费者对精神需求的依赖有何关联?面对治愈系消费市场,如何在享受乐趣的同时理性消费?近日,记者与部分年轻人展开对话,听听他们的想法。
更多消费者愿意为情绪买单
11月15日晚,27岁的杨佳彤和朋友相约见面,不同于往常的聚餐或是逛街,这次她们的目的地是一家颇具艺术气息的陶艺工作室。将泥团放在转盘中央,双手轻轻包裹住旋转中的泥土,慢慢塑形,尽管是第一次接触陶艺,但杨佳彤和朋友做得非常认真。“按照自己的想法绘制花纹,做一个独一无二的杯子,是创作带来的乐趣和价值,这次的‘约会’很完美!在快节奏的生活之外,还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值得我们去探索和体验。”杨佳彤说。
治愈系消费何以触动人心
“‘治愈系消费’的关键词是‘治愈’,人们需要治愈的,归根结底,不过是想要找到平静、轻松愉悦的内心感受,一种可以自洽的情绪体验。”如何正确、积极地面对“治愈系消费”,辽东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副教授姜萍,给出了较为理性的分析。
有些人认为,生活充满了大大小小的困扰,小到开车被加塞、得个小感冒,大到婚姻解体、人生重大变故等等。这些困扰让人产生一种想要逃离却无处可逃的无力感。专家认为,如果一个人的内心积攒了压力和负面情绪而不知如何排解的时候,很容易引发心身疾病、造成人际困扰、影响生活质量。
“当我们发现‘治愈系消费’背后的真正动因,我们也就知道了更有效的问题解决策略——学会与自己的情绪融洽相处。”姜萍说,“人生不能只要快乐,多彩的生活必然有多样的情绪体验。所以,我们就必须坦诚地面对自己内心所有的情绪体验,积极的、消极的,所有的情绪都有价值,负面情绪的存在也有意义。”
“活在此时此刻”,是心理学专家提出的解决“与自己的情绪融洽相处”的比较有效的方式方法。姜萍说:“生命是段历程,每一分每一秒都值得珍惜,不要活在对过往的遗憾而无法体验当下的生活,不要对未来无谓的担心而错失此刻的美好。把握当下的自己,和当下形成积极的联结。”
快乐消费还需保持理性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些治愈系消费在为消费者带来愉悦体验的同时,也掩藏着消费陷阱和危险:在二手平台,一只稀缺断货的毛绒玩具能够卖到几千元甚至上万元;“史莱姆”“捏捏”等解压玩具广受青少年喜爱,但原材料和制作环节缺乏安全监管;付费几百元,就能通过社交平台联系陌生人扮演成自己喜欢的“二次元”角色,线下见面、约会。
经常在短视频平台上刷到的“精致”“自律”博主,让今年31岁的张雅琪愈发感觉自身的不足和压抑。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些自媒体从业者采用夸大甚至虚假的表现手法展示精致的生活,其展示的细节往往经不起推敲,却欺骗了大批观众,过分制造了焦虑。
“‘治愈系消费’也是消费,因而也要适度。”对此,姜萍认为,“治愈”也可以不用“消费”。比如沐浴清晨温暖的阳光、每周规律性的有氧运动、为手机选一张“优美风景”的壁纸……生活皆可爱,处处有“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