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城县赵庄乡桐花村茶农在茶园收茶。新华社发
①
②
①成安县一家制管企业的工作人员将产品装车外运。新华社发
②易县首届桃花节暨消费帮扶活动在易县西山北镇长峪村启动,不少游客在千亩桃园里拍照打卡。
吴苗苗赵骏摄
导读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培育发展县域经济,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使县城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
我国县域乡村人口众多,消费潜力巨大。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大数据中心、大数据重点实验室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全国县域整体销售额实现46890.15亿元,同比增长9.2%,其中服务销售额实现15183.3亿元,同比增长16.49%。同期,农村农产品加速上行,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实现1653.95亿元,同比增长10.59%。
近年来,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加快,带动更多新产品、新服务、新技术进入农村。当前,县域商业消费有哪些新的特点?如何持续或进一步激发其活力?
县域商业体系加快建设
更好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
每天早上5时30分,第一辆进场物流车就会到达河北平山的县级物流快递中心中转站。工人将一个个快递包裹卸至传送带,自动分拣设备开始运转,快递进入环形分拣平台,设备自动识别号段,将快递自动分拣到对应隔口,几个小时后,这些快递就会被运至不同的乡镇派送点,最后到达消费者手中。
推进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平山2022年底整合中通、韵达、极兔、申通、圆通五家快递公司,创建平山县无畏物流有限公司,并建立起一个县级物流快递中心,形成了“县级有中心、乡镇有站所、村村有站点”的物流组网模式。
据了解,河北加快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将县、乡、村商业网络体系和农村物流配送“三点一线”作为重点,提出到2025年,每个县(市)建成至少1个县级物流配送中心,开展仓储、分拣、中转、配送等开放型服务。
“镇上商贸服务中心商品丰富多样,可以一站式购买日常生活用品,很方便。”近日,在黑龙江虎林市东方红镇千秋麦超市,东方红镇东方村村民张亚中刚选购完商品。
虎林市商务局局长张永杰介绍,近年来,全市建成乡镇商贸中心9个,创建市级商贸强镇3个、县级商贸中心3个,建成村级便民商业网点290个,其中综合便民商店占比30.2%,有效促进了乡镇商贸设施提级扩能。
2023年7月,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的《县域商业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在全国打造500个左右的县域商业“领跑县”,建设改造一批县级物流配送中心、乡镇商贸中心(大中型超市、集贸市场)和农村新型便民商店。专家表示,要进一步补短板、强弱项,从完善县域商业网络设施和业态、推动县域流通企业转型升级等多方面入手,健全农村商业体系,更好满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需要。
吸引更多品牌入驻县乡
带动县域消费升级
新潮的手机店、高人气的奶茶店、新颖的咖啡店……众多消费品牌进入县乡居民生活,带动县乡居民消费潜力释放,吸引更多品牌入驻县乡。
具有智能消除、智能语音助手等AI功能的新款手机深受年轻消费者的喜爱。店内的体验顾问刘佳佳介绍,今年2月,这个53平方米的体验店卖出114部手机。
奈雪的茶河北沧州任丘市加盟店店长张帅介绍,今年2月开业以来,随着春季新品上市以及会员活动增多,门店月营业额超过50万元。数据显示,截至3月中旬,奈雪的茶全国门店超1800家。去年80%的门店年营业额达480万元,许多县域地区门店假期营收表现亮眼。
美团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县城超市的外卖订单同比增长69%,其中便利店、大型商场的订单分别同比增长37%、76%。县城里水果店、数码店和宠物店的订单量分别同比增长41%、173%和113%。星巴克、瑞幸、库迪等多个品牌的县城咖啡外卖订单量同比增长97%,外卖商户数同比增长159%。
专家表示,从餐饮店、服装店、酒店,到商场、休闲娱乐场所,下沉到县域市场的知名品牌越来越多,推动县域地区居民消费升级,加速从实用型消费向个性化、多层次、品质型消费转变。同时,依托人口规模庞大的县域市场,众多品牌快速崛起,不少连锁餐饮品牌门店数突破万家。
网络零售和服务消费成新引擎
近年来,国内消费增长空间向县乡市场下沉的特征越发明显。“2012—2019年,我国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高于城镇,三年疫情后,2023年其增幅再次超过城镇,且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跨过6万亿元的台阶。可见农村消费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下沉市场具有较大市场吸引力。”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食品(农产品)安全电商研究院院长洪涛说。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3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1495亿元,比上年增长7.2%。按经营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07490亿元,增长7.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4005亿元,增长8%。
从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大数据中心、大数据重点实验室最新发布的数据来看,网络零售和服务消费正在成为县乡消费的新引擎。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实现1653.95亿元,同比增长10.59%;全国县域服务销售额实现15183.30亿元,同比增长16.49%,约占县域整体销售额的32.38%。洪涛认为,这主要得益于农村电商的发展。
洪涛介绍,2014—2023年以来,我国发展农村电商,改变了或者正在改变农村流通基础设施落实的面貌,农村电商、农村物配、农村结算越来越方便。据商务部统计,近年来,商务部、财政部等部门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累计支持1489个县建成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物流配送中心近3000个,村级电商服务站点超15.8万个,建立起覆盖县乡村的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和物流配送体系,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2023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2.49万亿元,同比增长12.9%,比2014年增长近13倍;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5870.3亿元,同比增长12.5%,约是2014年的5倍。
知名战略定位专家、福建华策品牌定位咨询创始人詹军豪表示,农村线上消费增长快、服务消费不断升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农村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线上消费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农村消费者可以更加方便地通过电商平台购买商品和服务,享受更加便捷的消费体验;同时,随着收入增加和消费观念的变化,农村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愿意为更好的品质和服务买单;另外,新业态和新模式的不断涌现,为农村消费提供了更多选择。
提高农民收入、加强基建等是关键
“发展农村消费具有重要意义。”詹军豪指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能够拉动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其增长将为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第二,有助于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推动农村产业升级。随着服务消费的增加,农村产业结构将逐渐从单一的农业生产向多元化、综合化方向发展。第三,还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通过提升农村消费水平和质量,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增进社会公平和谐。
伴随农村消费的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及新场景不断涌现。今年前两个月,县域服务消费方面,城市服务产业要素加速下沉,主题乐园、零售贩卖等成农村消费新选择;农产品网络零售方面,“地标农产品”成销售“主力军”,随着即时零售新业态加持,半日达、次日达“新鲜”送到家,土特产配送更显便捷、高效。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表示,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充分利用了互联网和农村的资源优势,为农民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消费选择和增收途径;社交电商、直播带货等新模式,借助社交媒体和直播平台,让农民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商品信息,提高了购买的决策效率;主题乐园、农村集市等新场景,则为农民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休闲娱乐选择,同时也为农业、旅游业、物流业、电商服务业等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农村消费潜力加速释放,如何持续或进一步激发其活力?詹军豪认为,关键在于提升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产业升级等。难点则在于如何确保农民消费权益得到保障,如何引导农民形成健康、理性的消费观念,以及如何推动农村消费市场的规范化、法治化。
“以农村电商和乡村文旅为例,发展成效显著,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如农村电商物流配送体系不完善、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不高,以及乡村文旅基础设施薄弱、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詹军豪说,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方面努力,例如,对农村电商,可以加强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标准化程度,同时加强电商人才培养和技术支持;对乡村文旅,可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升服务质量,同时注重挖掘乡村文化特色,打造具有吸引力的旅游品牌等。
另外,洪涛还指出,要从过去的“推式供应链”改变为“拉式供应链”,即市场需要什么,就卖什么、种植加工什么,使农民的生产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丰产能够增收,收入提高了,农村消费活跃了,反过来,又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