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360的困兽之斗——重新探讨奇虎商业模式
我是奇虎和苹果的空头。
现在买360的朋友,我是指国内的美股投资客,不知道有多少是当年错过了腾讯的。04年腾讯以3块7港币IPO,十年不到,不算中间所有的分红,股价已经是在250块钱往上了,不复权就已经是将近70倍的涨幅,确实让人叹为观止。
让我们再重列一下对腾讯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这些产品:
QZONE
腾讯真正的业务结构是什么样子的?腾讯怎么走到今天的?总结几点:
如果说腾讯这些年下来有什么事情是该做而没有做好的,我认为只有一件:浏览器。至于搜索、电商等等,那本来也不算是它的菜,能做好固然可喜,做不出结果来亦属正常。
好了,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腾讯的赚钱史与业务结构,接下来,让我们切回到360。
这两种说法其实都对,看你站在哪个角度看而已。如果仿照搜狗王小川所谓三级火箭的架构描述,我们可以这么理解360:安全卫士和杀毒是一级火箭,360安全浏览器是二级火箭,上面的网址导航和so.com则是第三级——叫火箭也行,叫做有效载荷,好像也没错。
这其实,缘于一个互联网软件产品十分本质的不等式:
装机量≠用户可感知的在线时长≠可用的营销资源
360实际上已经很努力的保持与用户的接触频率了。举个例子,你插入电脑一个U盘,360会告诉你,这个盘经过了360的检测,很安全。其实这是多余的,因为在出现危险的时候提示就已经足够了,但是这样的话,360在用户的角度就会变成完全不可见的东西,失去了生存的基础。
应该说,这不是产品层面的问题,而是安全产品和聊天工具本质上的形态差异导致的结果,换句话说,这不是能够通过产品的优化彻底解决的问题。两者骨子里就不一样。
黄土高坡与盐碱地:时机、时机、还是时机!
曾经讲过一个有些偏激的观点:360能有今天的成绩,完全是马化腾自己的主观失误的结果。如果没有腾讯自身的战略失误,压根就不会有360这家公司的上市。为什么这么说呢?
观察财报可以发现,360这家公司虽然是以安全产品为立身之本的,但其几乎全部收入,都是来自于浏览器本身。无论是搜索、网址导航还是游戏联运,都是依附于浏览器的装机量和使用率而存续的。那么,我来问大家一个问题:谁知道腾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做浏览器的?
然而历史不能假设,浏览器,这个腾讯帝国几乎唯一的软肋,被360的装甲闪电战部队一触即溃、长驱直入,才有了今天的对峙局面。
浪漫一点说,这是上天在成就360这家公司。聪明如马化腾,也只能徒唤奈何。
可是,360同样也吃了时机的大亏。
实际上,这也是在360之前,中国所有的大型网络公司都没有把浏览器当成核心业务来发展的原因所在:这根本就是一块盐碱地,其赚钱能力不要说和网游这样的业务,就算是和门户网站相比,也差距巨大。大家认为不赚钱,没有人认真去做,这给了360机会,但是这机会是有代价的——这原本就不是黄土高坡那样的肥沃土地,所以才没有人争抢。
网址导航确实帮360赚了很多钱。但这块业务的想象空间,是有限的。网址导航原本就是面向于中低端用户的服务,而以360浏览器目前的市场份额倒推,就算有一天中国所有的网址导航份额都归360所有,能赚到的收入总数,用笔就算得出来。有心人可以自行推演,在此不再赘述。
360推出搜索业务,外界都将其解读为主动进攻的姿态,但其实,周总是被逼无奈。守着网址导航走下去,“天”有多高,伸伸手就能摸到了。搜索,是浏览器和网址导航业务最自然的延伸,同时,也是在资本市场上最好讲故事的素材。
这个问题,关键有两点:
不同于当年的网易、腾讯,360今天活在一个巨头林立的市场上,所有能赚钱的地方,都有实力强大的竞争者,想要攻打谁的地盘,其实都没有必胜的把握。如果360早出世十年,也许今天搜索、视频、门户……许多业务都会被360一手掌握,它可以成为第二个腾讯,起码是同等量级的巨头。可是今天的现实是,除了浏览器之外,360想在任何领域建立自己的二级平台,都是九死一生的挑战。
今天的中国互联网,是一个已经被瓜分完毕的市场。360想要占山为王,就必须等待下一波新兴业务的出现,才有机会。也许是移动,也许是别的什么……谁知道呢?
360:困兽之斗!
不知道今时今日,周总的内心深处如何看待360所处的局面。以我之见,今天的360,虽然在资本市场上风生水起,在媒体上风光无限,骨子里,所进行的却是一场困兽之斗。360必须从单纯的安全卫士+浏览器的业务模式中走出来,在更多的领域建立“革命根据地”,然而周围所有的地方都是虎狼环饲,容不得外来者横插一脚。
周鸿祎是个斗士,但这位斗士绝不愚蠢。虽然打完了腾讯打百度,没事隔空和马云骂战一下,再嘲讽雷军两句,看上去谁都没放在眼里,但他内心应该很清楚,起码就BAT这三座大山而言,360其实无法对抗其中的任何一方,它所做的一切,与其说是要掀翻三座大山的统治,还不如说,是用以攻为守的手段,避免这些巨头主动打进他的地盘,摧毁他的王国。
是的,你可以说我悲观,或者说我是360黑,这无关紧要。我不看好360与百度的战争,如果这场战争真的曾经发生过。so.com的市场份额,与360安全浏览器的发展趋势基本上是同步的,真正能够拿到手的份额,就是目前所拥有的这么多,八个或者九个百分点。舍得砸钱的话,短期内还会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但是总体上,继续拉高是很难的。
我曾经说过,百度与360的战争何时真正打响?当百度财报里的TAC(流量获得成本)占到当季度营业收入15%以上的时候,代表李彦宏真正下定决心要跟360搜索打仗了。而现在,这个指标仍然徘徊在个位数上。其中含义,一望即知。
这压根是场还没有开打的战争,你让我如何评价胜负?
这三样加起来,基本上决定了360作为一家互联网企业所能达到的高度。
出于个人的理性与分析,我不会买360;出于对市场的非理性状态的恐惧,我也不会卖空360;最后,出于对周鸿祎的尊敬,我希望360能有更好的发展——尽管,我的理性并不完全支持我的祝福。
本文为作者webis发表于雪球,系对《360的困兽之斗》之回应
——买卖交易需求。也就是找商品。这造就了电子商务这个庞大领域,以及和线下商务相类似的种种盈利模式,像淘宝、天猫、京东、凡客都分别代表着不同的产品方向和不同的盈利模式。找商品和找人、找乐的需求差异很大,所以你让阿里、京东去做社交和游戏是完全不靠谱的,不是他们做不好,而是用户需求不在那儿,但是找商品和找信息的关联很近,所以阿里一定会自己做商品搜索。
以上阐释了雨枫最怀疑的360成长空间的问题。最后还要提到三点,也都是异常关键的:
二、和腾讯不同,360一开始就走开放路线,这让他跑得更快,更重要的是奠定了企业的开放基因。开放能够构造分工协作的生态系统,让产业链上下游大家都受益,符合互联网发展的未来趋势,更关键是有助于用户获得更专业优质的服务。未来一定属于有开放能力的企业,这个DNA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