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伙人是指投资组成合伙企业,参与合伙经营的组织和个人,是合伙企业的主体,了解合伙企业首先要了解合伙人。合伙人在法学中是一个比较普通的概念,通常是指以其资产进行合伙投资,参与合伙经营,依协议享受权利,承担义务,并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或有限)责任的自然人或法人。合伙人应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合伙人商业模式,本质上是希望让不同生产要素的利益主体都拥有所有权。
合伙制在工业化早期比较流行,采取的是“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享利润、共担风险”的四大原则,业务交易关系和治理交易关系是完全一致的。
在工业化继续深化的商业时代,由于规模化的需要,设备、厂房等固定资产的投入越来越重要,而人的因素越来越次要(所谓工业革命,就是把人和土地分开,形成规模化的工业组织,而人变成从属的位置)。能够有规模化资金置办设备、厂房,就成为竞争的核心要素,资本主义或者资本拥有剩余控制权和收益权的治理交易关系开始流行。此时,出现了两大类企业组织:合作社(其他要素合伙制)与公司(资本合伙制)。
合作社可以是顾客合作社、供应商合作社、生产商合作社、雇员合作社等。举个例子,由供应商组成的合作社在北欧国家的乳制品行业很盛行。一群奶农组成一个合作社,以形成规模化的力量与乳业厂商交易(防止客大欺店)。其初始资金通过银行借贷(后期还本付息)、政府补贴投入,一旦运转起来后,其剩余控制权和收益权按照供奶量分配(控制权也可以是一人一票,是一种简化的变通)。换言之,其治理交易关系是通过牛奶的供应量而非资本来分配的。
公司制大家比较熟悉,由资本建立,由资本决定控制权和剩余收益分配权。
这两种企业组织各行其道,在需要规模化资金置办设备、厂房的行业,公司制成为主流;而在依赖人力、关键原材料等的行业,合作社也有自己的一片天地。而股份制的出现,使公司股票可以在公开市场上交易,有了资本市场溢价,使公司制得到扩张,很多原本采取合伙制的企业组织也转化成了公司制。例如,VISA原本是银行的合作社,按照业务量分配治理关系,后来为了上市公开发行把业务量转化为相应比例股份的出资权利,变成公司制。
这两种企业组织中,业务交易关系和治理交易关系在其核心生产要素上是一致的。打个比方,奶农的供奶量是业务交易关系,治理的分配与此匹配,公司制亦然。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交易结构的持续创新,一些以前很重要的生产要素,例如厂房、设备,现在可以通过支付固定成本的交易关系来获得(例如融资租赁),甚至都不需要所有权,只需要使用权;一些以前处于从属位置的生产要素,重要性却更加凸显,例如高层管理团队的智慧、风险判断、决策能力等。因此,最近盛行的合伙人商业模式,本质上是希望综合考虑多种不同生产要素,让不同生产要素的利益主体都拥有所有权。由于公司制有资本的溢价,默认采取资本作为所有权的第一分配、其他要素作为所有权的第二分配。
一、城市合伙人是什么
城市合伙人与品牌方两者的关系从加盟的分散式管理摇身一变成了合伙人制的集中式管理,既分散了直营风险,管理也比加盟紧密。
于是企业就变成了对内加盟,对外合伙的一个整体。
城市合伙人其实是不需要缴纳加盟费的,当然也可以象征性地收取品牌保证金,但是金额不会很多,因为他本身既是用户也是股东还是合伙人,所谓的“品牌保证金”其实就相当于入伙(股),双方共同经营品牌,按协议进行分红,合伙人自己的销售额还有提成。
这样的合作模式非常轻,双方利益捆绑,城市合伙人要是把品牌做坏了也是自己的损失,创业者获得了低成本快速扩张市场的契机,PS:如果是请销售团队还得发工资;
城市合伙人获得了低成本创业的机遇,自己无需太大的资金投入;
消费者能够获得更舒适的产品体验和发现高质低价的商品,没有中间商差价。
城市合伙人的商业模式将直营和加盟的优点都结合在一起,品牌方,城市合伙人,消费者三者形成了三赢局面的良性循环。
当然城市合伙人在现实中仍然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品牌方如何找到合适的城市合伙人
城市合伙人作为后来者如何熟悉品牌方的品牌文化传递给消费者
产品“水土不服”怎么办
二、城市合伙人有哪几种呢
城市合伙人目前大致有三种模式:
第一种:股权架构上的“合伙”关系。比较典型的案例是功夫熊。据悉,功夫熊是把现成的模式、系统、经验和资源都毫无保留提供出去,并设计合理的机制均分回报及资本收益。这套“城市合伙人”计划在股权结构上有“合伙”关系,同时这关系也符合《公司法》中有限合伙人与普通合伙人公司的设置基础条件。
第二种:“无任何成本式”城市合伙人。该类合伙人并不用与品牌正式签署《劳动合同》,属于非正式编制用人,并不是该公司或者品牌的员工;是借助与整合“货品资源、品牌资源、渠道资源、物流资源等资源”来为自己创业。合伙人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收入以“无底薪+佣金”的形式。典型的例子,就是阿里巴巴的城市合伙人。
商业模式在学术上为多数人公认的定义是:“为了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把能使企业运行的内外各要素整合起来,形成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提供产品和服务,达成持续赢利目标的组织设计的整体解决方案。”其中“整合”、“高效率”、“系统”是基础或先决条件,“核心竞争力”是手段,“客户价值最大化”是主观目的,“持续赢利”是客观结果,也是检验一个商业模式是否成功的唯一的外在标准。
商业模式本质是关于企业做什么、怎么做、怎么赢利的问题,实质是商业规律在经营中的具体应用。刚才我们讲了汇源的流程,阐述了他的商业模式。就是通过承诺付款盘下企业、补偿贸易引进设备,新产品返销盈利、签新合同收预付款进入良性发展循环的一个赢利经营过程。
成功的`商业模式不一定是技术上的创新,而可能是对企业经营某一环节的改造,或是对原有经营模式的重组、创新,甚至是对整个游戏规则的颠覆。商业模式的创新贯穿于企业经营整个过程中,贯穿于企业资源开发、研发模式、制造方式、营销体系、流通体系等各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创新都可能塑造一种崭新的、成功的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