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第一课|魏江:数字化时代,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企业家
面对当前的全球竞争,坚持科技创新是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唯一通路。商学院的意义是让管理者找回内驱创新、科技创业之精神,回应时代之需。作为企业家,要尊重人性之精神、人格之精神、人道之精神、创新之精神,成为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时代先锋。
在2022级浙大EMBA
开学第一课上的演讲
1
乌卡时代唯恐过去未去
2
科技创新是唯一通路,
忽悠商业模式没有希望
当我们看清历史发展趋势后,再来看今天的国际格局。要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企业应该如何做?唯一答案也是科技创新。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有些人非常善于赚快钱,“羊毛出在猪身上,要狗来买单”,美其名曰“商业模式创新”,本质就是“忽悠”!靠“忽悠”是绝不可能建成伟大的国家,绝不可能成为世界强国。中美贸易战实质就是美国遏制中国从追随向创新引领转变,是扼制我们的产业在全球到处抢别人的饭碗。对此,一方面,我们绝不能关起门来搞内循环,而要坚持开放、坚持全球化、坚持国际规则、坚持共同价值观,旗帜鲜明地与全球伙伴携手前进;另一方面,要强力推进科技创新,要坚决走科技创新驱动创业之路,要深度融入全球创新链,与全球共筑科技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在科技创新方面,浙江过去几年是下了大决心的,在高校引进、高水平实验室、创新平台等方面进展非常快。但是,这些基本都是政府在干,目前企业科技创新的动力还远远没有激发出来!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9/2020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可以看到浙江在2019年全省研发经费投入不到1700亿,2020年为1859亿,而华为一家企业一年的科技经费投入为1400亿,达到浙江省的75%-80%。由此可见,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各地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还远远不够。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9/2020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2020-8-17/2021-09-22公布)
放眼国际,根据彭博社公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国的创新能力指数在2019年位列全球16位,2020年排14位,2021年排12位,排名逐年提高,然而,我们要反思,我们企业的科技创新是否真的达到可与发达国家比肩的水平了?虽然在世界五百强企业中,中国企业数量已超过美国,位居全球第一,但科技创新全球领先企业极少,2019年,全球企业科技研发投入30强中,仅有华为和阿里巴巴2家。
从总体看,我国的创新驱动发展还任重道远,我国的科技创新动力属于典型的“上急中温下凉”,如果没有确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创新驱动发展就没有希望。在这条路上,我们仍需付出长期且艰苦的努力。千万别给西方忽悠了,再也不要狂妄到中国“三分之一科技全球领跑、三分之一并跑,三分之一跟跑”这样痴人说梦!
3
办新商学的意义给学生以博雅之学
接下来,我想谈谈商学院的意义。上世纪40年代,哈佛有了第一个MBA培训计划,最初的商学教育主要强调气度和性情的陶冶,而非专业知识的传授。二战后,美国大量的军工企业转为民用,随着专业分工和企业竞争的加剧,一大批军工企业开始培养职业化管理人才,商学教育也逐渐向教授“谋生手段”转变。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开始反省商学院是否真正培养出了时代所需要的人才。之后,在国际范围内,MBA培养呈现多样化、国际化、综合型趋势,培养目标是集领导才能、团队意识、企业和企业家伦理为一体的人才。
中国MBA教育从引进到现在已有30年的历史,早期的20多年也是作为谋生的手段,而如今正逐渐由“工具逻辑”回归到最初的“智慧逻辑”。但是,从培养方案看,中国MBA的同质化是比较严重的,无论是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还是评价体系差不多一个模子。我们做管理的都知道,人才要有竞争力,必须要差异化。这也是浙江大学管理学院MBA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我们下决心构建“商学+”教育生态系统,就是希望培养创新型和领导型人才,以“全人培养”理念构建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关于商学院意义,彼得·德鲁克在90岁的时候曾说道:“早在60年前,我认识到管理已经成为组织型社会的基本器官和功能,我创建了管理这门独立学科;并且我围绕着人与权力、价值观、组织结构、制度来研究这门学科;最重要的是围绕着责任,故此,我把管理视为一门真正的博雅之学(atrulyliberalart)。”在德鲁克写给《经济学人》编辑的一封信中提到:“一所商学院在道德上站得住脚的唯一使命,就是教育学生,在他们的管理下让组织变得富有成效。这才是一所商学院应该追求的使命和目标,而不是像哈佛和斯坦福把商学院的使命视为追求个人私利的手段……”
作为新商学的开拓者,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提出“商学+”教育生态系统理念,在国内外都引起比较大的反响。我们努力完善“商学+”教育生态,建立起“管理理论+科技洞见+人文精神”的人才培养体系,创造了跨学科商学教育的独特体验,使同学们不再拘泥于学习某一门技能,而在跨学科学习中,提升对昨天、今天和明天的理解与洞见,让创新与学习成为生活。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恰是对“博雅之学”的回应,也是作为一所综合型大学中的商学院,相比于行业型大学中的商学院和企业办商学院的特有之处。
4
时代需要浙大气质的企业家精神
浙大老校长竺可桢在1938年11月的开学典礼中讲到:“大学教育的目的,决不仅是造就多少专家如工程师、医生之类,而尤在乎养成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作为由浙大培养的企业家,我希望大家记住以下四句话:
“
尊重人性之精神。
人性是人之所以存在为人而天生富有的特质,这些特质与金钱没有关系。我们要尊重财富,成为财富的主人而非奴隶。人有私心,更应有公心,要让私心和公心两者得到应有的尊重。
尊重人格之精神。
尊重人的格调之独立,不屈服于官僚之气,企业家要做到官商相互尊重,既亲又清。
尊重人道之精神。
人道是商道之基,是商道的人格化。一个老板有情怀,那这个企业一定有情怀,如果一个老板唯利是图,则这个企业也必然唯利是图。企业家之人道在于其仁德、仁爱之心,懂得尊重和感恩企业中的每一位员工。
尊重创新之精神。
当前我们国家太需要科技创新了,如果在座的各位不做,又有谁来做?科技创新是企业家寻找意义的战略投资,是企业永续发展之不二法门,是中国实现第二个百年梦的核心支撑。
Mostpersonal,Mostgeneral。学习让我们认识自己内心的最深处,从而认识人类灵魂的最深处。商学院是人类思想灵魂碰撞的殿堂,希望大家在这个殿堂之中打开自己的思想,看到自己之“小”,认识到自己之“责”,成为一个使浙大荣耀的,为人类所敬仰的,改变中国、从而改变世界的时代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