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业纷纷推出线上直播的圆桌会、论坛等,这一交流方式很快得到业界响应。为加快会展业数字化转型,会展企业纷纷通过在线讲堂进行交流学习,这一方式也获得了认可。
日前,关于线上讲堂的模式将为会展业数字化转型带来哪些思考和借鉴,记者就此与道同共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道同共创)创始人周景龙进行了一次对话。
力求做到精准营销
记者:据了解,疫情发生后,道同共创推出了在线课堂,有哪些具体内容,取得了怎样的预期效果?
此次在线讲堂采取了数字化流程,没有在会展行业群里“狂轰乱炸”,群发消息和海报,而是以数据为驱动,精准化营销,实现定向邀请。来自21个城市的108位会展管理层参加了在线课堂——北京43人,上海13人,天津7人,杭州、武汉各5人,广州4人,厦门、成都各3人,福州、常州、郑州、南宁各2人,重庆、中山、西安、乌鲁木齐、绵阳、南昌、银川、青岛、长沙各1人。平均每9.02个有效阅读带来1个注册学员。
从数据上看,每10人有效打开阅读就会产生一个注册。按照这一概率,每次课程要达到10-20个人的注册,基本上只要有200多次的有效阅读就可以完成,与组织线下活动的逻辑一致。
此次在线讲堂实现了2.1万元收入。虽然不多,但作为尝试是成功的,特殊时期的线上收入给团队带来了信心。
试水线上盈利模式
记者:会展业内近期举办的线上活动都是免费的,道同共创的在线讲堂为什么要收取一些费用?
周景龙:采用收费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
首先,提升道同共创团队的在线生存能力,加强会展在线商业模式的探索。近年来,尽管线上会展谈论的比较热闹,但都没有形成独立的商业模式,基本上只是线下展会的营销推广形式,会展业收入依然以线下为主。此次疫情的发生导致线下会展活动取消或延期举办,原来要见面聚集的B2B商务形式无法实现,不得不采用远程协作的办公形式,让会展业界开始接受在线商务交流的习惯,特别是成本极低的视频直播、视频会议等形式,使信息交流更加充分,使在线会展模式带来收入成为可能。
道同共创举办在线讲堂,希望通过尝试,引领在线会展商业模式。而不局限于在线营销、交流,提升影响力或者增加客户粘性等方面。收费模式与免费模式有着本质的差别,在特殊时期,线下没有收入,会展业就要考虑如何使线上产生收入,帮助企业度过危机,从而活下去。
当线上会议实现收入后,道同共创还将推进在线展览盈利模式探索和实践。
线上模式内容为首
周景龙:通过此次在线课程的实践,感受颇多,希望对数字化转型的企业有所借鉴。
会展企业要进行数字化转型,除了用好大平台,也要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流程,形成自己的数字化能力,这样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对以线下收入为主的会展企业尤其重要。
须指出的是,内容的产生能力是会展项目团队面临的挑战。传统会展企业大多以销售驱动型为主的,忽略内容的产生,且内容也多为“自嗨型”。无论是线下会展还是线上会展,未来拼的都是内容品质、场景体验,如何给观众带来收获才是会展活动的灵魂。
建构场景互联体验
记者:会展线上商业模式不可或缺的元素有哪些?
周景龙:场景和体验。首先,在线会展也要重视设计场景的体验感。线上的会展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参与者只要连上手机或电脑,不管天南海北都可立即实现“面对面”在线交流,也很容易因对内容及体验不满而随时下线。因此,线上会议更要策划好流程,设计好仪式感。事先要明确一些规则,才能有很好的体验感。在线视频的流畅度和清晰度是在线体验的关键,要保证WiFi环境好,还要备好4G/5G流量的备选方案。收费本身也是仪式感的一个部分,如果该会议不是宣传营销,而注重内容品质,可以考虑收费,哪怕只收一元钱,与免费也有本质的差别。
其次,在线展会的极致体验是线下见面。在线讲堂中经常会被问到“线上会展是否会替代线下会展?”事实上,这是不同的场景,有着不同的体验、不同的优势。在线会展有极大的便捷性,随着技术的发展,成本投入还会越来越低,举办的效率也高于线下会展,而且由于视频会议的清晰度流畅度不断增强,传递信息越来越充分。但线下会展具有“亲身体验,深度交流”的不可替代性,可以实现握手、拥抱、碰杯、娱乐等真实的社交场景,是建立信任、加强情感的重要场所。因此,线上会展和线下会展的策划,应突出各自的优势。线上会展的场景,应在交流的基础上,让参与者产生想要线下见面深入交流沟通,建立情感和信任的意愿。而线下会展除了传递信息资讯,还要注重加大场景社交、真实体验、深度交流的部分。未来,线上线下的融合是新会展的重要特点,也是会展人势在必行的变革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