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在动手做设计之前,一定会问自己一个问题:
今天浅析一下,怎么利用好这四个画布工具,将用户需求洞察做得更彻底。
同时我也为大家准备了一个好用的设计师文档——Fabrie文档,我平时做设计调研,用户洞察,都是在这个文档中进行的。因为在设计流程中需要用到的画布工具、设计模版,都能在这个文档里找到。非常方便,不需要自己动手去画了。接下来文中的截图,也都来自fabrie文档,希望大家也能通过好用的工具去梳理优化设计流程,这样会更高效。----
填好后,可以针对九个模版的内容,判断你们的商业模式属于哪个类型,从而总结出可以优化的方向和可执行的下一步动作。填写的过程,就是进行结构化思考的过程。当你越清晰地回答出这些问题,商业模式也就越来越明晰,你会越来越明确:
你要为哪些用户创造价值?谁是最重要的用户?通过哪些渠道触达用户?如何触达?……尤其是借助fabrie文档这样的工具,一步一步引导你去填写、思考、团队讨论,以可视化的形式帮助团队验证项目的可行性,锁定目标用户群,就更加清晰明了。
从宏观角度锁定了用户群体,可以再切换到微观视角共情用户。同理心地图就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在设计的起始阶段,对用户有初步了解后,使用同理心地图是最有用的。它可以帮你潜入目标用户、产品用户的大脑,体验他们的想法和感受:所看、所听、所闻、所想、所做。在可视的画面中提取信息,可以帮助:
想要在设计上做创新,不仅仅要问用户的需求是什么,而是设身处地去体验他们的感受,理解他们的痛点、欲望、期待。
想要真正地洞察用户,就要建立同理心。
经常听到用户画像这个词,它究竟是什么?
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是交互设计之父,AlanCooper。他曾在书中提到:用户画像,来自研究中真实用户的行为和动机。
根据其行为、习惯、偏好、态度、需求、痛点、目标…抽象出的一个标签化用户模型。
更重要的是有一个清晰明确的形象,让团队对用户群体有共识。那么,如何构建用户画像呢?
首先运用定量、定性的调研方法,比如访谈记录、行为研究、调查问卷、意见反馈等方法,获得大量真实有效的用户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出不同的关键变量,对用户进行分层归类,不同类别会诞生出不同标签特征。我们可以使用fabrie文档中的用户画像模版,将这些标签通过可能影响设计的维度,更细化地拆解,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现出来。邀请你的团队一起来协作,用不同颜色的便利贴描述用户,可以随时记录想法,方便修改。
对于一些重要的用户特征,可以用小图标标注出来哦。
在做好用户画像,确定用户角色模型之后,可以制作用户旅程地图,再模拟一遍用户在产品中的使用路径和体验。根据用户画像,将目标用户进行分类,不同的角色对应不同的用户旅程地图。直观呈现用户使用产品时产生的交互和体验,在其中找到用户痛点和产品的机会点。同样,在fabrie文档里可以找到用户旅程地图模版,不用自己去动手制作了,梳理得非常清晰。将用户的使用历程,心理变化历程罗列出来,并辅以具体问题引导你思考和完善。一共分为三个模块,第一个模块是为旅程图赋予前提:
这是谁的旅程?用户的目标和需求是什么?已知的用户痛点是什么?在对用户有了共识性的了解后,再完善用户旅程地图。拆分不同的使用场景,写出细颗粒度的故事,挖掘使用过程中的关键节点,筛选有价值的部分,删除重复内容。接下来评估每一个关键节点上用户的情绪,可以更直观地看到痛点和爽点。最后总结一下,会得到结论:用户使用产品解决了什么问题?用户还未解决什么问题?还有哪些机会点值得发掘?我觉得fabrie文档好用在无需重新动手设计模版,一步一步引导着你进行思辨、讨论,重新梳理了设计思维方式和设计习惯,真的很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