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榛果一山秋。又到了“中国榛子之乡”铁岭县榛子收获的季节。
走入位于铁岭县李千户镇的扬帆食品有限公司,入目便是一堆堆刚收获的编织袋、一片片正在晾晒的榛子,参观过筛选、炒制、水漏、烘干这一系列生产流程后,耳边是啪啪响个不停的榛子开口声,随手抓起一把还有微热的榛子,双手一拍,圆白油润的果仁就破壳而出,嚼起来爽爽脆脆,满嘴的榛果油脂香。
榛子炒制技艺成为非遗项目
在陕西省半坡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已经碳化的榛果和果壳,说明距今五六千年前人类就已经采集榛子为食了。
而辽宁榛子的食用性在宋朝时就有了记载,“榛子味甘,生辽东山谷,子如小栗,军行之当粮。”“令人不饥,健行。”(宋朝《开宝本草》)
用铁岭榛子充饥最有名的应该是清朝的戴梓。他不仅发明了“威远将军”子母炮,还发明了能够连续射击28发子弹的连珠铳(见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后来戴梓被康熙流放铁岭,“常冬夜拥败絮卧冷炕,凌晨踏冰入山拾榛子以疗饥。”不过榛子更多的是作为休闲零食干果出现。“榛子非关隔院砧,何来万户捣衣声?”说这话的是林黛玉。写《红楼梦》的曹雪芹,续写《红楼梦》的高鹗,两人都是铁岭县人。
铁岭县李千户镇马侍郎桥村产的野生榛子,自明朝万历年间就成为了贡品。中榛阁林业有限公司已经建成了铁岭第一个“榛子博物馆”,经理罗力中介绍说,“中榛阁榛子炒制技艺”是铁岭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传承了四百多年。包含“种、采、晾、选、炒、漏、烘、收”等工序。
水漏是让榛子开口的独特技术
“我们铁岭的榛子之所以又叫水漏榛子,就是因为水漏这一工序最为独特。”张庆贺介绍说。
“水漏就是将炒完的榛子立刻放到凉水里,这样既可以将果壳炸开,又可以通过浮力,将干瘪、不饱满的榛子剔除。”张庆贺说这种方法筛选榛子目前已经不太需要了,因为炒制之前已经通过机器和人工筛选过两遍了。而炒制的时候,虽然已经用了电锅,不过只是代替了人工翻炒,加热还是传统的柴火,“我们用的是榛子壳来烧火,和电烤熟的榛子完全不是一个味道。”
也正是这种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炒制方式,使得铁岭榛子声名远扬,供不应求。
科技兴农榛子亩产翻了近十倍
铁岭县的榛子都是野生的,因为榛子树都是野生而非人工种植的,以前人们认为榛子树也不用打理,完全是等着大自然馈赠,结果产量极低,一亩地也就收个十来斤。
为确保榛子产业的稳步推进和跨越式发展,铁岭县从提高榛子产量、提升榛子品质入手,重点开展榛子高产园艺化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应用技术研究;大力推广榛子疏株稀植、病虫害防治先进技术。
李千户镇是铁岭县榛子主产地,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榛子)示范镇”。为把榛子产业做大做强,李千户镇整合马侍郎桥村、车夫屯村、催山村、辅民屯村、望宝山村榛子资源跨村组建“榛子产业联合党委”。“这样可以避免榛农单打独斗,促进榛子产业统一应对市场走向,降低成本,产生品牌合力。”李千户镇副镇长董光介绍:“我镇现有注册的专业榛子合作社25家,入社农户1650户,从事榛子生产人员一万余人。”
李千户镇产业联合党委还定期邀请农科院专家教授来现场指导,教授农民种植技巧和预防病虫害的方法等。“我们现在亩产平均能达到50公斤,带动农户户均增收5000元。”
将“小坚果”做成“大产业”
铁岭县为使榛子真正成为小灌木、大产业、大生态、高效益。一直大力支持企业将品牌做大做精,保证榛子品质,树立了铁岭榛子的良好口碑。在擦亮金招牌的同时,也走出了一条精深加工提质增效的产业升级新路径。
榛子油、榛子酱、榛子酥、榛子奶糕……这些都是扬帆食品有限公司根据市场需求,从加工炒货榛子向榛子深加工转变后研发的新产品。总经理助理康欣介绍:“深加工使榛子附加值提高30%以上。使公司年产值提升到了1000万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