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近期发现布氏鲸尸体的情况?
布氏鲸在大鹏湾捕食,远处为深圳海洋综合执法部门的巡护船只。深圳晚报记者李晶川摄
陈炳耀:鲸类,特别是单独生活的未成年个体,因为生存能力相对较弱,本身死亡率就比较高。比如这次在鹅公湾对开香港海域发现的布氏鲸尸体就是单头的未成年个体。从科研的意义来说,这种情况给我们未来的大型海洋生物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珍稀野生动物的死亡,终究是一件令人痛心和惋惜的事情。
对鲸豚类海洋生物的研究,现在我们遇到的最大的难题是什么?
廖宝林:最大的难题还是基础研究太少了,比如布氏鲸,因为这种物种本来就是比较稀有的,我们大多只能通过一些文献资料去认知。基础资料的匮乏,会导致很难对它现有的情况进行预判或预测。而一旦出现问题,也很难很准确、很及时地找到处置方案。
结合今年云南野象救助的经验,海洋大型哺乳动物救助的难度主要在哪些方面?
另外,布氏鲸这次是在深港两地交界的水域活动,当它在香港一侧海域时,我们同样是没有办法去跟踪监测的,这也影响到对它的研究。
我们能从香港的经验中获得哪些借鉴?
廖宝林:香港周边海域会有一些大型鲸豚类海洋生物活动,也有不少死亡案例,但他们往往不会过多干预。相比来说,这次大鹏湾发现布氏鲸以后,深圳还是做了很多工作,像设置管控区,都是下了很大的决心、费了很大的工夫才出台的政策。香港市民对海洋的认知可能会比我们更理性一些,我感觉他们会持一个比较平常心的态度看待这些情况。
布氏鲸尸体会如何处理?
廖宝林:首先是要进行尸检,看是否吃了海洋垃圾或者其他的一些塑料东西,然后对一些主要器官要做病理分析,包括外观检查,看看是否有其他致命伤。因为现在天气太热,考虑到动物腐烂的速度非常快,后续在解剖的时候要找一个合适的地方,要不断地给它降温,否则很可能失去科研价值。此外,后续可能要制做一个标本,把它永久地留在深圳海洋博物馆。
布氏鲸在大鹏湾捕食。深圳晚报记者李晶川摄
鲸鱼尸体为什么必须冷冻?
廖宝林:因为现在天气炎热,鲸鱼身体里面的水分含量非常大,所以腐烂速度特别快,如果不把它冷冻起来,很快就没有科研价值了。
对布氏鲸的尸检具体有什么建议?
廖宝林:我建议统筹做好布氏鲸的科研工作,需要找到高水平的尸检团队来执行。理论上香港海洋公园经验比较丰富,但因为疫情防控原因请他们过来的可行性不大,需要联系别的机构,所以尸检报告不一定会很快就能拿出来。
对鲸类死亡原因的研究,国内外是怎么做的?
陈炳耀:我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参与了他们的搁浅救助网络,他们每年搜集到的鲸类死亡个体,保守统计至少有百分之六七十都无法查明死亡原因。再看中国香港,根据他们公开的统计数据,每年都有几十头鲸豚在香港海域出现,死亡的案例也不少,但大多数同样是查不出死亡原因的。内地的情况跟香港大同小异,我参与了近几年江苏沿海的两次鲸类搁浅死亡原因调查,2019年在广西涠洲岛参与了一头布氏鲸死亡原因调查,最终也无法给出准确的死亡原因。
所以,对于大型的海洋哺乳动物的死亡原因调查,是一道世界级难题。除非在尸体表面发现明显外伤,比如身体某部分被螺旋桨打断,或者被渔网严重缠绕。
在大鹏湾游弋的布氏鲸。深圳晚报记者李晶川摄
大鹏湾以后还会不会有大型海洋哺乳动物到访?
陈炳耀:由于前期在大鹏湾对布氏鲸进行科考,我在这里连续工作了近两个月了,总体来说我认为大鹏湾的整个生态环境非常不错,这里以前就有很多江豚活动,也发现过中华白海豚,最近又发现了布氏鲸。不排除以后还会有大型近岸鲸类前来造访。
您认为大鹏湾布氏鲸出现的最大意义是什么?
专家介绍
陈炳耀:
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北部湾鲸豚研究与保护中心”副主任、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国内首个发现和研究布氏鲸的科研团队负责人,自2004年以来,一直从事鲸类种群生态学、保护生物学和毒理生态学研究。
廖宝林:
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海洋环境保护高级工程师,中国珊瑚保护联盟副秘书长、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专家。从事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16年,近年在深圳大鹏组织救护珊瑚、海龟、鲸豚等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40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