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节课我首先会这样引入:相信家长们都很想知道,为何要阅读?阅读真的这么重要吗?有的家长说:“我孩子的成绩很好呀,干嘛还要阅读课外书呢?”有的也会说:“学校都这么多书要读,功课这么多,还要阅读课外书?那不是很累吗?”大家是不是都有这种想法呢?(有这种想法的家长请举手)这里跟家长有一个互动,吸引家长进一步听课的兴趣
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阅读如何重要?这个课程我分三部分来讲:第一部分:阅读的重要性与好处。第二部分: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第三部分:抓住孩子阅读的关键期。
第一部分:阅读的重要与好处:
但是他们因为爱读书,所以他们的命运与众不同。热爱阅读可以改变孩子的一切,使孩子终身受益,因为阅读可以改变我们的思维,我们的思维方式决定了我们一个人的行为,行为决定了我们习惯,习惯决定命运这些都是我们所能想的。我们国内著名学者也曾经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灵魂的发育史其实都是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那么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那么我们来反观现在的学校,学堂教育当中除了学习课本,应付高分数,高成绩之外好象阅读已抛在某一个角落里了。不少家长甚至部分老师都存在着一个认识上的误区,总觉得学生看课外书是看"闲书"。他们恨不得孩子每分每秒都在听写、背诵、写作文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这种想法,其实还是应试教育衍生出的怪胎。许多文字上有造诣的作家、学者总结自己成长经历时,总少不了青少年时期博览群书,即便是班级上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常常是对课外书刊情有独钟。有专家研究证明:一个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只有达到课本的4-5倍的时候,才会形成语文能力。
在这个方面,特级教师窦桂梅堪为典范:她所带的一个班自小学一年级开始,至六年级毕业,学生积累了100多个寓言,200多条古今中外名言句,300多首古今诗词,1000多条成语,因而她的学生文笔流畅,出口成章。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过:一个多读书的人,其视野必然开阔,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着,也就是说,多读书,不仅能使人变得视野开阔,知识丰富,而且还能使人具有远大的理想,执着的追求。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也说过,他学习语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的确如此,我们从各种
课外书中可以获取丰富的知识,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跨越时空,了解古今中外的事情。不仅如此,多读课外书还能提高你的作文能力。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以这样说,凡是作文写得好的同学,都是喜欢课外阅读的,因为我们可以从课外书中学到一些好词佳句,可以学到一些写作的方法,可以积累一些写作的素材。当然,阅读课外书的好处还有好多,我想喜欢课外阅读的孩子都能深切地体会到。总之,孩子在小学阶段养成爱读书的习惯,那就会终身受益。一个人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他才会一生都不感到寂寞,他才会完成终身学习的任务,他还会是一个不断提升自己,不断成长的人。如果一个人养不成阅读的习惯,他就是一个很容易寂寞,很容易烦躁的人,是一个眼界不宽的人。(举例说明阅读的重要性与好处)第二部份: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第二、给孩子营造一种阅读的氛围,
在家里床头、沙发、写作业的书桌,到处到放些适合儿童阅读的书刊,让孩子随时能拿到书来阅读。这里要注意选书因为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不一样,因为孩子小,不会选书,建议家长帮孩子参谋选书,0-13岁的孩子我建议让他们阅读经典,因为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教育是在0-13岁之内完成的。而这13年的早期教育又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1)、0-3岁儿童的大脑发育完成60%,2)、3-6岁完成大脑发育的80%,3)、6-13岁基本完成大脑发育。超过13岁,人脑发育的敏感期就基本结束了,人的聪明程度就基本定型了。所以人生最重要的教育应该在0-3岁完成,其次是3-6岁,最迟不能超过13岁。要想让孩子喜欢上阅读,家长就应该经常领孩子去书店或者图书馆,教给孩子买书或借书技能,让孩子养成定期买书或借书的好习惯。书店、图书馆可以给孩子营造读书的氛围,可以让孩子体验“窃读”的滋味。经常光顾书店的家长一定看到过这样的情景:许多孩子在书店里捧着书,他们有的站着,有的蹲着,有的索性坐在地上,他们读书的姿势各不同,读书的样子却一样专注。如果你的孩子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他一定会主动加入到读书者的行列中去。读书需要氛围,读书会被感染的。如果你是一个爱读书的人,你的家人,你身边的好朋友都会被你感染的。孩子如果从小在读书的环境中生活,耳濡目染,你说他能不喜欢读书吗?
第三、是在平时聊天或吃饭时讲一些有兴趣的故事给孩子听,激发孩子看书的兴趣。
第四、家长要给孩子树立阅读的榜样
身教重于言教,只有热爱读书的家长才能培养出爱读书的孩子。家长首先要喜爱阅读,懂得阅读的方法,了解书籍的内容,这样才能指导孩子阅读,用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带动孩子喜欢阅读。专家建议父母应尽可能多的和孩子在一起看书,给孩子树立阅读的榜样。家长要从孩子的认知特点出发,积极帮助孩子选择优秀的图书。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不同年龄的孩子阅读能力有所差异,3岁以前的孩子大多爱看色彩艳丽、形象逼真的图画书;3~6岁的儿童爱看童话、幻想故事以及有关动物、日常生活的图画书;7~10岁的孩子爱看有一定情节的神话、童话及令人惊奇、富于冒险性的儿童图书;10~13岁的孩子爱看富于幻想、探险、神秘色彩的图书;14~16岁的孩子爱看推理及人物传记类图书。
第五、悬念调动法
家长读书时尽可能声情并茂,然后把悬念留给孩子。例如,读《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时,家长只读前面狐狸一家被困在洞里的部分,然后和孩子一起猜猜狐狸一家获救了吗?他们是怎么获救的?你的表情可以夸张一些,好奇心会促使孩子自己读下去。这本书不厚,画多字少,孩子最多半天就可以看完。再比如读《夏洛的网》时,你只需绘声绘色地读前面一部分,当你读到弗恩救下威尔伯后孩子可能会问:“小猪威尔伯后来怎样了?蜘蛛夏洛会想出什么办法救威尔伯?”这时你可以卖卖关子吊吊孩子的胃口说:“明天再读吧。”你也可以借故说:“我累了,你能给我读上一段让我也听听吗?”这本书读给孩子听的话估计得一个星期,孩子自己读的话最多用半天。好多故事都设置有悬念,悬而未决的情节促使孩子自己急切地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家长只需抛砖引玉,引领孩子慢慢地挣脱扶持,渐渐的孩子自己会自由地畅游于书海,寻求他的精神家园。
第六、电视辅助法
社会上流行的电影电视剧往往会对孩子的阅读造成相当大的影响,家长如果能抓住机会,因势利导,趁机向孩子介绍相应的读物,孩子阅读的兴趣会比较大。我们班读完《夏洛的网》《草房子》后,我就让学生在班里看同名电影,学生特别感兴趣。再比如电视台播出新《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对孩子们也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他们常常讨论剧情的发展。针对这种现象,家长可以适时推荐孩子读少儿版的四大名著,如果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书,一起谈谈书中的人物,和孩子边读边看,边读边议,一家人其乐融融,收获的不仅仅知识,还有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