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TA们又缘起何处,镌刻了怎样的记忆?
▼▼▼
惠山,在无锡城西,山不高,但九峰连绵、平远疏旷。惠山的大名,是源于晋代的一名西域僧人慧照。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在不深,有龙则灵。”
这句话倒像是在说惠山。
惠山寺一带多泉,许多全池内,
还有雕刻精美的石刻璃吻,
泉水从中汩汩而出,泄玉飞珠。
这就是传说中的“九龙十三泉”中的龙。
(注:金石声(锡惠公园文物名胜区管理处):“九龙十三泉”的说法至今都找不到确切的出处。)
“九龙十三泉”中最古老的要属大同泉,它又名龙眼泉,凿于南朝梁大同年间,比二泉还要早200多年。沿着听松石床在古银杏边拾级而上,便是惠山寺的大雄宝殿,殿后的就是龙眼泉。
惠山直街,远处是著名的古华山门(摄于50年代)
1863年十一月初二,是一个肃杀的日子。李鸿章之弟李鹤章率军攻进无锡,在惠山与太平军展开了血腥的厮杀。劫火所到玉石俱焚,千古名刹惠山寺化为灰烬。一片黑风火海中,龙眼泉的井栏分崩离析,殿前的古银杏烤得枝条生烟,听松石床六角亭也在顷刻间灰飞烟灭。一年之后,龙眼泉井栏才由李鸿章修复。
现在的龙眼泉前,
是重建的惠山寺大雄宝殿,
古银杏枝柯蔽日,早已重焕生机,
一片鱼磬梵诵之声,
隐去了当年的短兵相接。
惠山因为有名人而得名,但山无水不润,人无水不活。僧侣也罢儒道也罢,要优游隐居,无不依靠山泉的不舍昼夜。
“夫江南山浅土薄,不自流水,
而此山泉源,滂注崖谷”
——陆羽《游惠山寺记》
陆羽以其丰富的阅历,指出惠山的与众不同,给这座“吴西”的“神山”增添了一层神秘。
(惠山民国年间)
惠山的泉眼越来越多,惠山也越来越留人。
自从惠山泉号称“天下第二”以来,
文人雅士、帝王将相纷至沓来,使得惠山名重天下。
于是,
并不高峻的惠山,寺院、道观、书院、祠堂庙宇庑叠垣、人才辈出,
终成人文荟萃之地。
1929年(那时候叫惠山公园)
如果说古运河给无锡带来了万里财源,那么,惠山则汇聚了无锡的千古文脉。当泉边的人物一个个化作传说,离我们越来越远时,流淌千年的泉边出现了我们的身影。
“天下第二泉”古今中外的大名,
就是靠了唐代的陆羽和现代的阿炳。
今天的无锡人,
但无人不知“二泉”的由来和《二泉映月》。
唐至德元年(757)初春,
陆羽漂泊到了太湖之滨的无锡。
在无锡,
才华出众的他结识了任无锡尉的诗人皇甫冉。
皇甫冉十分喜爱惠山泉,在他的《无锡惠山寺流泉歌》中唱道“寺有泉兮泉在山,锵金鸣玉兮长潺潺。最潭镜兮澄寺内,泛岩花兮都人间......”。在皇甫冉的引领下,陆羽第一次品尝了惠山石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惠山公园
778年,陆羽再次来到无锡,他再次畅游惠山,写下了著名的《游惠山寺记》。
天下第二泉
或许就是在陆羽建议下,
惠泉才得以疏浚。
历史总是云遮雾绕,让人浮想联翩。
一年多后,陆羽的《茶经》付梓,也许正是甘冽的惠泉让他才思如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