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属于是共享经济的一种,共享经济长期以来区别于酒店类标准住宿的主要点在于非标准化。
1户型
传统酒店的户型相对单一,我们能想到的无非标准间(标准间是指卧室、工作区、会客区同在一室,并且有单独卫生间的房间。),大床房(其实也是标准间的一种,无非双床的叫标单,大床叫标双),套房(除了标准间还得配上会客厅这是起码的标准套房.当然配置标准更高的还有高级.贵宾.豪华直至总统套房.)这么几大类。
而民宿的户型就相对复杂多变的多,从标间到一居室(一室一厅,其实就算是套房了),两居室一直到五居室六居室,平层到跃层,独栋的别墅甚至城堡,爱彼迎上还有房车,山洞,树屋,书店,餐厅等等有趣的变体。因为体量小,更灵活,船小好掉头,民宿可以随时突发奇想就产生也可以随时离场。
2区域
酒店相对来讲更多集中在配套成熟,交通便利的地方。而民宿,因为不受体量限制,经常出现在任何地方,理论上任何一套房子都可以成为民宿,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民宿房东。很多民宿真得就是主人外出旅行时出租一下,完全不按套路出牌。
3装修
绝大多数的酒店装修,我们基本可以在入住前想象到七八分,而民宿,则是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民宿主人会把自己的爱好融入民宿,做出各种奇奇怪怪又妙趣横生的东西。相比较而言,民宿的装修是让一部分人无限痴迷,另一部分人嗤之以鼻。而绝大多数酒店则是大部分人都觉得ok,没什么不好。但也说不上有什么迷恋。
4服务(这可能是区别最多的地方了)
酒店的服务根据星级,我们大概可以猜到八九不离十,即使服务员心里已经非常痛恨你了,也会礼貌地跟你说先生您好,但是无论你再怎么风度翩翩,也很少会收到什么特殊惊喜的优待。
当时我联想起来的是我很小的时候,父母第一次带我去北京的情景,那也是我第一次出远门,又是从一个小县城去到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无论是我还是我父母,其实心里都是有些紧张的。那时太小,很多事情并不记得,但脑子里残存的记忆是无论地铁还是公交,都会有人给抱着我的父母让座。
也许是真的触动了我心底里最柔软的地方,那天我为了“赚”一百块,叫了个出租车司机跟着我一起去了机场,这样我路上可以睡一会,不耽误第二天正事,也能提供她们需要的安全感。
搞笑的是那天下了暴雨,飞机飞到成都双流落不下来,又飞到西安去了。我和司机师傅守到凌晨五点才接到她们,送她们进房间后楼下的小饭馆都开始开门了。
这对母女在这套老小区的房源里住了四天。退房后,我收到了一条超长的好评,大概有三分之一是写我人好,剩下都是说房间的好,前边说过,这套房源虽然还是用心改造过,但因为是早期房源,再加上因为是旧房改造项目,所以并不算高品质,她夸得我自己都不好意思了。这其中的关键,可能就是在于接机时回程路上我和她聊天时已经让她感觉到了亲切,她住我的民宿已经不是住店了,而是去了朋友家里,朋友家里有点小瑕疵,当然不会那么挑剔了。
类似这种故事还有很多,遇到愿意聊天的客人我们就多聊会,遇到不喜欢打扰的客人我就尽量少跟他说话,遇到吃货我就给她推荐我自己常去的馆子,遇到爱玩的,大可以和我一起去参加舞会或各种成都小众文艺圈的活动。你会得到什么服务都是不一定的,完全取决于你自己,而这种非标准的服务,在大多数时候是比酒店的标准化更有趣,更温情,更有意思的。客人夜间入住房源我也会亲自安排人接待,实在忙不过来也一定会留一盏灯给他们,有一次一个小女孩凌晨入住我的房源,跟我讲不需要亲自等她,我告诉他,没关系,不管多晚我都会等着她回家,小姑娘感动坏了,说只有她妈说过这种话,她老爸和男朋友都没说过。
我敢说,全国也不会有任何一家酒店会跟你说这种话,因为他们有24小时的前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