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场上表现出的状况来看,目前的民宿更多的外在被定义成了“民宿式酒店”,可能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对与错的问题,但是,如果民宿真的变成了某一种酒店,那么民宿这个概念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呢?或者说,消费者为什么要放弃管理规范的酒店而选择民宿这种消费模式呢?对于投资方或者概念的炒作者来说,概念是可以包装出来的,但是对于消费者而言,他们花钱购买的并不会是概念,而是能够带来不同感受的消费体验。
民宿与酒店(哪怕是民宿式酒店)的最主要的差别,应当就是在原生态的表现方面,只有体验不同,才能让消费者选择新的消费方式,甚至是新的溢价消费方式。民宿的原生态理念,应当表现于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原生态的周边环境
民宿的“民”,最主要的指向意义就在于“民俗”,选择民宿的消费者,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融入原住民的生活环境之中,随着原住民日出而作日暮而息;随着原住民参与原生态的劳作、运动;随着原住民参加具有当地文化传统的娱乐活动......,这恐怕才是人们试图远离城市的初衷。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想去体验一下婺源的民宿,你是要住在徽派建筑的老乡家中,还是选择被改造好的千篇一律的别墅式酒店呢?说的搞笑一些,如果你去的“民宿”,所有的建筑都是统一形式的,而不是各家各户都有自己的风格,你拍的照片还能在朋友圈引起“赞叹”吗?
二是原生态的饮食
三是原生态的服务
免费WiFi,标准的普通话,连着五十家民宿的主人的着装统一划一......,你看着会不会觉得奇怪?去民宿是为了看看那里的WiFi速度快不快?是为了能够体验在大都市酒店的服务感受?还是为了去看空姐一般的礼仪表演?WiFi、普通话、着装,这些都可以有,但是这些不应当是衡量民宿服务质量的标准。民宿的服务,就应当给游客一种寄宿在当地人家中的感觉,否则,还是那句话:为什么不去住酒店?
任何一种新的商品或服务的存在都应当有其共性和个性,民宿本身就已经具备了旅游配套服务的共性,如果和酒店同质化,就会失去自身的个性。共性决定了市场的存在,而个性则代表了民宿本身的生存能力,如果过多地考虑了餐饮住宿等方面的共性而失去了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恐怕民宿这个概念很快就会消失。
当然,强调个性绝对不是要放弃共性,就民宿而言,必须与其他餐饮住宿同样具备的共性包含两个要素:安全与卫生。
安全的概念应该不用做过多的描述了。旅游目的地的安全不止是游客能够放心前来消费的有力保证,同时,安全本身就是旅游产业最好的营销口碑。去民宿绝对不是去亚马逊丛林探险或者徒步穿越戈壁沙漠,民宿的安全需要地区主管部门的领导、指导,同时也需要民宿经营者的配合。在人身与财产安全之外,越来越引起广大消费者重视的安全也包括隐私安全,如何能够在有效管理、监控下保证游客的绝对隐私,将会是民宿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谈了原生态,谈了卫生与安全,本来已经包含了民宿个性与共性的基础概念。因为民宿本身就不是一个规范化的模型,按正常额逻辑来说,似乎也并没有什么了,但是考虑到之前那么多旅游目的地出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我们还希望所有的民宿能够达成第三个“硬指标”——保持住自我的纯粹。
对于“破坏”的理解,可以有很多种方式,而对于民宿而言,最大的破坏莫过于“民宿不再像民宿”了。或许,安全、卫生、服务......等方面的概念还比较好进行管理,可对于民宿概念理解上的误差或者因功利而产生的“工业化延伸”将会对民宿造成彻底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