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消费行业深度研究:奶茶行业的风险在哪里
今天继续近期的主题研究,直接上硬核建模。这个赛道,属于受益于新冠突发事件的赛道之一。
对这个行业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起初是几个月前,有朋友问对这个赛道怎么看,当时对这个领域并没有什么太特别的感觉,觉得没什么好看的;但后续看了看基本面情况,发现回报和增速其实都还不错,而且新产品投放市场,增长情况也比较乐观。
然而,就在近期研究的过程中,一些意外事件和风险点,又打乱了研究计划。
随着突发事件,全民进入居家隔离抗疫状态,长期的居家生活令不少“奶茶续命”的消费者感叹“失去快乐”。
今天我们要研究的这家公司,是冲泡奶茶领域的龙头,市占率在60%以上。其走势近来大幅波动,先是从高点38.4元,腰斩到低位的19.5元,跌幅达到49%。接着,年初至今又展开一波超越大盘的走势,涨幅13.13%,而同期的沪深300则下跌了7.72%。超越大盘幅度达到20%。
显然,新冠对本案,似乎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业绩方面,由于其至今仍没有发布年报和业绩预告等情况,我们仍然只能参照较早的业绩数据。
截止2019年三季报数据,其营业收入23.80亿元,同比增长41.67%,归母净利润1.32亿元,同比增长57.41%,旗下爆款产品果汁茶的销售收入7.71亿元,同比增速为1272.50%。
不过,事情往往有两面:正向的一面是财务数据和突发事件之下的销量意外增长(新冠期间销量增长的消费赛道,除奶茶外,还有方便面、榨菜、酱油),而反面的信息,则是在团队变动方面。
根据最新的情况来看,在近34天内,其接连发生四位元老级别的高管离职事件。3月4日,监事会职工代表监事冯永叶辞职;21日,监事会股东代表监事俞琦密辞职;28日,董事会秘书兼副总经理勾振海辞职,4月7日,公司董事兼副总经理蔡建峰辞职。
根据公告,上述高管辞职原因均为“个人原因”。并且,我们在新闻中也未找到进一步的信息。接下来,在高管离职的背后,是否还有进一步的风险点,我们不得而知,只能作为重要问题调研点。如果这个问题没有合理解释,那么,现有的其他基本面研究信息,都是苍白的。
看到这里,随之而来几个问题需要思考:
1)本案的收入由什么驱动?不同品类产品,未来的收入如何预测?
2)奶茶所在的软饮料板块,这个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哪?此外,以白酒、饮料为首的可选消费,和以酱油为首的必选消费,这两大赛道的逻辑,到底是怎样的?
3)之前,本案经历了较大幅度的波动,其目前的估值区间到底在什么范围?究竟是贵了,还是便宜了?
另外,本案研究过程中,我们查阅了大量资料、财报、研报、新闻,整个研究过程历时很长、极为辛苦,如果大家看完后有收获,记得将本文翻到右下角,给我们点一个“在看”。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举手之劳,感激不尽。
—01—
龙头,模式
香飘飘,成立于2005年,从事奶茶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目前,旗下共有四个生产基地,分别在湖州、成都、天津、江门。
它在2017年登陆上交所,创始人蒋建琪持股56.26%,此外其女儿(4.29%)、妻子(6.87%)、弟弟(8.58%)也持有公司股份。
本案的前十大股东中有社保基金、中国香港结算等,2019年三季报显示社保基金减持,而中国香港结算(港资)为新进入的投资。
2015年到2019年三季度,营业收入为19.52亿元、23.90亿元、26.40亿元、32.51亿元,23.80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03亿元、3.03亿元、3.17亿元、4.02亿元、1.57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分别为1.12亿元、3.66亿元、1.05亿元、6.13亿元、3.63亿元;毛利率分别为42.87%、44.88%、40.20%、40.39%、39.22%,净利率分别为10.42%、11.14%、10.14%、9.68%、5.56%。
从业绩增速看,近三年营业收入年复合增速为18.54%,净利润年复合增速为15.56%,2019年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速为22.74%,净利润同比增速为66.05%。
从收入结构来看,42.74%来自果汁茶,33.95%来自经典系列,17.74%来自好料系列,4.55%来自液体奶茶系列。其中经典系列是指以椰果为主的奶茶,而好料系列是指以红豆、桂圆、燕麦等非椰果为主的奶茶产品。
它的销售模式是“以销定产”、“经销为主”,2018年经销渠道贡献96.52%的收入,电商渠道贡献2.42%的收入。
以上产业链和业务模式,形成了本案特殊的财报结构:
从资产结构来看——2019年三季度,其资产总规模为36.61亿元,其中占比较高的有固定资产12.28亿元(占比33.54%)、其次是货币资金11.68亿元(占比31.90%)、交易性金融资产2.24亿元(占比6.12%)、存货1.59亿元(占比5.19%);负债总额为13.41亿元,占比较高的有应付账款6.48亿元(占比48.32%)、预收账款3.08亿元(占比22.97%)。
从利润结构来看——2019年三季度,其营业总收入23.80亿元,其中营业成本为14.47亿元,占比61%、其次为销售费用6.10亿元,占比26%,管理费用1.56亿元,占比7%,研发费用0.28亿元,占比1%,剩下5.56%的净利率。
2018年,其前五大客户的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3.68%,前五大供应商的采购额占当期原材料采购总额的比例为35.91%。整体来看,上游供应商的集中度偏高。
接着,来看一组《并购优塾》整理的基本面数据:
看完这组基本面图表后,重要的问题来了——如果将这家公司放在同行业的坐标系中,其回报、增长情况到底如何?如果要对这家公司做建模,应该从什么地方入手?
—02—
同行业,回报分析
在优塾的投研体系之下,对任何公司做分析的第一步,都始于回报分析。
本案近三年的ROA为17.18%、13.43%、13.24%,ROE为21.05%、13.89%、14.21%,剔除现金的ROIC为814.1%、91.3%、57.8%。这个水平到底如何,我们来和同行业做个比较:
再对比一下白酒龙头五粮液,毛利率70%,净利率30%。
这样一对比,重要的调研点就来了:一家饮料公司,定价几块钱的罐装饮料,如何做出媲美产品定价上千的白酒巨头的利润率的。在毛利率差不多的情况下,净利率这样的差异,调研点只能聚焦于费用细项方面。
对饮料行业对比公司,我们接下来将分子、分母拆开,以2018年为横截面,对比一下各家的资产和收益情况。以2018年年报为例,主要的资产负债情况如下:
以近一年年报为例,营业收入、净利润、现金流(TTM)情景如下:
根据以上三张表,我们能看出,这个行业的核心资产是固定资产和存货,如果按照一单位核心资产带来的现金流来看,养元饮品和承德露露更高。
其次,我们从核心指标拆解来看:
总资产周转率——2018年,伊利1.63、维他奶国际1.37、蒙牛1.11、香飘飘1.05、承德露露0.74、养元饮品0.61、可口可乐0.37;
资产负债率——2018年,可口可乐77.09%、蒙牛54.16%、伊利41.11%、维他奶国际40.98%、香飘飘33.67%、承德露露31.18%、养元饮品21.72%;
净利率——2018年,养元饮品35.21%、可口可乐20.33%、承德露露19.68%、维他奶国际9.91%、香飘飘9.76%、伊利股份8.16%、蒙牛乳业4.63%。
接着,我们再综合看一下几个核心数据。很明显,人均创利、总资产报酬率都是失真的,真正值得看的是总资产周转率。
由此可见,本案香飘飘的投入资本回报率处于行业中等偏上水平。而行业内几项数据综合比较比较突出的,一是伊利,二是维他奶。
—03—
历史,增长
本案,过去5年营收复合增速为9.09%,过去3年营收复合增速为18.52%,2018年营收增速为23.13%,2019年三季报营收增速为41.67%,Wind一致预测2019年和2020年,其营收增速分别为28.93%、20.87%。
将本案的数据,与饮料行业的代表公司放在一起来看,它的收入增速位列同业中的较高水平,达到20%以上,而相比之下,伊利、维他奶的预期增速,只有12%左右。那么,它是如何做到高增长的?
本案增长的核心变量,就在新产品:即饮茶饮meco果汁茶。按照产品的形态属性,它的收入结构可拆分为两类,一类是杯装冲泡奶茶(热饮),一类是液态奶,即果汁、即饮奶茶(常温或冷藏后饮用)。
由于其产品“温度”的不同,意味着两类产品销售会出现季节性波动情况,比如杯装奶茶的旺季是秋冬季节,而液态奶茶的销售旺季则出现在春夏。
从产品矩阵的维度来看,正是由于产品的季节性较为明显,本案自2017年决定开始拓展即饮、果汁板块,以平滑季节对收入的波动性影响。并且其即饮茶饮的定价比同类产品更高,主打健康和年轻化。从战略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
我们将上面两个与收入有关的图表放在一起看,可以发现:历史上,二季度是淡季,四季度是旺季,因此,不同季节属性新产品的推出,在季报层面,会给增长带来极强的拉动作用,因为前期基数低。2019年中报,香飘飘收入增速为58.26%,EPS增速142%。
但2020年的2季度,又到了一个关键窗口期,此处的逻辑在于:前期的低基数已经被拉高,还能有多少增长,取决于产品本身是否受市场认可。
接下来,我们对两款产品,分别进行收入预测。
—04—
杯装奶茶,收入
先来看杯装奶茶情况。
香飘飘的杯装奶茶有两类,一是经典系列,一是好料系列。其中,好料系列的是指以红豆、桂圆、燕麦等非椰果为主的奶茶产品,原材料优于经典系列(仅以椰果为主材)。因此,二者在定价上略有差异,经典系列终端零售价格在3.5到4元之间,而好料系列终端价格在5到6元之间。
整体来看,作为一款处于成熟期且高市占率(超过60%)的产品,由于定位为中低端,未来提价的逻辑并不强烈,所以,对于杯装奶茶的未来,增长的核心因子在于量。
由于其目标客户群体为城镇人口(以小镇青年、都市年轻人为消费主力军),因此,我们适当简化收入预测公式,表示为:
杯装奶茶收入=前一年收入*(1+城镇化增速)*(1+人均购买杯数增速);
总的来看,仅从现有产品的情况来看,人均购买杯数在短期内不会有非常明显的变化,我们预测购买杯数的增速为0。
城镇化增速方面,我们参照国际发展经验。
2019年我国城镇化率为60.60%,日本在到达60%的城镇化率后,1957年到1967年,10年间城镇化的年化增速为1.62%,韩国1982年到1992年,10年间城镇化的年化速度为2.63%。此处的预测,我们借鉴增速较高的韩国水平——未来10年,城镇化率的年化增速为2.63%。
—05—
液体奶茶,收入预测
接着我们来看,处于高速增长中新品——液体奶(即饮茶饮)情况。
虽然收入品类名是液体奶,但目前,这个品类里的爆款,其实就是一款即饮果汁茶饮,香飘飘在2018年7月推出不含奶的即饮茶,定价5.5-6元,定价适中外加三种差异化口味(金桔柠檬、桃桃红柚、泰式青柠)。
我们在前文分析过饮料的季节性,果汁茶由于即饮属性,偏冷饮,因此,销售旺季主要是在二季度。目前可获取的数据虽然不是很全,但我们也可以看出,其在上半年的销售明显要好于下半年:
2018年7月推出,2018年年报显示收入为2.01亿元,即6个月卖了2亿元,平均单月销售3333万元。
2019年第二季度,果汁茶收入为5.88亿元,平均单月销售0.98亿元;2019年三季度,果汁茶收入为7.71亿元,即9个月卖了7.71亿元,平均单月销售0.85亿元。
整体来看,还处在较快的增长期中,可参照数据不多,因此,我们的很难采用市占率法和量价法来做收入预测,只能采用产能进行倒推,即:
液态奶收入=产能*产销率*客单价;
但采用这样的公式去预测,需要有一个前提条件,产销率不发生大幅波动,消费行业中,爆款产品非常多,每年都会有,但并不是所有的爆款都能持续带来收入,因此,开始预测前,我们需要先确认一下果汁茶的爆款逻辑。
—06—
爆款,扩散
首先,我们来看历史上,爆款一般能够持续多久。
生产线茶饮料这个领域中,每隔几年就会出现一个爆款。2000年到2005年的爆款饮料为冰红茶。康师傅、统一各自推出“冰红茶”。其中康师傅以酷爽口感和新颖包装引起消费者注意力,通过“再来一瓶”的营销策略,帮公司迅速扩张销量,提升复购率。
2009年,统一推出奶茶饮品阿萨姆奶茶,2010年创下4亿元的销售收入,2013年达到巅峰23亿元,3年收入复合增速高达79.2%;
2015年前后的爆款为统一推出的“小茗同学”,精准定位95后群里,采用色彩鲜明的包装,上市5个月,创下5亿元收入规模。
2016年,农夫山泉推出”茶π”,推出后10个月,创下10亿元的销售规模,推出3年来,年复合增速为44.2%;
我们上述复盘的饮料爆款中,有几个共同点:
2)不是专利配方,因而往往同时会有几家竞争对手,不乏山寨产品,胜出的基本都是渠道较强的巨头。
从这个维度来看,本案果汁茶产品的增长在短期内有可持续性。不过,为什么爆款只能持续两到三年,且基本上都是巨头把控呢?
我们从量、价两个维度来看。
首先,从价的维度来看,绝大部分茶饮料是没有提价逻辑的,这导致很难有长青的爆款,基本上都是火几年之后,进入稳定期。
我们以奶茶为例,根据《新式现制茶饮白皮书》显示,15-24元是消费群体能接受的最多单品价格区间,占比为60%以上,单价25元以上的区间受众占比为30%。2018年,中国网红奶茶平均客单价开始出现分化,喜茶的客单均价为30.7元,一点点客单均价为13.5元。
而果汁茶的零售终端价格更便宜,为5-8元,从价格上来说,越便宜,受众群体越大。
注意,目前在现制茶饮里面,即便较贵的品牌,客单价也很难超过30元,为什么?因为,30元左右的客单价,基本上对应了一线巨头星巴克一杯拿铁的客单价。如果价格超越星巴克,那么消费者就会纠结到底是喝茶还是喝咖啡的问题。
而在超市即饮茶饮料里,即便比较贵的茶饮如茶里王、meco果汁茶,也都在7元左右的定价,鲜有突破10元区间的。因为突破10元区间,消费者就会纠结到底是在超市买即饮茶饮,还是去茶饮店里买现制茶饮的问题。
所以,价格没有太大的增长空间,维持增长就只能靠铺量。
但注意,这样的逻辑,在现制饮料中会有一些问题,即,必须依靠门店将爆款扩散,这也是瑞幸为代表的商业模式里,一个比较大的缺陷。
首先,直营虽然在质量把控方面更好,但一方面资本开支大,人员配置多,只适应高端路线。一旦走高端,就有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一方面,提价逻辑不够强,其天花板基本上就是星巴克的定价,但问题是品牌力和产品力如何与星巴克PK?
所以,现制茶饮虽然看上去火爆,但其实利润未必高。此外,在做高端群体难度极大的情况之下,那么,做低端行不行呢?如果以低端产品做直营,资本消耗大,就算做到盈利,由于没有提价逻辑,回报其实也比较低,甚至还可能会出现规模不经济的现象。
因此,中低端做加盟模式才是当前的主流。这个模式中,首要的一条是如何保障稳定的加盟商扩张,我们来大致测算一下一个普通奶茶店的经营情况,来看要做到怎样的出货量,才能保证加盟商盈利。
从上述测算表来看,想不亏钱的话,在高峰期内,每小时平均需要卖出27杯,如果想要让大部分加盟商有年化20%以上的回报,高峰期每小时需要卖出33杯。
首先,从供给侧来讲,高峰期平均每小时制作33杯以上还是有难度的(实际中高峰的供给要求可能更高)。其次,从需求侧来讲,这需要每个门店都能有这样的景气度,这显然并不容易。
因此,现制茶饮这个模式中要想走出巨头,其实非常困难。这也就形成了我们此前观察到的现象,像香飘飘这类生产线饮料虽然口感比不上现制茶饮,但由于产品标准化、可以大批量生产,加上渠道助力,每隔几年,总能出现一个爆款;而现制饮料领域虽然爆款常有,但并不容易出现巨头。
因而,生产线饮料VS现制茶饮这两大赛道相比,生产线饮料虽然低端,但有规模经济的优势。
分析到这里,产销率部分的定性逻辑,可以定性为两条:1)提价权;2)铺量能力。
因而,此处我们再扩大到整个可选消费领域,定价权是选择长期好生意的重要因子。一旦有了提价权,那么,产销率就不再是问题,因为产销的情况可以通过价格来做微调,整个产品总体还能在增长的通道中。而如果一个赛道没有提价权,那么,铺量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而如果要拼渠道能力,显然没有小公司什么市场,如伊利、可口可乐这类渠道强的巨头才会有更大优势。
所以,对这个领域的长期投资人来说,要么选择一个能提价的赛道(如白酒),要么就选择不能提价但渠道强大的巨头(如伊利、可口可乐、维他奶等),此外,在饮料赛道里面,佐餐饮料要优于其他饮料。在这几个选择之外,其他都只是阶段性的成长逻辑,并且价值陷阱比较多。
此处,上述逻辑明确后,我们开始预测果汁茶收入的驱动因子。
—07—
客单价,逻辑
先看客单价。
香飘飘在2017年推出液体奶茶、2018年推出果汁茶,因此在客单价上缺少历史性数据作为参考。关于其未来客单价的波动,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看:
一是,当前定价:目前它的液态奶终端价格基本在10元以内,并不是和一点点、Coco等街边奶茶直接竞争。参照产品为冰红茶等,这类茶饮历史上没有提价先例。
以统一为例,2013年其推出爆款产品统一冰红茶,售价在2.5元到3元之间。截至2020年4月,我们查询天猫超市,发现一杯500ml的统一冰红茶售价为2.72元,依然在2013年的价格区间内。
梳理下来,新老产品的区间价格很难大幅提升,提价只能靠出新品,因此,客单价方面,我们简化假设:在2019年到2023年保持不变,2024年到2028年,客单价的变动情况,我们分情景假设,乐观情况下它仍能推出高价格新品,客单价增速参考CPI3%水平,保守情况下无法推出高端产品,客单价增速为0。
—08—
铺量,产能
接着,我们再来看产能情况:截止2018年年报,液体奶茶厂,只有一个湖州厂。2018年上半年和2019年第一季度,出现了旺季果汁茶供不应求现象后,香飘飘开始扩产。
因此,我们假设产能爬坡预计为2年,每年的释放产能分别为50%、100%。照此测算,得到如下液态奶的合计情况:
—09—
产销率
再来看渠道情况,这决定产销率。2017年到2018年,液体奶的产销率为86.36%、98.8%,基本上不存在滞销的情况。
2017年产销率较低,其解释是因为,刚推出果汁茶系列,还未能准确的预估销量情况。到了2018年,产销率大幅提升到98.8%水平。这个产销率水平,与固态奶以销定产“以销定产”模式下的99%产销率相差不大。
此处,我们以2018年为横切面,来看一下软饮料行业的可比公司,存货周转情况:
在对比中,我们单列了保质期,这是因为,一款产品若保质期较短,为了避免产品变质,则需要出货较快,即高存货周转率。
从2018年的数据来看,可比公司中,保质期较短的伊利及蒙牛,它们的存货周转率也处于行业较高水平,符合保质期短,存货周转率高特性。
本案的香飘飘,在保质期上与可口可乐、维他奶接近,但存货周转率明显高于这两家公司。
我们猜测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以经销为主,经销商采购量远大于C端用户,二是产品刚出,且体量相比巨头还较小。
此处需要注意,上述产销率的假设,其实仍然比较粗糙,这是因为我们可获取的渠道数据较少。如果后续做调研,应该在这里多下功夫。
根据券商统计,2018年,它的经销商团队中,有52.3%是专职经销商,3.3%是专营经销商。其中专职指经销商组建专门团队进行销售,专营指只能经营香飘飘产品。按照各类经销商贡献的收入,来做个对比,发现专营经销商平均贡献收入是整体经销商贡献收入水平的4.7倍。
好,分析到这里,我们的收入测算部分已完成,经预测2019年到2021年,其收入合计分别为42.61亿元、54.19亿元、65.22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31.07%、27.17%、20.35%。
—10—
逻辑,印证
综合以上数据,《并购优塾》计算出数据,近三年的预期收入增速分别为31.07%、27.17%、20.35%。这里,我们再结合“季报反推”、“内生增速”、“分析师预测”等方法,进行交叉验证。
方法一:季度反推——通过季报、中报与年报的历史关系,反推出2019年收入增速。2017年-2018年,其三季报收入占全年收入的比重在51%-52%之间。我们选用均值51.5%作为参考值。
由此,《并购优塾》假设,四季度如果无意外发生,可倒推出2019年年报预计收入约为46.21亿元,同比增速约为42.14%。预测公式:2019年年报收入=23.80/51.5%=46.21亿元。
方法二:内生增速——采用预期增长率,采用公式:内生增速=净资产回报率*(1-分红率)。其历史平均分红率约为19.91%,近三年平均ROE约为19.46%,通过计算,得到内生增速为15.57%。
方法三:外部分析师预期——这里我们选取180天内12家机构对2019年-2021年的预测,营收增速为28.71%、20.74%、19.69%。具体来看各家券商的预测情况:
整体来看,我们和其他机构差异不大。对于2019年的收入增速,外部分析师给予27.8%到34.35%增速区间。
至此,收入层面已经分析完毕,接下来,我们看另一个问题:利润表,该如何建模?
—11—
资金,去向
接下来进入利润表中成本和费用科目的预测,先来看成本。
它的营业成本主要主要是原料成本(占比84.59%)、人工成本(占比8.67%)、制造费用(占比6.74%),这三类成本的结构较为稳定。
近五年,本案的综合毛利率分别为42.69%、42.87%、44.88%、40.20%、40.39%,整体毛利率近年来有小幅下滑趋势。在分析其未来毛利率的趋势前,先来看一下同比可比公司的毛利率情况:
整体来看,可比公司中可口可乐的毛利率较高,保持在60%以上的水平。本案的毛利率水平近年来出现下降趋势,这主要是由于旗下新增的产品线中,果汁茶和液态奶的毛利率水平较低导致的。
由于两款产品的毛利率相差较大,我们分开预测,并按照权重法得出综合毛利率水平。
固体茶毛利率——历史上来看,其毛利率水平维持在40%以上,但中间出现下滑,主要的原因在于原材料成本上升,而产品的提价空间有限,因此压缩其毛利率水平。
考虑到固体杯属于其成熟产品线,虽然原材料成本的上升会挤压毛利率,但对毛利率的影响并不是很显著,《并购优塾》预测未来其毛利率水平维持历史三年的均值情况;
液态奶——该产品属于本案的高端产品线,产品的起售价格高,但毛利率较低的原因主要在于新建产品线,平摊制作费用较高,2019年本案新增了8条液态生产线,后续产品放量生产后,将会摊销这部分费用。
综合考虑,《并购优塾》预测未来3年液态奶毛利率可达到2018年固体奶茶水平。
2014年到2018年,本案的销售费用占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7.85%、26.6%、28.28%、23.37%、24.61%,占比在23%到28%之间浮动,波动不大。来看一下同业可比公司的销售费用率情况:
整体来看,本案的销售费用率处于行业中等水平,考虑到当下它的果汁茶和即饮茶处于产品推广阶段中,且未来上述产品进入成熟期后,仍有新的产品会被研发和推广,所以它的销售费用不会出现大幅下降情况。
综合来看,《并购优塾》预测未来其销售费用率维持历史三年的均值水平。
管理费用(含研发费用)——主要包括职工薪酬、股权激励费用、办公费等,其中股权激励是在2018年首次出现。2014年到2018年,其管理费用率分别为3.53%、3.79%、3.29%、3.88%、3.88%。历史来看,本案的管理费用率波动小,较为稳定。
来看一下同业可比公司管理费用的情况:
整体来看可比公司的管理费用率历史上也都波动不大,本案的管理费用率在其中处于中等水平。
综合考虑,《并购优塾》预测其未来管理费用率维持历史三年均值水平。
至此,利润表的购建已经告一段落,不过,还有折旧摊销方面需要分析。而要分析折旧摊销,就必须研究另一件重要的事——本案未来将在设备、厂房等长期资产方面,花掉多少钱?这些钱,将如何摊销到每一年的利润表中?
—12—
厂房,设备
它的资本支出主要为厂房、设备的新建及维护。2014年到2018年,本案的资本支出分为为0.59亿元、0.81亿元、2.6亿元、3.45亿元、4.85亿元,占收入的比重分别为2.82%、4.18%、11.19%、13.16%、15.07%,由于扩建生产线,资本性支出大幅上升。
从资产结构来看,2019年三季度本案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37.61%、5.54%,固定资产中设备居多,无形资产中主要为土地使用权。
从行业上来看,本案的资本性支出占比较高,且近年来增长趋势显著。这点,这要是由于其在扩展新生产线,来推广新品有关。
结合以上数据,《并购优塾》对资本支出做出合理假设:
1)购建固定资产/营业收入——根据公司管理层设定的产能扩张计划,虽然在建工程都以开始投产,但考虑到到产线建立初期,维护性资本支出的比例依然较高,因此预测未来5年固定资产新建逐步降到2015年还未新建产能,仅在维护阶段的固定资产新增水平,后续保持不变;
2)折旧——历史上其折旧率较为稳定,考虑到后续其固定资产依然是厂房设备为主,残值率折旧年限变动不大,不会影响其折旧率水平,所以预测期折旧率水平维持历史三年均值情况;
3)无形资产购建/营业收入——历史上无形资产购置占收入比例分别为1.92%、3.54%、1.60%、0.38%,占比不高,预测其维持2018年水平;
4)长期待摊费用/营业收入——历史上占比不高,仅有0.2%,预测其维持2018奶奶水平。长期待摊费用摊销/期初长期待摊费用的比例为0.76%,预测其维持2018年水平。
研究至此,CAPEX(资本支出)、折旧摊销预测完毕。但是,还有另一大变量,会极大的影响自由现金流,进而影响估值建模——本案,在产业链上话语权如何?它是否能够占用上下游的资金,进而增强自己的现金流,以提升企业内含价值?
—13—
产业链,话语权
2014年到2018年,香飘飘的净营运资本占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5.39%、-23.62%、-22.79%、-8.86%、-8.39%。营运资本为负,说明其对上下游的话语权较强。
通过对比可比公司净营运资本占收入的情况,可以看出,香飘飘、伊利、维他奶这三家在产业链上的话语权较高,这一点其实也和他们的以销定产、经销商为主的销售模式有关。
本案,影响营运资本的主要是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存货。
对上游的话语权——主要看应付账款、预付账款。
本案的应付账款、预付账款主要是针对上游供应商的材料款。2014年到2018年,其应付账款占成本的比重为37.41%、30.58%、38.87%、25.23%、20.81%,预付账款占成本的比重为0.77%、1.93%、3.80%、6.57%、5.04%。
对比来看,应付上游的账款明显高于预付,说明其对上游的话语权较高。
与同行业对比来看,本案的应付账款占营业成本比处于较高水平,近年来其应付款占比呈下滑趋势,开始回归行业整体水平。
这里《并购优塾》假设,预测期内应付款项占主营业务成本的比例,维持历史三年均值水平,预付账款占主营业务成本的比例维持历史三年均值水平。
对下游的话语权——主要看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预收账款。
应收账款方面,2014年到2018年,其应收账分别为0.05亿元、0.35亿元、0.20亿元、0.82亿元、0.47亿元,应收账款占收入的比例为0.24%、1.79%、0.84%、3.11%、1.45%,此处的应收账主要是电商渠道造成的。
与同行业对比,本案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处于行业中下水平:
这里《并购优塾》假设,预测期内应收款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历史三年均值水平。
本案的预收账款主要为经销商预付的货款,2014年到2018年,其预收账款占收入的比例为9.84%、10.19%、8.16%、5.42%、7.63%,接着来看一下同业情况如何:
这里《并购优塾》假设,预测期内预收款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维持历史三年均值水平。
看完了话语权,再来看它的营运效率到底如何,主要看存货周转率。从历史数据来看,2014年至2018年,本案的存货周转率分别为13.76次、11.85次、14.02次、13.61次、13.19次,存货周转率波动不大。其存货由原材料、库存商品及发出商品构成,其中库存商品占比约为70.18%,是存货的主要构成部分。
与同行业对比来看,本案的存货周转率处于行业中的较高水平。
这里《并购优塾》假设,预测期内存货占主营业务成本的比例维持历史三年均值水平。
以上,关于估值建模的绝大多数假设都已完成,我们进入本报告核心的部分——建模,到底如何测算?
—14—
建模,到底如何操作?
在进行建模之前,我们先总结一下本案的基本面:
1)行业天花板:本案目前处于杯装奶茶和液态奶茶赛道,其中杯装奶茶的市占率为65%,处于行业龙头位置,未来的增长主要在于渠道下沉,液态奶中的果汁茶目前属于新品,产品还在高速增长的爆发期,未来的增长主要放量,同时这款产品的价格,高于之前杯装奶茶的售价。
2)未来增长驱动力:短期看渠道下沉后的放量情况,液态奶茶新品下个季度的表现是一个比较关键的窗口,常规情况来看,二季度是其果汁茶的业绩高峰期。长期来看,本案未来的驱动力还是在于软饮料行业的结构升级,即新产品的推出。
3)投入资本回报:2014年至2018年,剔除现金的ROIC为-93.3%、-178.0%、814.1%、91.3%、57.8%;
4)护城河分析:它的护城河主要在于渠道布局上,根据其杯装奶茶65%的市占率,可看出其渠道优势显著。
5)从竞争格局上来看:目前杯装奶茶市占率较高,在这个赛道的竞争格局较为稳定,此外在果汁茶这个赛道的竞争上,主要看产品创新,整个行业还处于跑马圈地扩量中。
6)风险因素:1)老产品渠道下沉不利,新品销量不佳;2)管理层变动,2020年3月4日,监事冯永叶辞职,3月21日监事俞琦密辞职,3月28日副总经理勾振海辞职,4月7日,董事兼副总经理蔡建峰辞职,35天公司有4位高管离职,结合二季度是新品的旺季,这样的离职后续还有什么风险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