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更喜欢“赌博的禁忌”这个标题,但是赌博俩字很容易让人想到炸金花、牌九、麻将、老虎机、俄罗斯轮盘......其实本文档里,赌博的概念很广泛。
我个人觉得,只要有以下要素的都是赌博:
1、结果具有多个,而且不确定性(不知道会发生哪个结果,甚至都不知道各个结果的概率分布)
2、运气不可控。运气占一定成分。导致每次的结果是不可测的,但是在统计上可测
3、选择行为是自己可控的,可以有多个选项自己选择
4、任何选择,都有风险和收益。不同的选择,就是在调整风险/收益
按照上述的标准,不仅仅打牌、麻将、赌马这些是赌博,日常生活中的大多数选择,都是赌博。包括:填写高考志愿、选择工作、跟谁结婚,甚至回家走哪条路......
既然此事情如此的常见和重要,我就想整理一下。赌博的禁忌。
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在《猜想与反驳》里提到:真理能证伪而不能证实。所以我只能说,哪些行为判定是错误的,会提高决策的风险降低收益。我不能信誓旦旦的说,哪些行为判定是正确的。只有失败学,没有成功学,因为成功学归纳的那些因素,在失败的案例上也有体现啊。所以赌博这种事情,怎么赢钱,我不知道。但是怎么亏钱,我了解一点。
但是一般人是不喜欢这种思维方式的。好比你拿着一张纸质地图,上面信息很不完善。然后你问当地的人,如果寻找水源,应该怎么走?你希望他拿着笔,在你的地毯上行,画出一条路,一条通往成功的路,一条告诉你该干什么,如何离目标更近的路。但是,这个土著拿起笔,在地图上的一些区域上,打了大大的红叉。这里不能去,有瘴气;这里有毒蛇;这里雨天不能走因为有山洪;这里是沼泽;这里我也不知道为啥不能去,但是以前去的人都没回来过......他没有提出一点建设性意见的。不是“如果你这样做,就能成功”,而是“这不行那也不行而且我也不知道为啥不行”。可是生活中我们面临的是复杂的现象,混沌的系统可能没法标出一个通往目标的路。
实际上,由于种种原因,打工人肉身只能干一个工作,相当于ALLIN了自己的一切在工作上,一旦行业出现风险就无法规避。从风险的角度看,这比金融投资风险高很多。因为在金融投资时,你可以同时投资好几个产业项目,鸡蛋放在了多个篮子里。这几年,国内在政策上,就打击了很多行业:棋牌游戏、P2P、外汇黄金期货交易、K12教培、医药医疗器...在这些行业的打工人,就是把自己的一切押注在了工作上。
很多人都知道,炒股有风险。但是我发现很少有人意识到:炒股时可以分散投资,避免非系统性风险(非系统性风险,就是整个市场正常,但是你所在的那个行业、股票完蛋了)。从这个角度看,炒股和打工的风险区别,就没那么大了。而且从数学上看,避免非市场性风险,是很重要的,是要优先考虑的。
在电影里可以看到这种情节:两个人,一把左轮手枪里安装一个子弹。两人轮流拿枪,快速旋转左轮,然后瞄准自己的太阳穴开一枪。谁先死,谁就输了。因为这种游戏,是一战时期,沙俄官兵之间的娱乐游戏,所以才有这个名称,果然是战斗种族。在欧美,也有朋友恋人之间,在聚会的时候玩这个游戏的,直接以一人死亡后他人报警结束游戏。也不知道玩这游戏的人怎么想的,一旦玩这种游戏,你的结局就是死亡,区别就是死亡之前能玩几局而已。这种游戏只能中午玩,因为早晚得死。
现实中,玩这个游戏的人是少数,可是一旦换了一种外在的说辞,外在的包装。很多人就看不出事情的本质,就开始玩的不亦乐乎。最常见的就是借钱投资,而且这个借来的钱,会在你亏钱时抽回资金。比如融资杠杆交易,就算你有稳定的交易系统,期望值>0,最终是要赚钱的。但是,你就像玻璃上的苍蝇一样,前途是光明的,你却被阻挡。按照概率分布,有时候是赢,有时候是亏。但是你亏到一定程度,对方就把钱拿走了。比如平仓,比如要求还款。你被中断游戏了,不管是澳门的赌博游戏,还是金融市场投资,还是实业产业。你得经历足够的次数,才能把亏钱的结果,赚钱的结果,都遇到。然后凭借期望值>0,最终覆盖亏损,仍有盈利。可是当你走霉运遇到了几次亏钱结果,你被外界要求,中断此投资了。那些赢钱的可能性就没机会发生了,他们如水月镜花。
一定要明白,每一局的输赢概率,和赌局最终的输赢概率,不是一个值。每一局的输赢概率,很容易看出来。但是我们干任何事情,都是反复尝试,希望最终成功的,这个最终成功的概率,不仅仅要求你每一局的赢面大,也要求你能不中断,不被失败所阻碍,有足够的资金,屡败屡战的坚持下去。最好是对手因为资金的原因,被强制出局。
在考虑一个选择时,不要先计算收益,而是先计算风险和亏损。收益有什么不能承受的,谁会觉得赚钱太多压力大呢?真正要考虑的是风险和亏损。看看这个是不是自己能承受的。如果是可以承受的,就干。不能就不干。所谓的失败,就是考虑三个方面:
1、亏损的金额和幅度能承受吗?
2008年经济危机之前,浙江有的面料出口商,加大投入,扩大生产线,完全忽视了当前投入金额占比过大的问题。然后生产线全部变成了亏损线,有很多因此破产。当然,还有的商人2008年之后,因为中国四万亿救市政策,扩大基建的背景下,赚到了钱。结果以为自己有赚钱的实力。国家救市结束后,基建回落,自己就亏钱破产了。这是把运气当实力导致的。在不确定的情况下,面对这种混沌的局面,即使成功了,有自己的努力。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用股市的话说:是靠牛市行情才赚的钱。
这个情况,在股市里也很常见,很多人以为自己是股神,其实是他遇到了牛市。有一类炒股的书,里面有大量的散户真实案例,告诉读者,靠这个方法能赚钱,靠那个方法能赚钱,以供读者参考,选择适合自己的交易方法。但是这类案例的最大问题是,他们都是靠牛市赚的钱,牛市里涨多跌少,你按照早上吃油条还是包子选股票,都能挣钱。
因为金融市场里周期短,很容易遇到熊市,让你清楚到底是靠实力赚钱还是靠运气成功。而且,金融里的交易,和赌博交易,都是非常明了的,一眼就能看出背后的数学规律和模型。但是在实业里,这个问题不容易被看出来,因为实业里有具体的店面,业务,太多的细节,掩藏了其底层的数学规律和模型。而且实体行业,经济周期不想股市的牛熊周期那么明显,波动幅度没那么大,没法以如此夸张的数据,剥离出来看一下,到底这些盈亏,在多大程度上是靠时代靠行情靠政策口,在多大程度上是靠自己实力。
比如一个硬币游戏,一个硬币投掷落地,50%可能是正面50%可能是反面。正面就赚10块,反面就亏11块。这种事情一般没有参与的必要。
这种事情如果持续参与下去,按照概率统计,必然是亏损的,十赌九输。各种赌博游戏都是这种。所以,如果想尝试一下运气,那就一辈子偶尔玩两三局,或者是无路可走的时候玩一下。再次强调,玩的次数一定要少,这样才有机会,赌一把运气,反正没什么可以再输的了。一旦走运成功了,就不要再继续了。再重复足够多的次数,肯定回归亏钱路线。凭运气赚的钱,靠实力亏回去。赌场牌桌如此,生活中也如此。上次超速没出车祸,所以下次还超速?再超速你就看到奈何桥了。上次违法经营没事,这次的新项目我还这样,然后就进去了。
下面两种赌博游戏,哪一个不能玩?
玩法1
50%概率赚2元,30%概率赚5元,20%概率亏10元
期望值:0.5
50%×2+30%×5+20%×(-10)
玩法2
5%概率赚30元,10%概率赚5元,20%概率赚5元,50%概率亏2元,15%概率亏10元
5%×30+10%×5+20%×5+50%×(-2)+15%×(-10)
期望值不重要,各项结果的概率分布,才重要。各个结果的分布比较平坦,最走运时收益略高,经常发生的结果里,也能有象征性的收益喝喝汤,这种分布像一个丘陵。而分布比较极端的就像珠穆朗玛峰一样,最走运的收益大到无边,但是走运的概率非常低,大多数情况下的收益没有甚至是负数。这种事情是很难坚持下去的,在遍历所有的概率空间之前就投降了。
举个赌博例子,还是投掷硬币。50%正面,50%反面。正面能赚2倍(押注多少钱就赚多少钱,比如押注10块,就能拿30块回来。等于用10块赚了20块),反面亏光押注额。显然这是个期望值为0.5的暴利游戏,对参加者而言,简直就是摇钱树印钞机。小学生都知道多押注赚的更快。但是小学生只能知道这些了。如果全部财产有一百万,每次要押注一百万吗?那一局下来,可是有50%概率倾家荡产。哪怕是押注50万,也有可能连输两次呀,比较连输两次的可能性是25%,也不低。为了安全起见,是不是得降低每次的押注额?显然也不能每次押注1元,那就太浪费一百万的资金了。
我很困惑,这么重要的公式,和番茄炒鸡蛋一样重要,为什么学校不教?从数学模型上讲,生活中的一切投资行为,不管是开奶茶店、饭馆、理财还是其他,都是相同的数学模型。有成功率、失败率、成功时的收益、失败时的亏损,那就可以用上述公式来考虑问题。别人开小饭馆赚钱了,你要不要也开?你觉得自己手艺不错,有专业师傅,有销路......这个都不是第一要考虑的问题,这种战术问题是为战略问题服务的。战略问题是:别人家里有几千万,拿一百万创业开店,可以反复试错,学习经验。你家底只有一百万,那还要拿一百万开店吗?你根本没有试错的余地,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而且我记得餐饮行业的成功率也没到50%啊。为了避免自己输不起,就只能调节每次的投资金额。不管是投资实业,还是投资虚拟经济,哪怕是去澳门。
比如一个概率题:一个硬币50%的概率正面50%概率反面,正面甲赢乙一块钱,反面乙赢甲一块钱。甲的初始资金M,乙的初始资金N,一方输光全体资金截止游戏。那么这个游戏里,甲乙的胜率分别是多少?实际上,甲的最终胜率是M/(M+N),乙的最终胜率是N/(M+N)
这个是违反直觉的。按照常规思路,面对一个混沌系统,必须想预测其结果,预测它各种结果的可能性。我知道的信息阅读,我懂得道理模型框架越多,我分析的准确率越高,胜算越大。非也!
首先,心理学家早统计过了,面对不确定性时,知道的信息越多,不会提高准确率,只会提高自己对预测结果的信心程度。会让你更自信、自负
其次,为什么你懂得越多,你就能分析的越准确?机械的系统,不会有什么变数,它就像复杂的机械表、复杂的工业零件。这种系统确实懂得越多,分析的越准确。可是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是混沌系统。你分析的越多,其实就是假设越多,中间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多。这到底是你真的分析清楚了,还是你以为你分析清楚了。绝大多数是后者。“知道自己不知道”,并不会带来多大的失败,不会带来多大的损失。真正要命的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面对一个混沌系统,采用弱者思维,就是尽量的减少推理,减少假设,甚至其底层就是建立在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基础上。一切从最差的角度出发,假设自己不知道很多条件、数据,在这种做减法的情况下,以最有限的推理步骤,做出一些决策。这样子,因为你最初已经假设很多数据不知道,不够好,如果实际情况和你假设一样,那就如分析一致。如果实际情况变得更好,那结果就比自己预测的乐观。
直觉上,认为一套复杂的应对策略,而且还得是智商150的人都很难玩的转的策略,是好策略。其实相反,这种策略本身就过于复杂带来各种不确定的结果。真正好的策略,是非常简洁的,而且智商在100的人都能操作的。面对一个不确定事件制定策略,做加法是很容易的,也是本能。不管是游戏策划面对玩法漏洞修改规则,不管法规政策约束社会行为,都很容易想到添加规则应对问题。但是规则本身的复杂性又导致在解决问题时,进入了一种更复杂的状态,然后你又觉得需要准备更多的应对措施。最后,你也分不清当前复杂的局面,哪些是事情自身复杂,哪些是自己应对措施复杂。结果事情搞砸了,到底是事情本身没有朝着乐观方面发展,还是自己复杂的应对措施把事情搞砸。
上过物理课的学生,可能有一点误解。他们以为那些物理模型和理论,就代表现实。其实不是的,物理知识只是解释了现实,不代表现实的真正规律是书上的白纸黑字那样。只不过书上的规律,其解释结果符合现实结果。中学老师可能会说,电子围绕原子核转圈,就好像地球围绕太阳转圈一样。其实不是的,电子轨道不是客观存在的,只是物理书假设有一个轨道,假设有个微粒状的电子在轨道上转圈。按照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里的观点,“客观存在”这个事情本身,就不存在。脱离了观察者主观的客观是不存在的。主观客观是一体的。
在面对不确定性的问题时,人需要计算风险、收益,尤其需要概率统计方面的知识,因为是用大脑进行这个工作的。大脑本身的认知BUG,也会带来误判。在整个思考并作出决策之前,还容易犯一些错误:
1、启动效应,错误评估概率数据
2、锚定效应,错误评估收益损失金额
3、赌徒心理,错误计算概率,并错误的计算风险收益
4、合成谬论,错误计算复合事件的概率。通常导致对未来更乐观或者更悲观,沉迷相信阴谋论的各个假设虚拟结果,并误以为该结果的可能性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