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生吉萍教授
研究背景
在此次疫情背景下,食品安全风险再次成为广大消费者最关心的话题,保证国内市场食品安全是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绝大多数食品是通过流通过程到达消费者,流通领域涉及食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转移过程,许多问题都可能在流通环节中暴露且追溯困难,这大大增加了食品安全监管的难度。流通领域作为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对其进行风险分析,以加强流通领域的食品风险控制管理工作,将对提高国内总体食品安全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生吉萍团队针对食品流通领域的风险进行了分析,根据风险发生的概率范围和风险严重程度建立风险矩阵,来确定食品流通领域的风险等级,以便于后续按照高、中、低的顺序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并给出针对性风险控制措施建议,以期为食品流通企业的安全有序生产提供依据,同时提高国内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保障公众的食品消费安全。
1.1源头风险
1.2包装风险
1.3运输储存风险
在食品行业中,食品出厂后的运输、储藏、物流等环节均属于流通领域。在这些环节中,若因装卸操作不当、装载方式不合理、储藏环境不达标等因素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均属于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风险。在食品仓储运输过程中,每种食品都有其特定的保存方式,例如常温保存、低温保存、冷冻保存等,若在流通阶段受到物流公司资金问题、技术问题等的影响,没有按照其要求的条件保存,使食品中的致病菌大量繁殖,易导致食品在运输储存过程中出现污损或腐败变质现象。
1.4销售风险
2食品流通领域风险矩阵模型构建
风险矩阵法模型的建立是在风险定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横轴为风险严重程度,纵轴为风险发生概率的二维矩阵模型来确定风险值,其表达式为:
3风险控制策略
3.1加强流通领域安全监管
食品流通领域涉及风险点多面广,单凭生产者经营自律难以达到很好的控制效果。在此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对于流通企业应采取更为严格食品安全监督检查,严格实行不合格食品的退市、召回、销毁、公布制度,建立以生产经营主体自律、政府监管、行业自律有机结合的流通环节食品质量安全防控体系。建立食品安全风险防控责任链,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食品安全风险,严格管控食品流通许可,抓好食品生产企业的日常监管、全面管控。同时,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准确的梳理出风险点,监管部门结合风险分级抓好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重点环节和重点产品等的风险防控、隐患排查和集中整治。在此次新型冠状肺炎疫情背景下,各地工商局、林业局等有关部门应积极配合,全面清查超市、串店、饭店、土特产经营等重点场所的野生动物交易与售卖,督促经营主体依法依规进行经营,降低食品流通领域的风险。
3.2确保物流信息化,努力实现全程可追溯化
3.3重视冷链运输以保障生鲜食品安全
在生鲜宅配等新零售模式逐渐发展壮大的趋势下,我国食品冷链物流水平亟待提高。应用现代农业物联网技术,将各种无线传感器与食品流通管理系统相结合,以检测食品的状态、及时对腐败污损现象进行预警,保障冷链食品安全;采用冷链物流的贮藏保鲜措施,对生鲜果蔬、奶制品等食品的温度、湿度等进行实时监测,使其处于一个低消耗、不易腐烂变质、不易被致病菌侵害的最佳阶段;在食品销售环节实时监控生鲜食品的新陈代谢,并根据设定的数据对食品进行保鲜处理。
3.4加强食品供应链体系建设,提升流通效率
如何在降低流通成本的前提下,进一步降低食品在供应链各环节的安全风险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这种局面,需以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为技术支撑建设数字平台,鼓励规模化单品生产和物流标准化,形成食品安全和物流标准准入机制,建设产加销、仓配售一体化的全供应链体系和集仓共配体系;以数字订单驱动食品全供应链体系,提升城市安全食品的供给水平和调控能力,提高保质、保量和保应急的水平。
3.5加强企业安全信用保障体系建设
食品企业维持好企业的良好形象,需要从组织管理模式和制度规范建设入手,建立包括快速检测技术体系、监管宣传举报网络体系等正规化的安全信用体系,从而提升消费者对于品牌的信任度,以利于食品企业的长远发展。此外,企业要时刻提醒自己注重安全管理,加强品牌建设和标准制,降低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概率。无论是食品供应商、中间商还是销售商,都应建立诚信档案,做好食品出入记录,对于运输、销售不合法食品应进入诚信体系黑名单,采取严厉惩罚处理措施。
4总结和展望
作者简介
目前为本科、硕士、博士教授的主要课程为:食品安全预警理论与实践、有机食品认证与安全管理、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食品安全评价的理论与实践、食疗与美食、食品营养与健康管理、食品经济管理专题、食品经济管理主文献等。
科研项目与论文著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科技部科技攻关项目7项,国家973子项目2项、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技子项目2项、ACIAR国家合作项目各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3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7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在国内外编著出版教材和专著20多部,获得精品教材奖2部。
社会兼职:贵州科学院大数据研究院北京分院副院长,中国园艺学会采后科学与技术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农学会农产品贮藏加工分会常务理事,中国食品协会理事,中国食品技术学会、中国园艺学会、美国食品学会、美国园艺学会的会员;中国和欧盟有机食品检查员,美国和欧盟转基因食品认证机构CertID检查员,中国EUREPGAP的检查员,国家绿色食品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青少年儿童食品安全行动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食育教育专家顾问,国家认监委中国有机产品认证技术工作组专家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