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饮料:疫情对大众品和白酒均有不同程度影响,疫后板块估值将有所修复。大众品,餐饮渠道受阻,期待疫后恢复,重点推荐调味品和速冻食品。白酒首推区域次高端,其次推荐高端。
汽车行业:道路曲折,前途光明。本轮疫情发酵前,汽车行业22年景气回升问题不大;疫情冲击,商用车影响大于乘用车,复产复工压力测试,积极调整应对疫情冲击,按照行业底部给予低估值的公司具有更好的安全边际和投资的性价比。
纺服:时尚运动龙头及羽绒服龙头有望率先复苏跑赢市场。
核心假设风险
疫情反复,全球经济下行超预期,地缘风险超预期。
正文
一、策略:迎接“疫后修复”的拐点
1.1疫情数据出现拐点,消费复苏预期抬升
22年4月10日以来,全国、上海新增病例陆续开始见顶回落,市场对于疫情见顶、消费复苏的预期有所抬升。22年以来奥密克戎疫情持续发酵,深圳、吉林、上海等接连受困。局部经济停摆之下,消费行业再度陷入困境,3月社零同比录得-3.5%,自20年疫情后再度出现负增长。随着各地抗疫政策升级,4月以来全国疫情数据初现拐点,疫后消费修复的预期有所升温——一方面,上海日新增病例攀至27000余例顶峰后回落,疫情拐点初步出现;另一方面全国各地陆续推出消费券、消费补贴等促消费政策。4月10日全国新增本土病例触顶以来,社服、零售、航空、食品饮料等行业迎来绝对及超额收益。
1.2从20年以来疫情几轮拐点来看,均存在阶段的“疫后修复”行情
以20年初新冠疫情初始以来,受到德尔塔、奥密克戎等变异毒株的影响,全国共发生过五轮较大规模的疫情扩散。第一轮为20年1月武汉蔓延开来的全国性疫情,并使得全国封锁,2月新增病例峰值到达15000余例,至3月疫情逐渐缓和;第二轮于20年12月发酵于河北、黑龙江等地的疫情,新增病例于21年1月至峰值200余例,此后逐渐缓和;第三轮是21年6月Delta毒株引致的扬州等地疫情,新增病例于21年8月见顶至170余例,随后回落;第四轮是21年12月Delta变异毒株引致的西安等地疫情,新增病例于同月迅速攀升至360余例,随后回落;第五轮是本轮上海、吉林等地由Omicron变异株引致的疫情,由于存在大量无症状感染者,全国新增病例于4月10日高增至27000余例,目前已初现拐点。
从市场表现来看,每轮疫情得到控制之后,服务业及可选消费均会迎来阶段性的上涨及超额收益。以历史四轮疫情扩散见顶时点(新增病例人数至峰值)之后,疫情受损链(酒店、餐饮、免税、旅游及景区、航空、一般零售等)均会迎来阶段性的行情,且同步性较强,呈现出一定的贝塔属性,疫情受损链在疫情拐点后迎来“疫后修复”良机。
疫情受损链、每一轮“疫后修复”的超额收益行情持续性多在1-2个月,超额收益多在20-30pct。四轮对比来看,由于缺乏持续的景气确认,疫情受损链的修复行情持续性和弹性较为有限,品种上来看旅游、酒店、航空相对占优。
1.32022年,迎接新一轮“疫后修复”的拐点
首先,本轮疫情冲击幅度之深已是20年3月以来最差水平,后续消费的潜在修复斜率可期。本轮疫情新增病例数量峰值超过两万,冲击幅度远超21年的各轮。宏观数据来看,经济中心上海等停摆,消费受冲击严重,3月社零大幅低预期,同比录得-3.5%,为20年后的首次负增长,3月整车货运流量、公共物流园吞吐量等亦超季节性下滑,创20年4月以来除春节外的新低;中观行业来看,部分服务业3月PMI已创历史新低,如航空业、住宿业等分别录得9.2、9.7,甚至低于20年3月。因此,在更深的冲击幅度之下,本轮消费修复斜率或许会更高。
第二,经过了两年的出清,本轮“疫情受损链”行业的供给出清,对于存活下来的龙头企业来说供给格局有所优化。20年起,两年疫情使得大量中小企业退出市场,消费行业经历了剧烈的尾部出清。例如,随着住宿业的出清,四星、五星级酒店渗透率于21年以来加速抬升,分别由疫情前19年底的28.5%、9.9%抬升至了最新的30.5%、10.9%。疫情反复之下,旅游业亦迎来尾部出清,旅行社数量由10年以来持续抬升,而至20年首度转为下降,减少了20.2%。以上市公司口径来看,景点、旅游、航空2021年CR4分别达90.98%、92.04%、97.83%,较19年分别抬升了22.11pct、8.64pct、5.21pct。行业的出清使得竞争格局更为明晰,龙头的带动效应亦会变得更加显著。
第四,疫情造成的经济停摆拖累经济,地产稳增长政策有望加码,指向To-C销售链条的配置机遇。在地产预期边际放松,销售回暖预期之下,TO-C地产销售链的家电、家具业绩预期有望扭转。从“因城施政”的地方性政策调整来看,今年地产链中可能率先改善的数据是销售链条,需求传导至To-C端的地产销售链。地方的政策调整会带来居民需求端改善,购房需求的变化带来To-C端的销售链行业景气修复预期。当前来看,一方面地产政策已在发力,据广发地产,4月首套房按揭贷款利率环比下降17bps,高点5.74%降低至5.17%,央行明确地方信贷调节政策,2季度预计将会加速改善。家电等消费品销量虽在下滑,但价格仍在抬升,如多数白电3月价格均有所抬升,其中空调提价环比幅度达3%,同比幅度达14.6%。
第五,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的发布,未来防疫半径有望逐步缩小,科学防疫使消费复苏的确定性进一步抬升。22年3月,国家卫健委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提出了更为科学的防疫策略,如优化病例发现和报告程序、对病例实施分类收治、降低出院标准及后续隔离要求等。4月,上海提出了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分区分类差异化防控的新措施。同时,4月11日起上海、广州等八市开展四周的新冠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试点工作,包括放松入境人员、密接人员等的隔离管控措施,进行分区分类差异化防控等。未来科学防控之下,“稳增长”与“动态清零”之间将更易找到相对均衡,消费复苏的确定性较历史进一步抬升。
迎接“疫后修复”的拐点,建议配置当前估值较为合意、受益于防疫半径缩小而景气预期改善的行业:社服(酒店/免税)、零售(互联网电商)、家电、物流。当前来看,PB分位数较低、2022年预测盈利高增的行业主要集中于社服(酒店/免税)、零售(互联网电商)、家电、物流。
二、食品饮料:疫情对大众品和白酒均有不同程度影响,疫后板块估值将有所修复
疫情对大众品和白酒均有不同程度影响,疫后板块估值将有所修复。三月以来深圳、上海等地,以及后续全国多点的疫情蔓延,对整个食品饮料板块都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从需求端来看,疫情不仅限制了餐饮、宴席等消费场景,同时疫情的管控拖累了经济增长,影响了居民实际收入和收入预期,导致整体需求不振。从供给端来看,疫情导致原材料、人工、运输等成本高企,对企业利润形成压制。双方面因素导致2022年以来大众品和白酒板块的盈利预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调,同时估值也有所下杀。参考过去两年国家对于疫情的有效管控,我们认为此轮疫情的反复对于食品饮料板块只是一次突发性、短暂性的影响。经历了短期的调整后,随着疫情的再度常态化,我们预计板块业绩与估值均将迎来修复。
2.1大众品:餐饮渠道受阻,期待疫后恢复
新一轮食品企业提价周期开启,渠道库存加速去化。2021年10月12日,海天发布提价公告,公告主要产品调整幅度3%-7%,开启本轮食品企业提价周期,此后天味、恒顺等调味品企业,以及洽洽、安井等企业纷纷发布提价公告。随着提价方案在渠道中逐渐见效,我们预计大部分企业本轮渠道去库存周期将于今年二季度末结束,食品企业盈利能力有望随之得到显著改善。
2.2白酒:疫情影响白酒消费场景和渠道信心,疫后将有所恢复
疫情影响白酒消费场景和渠道信心,疫后区域次高端业绩有望超预期增长。从板块整体来看,疫情不仅影响宴席消费场景,同时也拖累经济增速,而白酒的政商务消费占比较高,所以疫情对白酒的影响是多重的。此外,疫情背景下渠道观望情绪浓厚,进货意愿不强,接新品意愿不强,对于一些正处在扩张型招商过程中的酒企来说,疫情可能还影响其招商的进展。后续随着疫情的再度常态化,预计这些制约因素都将解除,白酒板块也会迎来第一波反弹。从行业的周期维度来看,根据我们21.12.02发布的《食品饮料行业2022年投资策略》,目前我们正处于第四轮白酒牛市的末尾,受益于升级产品增长拉动收入+费用减少提升净利率,区域次高端业绩有望超预期增长。3月以来的疫情反复对于区域次高端的消费同样有所抑制,我们认为疫情恢复常态后区域次高端的业绩有望率先表现出较大的弹性,同时推动区域次高端酒企的估值也显著提升。
三、商业与服务业:疫后复苏的确定性受益板块
尽管短期疫情仍然影响较大,但随着上海疫情拐点出现,新增病例人数得到控制,金山区、崇明区已实现社会面清零目标,上海整体实现社会面清零指日可待。中期来看,商业和服务业是疫后复苏最为确定的主线之一。我们建议投资者沿着三个维度布局:(1)疫后恢复弹性最大的各服务业细分板块,如餐饮、酒店、免税、旅游等,建议布局龙头公司;(2)电商仍然是更高效率的零售业态,随着疫后经济的复苏,电商产业链的恢复有望领先;(3)刚性消费、用户心智强的品牌有望穿越周期,也具备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3.1餐饮:疫后同店销售有望快速回升,盈利弹性大
参考2020年以来的疫情波动对餐饮行业的影响,我们认为随着上海新增病例拐点的出现,社会面清零指日可待,整体餐饮将进入到新的恢复周期。
3.2酒店:头部集团经营修复能力显著,逆势扩张加速连锁化
酒店集团抗风险优势凸显,经营修复能力显著。疫情期间出行限制对酒店经营的影响显著,20年Q1全国星级酒店和各酒店集团RevPAR同比大幅下降50%以上。头部酒店集团依托较强的资金、品牌和渠道实力,在疫情危机中展现了强大的抗风险能力,主要体现在疫后的经营业绩修复能力上。
逆势扩张加速连锁化。20年以来新冠疫情对酒店行业冲击明显,收入大幅下降。在经营压力下,部分单体酒店寻求加盟提升经营质量,也有部分单体酒店关停倒闭,为酒店集团的扩张留出更多市场空间。据携程网统计,2020年酒店关店数15万,其中98%为单体酒店。
各酒店集团抓住机遇,加快拓店步伐。截至2021年末,锦江、华住、首旅共有门店10613、7830、5914家,全年净增门店1207、1041、1021家。单体酒店出清,叠加酒店集团门店扩张,中国酒店业连锁化率加速提升。根据盈蝶咨询,中国酒店连锁化率从2020年初的26%大幅提升5pct至21年初的31%。
短期来看,酒店行业在疫后有望展现出强劲的恢复能力,经济型酒店升级和中高端酒店扩张带来的业绩弹性有望集中体现。中长期来看,未来五年行业增长空间主要来自连锁化率提升,发达国家的连锁化率可达60%以上,中国酒店品牌化空间广阔。龙头酒店集团品牌、渠道、管理优势显著。
3.3免税:疫情反复拖累业绩,龙头长期成长稳健
一季度以来,受局部地区疫情反复的影响,国内出行再次受限。据海口海关统计,2022年Q1离岛免税购物人数同比下降1.6%,尽管1-2月(含元旦、春节)离岛免税业绩表现超预期,但3月以来疫情反复导致门店关停、客流下降,拖累了离岛免税消费。从中长期来看,自2020年6月离岛免税新政颁发以来,客单价和渗透率双双增长,其中2022年Q1客单价为8372元,距10万元免税额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未来随着政策红利进一步释放,客单价和渗透率的提升将支撑离岛免税市场持续扩容。
3.5电商:与经济周期同步,仍是效率更高的零售业态
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网上商品和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14.1%至13.1万亿元,测算4Q21单季度增速约为4.9%(前三季度累计增速18.5%);2021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2.0%至10.8万亿元,测算4Q21单季增速约5.3%。
疫情扰动对电商物流履约和消费力造成压力,1Q22网上商品和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6.6%至3.0万亿元,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8.8%至2.5万亿元,但表现优于整体社零增速(1Q22增速3.3%,实际同比1.3%)。
3.6美妆/珠宝:寻找能穿越周期的强心智品牌
消费品不可避免地受疫情影响,一方面来自需求端的疲软,另一方面来自物流配送方面受封控限制,但过去两年的经验来看,具备强用户心智的品牌仍然保持高速增长,体现了极强的韧性。无论是护肤、彩妆还是婚恋钻戒需求,我们认为都具备刚需属性,疫情期间的需求更多是延后而非消失,且竞争阶段已从营销、渠道等方面逐步转向产品和品牌。
四、家电:3月疫情打断缓慢复苏,期待疫后零售改善
本次国内局部疫情,对家电行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零售端。根据奥维云网数据,2022年1~2月主要白电、厨电品类基本处在缓慢复苏阶段,但3月以来部分地区实施全域封控、物流停运,家电单月零售增速同环比均出现下滑。考虑家电大部分品类刚需属性较强,3月疫情短暂影响过后需求将得到重新释放。近期各地促消费政策陆续落地、地产政策有望边际放松,也利好家电零售改善。此外龙头持续进行终端提价,业绩有望逐步修复。
4.1白电:促销费政策陆续落地,终端提价龙头盈利修复中
线上优于线下,空调3月同比下滑。分渠道看,线上表现依然优于线下。分品类看,年初空调表现最好,但3月受疫情影响下滑幅度也最大。洗衣机整体表现平淡,3月环比略有下滑。值得一提的是冰箱/冰柜,疫情下物资保鲜空间成了“硬通货”,部分地区甚至出现冰箱/冷柜抢购潮,零售表现好于预期,疫后刚需属性提升或拉动添置、换新需求。
展望后续,促消费政策陆续落地利好零售改善。近期各地陆续出台绿色家电促消费政策,主要通过发放消费券、按销售价比例补贴的方式促进家电消费。从产品类别来看,补贴范围主要集中在白电、厨电等耐用型家电。补贴力度各地有所不同,换算后基本在10%左右。
以北京为参照,前两轮节能减排促消费政策拉动销售额近420亿元。2015~2018年、2019~2022年初、2022年4月至今,北京共推出3轮节能减排促消费政策。据官方数据,北京前两轮政策期内共拉动销售额近420亿元。第三轮促消费政策目前计划半年内发放优惠券超3亿元,根据补贴力度换算对应销售额30亿元左右。近期疫情反复对政策落地效果有一定扰动,疫后其拉动作用或将逐步凸显。
龙头持续提价,盈利有望逐步修复。2020年下半年以来,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龙头普遍采取提价手段转嫁成本压力。根据奥维云网数据,本轮提价周期已持续一年以上,未来通过产品结构升级、套系化销售等方式,均价仍有持续上行空间。短期受疫情影响,“量”方面增长乏力,因而均价提升对“额”的拉动作用并未完全显现。但后续伴随消费需求释放以及大宗价格回落,龙头收入有望恢复良好增长、盈利有望逐步修复。
高基数、需求阶段性透支、竞争加剧背景下,小家电表现相对较弱。分渠道来看,本次疫情对线上消费影响更大,3月线上销额增速环比下滑幅度要明显大于线下渠道,判断主要是由于物流停运,而小家电销售主要依赖线上渠道。分品类看,厨房小家电表现依然疲软,清洁电器亦出现小幅下滑。但也有品类如空气炸锅,自年底至今已连续4月实现翻倍以上增长,说明厨房小家电市场需求仍然存在,只是在阶段性透支后需要寻找更加细分的机会。在物流逐步恢复后,小家电消费或有改善。
智能投影景气度较高。目前智能投影渗透率尚低,龙头通过持续推新、技术升级有望保持快速增长。且近期北京推出的促消费政策中,相较上轮新增了投影仪品类,预计也将起到一定拉动作用。
4.3厨电:地产政策有望边际放松,集成灶景气度较好
地产拖累传统厨电,集成灶景气度仍然较好。本次疫情以来,地产方面或影响竣工,3月数据持续走弱;生产方面部分江浙企业出货节奏也受到影响。从奥维零售数据来看,油烟机、燃气灶等品类前期尚有韧性,但3月出现同比下滑。集成灶增速环比放缓,但整体景气度依然较好。
行业短期承压,但近期地产政策放松预期强,后续有望带动厨电板块。
五、汽车行业:道路曲折,前途光明
5.1本轮疫情发酵前,汽车行业22年景气回升问题不大
疫情前我们认为22年汽车景气问题不大,21年12月5日发布了《汽车行业2022年投资策略:汽车景气有望持续回升,智能化与混动化是行业关键词》,22年乘用车批发销量中性预测增长10%-15%;重卡行业22年恢复性增长,销量同比增速前低后高;轻卡行业22年恢复性增长,或迎来3-5年的规范化红利期,逻辑如下:
1.乘用车行业:考虑销量基数较低+工资增速逐步修复,预计22年乘用车批发销量同比+5%-15%
从季度增速来看,由于缺芯导致的基数效应,22年季度同比增速或低开高走。
2.卡车行业:22年恢复性增长,下半年销量或同比大幅正增长
公路货运周转量长期正增长是支撑卡车需求长期向上的宏观逻辑。根据国家统计局,公路货运周转量已经20多年正增长,其中16-20年增长幅度为30.2%,叠加治超带来的单车运力平均下降20%,公路货运车辆保有量需求增长幅度为77.1%。我国公路货运需求类似必选消费品,具备极强韧性并会随着经济总量上升长期正增长,带动卡车需求长期增长,从目前来看保有量的增长比较稳健,基本供需平衡。从短期来看,22年1-2月公路货运周转量累计同比增速为7.3%,依然保持正增长。
关于22年的重卡销量,市场普遍预期在100-110万辆,我们在21年底预计22年1季度以后,国六切换给行业带来的库存负面影响基本消化,22年卡车行业(中重卡与轻卡)或有恢复性增长,上、下半年销量增速大概率前低后高,下半年大幅正增长。
21年是蓝牌轻卡治超准入新政过渡年,对21年轻卡销量具有积极影响,对长期的销量因为单车运力减半或使得销量翻倍,在更新节点到达之前,轻卡销量将保持稳定,我们预计22年轻卡市场出现恢复性增长。
5.2疫情冲击,商用车影响大于乘用车
乘用车和商用车行业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乘用车行业从消费端来看,疫情对居民收入负面影响,疫情期间消费购车也受到负面影响;从供给端来看,疫情防控政策导致工厂停产,物流受限导致零部件供应不足,生产人工等成本或上升。
商用车行业相对乘用车行业受到的冲击更大,与商用车的使用场景有关。疫情下的物流交通管制导致重卡(长途物流)和轻卡(中短途城区物流)物流运输区域(里程)受限;各地疫情防控政策导致司机长途运输极易被隔离,即使运费价格暴涨经营风险大幅增加、购车意愿下降;从库存和生产周期来看,疫情导致重卡国五库存的去化速度延缓,原本预计今年4月底国五库存完全去化或将推迟到今年6月。
根据交强险数据,22年1-2月乘用车终端销量主要是受到供给约束,1-2月终端销量332.5万辆,同比-5.9%,供给略小于需求,库存甚至小幅下降,考虑到芯片供给受限、疫情综合影响以及部分车企出口节奏等因素,22年1-2月乘用车终端销量其实表现不错。受疫情导致的运输周期延长影响,22年3月乘用车终端销量143.4万辆,同比-15.2%,供给约束的特征仍然在,但需求端受疫情的负面影响4月以后可能才会更加明显。
根据交强险数据,轻微卡1-2月累计终端销量30.8万辆,同比+2.6%。考虑到去年轻微卡销量透支和消化国五库存去化的影响已经接近尾声,22年1-2月轻微卡终端销量表明需求回落已经接近尾声,或已经开始复苏。但受疫情扰动,22年3月轻微卡终端销量18.2万辆,同比-46.2%,环比1-2月终端销量均值+18.3%,大幅弱于正常季节性(73.5%)。
根据交强险数据,受疫情扰动,重卡行业3月终端销量5.5万辆,环比1-2月均值+69.1%,低于正常季节性(107.9%),如果不是生产周期较长导致的数据滞后,估计环比数据或更弱。
5.3复产复工压力测试,积极调整应对疫情冲击
上述措施将针对性很强,降低了疫情对社会物流的负面影响,也解决了商用车应用场景的冲击,若严格实施,公路货运周转量的拐点可能很快就能看到。
企业积极调整生产,加快复产复工速度。4月中旬,中国一汽红旗蔚山工厂总装三线实现单班复产,截至4月17日,一汽在长春的5大主机厂全部复工。4月14日,上汽集团发布《关于下发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复工复产疫情防控工作至指南的通知》,各生产企业根据排摸情况于4月18日开始启动复工复产的压力测试。
若疫情短期内得到控制,我们认为暂不需要下修全年销量预期;若疫情短期内无法得到控制,则需要视情况下修全年销量预期。若疫情短期内得到控制,企业产能具有较大的弹性,能通过双班、三班制等手段扩大产能、赶工抢回之前的生产损失,不需要调整此前我们对汽车行业22年的预期;若疫情反复,则需要视复工情况下调预期。
另外,成本端22年原本就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疫情反复会推高成本。
5.4按照行业底部给予低估值的公司具有更好的安全边际和投资的性价比
疫情冲击下,选股逻辑有三条思路:1.乐观假设下,疫情很快解决,负面影响不大,类似于疫情没发生,那么选股主要考虑当下的价格和疫情前景气趋势。从安全边际和投资的性价比的角度出发,优先考虑按照行业底部给予低估值的公司;2.中性预期下,疫情仍有反复,景气趋势短期内难以恢复到21年底之前,选股可能需要更多的风险补偿。3.若简单将年初以来股价的下跌归因于疫情所致,则可以考虑短期内超跌的股票。我们认为前两条思路更符合实际情况。
从确定性的角度,按照底部盈利给予低估值的公司具有更好的安全边际和投资的性价比。从汽车股08年以来的三轮戴维斯双击来看,行业估值水平处于高位时的股价波动更大。2009-2010年、2012-2014年的两次行情中,汽车行业业绩表现良好的个股大多呈现戴维斯双击行情,而在2015-2017年的行情中,出现戴维斯双击的个股多为低估值蓝筹股,我们认为这三波行情的不同表现主要是因为估值的位置和市场风险偏好程度的不同。
从08年以来的历史复盘来看,汽车股走势与景气度存在着较强的同步性,比如09-10年、12年Q3-15年Q2、15年Q4-17年,景气上行期往往会有普遍或结构性的戴维斯双击,但考虑到目前汽车股价隐含的预期不低,22年盈利大幅超过历史景气高点概率也不太大,按照底部盈利给予低估值的公司性价比或更高。截至2022年4月19日,按当前市值/历史业绩高点计算的A股汽车上市公司PE的算数平均数、中位数与加权平均数分别为29.5、22.1与17.6倍,以历史最高业绩作为参考,目前汽车股价蕴含的估值并不低(截至2021年12月8日,上述PE分别为38.8、28.4与24.6倍)。
六、纺服:时尚运动龙头及羽绒服龙头有望率先复苏跑赢市场
我国运动鞋服行业持续高景气度。自2011年库存危机以来,我国运动鞋服行业维持高景气度。同时2020年我国运动鞋服行业面对疫情仍能保持韧性,全年零售额仅同比减少2.39%,小于我国整体鞋服行业9.32%的同比降幅。2021年我国运动鞋服行业零售额达3,718亿元,2015-2021年CAGR达14.28%,增速远高于我国整体鞋服行业2015-2019年CAGR5.08%,且2014-2021年间我国运动鞋服行业与整体鞋服行业之间的增速差距逐年加大。
我国运动鞋服行业具备广阔的增长空间,预计未来5年CAGR达10%。
运动鞋服行业更重专业性,龙头份额高、竞争格局稳固。我国运动鞋服行业CR5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021年达71.0%。纵观海外,运动鞋服也是所有鞋服子行业中竞争格局最稳固且龙头份额最高的行业或行业之一。
借鉴2020年疫情后经验,主要时尚运动龙头及羽绒服龙头率先复苏。2020Q1,相较于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社零降幅,主要时尚运动龙头收入或流水降幅均较小,表现出业绩韧性。
从资本市场表现来看,2020Q2开始主要时尚运动龙头及羽绒服龙头开始持续跑赢大盘。2020年第二季度至年底(截至2020年12月31日),在港股方面,运动鞋服品牌零售行业、纺织服装申万港股板块、恒指累计涨幅分别为100.32%、75.07%及15.37%,运动鞋服品牌零售行业整体跑赢港股大盘。在A股方面,2020年第二季度至年底,wind全A指数、纺织服装申万指数累计涨跌幅分别为34.77%、-3.59%。
疫情控制反复,全球经济下行超预期,俄乌地缘风险超预期发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