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一、引言
总体看来,零售企业商业模式是在企业特定的战略环境下,通过整合企业现有资源,以实现顾客价值及满足企业自身价值实现的过程。
构成要素可能会因其所属行业、类型等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因此,针对零售企业尤其是基于实体和网络零售协同经营下的零售企业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其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将具有理论和实际价值。
二、研究方法和企业选择
本文选取苏宁电器为研究的目标企业。原因有二:第一,作为中国商业的领先者、最大的商业零售企业,除了容易获取其大量资料外,苏宁的商业模式也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对其它企业的发展具有示范效应。第二,自2004年7月,苏宁云商(苏宁电器(002024))在深交所上市,苏宁打造出国内第一的电子商务网购平台――苏宁易购,开创了实体和网络零售共同发展的新模式。此后,苏宁入选了《福布斯》亚洲企业50强、成为全球2000大企业中国零售业第一,品牌价值高达815.68亿元,这些成功都源于其独有的商业模式。本文主要分析苏宁电器发展自2009年起至2013年之间的资料,该期间正是苏宁电器进行科技转型,拓展线上业务的阶段。
三、苏宁电器商业模式构成要素分析
(一)开放性译码
表1苏宁资料概念一览表
编号概念概念性质标签资料语句
A1战略变革企业战略的变革与革新C2R14跻身世界级的企业是苏宁未来十年发展的战略目标,为实现这一战略,苏宁从连锁发展、营销变革、管理转型等方面制定了新的奋斗目标。
A2成功转型企业长期经营方向、运营模式、资源配置等方面整体性的转变R2R5R8R14
A3企业洞察力企业对市场变化等现象的前瞻力、透视力
A4企业领先企业通过多种手段保持
行业领先水平R3R8R11R14R15随着第四季度二十周年庆典促销力度的加大,销售和品牌形象将会进一步提升
A5成长速度企业规模、发展速度R4市场的爆发加强了……网购的成长速度和实体店比较起来是成倍的增速
A6规模效应生产要素比例增加时,产出增加价值大于投入增加价值的情况R5网购的成长速度和实体店比较起来是成倍的增速
A7企业重塑企业重新塑造包括企业形象、
品牌效益等活动R6提升苏宁服务消费者的能力,为其2012年双渠道、双品牌作战,领跑中国零售市场的战略目标提供强有力的后台支持
A8逐步扩张企业逐步拓宽其业务范围、
市场渠道等活动R7R15R16R23苏宁易购的推出,为苏宁提供了去电器化发展、多元化经营的先行载体
A9企业形象人们通过对企业各种标志而建立起来的对企业的总体印象R7是一个通过互联物联技术,依托高效的全品类供应链、……覆盖全国的物流网和服务网,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服务的综合生活平台
A10企业定位企业通过其产品、品牌,塑造其在消费者心中独特的个性、
文化形象R8建立面向商品供应商、内容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物流供应商的在线开放、智能协同的生态体系
A11企业文化企业经营指导思想:企业形象R9有效增强了苏宁服务能力,赢得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可。
A12品牌优势客户品牌忠诚度R10苏宁易购具有苏宁品牌优势、上千亿元的采购规模优势……
AA13店面扩张门店连锁经营的扩散C11苏宁电器针对20周年庆典期间启动大规模促销活动并加快连锁发展速度,一方面……另一方面…………
AA14经营方针企业根据实际情况为其实现
经营目标而提出的指导方针C12公司正通过……在经营管理效率,毛利率提升上也具有很强的后劲。
AA15产品类型产品种类C4C5进一步全面渗透网上销售的用品、图书等品类的综合销售上……快速延伸至应用软件、游戏点卡、机票、充值等增值业务
AA16市场渠道拓展向消费者销售的流通渠道C14新的经营范围和线上线下的渠道融合,是苏宁“有区别”的生存保障。
…………………………
(二)主轴译码
主轴译码阶段是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将概念化的资料进行进一步的整理。主要目的是剔除不能与其他概念聚拢成范畴的概念,调整出现频次较少的范畴,延伸范畴的性质与层面,使范畴严谨化。重新阅读与范畴有关的资料,保证其客观、严密。例如:原因句定义为C1:“电子商务企业的终极目的还是要盈利,苏宁易购2011年开始的发展是要建立在自身有合理的盈利空间的基础上的。”结果句R1“我们将逐步切割实体门店与易购的销售。”经过开放性译码阶段,将C1概念化为盈利模式、价值实现类别,R1则为分工明确、经营方针类别。连接二者的是“要…,为此…”。初看是为达到C1这一目的,采取了R1这一策略,而实质的商业模式结构中应为采取R1导致C1,为更清晰明了阐述二者在企业商业模式中的因果关系,就要重置其因果顺序,这就是主轴译码的意义,即重置为:R1导致C1,提取的范畴分别为:组织管理和价值实现。
(三)选择性译码
根据第一二阶段的处理,再次分析资料,借助发展好的若干个主要范畴间的“故事线”将发掘的核心范畴联系起来,找出有关实体零售与网络零售有关的主要范畴和次要范畴,用以铺陈整个关于苏宁的资料集。与此同时,构建出因果关系脉络,并将苏宁资料集重新审读应用,检验所构建的脉络图与“故事线”:
苏宁电器在发现网络零售的新趋势后,提出了“未来10年,苏宁将实施虚实结合的战略”。在这一宏观战略的指导下,苏宁拉开了重塑商业模式的序幕。2011年苏宁制定了“以‘科技苏宁、智慧苏宁’为主线,开始一系列创新”这样的计划。由此,苏宁易购隆重上市,苏宁电器线上销售渠道被开通。
当然,伴随着易购出现,一系列问题和矛盾也展露出来,除了易购分割实体店的营业额、顾客源外,由于网站设置的不健全还出现了品牌效应下滑、用户需求处理的不及时等问题,这也给实体门店的运营带来了负面影响。为解决这一难题,苏宁不仅拓宽了市场渠道,更在“为顾客服务”的基础上进行了业态创新,包括:增加产品类型和范围,重新定义苏宁的客户群体,提供更高效的网络服务,打造一流的仓储和物流配备系统等内容,以便为消费者提供更快捷高效的服务。另外,为缓和争夺客户源的矛盾,苏宁还特意推出超级店expo,使消费者在实体店享受购物、体验服务的同时也能享受其线上购物的低廉价格,这是在电商企业热捧BtoC过程中一次具有意义的尝试,意味着线上线下的零售业务开始趋于协同并进。
苏宁电器在逐步完善本企业的商业模式结构,在不断地探索、发展、改进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苏宁特色的商业模式要素组合。
四、苏宁实体与网络零售协同商业
模式要素组合结构模型
通过分析,本文将苏宁电器这一阶段的商业模式要素进行归类,得出:
1.企业资源整合层
产品类型、资源整合能力、店面扩张、组织能力、业态创新、网络零售、物流配送、运营系统、柔性管理、市场渠道拓展、售后管理、共享资源、仓储、平台运营、数据运维、电子商务人才孵化。
2.顾客价值实现层
客户调查、细分市场、客户沟通、市场反应、供应网络、联系动态、定制服务、用户体验。
3.企业价值实现层
企业文化、企业定位、战略变革、品牌优势、经营方针、创新经营组织、业务拓展、营销策略、成本优势、促销方式、营业额、需求增加、价格优势、价值创造。
根据以上层次细分得到苏宁电器商业模式要素组合图(如图1)和实体与网络零售协同路径图(如图2)。
图1是苏宁电器商业模式运营总括图:苏宁的一切活动以企业战略为起点,通过对企业文化的深度解读和准确的定位制定出适时、适度的战略,为企业指明方向。在此基础上,苏宁分别按业务流程、时段、部门制定了经营方针、营销策略和组织管理的形态,以保证后续工作有章可循,与此同时,企业的文化理
图1苏宁电器商业模式要素组合图
图2苏宁电器实体与网络零售协同演进商业模式要素构成图
念也渗透在价值实现模块中,加固了战略在企业商业模式中的地位。此部分定义了构建商业模式的目的和价值实现方向,是整套商业模式体系的中枢神经。
经营方针、营销策略的实施需要体现在产品和收入模式上来,而中枢系统指令的传达需要各部门资源的整合。供应网络、战略资产本就是苏宁作为电商企业的强项。在强大的物流仓储等设施的支持下,苏宁又推出独特的体验平台,极大地拉动了顾客价值,促使企业核心能力逐步从强大的硬件系统转向柔性的服务能力上来;二者相互配合,一方面达到了节源开流、成本领先的效果,另一方面提高了服务的质量与效率,促使产品收入模式不断改善。产品收入模式的改善带来了营业额的提升,组织因资产的丰厚可以开展更多的业务范围,尝试更多的变革。而在此过程中,线上线下业务由于争抢市场份额出现冲突,协同发展就是要解决二者间的冲突,依托不断创新实现发展,而后实现组织转型,企业文化重塑,更深层次改变企业整套商业模式系统,形成商业模式创新的良性循环,此时模式创新带来了巨大的竞争优势,为企业形成独有的核心能力奠定了基础[12]。
图1还不能清晰地体现出实体和网络零售的业务整合。为了进一步细化说明实体和网络零售协同演进的动态演进,在图1的基础上,更深层挖掘出实体与网络的协同路径图(图2)。
实体与网络零售业务协同发展的基础是二者在战略上的一致,因此战略一致是该路径图的起点。苏宁电器拥有全国最大的仓储系统,最便捷的供应网络,网络零售在保有其独特优势的同时,与实体店共享企业资源,共享网络系统,大大节省了成本,并获得了消费者的信赖。图2上半部分反映实体店的连锁经营,下半部分则为网络运营平台,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实体店的特点体现在其规模效应,顾客购买服务体验上,连锁、方便、安全、保障是其相对于网络零售的优势;网络零售主题鲜明,为顾客提供便捷服务,不仅体现在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更体现于价格优势、顾客评价对比分析,成本优势成为吸引顾客的最大特色。虽然存在差距,但实体与网络零售的产品收入模式基本一致,产品定价、收入份额基本一致,单价差距浮动在100~500元之间。二者相互竞争、相互拉动,使企业为适应新变化提供新的服务,如培育电子商务人员,网站维护和管理等,最终促使协同发展[13]。
由于实体与零售的竞争中易出现争抢营业额、顾客的冲突,就需要不断的创新,不断的转型以缓解矛盾,苏宁推出expo超级店就是协同实体与网络零售的创新,在多样的矛盾中寻求创新寻求出路,激发了潜在营业利润,苏宁获得了更多的顾客信赖,从而实现了企业的良性发展,为实体与网络零售的商业模式组合构建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
五、结论
第一,企业商业模式、流程的创新归根结底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只有处理好实体和网络零售的共用资源和差别资源才能完善商业模式的要素组合。从图1、图2中可以看出,实体与网络的协同发展是商业模式创新的结果,而在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冲突也需要通过创新解决。零售企业商业模式要素组合是由企业资源能力、顾客价值创造、价值实现三大部分组成,其中,企业资源能力层包括资源整合能力、组织能力、业态创新、物流仓储、运营系统、售后管理、资源共享、平台运营、数据运维等。价值实现层包括战略变革、企业文化、战略变革、品牌优势等。而客户调查沟通、市场反应、联系动态、定制服务、用户体验则属于顾客价值实现层。零售企业的创新是商业模式的创新,需要每一层面要素组合的创新。
第二,实体零售与网络零售的协同发展实质上是整个零售企业商业模式各要素的协同变迁,在这一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主次关系、联系方式、节点与节点、路径与路径的选择都会对整个机体产生重大的影响作用。当实体零售与网络零售实现共享企业战略资源,将能提高企业效率,强化竞争优势,而二者并存也可能导致顾客价值导向紊乱,内部非良性竞争等问题。因此,无论企业是在起步阶段还是发展阶段,协同的过程是不断提高各要素的连接与耦合,实现不断改进、不断创新、实现系统良性循环的过程。
参考文献:
JohnsonMW,etal.Reinventingyourbusinessmodel[J].HarvardBusinessReview,2008(9):5159.
DruckerPF.Thetheoryofthebusiness[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4(5):95104.
Dubosson-TorbayM,OsterwalderA,PigneurY.E-businessmodeldesign,classificationandmeasurements[J].ThunderbirdInternationalBusinessReview,2002,44(1):523.
McGrathRG,MacMillan.TheEntrepreneurialMindset.StrategiesforContinuouslyCreatingOpportunityinanAgeofUncertainty[M].Cambridge: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2000.
高金余,陈翔.互联网环境下的企业商业模式概念和定位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8(2):152154.
王晓明,谭杨,李仕明,等.基于“要素结构功能”的企业商业模式研究[J].管理学报,2010,7(7):976981.
OsterwalderA.Thebusinessmodelontology―Apropositioninadesignscienceapproach[R].Switzerland:UniversitédeLausanne,2004.
李艳华.零售企业自有品牌竞争力评价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712.
StraussAL.QualitativeAnalysisforSocialScientists[M].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7.
StraussA,CorbinJ,著.徐宗国,译.质性研究概论[M].北京:巨流图书公司,1997.
吴蔚诗,王婧妮.苏宁国美死磕京东:从线下吃到线上[J].市场风云,2012:7274.
刘勇.品牌延伸的决策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7478.
Ming-HoneTsai,Yu-DeLin,Yea-HueySu.AgroundedthetheorystudyonthebusinessmodelstructureofGOOGLE[J].InternationalJournalofElectronicBusinessManagement,2011,9(3):231242.
AStudyontheElementsofBusinessModelBasedon
CoordinationofPhysical&InternetRetail
WANGGuoshun,CHENYiran
(SchoolofBusiness,BeijingTechnologyandBusinessUniversity,Beijing100048,China)
Abstract:TheEvolutionofPhysical&InternetRetailCoordinationisaninevitabletrendofretailenterprisesdevelopment,astheInternethasbecomeaninseparablepartofcommercialactivities.Inordertoadapttothetendency,moreandmoreretailenterprisearetransformingtheirbusinessmodelbymeansofoptimizingelementscombination.However,therearemanyproblemsarisinginthisprocess.ThispaperattemptstoimplementGroundedTheorytoanalyzeSuNing,thetypicalPhysical&InternetRetail,onthebasisofthedataintheperiodoftransformation.Thereby,thepapersummarizestheinfluencefactorsofbusinessmodelpatternsandcoordinationeffecttotheenterprise.Additionally,itprovidesnewideasforotherretailaboutinnovationintheprocessofCoordinationevolution.Inthisway,thearticleprovidesafoundationuponwhichotherresearchersmayfurtherdevelopnoveltheoreticalconcepts,aswellasasetofguidelinesforenhancingretailenterprise’scompetitiveness.
KeyWords:Retailer;Internetretail;Businessmodel;GroundedTheory;Su-ning
收稿日期:20130610;修回日期:20131124
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
商业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商业模式;结构体系;价值创造
一、商业模式的内涵及定义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商业模式内涵及定义众说纷纭,但其所阐述内容的关键信息都表达了同样一个观点:商业模式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核心逻辑。这一核心逻辑以顾客价值主张作为起点,以价值创造作为过程,以财务数据作为运行结果。
二、商业模式结构体系的发展历程
"商业模式应该包含哪些要素?""各要素之间关系如何?"这些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者们的研究重点。其主要原因是,如果不能有效地搭建商业模式结构体系,就无法对现有企业或者预创立企业的商业模式进行描述、分析、评价以及改进和创新。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其对商业模式结构体系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简单罗列阶段
Donath(1999):产品创新、顾客关系、基础设施管理、财务;
Chesbroug(2000):顾客理解、市场战术、公司管理、内部网络化能力、外部网络化能力;
Petrovic等(2001):价值模式、资源模式、生产模式、顾客关系模式、收入模式、资产模式、市场模式;
Betz(2002):资源、销售、利润、资产。
(二)细节描述阶段
在细节描述阶段,研究者通过对商业模式应当涉及的因素进行细节描述,使企业在了解商业模式应当包括哪些要素的同时,还要明白这些要素的详细含义和在考虑这些因素时应当注意的问题。与简单罗列阶段相比,这一阶段的研究更加深入,也更能指导企业实践。此阶段代表性学者的研究成果如下:
Hamel(2000):核心战略、战略资源、价值网、顾客界面;
Applegate(2001):概念、能力、价值;
Sthler(2002):价值主张、产品/服务、价值体系、收入模式;
Gartner(2003):市场提供物、能力、核心技术投资、概要。
(三)搭建结构体系阶段
在搭建结构体系阶段,也就是当前阶段,研究者在研究商业模式构成体系的时候,不仅指出商业模式应当包括哪些构成要素,而且还要研究这些构成要素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在这一阶段,商业模式研究已经超越了简单、孤立的描述,试图打开企业这只"黑匣子",通过考察企业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之间的关系,来研究商业模式不同要素与企业绩效之间,以及商业模式不同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此阶段代表性学者的研究成果如下:
Dubosson等(2001):产品、顾客关系、伙伴基础与网络、财务;
Amit等(2001):交易内容、交易结构、交易治理;
Osterwalder(2005):价值主张、目标顾客、分销渠道、顾客关系、价值结构、核心能力、伙伴网络、成本结构、收入模式;
原磊(2007):价值主张、价值网络、价值维护、价值实现;
Johnson等(2008):客户价值主张、利润公式、核心资源、关键过程;
郑称德等(2011):动因层、目标层、情景层、基础层、行动层、结果层。
三、商业模式结构体系重塑
(一)起点
1.客户细分:商业模式起点源于价值发现,即通过客户细分来定位目标市场,以此为基础定义顾客价值主张。
2.价值主张:顾客价值主张是指企业为特定细分客户群体创造价值的系列产品和服务,产品和服务的内涵及外延可以概括为:新颖、性能、定制化、"把事情做好"、设计、品牌/身份地位、价格、成本削减、风险抑制、可达性、便利性/可用性等。
(二)过程
商业模式过程体现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创造"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为顾客创造价值;二是为企业自身创造价值。在这一过程中,核心资源是支撑,关键活动是实现路径。
1.核心资源
核心资源是保证企业商业模式有效运行所必须的重要因素,具体而言包括实体资产、知识资产、人力及金融货币资产等。
2.关键活动
关键活动是保证商业模式可行而必须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像研发、生产、销售、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等活动。特定的关键活动通常围绕特定的人力、物力、财务等多种核心资源之间的调度而展开,其效率和效果则由企业对资源的掌控和利用能力决定。
(三)结果
商业模式运行结果通过企业财务数据体现。财务数据不仅包含了企业各种资源和活动的成本及其构成,而且还涵盖了收入流的组成、利润率水平等重要的经营指标。因此,财务模块对于整个商业模式结构体现而言,是一种数字体现和验证,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示企业的经营状况。
四、小结
企业如果希望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来重新获得市场竞争优势,那么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商业模式,哪些要素构成了商业模式,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等关键问题。因此,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只有转变观念,从传统的技术/产品/服务为中心的观点转变到更加全面系统的以商业模式为中心的观点,才能突出重围,找到一片新的蓝海。
[1]A.Osterwalder,Y.Pigneur.商业模式新生代[M].王帅,毛心宇,严威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罗珉.商业模式的理论框架述评[J].当代经济管理,2009,11.
[3]原磊.商业模式体系重构[J].中国工业经济,2007,6.
关键词:在线旅游;上市公司;商业模式;创新
互联网、旅游信息技术和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正改变着旅游者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旅游企业也在不断地寻求新的运营模式和商业模式以适应市场环境和消费者行为的变化,传统旅游服务逐渐向在线旅游服务转变,一批以互联网为平台的在线旅游企业正崛起和壮大。蓬勃发展的在线旅游市场,使得在线旅行服务规模不断扩大,新兴商业模式不断涌现。然而,整个在线旅游市场竞争愈演愈烈,旅游产品的同质化现象越来越明显,旅游产品的价格战弥漫着整个在线旅游企业,利润空间不断缩小,积极探索创新在线旅游企业商业模式成为目前各在线旅游企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本文以携程网、去哪儿网、艺龙、途牛四家上市的在线旅游企业作为分析对象,选取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进行比较分析,整合目前在线旅游市场中已经出现的商业模式,根据目前在线旅游市场的环境进行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的探索,力图给发展中的在线旅游企业带来启发,更好地为旅游消费者服务。
二、在线旅游企业商业模式类型
目前在线旅游企业越来越多,就整个在线旅游市场而言,虽然有些领域有被大型在线旅游企业垄断的迹象,但细分化发展态势逐渐明显。目前市场上的在线旅游企业大致可以划分为四类:(1)在线旅游交易服务商,代表企业有携程、艺龙、途牛、驴妈妈等;(2)垂直搜索引擎类在线旅游服务平台,代表企业有去哪儿、酷讯等;(3)社区点评攻略类在线旅游服务平台,代表企业有到到网、蚂蜂窝、穷游网等;(4)“B2B+B2C”类在线旅游服务商,代表企业有同程网、欣欣旅游网、汇通天下等。随着旅游者需求不断多样化,大型在线旅游企业不断整合旅游供应链,为旅游者提供全方面的旅游服务,而小型在线旅游企业为了避免激烈的竞争领域,不断探索细分化市场,各个在线旅游企业的商业模式随着市场环境和用户需求的改变而不断地进行创新发展。
(一)携程网商业模式
(二)去哪儿网商业模式
(三)艺龙旅行网商业模式
(四)途牛旅游网商业模式
三、在线旅游企业商业模式构成要素对比分析
(一)商业模式构成要素分析
(二)在线旅游上市公司商业模式评价
当然,在线旅游上市公司商业模式也存在缺点,比如在线旅游企业近年来成本居高,尚未盈利;竞争同质化,产品同质化程度比较高,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
四、在线旅游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研究
对消费者需求的无限挖掘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基础,一切都要以“用户为中心”。
(一)重构在线旅游服务产业链
(二)拓宽合作渠道,增强竞争力
随着在线旅游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在线旅游企业也在不断地寻求合作伙伴,并加强融资能力,延展在线旅游服务范围。携程、去哪儿等在线旅游企业不断开拓合作伙伴,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携程的业务合作设计方方面面,“携程系”雏形初见,其中包括铁友网、一嗨租车、易到用车、易游网、永安旅游、途风网、驴评网、蝉游记、古镇网、松果网、途家、如家、汉庭、七天、中软豪泰、订餐小秘书等,足迹遍及租车、境内外旅游、酒店住宿、餐饮等领域。携程还涉足邮轮经营,投资本土邮轮公司天海邮轮;携程联手国际酒店集团进一步开拓海外酒店市场等。去哪儿等在线旅游企业纷纷布局出境游市场,去哪儿斥资1500万美元投资了东南亚最大的移动打车应用公司GrabTaxi;推出了全新的海外子品牌qua,并上线同域名英文网站,推出针对英文用户的国际机票预订服务等。增加合作伙伴,扩大自己经营体系,也就相当于在竞争中为自己增添了砝码,有更多的资源和资金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三)进军细分旅游市场,挖掘新机遇
在大型在线旅游企业占据大半个市场的情况下,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小型和新兴的在线旅游企业如何获取市场份额,赢得用户的信赖?他们需要突破已有的商业模式,摆脱大型在线旅游企业的垄断局面,进军细分市场,挖掘新的商业模式,对主营产品、盈利模式等进行创新,才能赢得用户的青睐。目前在线旅游企业进入细分市场的情况可以分为以下三种:(1)进入暂未开发的领域,该领域还没有被挖掘,暂无竞争者;(2)在已经出现的领域内进一步深层次地细入,垂直方向发展,满足消费者深层次个性化、定制化需求;(3)综合型OTA积极拓展产业链、特色型OTA专注于专项度假领域,在细分市场领域精耕细作,青旅遨游网、众信旅游网等传统旅行社线上扩张。蚂蜂窝目前的商业模式为“撮合交易”,即精准对接客户和旅行产品。该网站建立旅行社交网络(SNS),用户通过交互生成海量的内容(UGC),这些内容通过其自主研发的攻略引擎技术进行大数据挖掘,形成多元化、结构化的出游、住宿攻略等。通过大数据挖掘,蚂蜂窝的多重旅游信息能够在PC端和移动端之间“穿梭”,并形成良性循环,如此网站就能依据用户偏好对接个性化的旅行产品服务。
(四)提升信息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在互联网时代下,技术对在线旅游市场来说至关重要,没有互联网、没有信息化,就没有在线旅游的存在。在大数据时代下,数据的获取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利用所获得的大数据为用户服务。
五、结语
本文梳理了目前在线旅游行业已有的商业模式,并对这几种商业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借鉴已有商业模式的优缺点,提出在线旅游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即通过重构在线旅游服务产业链、拓展合作渠道、进军细分旅游市场、提升自身信息管理水平等方式,创新商业模式。通过改变现有的商业模式来区分与竞争对手的模式,从而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
[1]张红燕.在线旅游产业链重构下的中小型商竞争战略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4.
[2]李璐涵.在线旅游服务商业模式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
[3]赵亮,盛红.中国在线旅游行业商业模式比较研究[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
[4]侯建娜,李仙德.在线旅游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展望[J].世界地理研究,2011,(1).
互联网时代的腾飞推动着世界经济进入全球化状态,缩短了产品的生命周期,同时也为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铺开了宽广的道路。电子商务整合了商务活动中的信息流、资金流与商务流,协调并减少了物流成本。在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的巨大挑战是如何具备敏锐的意识,在极速变化的市场中调整自身的商业模式,赢得竞争优势并获取长期利润。下面本文将以阿里巴巴集团的商业模式及其生态系统为分析重点,研究在互联网时代浪潮中,阿里发展的演变过程将给我们何种启示。
1“互联网+”时代下的电子商务发展
近几年,中国电子商务的交易规模增速较快,年增长速度平均为GDP(7%~9%)的2~3倍。通过分析近两年的数据得出:2014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整体交易规模达到13万亿元,同比增长213%,其中网络购物所占份额是23%,交易规模为28万亿元,同比增长487%,在社会零售总额中的渗透率首次突破10%;据数据统计,在2015年我国网络零售达到销售额165万亿元,社会零售总额渗透率上升至116%,网购用户人数已超4亿人。数据显示,电商经济已进入了新常态时期,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交易额超过美国,网络购物也成了推动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动力源泉。
中国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存在必然原因,是“互联网+”时代下物流、技术、消费习惯和环境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效果。
消费者购买习惯更加成熟,网购环境有所改善。新经济形态下,为具备品牌优势和专业技能的垂直类电商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伴随着互联网企业的迅猛发展,中国的电商企业如阿里巴巴、京东、当当等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在带来思维方式的变革和全新社会生活方式的同时,整合了传统零售业为其打开全球市场,给传统行业注入了全新的活力。这多方面的变革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包括一些根深蒂固的传统企业也开始将注意力投向这个庞大虚拟交易王国中潜在的市场份额,渐渐采取“互联网+”行动,有的则直接创新转型进军电子商务市场。
在经济转型和鼓励创新的“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模式借国家政策的春风,结合自身的冒险精神和先进性伴随经济政策和时代的发展,必然会进一步爆发无限的潜力。
2阿里巴巴的商业模式演变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过:当今企业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互联网时代的高速发展伴随着B2B业务的没落,以C2C模式发展的淘宝备受假货争议,而本以信誉著称的B2C天猫商城在“猫狗大战中”也是危机四伏。可以上种种仿佛并未动摇阿里在电子商务行业中的领军地位,阿里能够披荆斩棘一路业绩飙升,其成功最核心的一点原因在于它不断创新、顺应时代而打造的商业模式。
1999年年初,阿里巴巴集团创立,采用B2B模式为客户提供网站设计和推广业务;1999―2000年阿里巴巴从软银、高盛和美国富达投资等机构融资近2500万美元用以开创未来7大事业群傍身的阿里帝国;2002年,阿里采用“会员费+增值服务费”的赢利方式实现了首次赢利;2003年5月,淘宝以C2C模式成功上线并伴随支付宝、聚划算的“免费模式”诞生,免费模式即不向卖家、买家收取交易佣金和商品展示费;2007年1月,以互联网为平台的商务管理软件公司阿里软件成立;2008年年初,阿里为平复淘宝假货浪潮创建B2C模式的淘宝商城,但收效甚微;2009年9月,阿里云计算成立;2010年3月,阿里中国交易市场创建网上批发交易平台,以1688com作为新域名,并完成战略升级,促使传统商业模式电子化将需要线下完成的流程挪到线上极大提高了中小批发的交易效率;2011年6月,淘宝商城正式更名为“天猫”,打通B2C模式认知;2012年7月,阿里巴巴集团宣布将现有子公司的业务升级为阿里国际业务、阿里小企业业务、淘宝网、天猫、一淘、聚划算和阿里云七个事业群;2013年1月,阿里重组25个事业部。
阿里巴巴集团自建立初始至今,从B2B模式、C2C模式再到B2C模式一路尝试,根据中国经济现状和对国内消费者的深刻认识,而不是照搬欧美等发达国家企业的商业模式,大胆采用“免费模式”面向中国市场,使得淘宝网能够彻底击垮eBay中国。
这里,我们将阿里巴巴的商业模式演变划分为三个层次。
1创业期:平台商业规则与网络规模效应
在创业初始期,阿里巴巴平台通过给用户传递阿里旺旺、第三方支付、网商和信用互评概念,创造了平台商业规则,满足了客户的网购需求、用户安全需求和商家网络创业低成本的需求,激发了网络规模效应,平台的成长需要大量用户的支撑提供前进力,连接双边市场。平台的盈利模式是收取一边的平台使用费用,因此“边”的规模越大盈利可能性越大,如果此时将工作重心放到网络质量搭建上会使平台规模增长速度缓慢,竞争优势下降。
2成长期:平台质量效应和网络数据价值
在平台成长期,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创造平台在数据方面的价值,满足了客户上升的品质需求和商家精准营销的需求,优化了平台网络环境质量,在第一阶段达到平台扩大的目的后,要将中心转移到提升平台质量上,因为不合格用户的加入会使平台原有用户的平台使用意愿和用户体验下降,平台通过搭建用户过滤系统将部分可能给平台带来负面影响的用户屏蔽在外,使平台的整体质量得以提升,虽然这样做会使平台失去一部分潜在用户,但平台整体质量的提升更能吸引高端用户的加入,也促使平台的客户黏性和忠诚度加强,激发更大的网络效应。
3成熟期:平台增值效应和网络生态环境价值
处于成熟期的平台通过创新的开放式体系,聚集了众多专业服务商和分析人员,为商家提供更加精准化和个性化的服务以增强客户黏性,创造平台网络生态价值,使网络服务增值更快,随之平台质量效应和网络质量效应的创建,平台遇到成长瓶颈,平台的服务已无法满足商家和客户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此时平台以开放式的创新模式吸引用户和更多细分市场份额。
3阿里巴巴的商业模式创新
1盈利模式
2平台商业模式盲点
阿里巴巴采用的是相对传统的网购模式,这个模式最大的问题就是平台利益与商户利益间的冲突。我们假设,一个四口之家,父母才华出众受人敬仰生活富足,而他们的孩子没有受到熏陶,资质平庸无法创造价值使自己经济富足,那么父母的家庭教育模式是有问题的。这反映在阿里巴巴对网上商城的经营上,线下的采购模式第一的是地产商,第二是零售商或批发商,与顾客进行交易是商户个体负责的,与地产商无关。这种把从商业地产到零售商的模式自线下搬到线上,就是阿里目前的模式,这种模式以规模为筹码,线上商业规模要比线下任何一家地产还要大很多。
3建立商业生态圈
马云表示,阿里巴巴运营的不是一个公司而是一个生态系统,这就是阿里成功的秘密。
阿里巴巴商业生态系统
通过资料的分析,我们绘制出阿里巴巴的商业生态系统图示。最初以B2B网页设计服务和淘宝起家的阿里巴巴,渐渐建立起大数据的土壤并由此延伸开发出聚划算、天猫等多重业务线,形成了零售批发商和买卖双方的合作及交易关系,参与者众多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向外一层延伸,由阿里云、菜鸟物流、阿里小贷和支付宝等构建的支撑体系形成了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的良性循环;外三层是来自阿里巴巴近年来收购和投资的众多企业,比如虾米网、搜狗、易图通、新浪微博等,这些形成了电商市场、电商平台和良好的商业生态系统的大环境,使阿里巴巴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市场想象空间。马云将要采取何种商业模式和战略机制来调节市场和达到商业生态系统的平衡,以获得更加巨大的商业发展空间,是下一个阿里里程碑将要寻求的答案。
4阿里巴巴重构价值网络
1价值网络重构
再从阿里巴巴的价值支撑层分析,阿里云、支付宝、阿里小贷和菜鸟物流等自身组织相互作用促成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三流连通,完成了与阿里核心能力流的平衡,促进阿里价值实现层的顺利运营,使这个双边平台更具吸引力。
1商业模式构成要素分析
从商业模式构成要素角度分析得到的阿里巴巴集团的运营效果是很可观的。商业模式创新可以从以上十点构成要素分别优化创新,并不单纯只是对已有意识和事物冥思苦想,而可以从系统的方向创造出未知新奇事物,利用产品、服务和核心能力等方面创新甚至可以改变和影响市场发展。
5结论
市场大环境中,中小企业在世界经济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G20中,超过一半GDP都是中小企业创造的,并在创造就业、创新方面贡献卓著。但中小企业同样面临几个挑战:进入全球市场的挑战,机制平台,基础设施。而建立eWTP可以帮助年轻人和妇女创办中小企业,进入全球市场。
关键词:双重商业模式,价值链,战略情境,联想集团
1.问题的提出
当前,许多大公司不断受到“战略创新者”(strategyinnovators)的挑战。这些挑战者以全新的商业模式作为武器,将大公司逼到了一个两难的境地——引入新的商业模式,或许可以获得潜在的增长机会,而代价却是新旧两种商业模式之间的冲突[1];另一方面,企业无论是做消费市场,还是商用市场,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都会试图在两类市场同时出击,收获最大利益。然而,事实上要把两块市场同时做得很成功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两类市场的运行规则并不一致,这就导致了它们对企业的产品设计、生产、销售乃至文化都有不同的要求[2]。无论是为了抵御对手而在原有商业模式的基础上引入第二种新的商业模式,还是为了扩大市场而采用面对两种市场的商业模式,这些企业都面临着双重商业模式(DualBusinessModel)下的战略定位问题。事实上,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双重商业模式或者说多重商业模式,对于好多企业来说不是有或者无的问题,而是程度的问题。所以说,“双重商业模式是否必然会导致冲突?”,“企业如何能够在两种商业模式下游刃有余?”这些都是现实而
且紧迫的问题。
2.研究思路与命题提出
本文的思路根据下面所提出的四个命题的逻辑顺序展开。
首先本文使用两个极端案例:大陆航空公司(ContinentalAirline)和新加坡航空公司(SingaporeAirline)。同样处于竞争激烈的航空业,也同样采用了双重商业模式,但是结果却截然不同,由此本文提出命题1。
命题1:双重商业模式并不必然导致冲突
然后,本文对现有文献中关于双重商业模式的处理策略进行了一个分析,发现多数文献争论的焦点是双重商业模式是应该分还是合,但是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分还是合而是哪些部分应该分哪些部分应该合,由此本文提出命题2。
命题2:双重商业模式处理策略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分与合本文根据价值链的9中活动,来对双重商业模式的战略重新进行划分,取代了高度整合的单一分与合的战略选择,由此本文提出命题3。
命题3:基于价值链拆分的双重商业模式战略选择是可行的
基于价值链的拆分只是其中的一种拆分方式。该种方式适用于拥有较完整的价值链的企业,对于那些集中于价值链某个环节的企业来说,该种战略选择的分析框架就并不合适了。所以可以根据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来进行另一种拆分,由此本文提出命题4。
命题4:分与合的策略的拆分方式可以基于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
3.双重商业模式战略选择的前提
双重商业模式战略选择的前提是两种商业模式有共存的可能性。如果这两种商业模式放在一起无论如何都是要冲突的话,那么无论提供什么战略选择都是无效的。
同样是航空公司,同样采取高端和低端这两种商业模式,结果却截然不同,这至少可以
说明双重商业模式在现实中的并不总是意味着冲突和失败的。。为了从更大的范围上来证明双重商业模式的可行性,本文进行了一个文献梳理,整理出30个国内外①采取双重商业模式的公司(见表1)。表1中最后9个加底纹的公司是失败的案例。从文献的整理来看,有21个公司是双重商业模式成功的案例,至少说明失败的根源并非是双重商业模式。事实上,尽管Porter认为大多数公司对于双重商业模式的尝试会导致失败,但他也提出想通过行业内拓展寻求增长的企业可以依靠相互独立的业务单元来控制双模式战略上的风险,这些独立的业务单元都有自己的品牌和相应的活动[3]。这是下文分析的前提。因为如果双重商业模式总是意味着失败的话,任何的战略选择都是徒劳。
表1双重商业模式的案例梳理
公司名称双重商业模式所属行业新加坡航空(SingaporeAirline)点对点型低端航运模式(pointtopoint)并设立Silkair
关键词:商业银行;商业模式;财务绩效;格兰杰因果检验
济结构的转型、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利率市场化及金融监管日趋规范和严格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使传统商业银行对自身业务架构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我国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不再是简单的发现新的消费群体,挖掘新的市场需求以及找到更好的盈利方式等简单的某一环节的改良,而是通过对业务结构进行重构从而重塑银行的竞争优势。不同于之前的战略或流程方面的创新,商业模式实质上是不同于以往的新的创新形式,是银行经营逻辑的系统性再造。彼得德鲁克就曾经说:“当今企业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唐纳德米切尔和卡罗尔科尔斯则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更能使公司产生差异化竞争,从而创造战略性竞争优势”。商业银行的商业模式问题,已经引起学者们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是商业银行面对复杂经济形势下为寻求新的发展机遇下要选择的必要途径。因此对商业银行的商业模式进行研究无论是从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还是提高银行的运营效率等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以营利为目的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是为了提升财务绩效,商业模式也不例外。学者们一般都认为商业模式对提升企业财务绩效有重要作用,对于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
二是将商业模式分类,分别研究不同类型商业模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Peter、Weill(2005)通过区别企业交易权利、转变程度和核心资产,总结出16种商业模式构型,对商业模式和财务绩效进行实证分析;Afuah(2004)将商业模式要素与企业盈利性要素一一对应,并提出一个战略框架,实际上是在商业模式与企业绩效之间建立对应关系;Casadesus-Masanell等(2010)通过企业自身资源禀赋的不同将商业模式分类,并对商业模式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进行研究;王翔、李东、张晓玲(2010)从盈利能力、成长性、运营效率和市场价值四方面,通过ANVOA方差分析法分析研究商业模式对企业绩效的作用。
也有学者使用结构方程对商业模式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展开研究。张晓玲、李东、赵毅(2012)运用二阶验证性因素分析(CFA)研究商业模式构成要素间的匹配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商业模式构成要素的高度匹配性是提高企业绩效的关键因素;程愚、孙建国、宋文文、岑希(2012)将通过结构方程探究营运差异化与营运确定化在商业模式影响企业绩效过程中的作用,认为企业从经营方法人手提高企业竞争力是有效的。
二、研究设计
为了研究银行财务绩效与商业模式之间的因果关系,本文首先基于交易视角对商业银行商业模式模型进行构建,在此基础上选取、设计合理的商业模式评价指标;其次通过因子分析法对商业模式进行综合评价,并将该综合评价指标值作为商业模式衡量标准;通过面板单位根检验判断商业模式与商业银行财务绩效截面序列的平稳性,并在两截面序列单整阶数相同的情况下,通过面板协整检验考察它们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最后,通过建立面板格兰杰因果检验模型,对商业银行财务绩效与商业模式之间长、短期格兰杰因果关系进行实证检验。
三、商业银行商业模式综合评价研究
(一)商业模式构成
(二)商业银行商业模式综合评价指标选取
由于提取的各项指标存在正向指标、负向指标之分,在用因子分析做综合评价时,正向指标值越大,商业模式综合评价得分越高,负向指标值越大,商业模式综合评价得分越低。由于在实证分析中需通过商业模式综合评价得分来对商业银行商业模式进行评价,所以需对各原始指标进行同向化处理使其具有正向化的性质。由于选取的评价指标数量级以及量纲不统一,为避免因为量纲差异化带来的综合评价不准确性,本文对各项评价指标进行了无量纲标准化处理。
四、实证研究
(二)商业银行商业模式综合评价
根据表2结果,表明有4个满足条件的的特征值(特征值大于1),并且前4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已经达到82.241%,说明前4个因子已经可以解释10个原始指标的大部分信息。其中前4个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43.549%、15.046%、13.596%、10.050%,@4个公因子可以集中反映出原始指标82.241%的信息。因此,通过前4个公因子可以对商业银行商业模式综合评价结果做出比较好的解释,其结果具有较强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为了使公因子有更为清晰的经济学含义,本文使用最大方差旋转法对因子载荷矩阵实施旋转,通过旋转前后的对比,各因子之间的方差贡献率发生一定的变化。前4个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分别调整为41.758%、14.583%、13.409%、12.490%,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出现了趋同的趋势,但前4个公因子还是可以解释整体变量82.241%的指标特征,说明了10个原始指标可以转化为4个综合性指标。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及公因子见表3。
为了对商业银行商业模式进行综合评价,本文根据提取出来的4个公因子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建立综合评价模型,最后以各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进行加权求和,从而计算出2014年我国16家商业银行商业模式综合评价得分。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见表4。
将各个公因子得分带入上述综合评价公式中即可最终计算出2014年16家商业银行商业模式的综合评价得分。运用同样方法对2007-2013年的商业银行商业模式进行评价,从而得到2007-2014年我国16家商业银行商业模式评价值的面板数据。
(三)商业银行财务绩效
在国内外的研究中,学者们采用不同的指标来表示财务绩效。国外学者一般选取托宾Q值来反映财务绩效。托宾Q值是公司的市场价值与公司资产的重置价值的比率,由于中国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和价值往往存在很大偏差,且中国上市公司资产的重置价值也难以估计,所以托宾Q值并不能真实反映财务绩效。国内学者一般采用总资产收益率(ROA)、净资产收益率(ROE)等指标来衡量财务绩效。本文借鉴国内学者(刘东辉、2004;刘坤、2006)的观点,认为ROE这一指标综合性强,适合我国国情,因此本文采用净资产收益率来衡量商业银行财务绩效(BankFinancialPerformance)。其计算公式为:
净资产收益率一净利润/平均股东权益
(四)商业银行商业模式与财务绩效因果关系研究
1.面板单位根检验
面板单位根检验的作用是为了保证各截面数据序列的平稳性,同时确定各截面数据序列的单整阶数。如果数据序列存在单位根过程则说明不平稳,直接进行回归分析会存在伪回归问题。为了避免伪回归问题,确保估计结果的有效性,本文首先对商业模式综合评价得分(BM)和商业银行财务绩效(BFP)进行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同质单位根检验,其检验假设面板数据中各截面数据具有相同的单位根过程,即参数pi=P(产1,2,3…N),主要包括LLC检验,Breitung检验以及Hadri检验等;另一种为异质性单位根检验,异质性单位根检验允许面板数据中的各截面数据具有不同的单位根过程,即允许参数p跨截面变化,其主要包括IPS检验、Fisher-ADF检验以及Fisher-PP检验。
本文采用包含同质单位根检验的LLC检验和包含异质单位根检验的Fisher-ADF检验和Fisher-PP检验对商业模式综合得分(BM)和银行绩效(BFP)进行单位根检验。这三种面板数据单位根的检验的原假设均为截面数据序列存在单位根过程。借助Eviews8.0软件,本文对商业模式(BM)和商业银行财务绩效(BFP)进行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在单位根检验的最终结果中,商业银行商业模式综合评价(BM)数据序列均能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原假设,而商业银行绩效(BFP)数据序列均能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原假设。由此商业银行商业模式(BM)与商业银行财务绩效(BFP)序列均不存在单位根过程,且单整阶数相同,均为I(0)过程的平稳序列。
2.面板协整检验
Engle-Granger协整检验认为:如果变量Y与X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则变量回归方程中所得到的残差序列应该也是平稳的;当变量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则残差序列不是平稳序列。Pedroni和Kao将Engle-Granger的协整检验方法扩展到面板数据,并且在面板数据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中,Luciano(2003)运用MonteCarlo模拟对协整检验的几种方法进行比较,发现当T较小时Kao检验比Pedroni检验有更高的准确度,而这两种检验都比LM、LR检验效果更好。因此本文主要采用Pedroni检验法和Kao检验法对我国商业银行2007-2014年商业模式综合评价得分(BM)和银行财务绩效(BFP)两者的面板数据进行协整检验,结果见表6。
由表6可知,除Grouprho-statistic和PanelV-Statistic检验,其余6种检验方法都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即商业模式与银行财务绩效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说明两者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这说明他们之间至少存在单项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但目前为止仍无法确定因果关系的方向,需进一步进行下面的格兰杰因果检验。
3.面板格兰杰因果检验
格兰杰因果检验用于检验一个变量过去的变化趋势是否对解释另一个变量目前的变化趋势有帮助。本文对商业模式(BM)与商业银行财务绩效(BFP)之间的格兰杰因果检验运用Engle和Granger(1987)提出的EG两步法,通过面板回归及面板误差修正模型两步来解决这一问题。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步:建立长期关系模型。鉴于本文研究对象是我国的商业银行同属于一个行业,因此本文建立如下的面板固定效应模型。此外,由于横截面个体数大于时序数量,借助Eviews8.0软件,采用截面加权估计法进行估计。
在以上模型中,i=1,2,…,16,代表本文所选取的1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t=1,2,…,8,代表20072014年之间的有效年度,n为滞后阶数。模型(3)和(4)中的ECM是误差修正项,它们分别是第一步中模型(1)和(2)回归所估计出来的残差。对于模型(3),如果显著不为0,则说明商业模式是商业银行财务绩效的长期Granger原因。同理,对于模型(4),业银行绩效是商业模式的短期Granger原因。借助Eviews8.0,根据误差修正模型的经典假设,设定滞后阶数为2。检验结果见表7。
根据上表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模型(3)的误差修正项ECM的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且不为零,说明商业模式在长期是银行财务绩效提升的格兰杰原因。同时ABM的系数都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原假设,且显著不为零,说明商业模式在短期也是引起银行财务绩效提升的格兰杰原因;从模型(4)的实证结果来看,ABM的系数不显著,ABM的系数在5%的水平下显著,误差修正项ECM的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呈现显著性逐渐增强的趋势。说明商业银行绩效在很短的时期内不会引起商业模式变化的格兰杰原因,在较长的短期及长期,商业银行财务绩效的变化是引起商业模式重构的格兰杰原因。暗示,当商业银行财务绩效变化时,在较长的短期和长期也会引起商业模式变化。
《商业模式新生代》一开始,就连问了三个问题:
1.你是否踌躇满志、雄心勃勃――是或者不是?
2.你是否经常思考该如何构建新业务并创造价值,或是思考如何改善、变革你的组织――是或者不是?
3.你是否在尝试着发现创新的方法来取代陈旧过时的经营方式――是或者不是?
所有这些问题,如果你的答案是确定无疑的“是”,那么欢迎你加入阅读这本书的队伍中来。你手中拿着的是一本指导手册,是一本专注于讨论商业模式构建的著作。
在我看来,“商业模式”这东西是面向实战的,是冲着绩效去的,多说概念无益,多讲理念无用。这就好比在浙江,你问一位私营企业老板,什么是商业模式,他会说,啥,我不懂。但你若问,你靠什么赚钱?他指不定会滔滔不绝。然而,换作是问某商学院教授,他的回答则刚好相反。说到这里,读者应该懂的,对于一本宣传得煞有介事、让你很容易热血沸腾的《商业模式新生代》,我们务必保持一定的理性、谨慎,在阅读时,要不时地问自己,它务实吗?有用吗?足够新颖吗?
客观地讲,这本书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它的开本,宽大于长,使得它更像是一本工作手册或产品说明,而非传统意义上的书。随便翻开几页,除了色彩鲜艳、字体跳跃外,最大特色就是视觉化的呈现。对此,书本用了“画布(canvas)”这个称谓,其实它可以理解为直观的、生动的、形象的“文字+图片”描述。假如你还是不理解,可以试着想象,把PPT报告彩印后接着装订成册。
个人以为,《商业模式新生代》最具价值和最有看点的内容就是这块。如果要追问究竟什么是“新生代”,那么,以九个构造块组合而成的“商业模式”便是一种创见。每个构成要素,各有侧重,但覆盖了商业的客户、产品/服务、基础设施和财务生存能力四大方面。
【关键词】“互联网+”;传统商业模式;重构;发展
一、前言
二、商业模式的含义
中西方学者对商业模式的含义进行了不同的解读,采用了多种方式和模型,如:描述、展示、陈述、架构以及概念性工具或者模型、结构性模板等。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商业模式得到等广泛的传播与应用,其含义也发展到更广阔的层面,从信息管理领域拓展到企业管理领域。但是,对于商业模式并没有具体的定义。Amit和Zott将商业模式界定为一种可以跨越核心企业便捷并相互依赖而发展的运营活动体系。Chesbrough的看法略有不同,商业模式是一系列流程,目的是将技术价值转化为顾客价值。
三、“互联网+”对商业模式的影响
信息技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对传统的商业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互联网的出现使世界各地联系更加密切,避免了传统模式受时空的限制,使信息能够更有效的传播,对企业、顾客、供应商三者的关系进行了新的定格。
其一,“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商业模式和产业分工,形成了跨界协作,对不同区域的文化以及意识形态进行融合,形成新的模式,将过去并不能联系到一起的各种元素进行结合,进而提高了一定的价值。
其二,“互联网+”使商业模式产生一定的随机性和变化性,企业只有通过不断地更新和变革,来适应不断变化的“互联网+”时代。同时,淘汰了传统的分销渠道,如今的O2O模式形成了全新的价值创造模式,省去了传统的渠道和中间环节,节约了相应的成本。网络具有一定的特点和优势,简化了传统的生产和销售方式,实现了低成本高收益,降低了制造产品额难度,加强了各方面的沟通,为合作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四、“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
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社群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价值创造模式,而跨界协作则作为一种新兴的资源调节模式,而平台则起着一定的中间作用,连接社群和跨界协作,三种要素共同保证商业模式的变革和发展。
1.社群
社群可以存在于具体的领域,也可以存在于一定的虚拟空间,是由一定具有共同价值观的社会单位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在互联网中,社群之间处于互相交叉的网状中,主要目的是满足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的定义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市场已从原来的厂商与消费者的互动和价值交换转换为厂商与社群消费者合作网络成员间进行交流和增值的地方。
2.跨界
所谓跨界是指跨越一定的行业和领域进行相应的合作。通过这种合作方式,可以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满足不同行业和文化的需求而形成新的事物。互联网本身为其提供了无边界创造价值的可能,保证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促进了商业模式的发展。
3.平台
平台作为商业模式的核心部分,为商业和合作提供了一定的场所和环境。其一,平台可以是供需双方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保证信息的传递和接收,降低各用户收集信息所需的成本,实现双方的价值转换进行价值创造。其二,平台的存在为创造制度提供了一定的依据,能够更好的对商业进行管理,避免出现功利主义行为,保证消费者和供应商共同的利益。
五、“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创新发展的建议
1.挖掘市场用户需求,把握社群顾客
要想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就必须挖掘行业内其他企业所忽视的市场,对社群客户的需求进行调查,根据第一竞争者优势,快速进入市场,抢占先机。
2.以跨界的方式获取关联利润
跨界可以提高企业的效益,利用虚拟整合,跨过传统的产业边界,进而有可能使原本具有合作关系的两个不同行业转变成竞争关系。企业应把握r机,合理的利用技术跨界以及利用已有社群实现跨界,充分发挥互联网时代的优势。
3.创造新兴的消费需求
企业正通过社群划分的不同,尝试对现有的消费者需求进行改变,进而转变原有的消费习惯。由于消费习惯的改变,消费量也在不断增加,企业若想处于领先的发展地位,就必须掌握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情况,走在价值链的前端。
六、结语
[1]周[.浅议互联网思维对传统商业管理的冲击.《江苏商论》.2015.
[2]肖叶飞.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的商业模式与战略转型.《新闻战线》.2016.
【关键词】资源整合;资产管理;商业模式创新
2012年伊始,中国证监会明确表示,将以各种方式大力支持证券公司探索创新。无疑,证券公司创新业务的内涵将在今年得到进一步丰富,证券公司创新的途径与转型的方向也将进一步明确。作为证券公司四大主业之一的资产管理部门,虽然是国内理财市场中最早起步的市场参与者,但因长期受困于相对狭窄的投资范围、绝对强势的银行渠道以及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目前不得不面对远远落后于公募基金的严峻局面。根据Wind资讯显示,2011年末证券公司资产管理的规模仅为一千多亿,而公募基金规模早已超过2万亿,为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规模的近20倍。鉴于现阶段资本市场制度背景与竞争环境,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如何健康快速地发展壮大是业内诸位管理者亟需思考与规划的。由此,笔者尝试从金融资源整合的角度探索我国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的模式创新,提出可行方案以供业内参考。
一、我国金融集团的资源整合现状
二、基于资源整合的商业模式理论解析
1.商业模式创新
“商业模式”(BusinessModel)最早提出于20世纪50年代,但是直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经济的蓬勃发展,这一概念才流行开来。相对于国外实业界的创新实践,目前国内实业界对商业模式的理解尚处于引进与尝试阶段。例如,埃森哲咨询公司的研究者王波、彭亚力(2002)认为商业模式有两种理解:一是经营性商业模式,即企业的运营机制;二是战略性商业模式,即一个企业在动态的环境中怎样改变自身以达到持续盈利的目的,是对运营机制的扩展与利用。而商业模式创新是指企业价值创造提供基本逻辑的变化,即把新的商业模式引入社会的生产体系,并为客户和自身创造价值。通俗地说,商业模式创新就是指企业以新的有效方式赚钱。新引入的商业模式,既可能在构成要素方面不同于已有商业模式,也可能在要素间关系或者动力机制方面不同于已有商业模式。
2.基于资源整合的券商资管商业模式
在目前国内的金融市场结构中,虽然证券公司与商业银行分业经营,但是如上表1所示,我国许多大型商业银行已建立起银行控股公司或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的混业经营雏形,而个别实业集团也初步搭建了金融控股平台。如工农中建交五家国有商业银行通过成立证券、保险、信托等控股子公司,内设投资银行部、金融市场部等与资本市场关联密切的业务部门,涉足证券、保险、信托等领域,试探性地开展混业经营;而平安、中信和光大集团通过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以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领域的控股公司为平台,实现大规模、跨领域的综合化经营。
相较于大型商业银行的类混业经营模式,众多的城市商业银行在金融业务开展中却是孤军奋战的,亟需进行同业资源整合。一般而言,业务整合按整合对象的界限,可以分为内部整合和外部整合。外部整合是指企业对企业的业务、或对产业上下游的关联业务、优势资源之间进行的调整合并过程,以达到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加强对产业控制力的目的。据此,证券公司的资管业务对商业银行的资管业务、或对资产管理产业上下游的关联业务、优势资源之间进行整合,以达到扩展资管规模,加强对产业控制力的目的。
三、基于资源整合的商业模式实战案例
(1)案例背景
券商A公开发行了一款增强型债券理财产品B,该产品的托管银行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C。而城市商业银行D一方面不具备券商理财产品的托管业务资格,另外一方面又希望借助券商A的资产管理业务实力拓展自身的理财能力。在此背景下,城市商业银行D向券商A提出:希望借助增强型债券理财产品B的平台,为其设计并打理一款固定收益型理财产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能够保证全部客户的本金安全,二是满足部分风险承受能力高的客户,其收益随着市场行情进行浮动。
(2)解决方案
券商A为城市商业银行D量身定制理财产品E,通过产品E再投资于增强型债券理财产品B,由此达到双方共赢的效果。此款产品E的设计要点为根据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结构分类,分为优先级和次级两种类型,优先级部分对客户的投资经验没有要求,次级部分仅适合有投资经验的投资者认购。由此可以估算不同情形下,优先客户与次级客户的投资收益率。
(3)模式点评
在传统的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销售模式中,券商资管与城市商业银行之间属于两条平行线的关系,并无交集可言。而在基于资源整合的商业模式中,券商资管与城市商业银行之间的关系改变为合作关系,券商利用自身强势的资产管理业务能力整合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业务平台。在此过程中,券商可以有效扩充自身的资产管理规模,获得管理收益;而城市商业银行则可以迅速提高自身的理财产品收益,既可拓展潜在理财客户与存款客户的范围,又可从中学习券商资管的先进经验。
参考文献
[1]庄毓敏.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