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国内酒店江湖再次发生变化,酒店集团第一梯队大洗牌。
显然,过去的扩张抓手,已经成为现在的不确定因素。
不过,深挖其财报数据,不难发现轻管理有“拖后腿”之嫌。
有业内人士告诉《酒管财经》,酒店客房入住率的合理范围是60%—80%之间,而越低端的酒店所对应的入住率红线越高,低于60%酒店会面临经营困难。
此外,从净开店数据来看,轻管理目前也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
此外,在储备门店中,轻管理门店占比依然超过50%,为其后续的快速增长提供支撑。
显然,轻管理模式已经成为其拓店的主力军,但其中云系列和华驿品牌占比过高,这类门店,关店率较高。
计算得知2023年其轻管理酒店净增194家,而2023年其轻管理酒店新开744家。
不难算出,其2023年轻管理酒店关店数量在550家,占新开轻管理酒店数量73.9%,数量过半。
对其轻管理模式,一些业内人士持有不同看法,认为本质就是贴牌,没有统一标准,很难保证质量和忠诚度。
此外,其轻管理模式也被加盟商诟病,看似“轻”加盟,加盟费却并不便宜。
曾有加盟商披露华驿系列加盟收费标准,其中特许品牌使用费、特许服务支持费、品牌推广费、CRS已经占据全年流水的13%,每年还有固定的财务费、系统使用费等。
作为其规模扩张主力军的轻管理,如今看上去却有种“小马拉大车”的感觉。
据其财报显示,2024年首旅如家计划开店1200-1400家。
在其2023年第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曾有投资者提出质疑:目前,三年已过,但“三年万店”目标并未实现,接下来公司如何保障净开店上不断增长,是否考虑过通过收购兼并的方式实现万店的目标?
纵向对比来看,从其整体品牌矩阵发展来看,中高端酒店的新开店数量、储备店数量,都未排在其他类型酒店前面;
RevPAR、均价及同比涨幅,中高端酒店整体虽高于其他类型酒店,但在入住率方面却不如经济型酒店。
不难看出,相较于第一梯队来说,首旅酒店的中高端转型相对慢人一步。
当华住、锦江开启新一轮出海布局时,首旅酒店却未见有新动作。
华住于2019年收购的德意志酒店集团(DH)近期更名为华住国际,助力母公司华住集团推动海外业务的发展,在国际化战略布局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在2024年经营计划中,2015年收购卢浮集团的锦江酒店也提出,今年将建立全球品牌管理体系,优化品牌矩阵。
而首旅酒店目前在海外仅有白俄罗斯的北京饭店(建国品牌管理)和蒙古的乌兰巴托可汗宫凯宾斯基酒店(凯燕管理)两家委托管理酒店,此外再无新动作。
虽然首旅酒店有“掉队”趋势,但是还在第一梯队的牌桌上,而且手中拿着数量不小的筹码,急切寻求“新牌”来翻盘。
截至2023年底,首旅酒店账上还有11.84亿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
11.84亿的现金储备,意味着首旅酒店还有调整空间,其也在虚心向后起之秀学习。
之前在《“颠覆者”亚朵,冲刺酒店第一梯队丨年报季》一文中也讲到过,今年亚朵酒店推出的床上用品获得不错的效益。
前不久,首旅酒店集团也变更了董事职位,李云接棒白凡,或许也传递着自我革新的信号。
当下的国内酒店市场竞争愈发白热化,弯道超车和怠慢掉队很可能同步发生。
哪怕过去获得热捧的头部品牌,也不能一直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否则将坐吃山空被消费者抛弃。
精准洞察消费者的住宿需求,更深度满足他们的需求,才是酒店品牌长久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