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疫情背景下酒店业重新崛起的契机。
19世纪50年代,亨利·伯登在亚马逊河畔建造了一台500马力的工业水车,为其铁制品工厂输送动力,用于生产马蹄铁和道钉。当时的很多工厂也在做着类似的事情,不仅生产最终产品,也自行生产动力。后来随着电的发明和普及,逐步出现公共电网,工厂再也不必自行构建各种动力系统,而是以定期付费的方式租用公共电网作为动力源。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很多企业劳师动众自行搭建IT系统,支撑各项经营管理活动,而到了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不再自建IT系统,而是租用云系统。
以上两个小例子揭示了商业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规律,即从独占到共享、从各自为政到分工协同。随着管理和科技进步,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大家各自做着自己最擅长的事情,资源共享,相互协同,实现社会总体效率最高。
酒店业亦是如此,酒店管理公司从一开始的事无巨细,到只做最擅长的部分,剩下的则从市场上以更低成本、更快速度获得。社会化分工越细,酒店管理公司自己做(独占)的工作越来越少,外包的部分越来越多。而独占的部分,往往就是其核心竞争力。这样的安排,理论上来说,社会资源最节约,企业投入回报最合算。
01
第一次社会化分工:
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02
第二次社会化分工:
品牌方和管理方的分离
这时候,品牌方和管理方不再是同一家公司,而是两家不同的公司。这种分离,有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品牌特许经营模式的出现源于以下两方面因素:一方面,业主方在和酒店管理公司合作若干年后,从小白熬成了专家,认为自己也能管,希望降低合作成本,但同时仍然希望借助酒店管理公司成熟的品牌引流;另一方面,随着连锁化进程的推进,酒店管理公司感觉运营太重、人力紧缺、影响集团发展速度,于是放弃一部分酒店的运营,以腾出更多精力做品牌,加快规模扩张。
第二种表现形式,是第三方管理。也就是说,酒店的日常管理,不是业主方、也不是品牌方在做,而是外包给了专门做酒店运营的一类公司。这类公司,就叫做第三方管理公司。他们没有自己的酒店品牌以及会员计划,专门和业主方以及品牌方合作,做酒店的运营,例如美国的Interstate等等,其商业模式类似于富士康为苹果代工生产手机。
第三方管理公司,可以和不止一家酒店品牌合作。例如美国的Interstate集团,就和包括万豪、希尔顿在内的数十家酒店品牌合作。这也是他们为什么不能拥有自己的品牌和会员,这样才能保证独立性,让所有合作品牌放心。
第三方管理模式具有以下优势:首先,酒店业主更换频繁,每个业主品牌偏好不同,所以,翻牌情况非常多见,第三方管理可通过换品牌但不换管理的方式,保证酒店经营的连续性;其次,第三方管理可以帮助业主方制衡品牌方;其三,第三方管理另辟蹊径,将酒店管理公司之间的竞争关系变成了合作关系,有效规避了与希尔顿、万豪等庞然大物的直接竞争,找到了自己的市场立足点;最后,第三方管理通过跨品牌集中化运营管理,大大提高了运营效率。
第三种表现形式,是软品牌。软品牌是通过放宽品牌标准要求,从而可以快速做大规模的一种路径。例如,传统硬品牌(如Sheraton、Indigo等等)的品牌标准可能有2000项,而软品牌可能只有20项甚至几项要求。因为要求少,所以门槛低,更容易快速形成规模。
最早的软品牌,是各种酒店联盟。例如世界小型奢华酒店联盟(SmallLuxuryHotelsoftheworld,缩写为SLH),它将全世界90多个国家的500多家小型奢华酒店连在一起,大家因某种共同的品牌特征(如隐蔽、独特、豪华、平均客房数50间左右等等)聚合在一起,形成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具有独立精神的旅行者和酒店社区,共享资源,共引流量。
03
第三次社会化分工:
各项能力的分离
目前整个酒店业正面临第三次社会化大分工,这种分工起源于国外,但兴盛于国内。
酒店的经营管理由多项能力构成,例如,酒店设计和建造,人才招募和培训,财务管理,物资采购,IT系统建设和管理,收益管理,标准管理,质量管理,客房经营,餐厅经营,宴会会议经营,健身房经营,SPA经营等等。
起初,这些能力是被酒店管理公司整体打包在管理合同里,贴上一个酒店品牌,一起“批发”给酒店业主的。但随着业主越来越懂行,酒店管理公司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批发”的生意越来越难做。于是,有的酒店管理公司开始尝试在“批发”的同时,兼做“零售”的生意,也就是仅仅将单项能力或部分能力出售给业主。
最先拿出来“零售”的能力,是“集中采购”。例如,希尔顿在上个世纪末,就开始将集中采购的能力输出给酒店。有的酒店虽然和希尔顿终止了全权委托管理的合作,但仍然会使用其采购服务。面对供应商,单个酒店缺乏希尔顿强大的议价能力,所以走希尔顿集中采购的渠道,反而更便宜。同时,希尔顿的选品经过多年经验积累,很好地实现了品质、成本和客户体验之间的平衡,是一种可以确保性价比的选择。
其次拿出来“零售”的能力,是营销能力和培训能力。例如,部分酒店集团在其官网上不仅可以预订自己品牌的酒店,也可以预订一些没有显著竞争关系的其他品牌的酒店。再比如,大的酒店集团都有自己的企业大学,不仅面向内部员工培训,也输出给其他酒店。同样的,经营这些能力的机构不限于酒店集团,其他机构包括OTA、媒体、行业协会等等也在推出类似的服务。
除了面向B端酒店“零售”这些基本能力,很多酒店集团也在积极谋求将这些能力面向C端变现。例如,希尔顿在2000年前后面向酒店客人推出了“HiltontoHome”业务,也就是“把希尔顿的生活方式买回家”,向酒店客人销售床垫、床单、枕头、洗护套装等酒店用品。
而最近几年,一个新词又出现在从业者视野中,即“房+X”,也就是利用酒店空间和客流,经营更多的增值业务。例如,在大堂做新零售,将客房变成私人影院或者月子会所,在会议室经营剧本杀等等。
04
新的行业赋能模式的出现
随着以上这些趋势的演进,一个新的商业模式悄然出现,大家称之为“行业赋能”。赋能的项目也越来越多,可能是某项管理能力,如采购;也可能是某项营销服务,如分销;还可能是某项联营业务,如店内新零售,等等。
行业赋能模式的出现,意味着酒店管理公司再也不必和业主签署全权委托或者特许协议,没必要将某个酒店变成自己旗下酒店,而可以通过为它们提供单个或数个赋能项目,来获得回报。全权委托或第三方管理是一种批发生意,特许经营或软品牌是一种贴牌生意,而赋能则是一种零售生意,三种方式各有千秋,酒店集团的发展空间一下子宽阔了许多,连锁扩张的途径也增加至以下四种:
第一种是以资本为纽带的酒店集团,是自营模式(“Ownedbyxxx”)。旗下酒店所挂品牌可能来自多个酒店管理集团,如早年的万达。
第二种是以品牌为纽带的酒店集团,是特许挂牌(“Franchisedbyxxx”)或者全权委托模式(“Managedbyxxx”)。旗下酒店都是自己的品牌,但业主方、管理方各异。
第三种是以运营为纽带的酒店集团,是第三方管理模式(“Operatedbyxxx”)。没有自己的品牌,也不投资,和多业主以及多品牌集团合作,例如,Interstate这样的第三方酒店管理集团。
未来数年,酒店业将出现越来越多的赋能公司,他们不提供酒店品牌,而是提供一项或者数项能力。他们有的来自传统酒店管理公司或OTA的转型升级,有的来自其他行业的跨界渗透。
采用赋能模式的公司,合作模式更灵活,收费更合理,业主更认同。管理合同是用一个合同打包全部服务,是批发式的,强制的;而赋能则是菜单式的,服务是可选的,业主需要几个就买几个,不用再支付基础管理费等固定费用,合作双方按收益分成,风险共担,公平合理。
随着这些公司的出现和兴盛,市场慢慢会形成如下格局:
顺应这样的趋势,笔者2020年在开元分管创新业务时,曾做过一些尝试,孵化了大堂新零售等新业务,并规划了酒店赋能集团的概念模型,描述了这个新型集团的总体商业模式,以及其所赋能酒店的业务构成,如下图所示:
这样的业务结构,庞大而复杂,一家公司是无法独立完成的,需要通过构建创新创业生态圈、形成一个企业协作群共同完成。生态圈中的企业,按照和集团总部关系的远近(所占股份的比例),分成核心子公司、控股子公司、参股子公司以及战略合作伙伴四个层次,下图6是当年开元的部分企业群结构,可惜,资本进来后,这一计划中止了。
开元创新创业生态圈
疫情是目前酒店生意受挫的重要原因,但如果一直强调这个原因,就变成了借口。我们应该看到,即便没有疫情,行业也仍然存在产品陈旧、管理落后等严重问题(尤其是全服务酒店),大量存量酒店在疫情之前就已是不挣钱的状态。
未来将开展全方位、多层次、长期性、紧密型的全面战略合作。
东呈集团旗下门店在华东区域的单日日均出租率高达97%,超七成门店实现满房。
酒店大公司病怎么破?东呈要干部去一线“拼刺刀”
从“舒适、安全、便捷”出发,让智能科技赋予生活的一手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