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统筹规划,充分考虑资源禀赋、交通区位、水源道路等要素,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优化乡村人居环境,在保护村庄风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进行改造,实现一镇一村一品;落实财政资金扶持政策,提供优惠的融资渠道和担保措施,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资民宿产业,推动旅游与地方经济繁荣。
近年来,民宿经济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在盘活乡村闲置资源、美化乡村环境、促进产业振兴、带动群众就业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省民宿经济虽然发展较快,但由于起步迟,与江浙沪等先发地区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
一是统筹规划有待加强。我省民宿产业缺乏整体发展规划,区域发展不够均衡,部分地区虽然生态资源丰富,但未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较高知名度的民宿集群。
二是配套设施有待完善。不少乡村旅游民宿“最后一公里”不通畅,交通、水电、通信、医疗等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缺乏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如公厕、停车场、医务室、生活超市等,导致旅居度假游客生活不便。
三是文旅融合有待深入。对当地文化深度挖掘不足,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等与旅游融合不够,文创产品开发水平参差不齐,旅游民宿的文化内涵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是产品业态有待丰富。部分旅游民宿产品较单一,体验方式较单调,与其他产业的联动开发不足,没有形成“旅游民宿+”“+旅游民宿”的产业链,融合业态不充分。除了住宿,其他体验活动比较欠缺,游乐活动不足。产品缺乏特色,存在同质化现象,导致旅游民宿缺乏持续的市场吸引力。
五是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大部分民宿服务人员是本地人,对服务的专业度认知不足,生活习惯和审美品位与游客有一定差距。缺乏专业服务技能,服务质量难以满足游客高品质诉求。服务人员从业技能和服务意识均有待提升与规范。
为此,建议:
一是制定民宿行业规范。进一步发挥我省民宿行业协会作用,参与编制旅游民宿发展规划,制定我省民宿行业规范,推动开展民宿资质等级认证等,指导各市成立民宿行业协会,促进行业整体水平提升。加强对旅游民宿的标准化管理,探索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及时掌握民宿产业发展情况。常态化与旅游景区、酒店、旅行社等建立合作机制,促进共赢发展,实现资源优势互补。
二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立足统筹规划,充分考虑资源禀赋、交通区位、水源道路等要素,改善交通、水电、通讯、卫生等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优化乡村人居环境。在保护村庄风貌的基础上,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因地制宜进行改造,实现一镇一村一品。落实财政资金扶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民宿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提供优惠的融资渠道和担保措施,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资民宿产业,推动旅游与地方经济繁荣。
三是发挥集聚效应。深入挖掘安徽优秀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内涵,融合民宿与周边资源,发挥集聚效应。以庐江汤池少间·王圩里民宿为例,可与十里长冲、金孔雀温泉度假村、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纪念馆等联合,开展领略自然、亲子采摘、温泉疗养、红色教育等旅游项目,不断完善民宿产业链,延伸民宿价值链,开展多元业态经营,打造旅游民宿集群,带动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
四是提升服务水平。注重智慧旅游平台应用,打造以“皖事通”为核心的旅游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实现查询、预订、投诉、反馈等功能一体的在线服务。支持优秀人才返乡参与旅游民宿创业,鼓励招用本地农村劳动力,将旅游民宿规划设计人才、经营管理和服务人员纳入乡村旅游培训计划,着力提升服务水平。与国内外影响力较大、公认度较高的品牌民宿合作,引进全国头部企业和知名运营公司,运用先进经营管理理念,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五是加强宣传推广。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全方位、立体化宣传推广有故事、有体验、有品味的旅游民宿精品。加强与周边省份、城市的联动合作,共同推动民宿产业的发展,形成区域旅游联动效应。同时,积极举办民宿节、农产品节等活动,吸引游客和投资商参与,进一步增加民宿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