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是私域流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我们就来聊聊社群。
社群就是为了一件事或一些事汇集起来的一群人,不是把人堆在一起就是社群,那是乌合之众。
一个社群要存在,就是要解决两个问题:
相似的一群人才能成为社群,不必强求把每个用户都拉进群里;这就涉及到社群的分类分层和准入门槛。
人以群分,无非就是分类和分层;分类的方式包括区分地域、兴趣等,分层的方式包括消费水平、会员等级等。
《吐槽大会》曝光过一个神秘的社群叫做「沈阳明星群」,它既符合分类,也符合分层,这才能称之为社群。
在企业运营消费者社群的过程中,也要遵循分类和分层的原则;也不要过于追求细分,要保证社群的基础人数。
如果你的社群人数不是很多的情况下,也可以先在一个群里养大了再分。
例如:某宠物社群,一开始做的是全国宠物交流群,在规模扩大后,就开始分类,他们做了地方群和宠物品种群两种分类,让信息的传达更加精准。
产生一批种子用户后,又做了分层,也就是所谓的VIP社群,必须达到一定的消费次数、发帖次数才能进这个群。
上面的案例也包含我们要说的第二点,准入门槛。
没有门槛的群,必然是没有质量的。
宠物社群的案例里,分层的门槛是比较明确的,就是消费次数和发帖次数;容易被忽略的是,分类其实也有门槛,例如:宠物品种群,就要求成员提交拥有该品种宠物的照片等证据,事实上也是一种门槛。
也有一种说法,说社群需要价值观一致的人;我认为这种说法过于理想主义,难以落地。
运营者身处战场一线,只有分类分层、准入门槛这些可以标准化的东西才能切实执行。
如果社群是为了一件事而存在,我称之为「+社群」;如果社群是为了一些事而存在,我称之为「社群+」。
可能有些难以理解,我来举几个例子。
关于「+社群」,有这样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瑞幸咖啡的门店群,这个群里面只有一件事,就是发福利,各种抢优惠券、抢全网最优价;第二个例子是完美日记的快闪群,拉人、预热、定点抢购、活动结束当天解散,整个运营过程不超过4小时。
社群只是达成那一件事的工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那么重要。
而「社群+」则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会从原来的一件事里,长出更多的事情来。
也有一个例子,叫「007不写就出局」:据我的观察,它已经运营了三年多——依然活跃。
「007不写就出局」已经不是社群的全部,后来它推出了「不出局」社区,有了更多的社群,包括做视频号的、早起的、朗读的、运动的等等。
做一个类比的话,「社群+」更像一个角色扮演游戏,「+社群」则是一个即时对战游戏。
为什么不是?因为有了更好的载体。
客户是企业的核心资产,比办公室的桌椅电脑重要得多,它不应该被离职的员工带走。
在残酷的商业战场,一点点优势也能积累成巨大的胜势。
千万不要在别人飞机大炮打得火热的时候,推着自行车杀进去。
一切的讨论都要从清洗词语开始,一切的思考都要回到原点出发。
但是,同样的工具放到不同的人手里,发挥出来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以后我们也会有专门谈社群运营的战术篇,敬请期待。
本文由@寻客无忧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今年做运营好难,拉新难,留存难,转化难,老大跟我们说,经济下行越难的时候越要加强学习,内心好焦虑,每天刷运营派压压惊。。。。。
今天才发现,不管你是什么牌子的手机,只要你的手机有自带的计算器时,用47000除以188,手机将会显示手机型号。目前没有任何专家可以解释这一奇怪现象,你可以试试哦!真的很奇怪,你试试。
每次刷抖音的时候,都会想这个是怎么拍的,多远的距离拍的,哪个角度拍的,用了什么构图,我家产品可不可以也这么来一下,累人
每当你想批评别人的时候,要记住,这世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拥有的那些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