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目的地管理理论范文

导语:在旅游目的地管理理论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游客管理服务通信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tp273文献标识码:a

visitormanagementsystemanditsapplicationbasedon

communicationinformationtechnology

zhengli

(wuchangpolytechniccollege,wuhan,hubei430202)

abstractthispaperanalyzestheexistingvisitormanagementmodelanditstheory,atouristinformationtechnology-basedcommunicationmanagementsystem.thispaperusesofanumberofcommunicationsandinformationtechnology,frompre-assisted,frominteractiveperspectiveofexistingvisitormanagementmechanismstoachievebettervisitormanagementresults.

keywordsvisitormanagement;service;communicationinformationtechnology

0前言

1基于通信信息技术的游客管理系统

1.1游客容量管理

1.1.1无线移动增值业务

游客进入旅游区内,由区内移动基站向游客发出涉及旅游区各个景点的旅游资讯。在3g之前,受到带宽和接入速率的影响,基站只能提供简单的文字信息,而3g网络中无线上网速率可达2mbps是目前gprs上网速率的多倍,可以实现真正的宽带传输,使得提供更丰富多彩的咨询内容成为可能。如可以向游客发送视频短片,特别是游客可以通过手持智能移动终端在线即时地浏览信息,通过以上无线增值业务,游客在旅游前由系统进行无形的引导,对整个景区有了一个具体而形象的了解,使得后续行为更有针对性。③

游客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进入景区信息化平台的目的地建议系统,有线上网主要解决出发前的盲目性问题,而通过无线技术和服务平台的沟通可以解决进入景区后的问题,从而消除其盲目性。如果景区内部分门户布置局域网络,游客就可以通过pda等手持无线终端与目的地建议系统进行沟通,系统将会按照游客提供个人数据,如兴趣,游客个人特征,以及旅游目的地现在容量情况,给予游客最佳的选择。

1.2游客的体验管理

1.2.13d互动视觉地图

3d互动视觉地图是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多种技术结合发展的产物。平台根据游客的无线信号,通过无线定位系统随时确定游客目前所处的旅游区。如果游客想获得具体的路线和所在区域的详细信息,可以向平台申请自己所处景区的3d互动视觉地图。可通过终端屏幕的触摸,得到不同的具体的视觉地图。此互动3d视觉地图所表现的路线具体、容易辨认,而且可以通过触摸形式调整和变换地图。

1.2.2电子导游服务、定位系统

1.3游客行为管理

1.3.1重要景区监管系统

基于视觉的行人跟踪系统(peopletracking)就可以有效地完成对特定区域地监控。该系统可以对由摄像头采集的图像进行分析,精确定位每位游客的位置,并可以对每个游客的

行动轨迹进行跟踪。利用该系统可以对保护区域进行实时的无人监控。首先可以将需要保护的区域(或禁止游客入内的区域)设为限制区域,然后利用该系统对一定范围内游客行动踪迹进行跟踪,当系统发现有游客进入限制区域后,该系统可以立刻向监控人员和游客发出警报,监控人员可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对游客的不恰当行为进行制止。

1.3.2旅游双向反馈系统

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觉得不满意的方面,需要向有关管理部门提出改进建议或是投诉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游客总是感到投诉无门,现在开设此“旅游反馈系统”服务,即游客将出某景区的时候,反馈系统将主动向游客咨询,为游客提供一种快捷的反映问题的渠道,使问题能够得以及时、妥善的解决。同时可以进一步完善服务。并且管理中心通过在一定范围,例如重要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风景点内监控游客的行为,在游客结束旅行时,如实反映游客行为,指正游客的某些不文明行为。1.4游客安全管理

1.4.1紧急求援服务

1.4.2实物定位系统

当游客迷路或失去方向的时候,可以就近找一个明显的标志性建筑,用手持终端(如手机,pda)将其拍下来,通过无线网络传输给系统。此时,系统的中央数据库根据电子地图数据匹配或是过程匹配技术就可以找出游客的具置,并将详细的地图以及相应的可行路线发到游客的无线终端上。

2总结

注释

①hammitt,w.,cole,d.,1998.wildlandrecreation:ecologyandmanagement,wiley,newyork.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指标;评价方法

一、引言

从整个旅游系统来看,大部分旅游活动发生于目的地,目的地在任何旅游系统模型中都是重要的一极;从旅游业管理工作的视角来看,旅游目的地乃是众多层面的旅游问题赖以依托的基础单位。旅游的基本产品是旅游者在目的地的经历,目的地根据本地的供应潜力提供旅游产品,因而会引起试图维持和扩大市场份额的传统目的地和旨在获取增长的市场份额的新型目的地之间的激烈竞争。旅游目的地的成功取决于构成目的地优势的竞争力[1]。

二、旅游目的竞争力的概念界定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是什么这是目的地管理者在进行竞争力管理时所必须弄明白的首要问题。到目前为止,国外学者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尚未取得一个普遍认同的概念。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Crouch和Ritchie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界定最具有代表性,他们经过多年的系列研究,从居民福利、社会繁荣及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定义了旅游目的地竞争力[2-7]。Crouch和Ritchie认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就是一种能够为当地的居民提供高标准生活的能力[5],并于2000年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定义了“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为到访旅游者提供满意而难忘的旅游经历、吸引更多游客来访,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并为子孙后代维护好该地的自然资产的能力”[6]。Hassan在借鉴波特竞争理论的基础上,把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界定为“不但在于目的地能够保持相对于竞争对手的市场地位,还在于其创造并整合能维持旅游目的地的资源可持续使用的增值产品的能力”[8]。Buhalis认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是为一个国家居民创造经济繁荣的能力[9],这与世界经济论坛(WorldEconomicForum)提倡的观点一致[10]。显然,这些概念都包含了可持续旅游的内涵,认为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竞争力。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Kozak和Rimmington指出,要比较不同目的地竞争力,首先需要确定哪些目的地是直接的竞争对手,竞争力强弱取决于与直接竞争对手比较的结果,并且提出季节也是评价目的地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季节不同,竞争对手不一样[13]。Dwyer和Kim认为竞争力是表现在一个目的地较其他目的地,在游客认为经历非常重要的那些方面,具有能更好的提品和服务的能力[14]。Gooroochurn和Sugiyarto提出,竞争力的测度因选择不同的基年和参照国家而不同[15]。

三、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

1.旅游价格因素

旅游价格即旅游者的成本,包括交通费用和目的地的花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包括由汇率变动引起的价格差异、旅游业各组成部分的生产力水平和影响旅游目的地吸引力或其他方面的定性因素。旅游成本的变化和汇率的调整对目的地的国际市场份额产生最重要的经济影响。根据Edwards对亚太地区选定国家的成本竞争力的研究,从中长期来看,目的地相对成本的增加将带来每一个海外客源国市场份额的降低[16]。

一般认为国际旅游者对价格是很敏感的[17]。因此如果一个国家希望成为成功的旅游目的地,应特别重视一国旅游业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价格竞争力。Dwyer,Forsyth和Rao研究了4个洲的19个目的地的价格竞争力(注:引自参考文献[16]。)。他们把澳大利亚作为基准,构建国际价格竞争力指数,比较了不同目的地在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方面的价格,以反映一个国家相对于另一个国家是否更具竞争性。由于以上研究忽略了价格竞争力隐含的决定因素,Dwyer,Forsyth和Rao延续前期旅游价格竞争力的研究,再次选择4个洲的19个目的地作为研究对象,构建1985至1998年的价格竞争指数,分析了目的地的价格竞争力如何发生变化以及发生变化的原因。研究表明,不同货币汇率的变化和消费者相对价格的变化是价格竞争力发生变化的潜在因素[18]。Mangion,Durbarry和Sinclair采用AIDS模型和特征价格模型评价了英国旅游者对地中海3个目的地(马耳他、塞浦路斯、西班牙)的需求。结果表明,就价格竞争力而言,马耳他最不具竞争性[19]。

2.环境管理因素

五、研究述评及展望

通过对上述文献的梳理和回顾,可以看出国外学者在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研究领域,无论从内容还是方法上都有了很大的拓展,已经形成一个较为成熟的研究体系。在研究内容上,主要侧重于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和目的地竞争力的评价以及各目的地之间竞争力的对比研究。大多学者以波特的国家竞争力“钻石模型”为基础,建立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模型,并根据目的地类型对影响因素和评价指标进行修正和补充,使得评价模型更具有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在研究方法上,采用定性定量研究相结合,以定量研究为主。近几年来,国外学者结合具体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大多研究涉及一手数据的收集,并且随着结构方程模型、验证性因子分析等方法的引入,不但完善了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研究的方法体系,而且大大推进了该领域的深入开展[22]。

与此同时,国外研究还存在尚待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1.旅游界至今缺乏对旅游目的竞争力概念的统一界定。解决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概念界定的问题,一方面需要从“竞争力”这一概念入手,同时考虑“目标市场”这一因素;另一方面应区分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旅游产品竞争力、旅游产业竞争力以及旅游竞争力等概念的异同。

2.从认识论的角度,目前大多学者只是定义了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和指标,而未能明确其中的因果关系。如果这种纯粹的定义式的研究体系不能转变,那么研究的实用性就会受到限制。因此,未来研究应侧重于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因果关系,以更好地解释旅游活动的发展水平。

4.理论基础的单一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研究的深入。目前的研究大多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为理论基础,直到近来才有少数学者开始引入其他学科理论,如特征价格理论。未来其他学科比较成熟的研究理论,如区域经济学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共生理论等的更多引入,会为深入研究旅游目的地竞争力问题提供更为全面的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Hovinen,G.Revisingthedestinationlifecyclemodel[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2(1):209-230.

[2]RitchieJR,BCrouchGpetitivenessininternationaltourism:aframeworkforunderstandingandanalysis[P].Proceedingsofthe43rdCongressoftheassociationinternationaled’expertsscientificqueduetourismeoncompetitivenessofLongHaultourismdestinations.St.Carlosdeariloche,Argentina.Oct.1-23.1993:23-71.

[3]Couch,Ritchie.DestinationCompetitiveness:ExploringFoundationsforaLongTermResearchProgram[P].ProceedingsoftheAdministrativeSciencesAssociationofCanada1994.AnnualConference,Halifax,NovaScotiaJune25-28,1994:79-88.

[4]Couch,Ritchie.DestinationCompetitivenessandtheRoleoftheTourismEnterprise[P].ProceedingsoftheFourthAnnualBusinessCongress,Istanbul,Turkey.July13-16,1995:43-48.

[5]Couch,Ritchie.Tourism,competitivenessandsocialprosperity[J].Journalofbusinessresearch,1999(1):137-152.

[6]RitchieJR,BCrouchGI.Thecompetitivedestination:Asustainabilityperspective[J].TourismManagement,2000(1):1-7.

[7]RitchieJR,BCrouchGI.Developingoperationalmeasuresforthecomponentsofdestinationcompeti-tiveness/sustainabilitymodelConsumerversusmanagerialperspectives.InJ.AMazanec(Ed.).ConsumerpsychologyoftourismHospitalityandleisure[M].2001:1-17.Wallingford:CABI.

[8]SalahSHassan.Determinantsofmarketcompetitivenessinanenvironmentallysustainabledevelopment[J].JournalofTravelResearch,2000(2):263-271.

[9]DimitriosBuhalis.MarketingtheCompetitiveDestinationoftheFuture[J].TourismManagement,2000(1):97-116.

[10]Porter,MichaelE.TheCompetitiveAdvantageofNations[M].NewYork:TheFreePress,1990.

[11]Anne-Maried’Hauteserre.LessonsinmanagerialdestinationcompetitivenessinthecaseofFoxwoodsCasinoresort[J].TourismManagement,2000(1):23-32.

[12]YooshikYoon.DevelopmentofAStructuralModelforTourismDestinationCompetitivenessfromStakeholdersPerspectives[M].Blacksburg,Virginia,USA,2002.

[13]MetinKozak,MikeRimmington.Measuringtouristdestinationcompetitiveness:conceptualconsiderationsandempiricalfindings[J].HospitalityManagement,1999(1):273-283.

[14]LarryDwyer,ChulwonKim.DestinationCompetitiveness:DeterminantsandIndicators[J].CurrentIssuesinTourism,2003(5):369-414.

[15]GooroochurnN,SugiyartopetitivenessIndicatorsintheTravelandTourismIndustry[J].TourismEconomics,2005(1):25-46.

[16]EdwardsA.AsiaPacifictravelforecaststo2005[R].ResearchReport,EconomistIntelligenceUnit,London.1995,248.

[17]Crouch,G.Effectsofincome&priceoninternationaltourism[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2(3):643-644.

[18]LarryDwyer,PeterForsythandPrasadaRao.DestinationPriceCompetitiveness:ExchangeRateChangesversusDomesticInflation[J].JournalofTravelResearch,2002(1):328-336.

[19]Marie-LouiseMangion,RameshDurbarryM.TheaSinclair.TourismCompetitiveness:PriceandQuality[J].TourismEconomics,2005(1):45-68.

[20]TanjaMihalicT.Environmentalmanagementofatouristdestination-afactoroftourismcompetitiveness[J].TourismManagement,2000(1):65-78.

[21]TwanHuybers,JeffBennett.EnvironmentalManagementandtheCompetitivenessofNatureBasedTourismDestinations[M].EdwarEdgarPublishing,2002.192.

[22]臧德霞,于春玲.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研究进展与评述[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7):8-14.

[23]LarryDwyer,PeterForsythandPrasadaRao.Tourismpricecompetitivenessandjourneypurpose[J].Turizam,1999(4):283-299.

[24]MuzalerUysal,JosephS,Chen,DanielRWilliams.Increasingstatemarketsharethroughregionalpositioning[J].TourismManagement,2000(1):89-96.

[25]ChenJ,UysalM.Marketpositioninganalysis:ahybridapproach[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2(4):987-1003.

[26]MetinKozak.Repeater’sbehaviorattwodistinctdestination[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1(3):784-807.

[27]MichaelJ.Enright,JamesNewton.Tourismdestinationcompetitiveness:aquantitativeapproach[J].TourismManagement,2004(6):777-788.

[28]MichaelJ.Enright,JamesNewton.DeterminantsofTourismDestinationCompetitivenessinAsiaPacific:ComprehensivenessandUniversality[J].JournalofTravelResearch,2005(4):339-350.

[29]RobertGovers,FrankMGo.Integratedqualitymanage-mentfortouristdestinations:aEuropeanperspectiveonachievingcompetitiveness[J].TourismManagement,2000(1):79-88.

[30]Pearce,DpetitivedestinationanalysisinSoutheastAsia[J].JournalofTravelResearch,1997(4):16-25.

[31]朱明芳.关于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测评方法的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7(2):110-114.

[32]史春云,张捷,沈正平,杨D,钟静.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定量评价综述[J].人文地理,2006(3):72-77.

[33]WangKuo-Liang,WuChung-Shu.AstudyofcompetitivenessofinternationaltourismintheSouthEastAsianregion[A].EleventhAnnualEastAsianSeminaronEconomics:TradeinServices[C].Seoul,Korea,2000:22-24.

[35]TohRS,KhanH,LimLafling.Two-stageshift-shareanalysesofTourismarrivalsandarrivalsbypurposeofvisit:theSingaporeexperience[J].JournalofTravelResearch,2004(1):57-66.

[36]Marie-LouiseMangion,RameshDurbarry,M.Theasinclair.Tourismcompetitiveness:priceandquality[J].TourismEconomics,2005(1):45-68.

[37]SamuelSeongseopKim,YingzhiGuo,JeromeAgrusa.PreferenceandpositioninganalysesoverseasdestinationsbymainlandChineseoutboundpleasuretourist[J].JournalofTravelResearch,2005(2):212-220.

[38]JosefA.Mazanec,KarlWberandAndreasH.Zins,TourismDestinationCompetitiveness:FromDefinitiontoExplanation[J].JournalofTravelResearch,2007(1):86-104.

[39]MariaFrancescaCracolici,PeterNijkamp.Theattractivenessandcompetitivenessoftouristdestinations:AstudyofSouthernItalianregions[J].TourismManagement,2008(1):1-9.

[40]DorisOmerzelGomezelj,TanjaMihalic.Destinationcompetitiveness―Applyingdifferentmodels,thecaseofSlovenia[J].TourismManagement,2008(2):294-307.

ReviewonOverseasResearchesonTourismDestinationCompetitiveness

WANGChunyang

(ManagementInstitute,XiamenUniversity,Xiamen361005,China)

关键词:生态旅游;规划;品牌理论

引言

旅游品牌大规模的研究国外主要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之前较早的是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Slattery(1991)指出品牌化在旅游接待业中已经成为一股强大势力。2005年12月在澳门召开的区域旅游发展的旅游地品牌和营销国际会议对促进旅游地品牌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首次明确推出旅游品牌是江苏省旅游局;学术方面,21世纪初中国学者才对旅游地品牌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并理论发展落后于实践方面运作。目前,中国大多数学者没有从总体上宏观把握旅游品牌或对旅游品牌的内涵分析不够。

鉴于上述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旅游品牌规划的概念与特征,提出生态旅游品牌的内涵,创建策略与管理模式,对提高生态旅游品位,增强旅游市场竞争力有积极的意义。

一、中国旅游规划存在的问题

1.旅游规划理论研究落后于产品建设。规划理论体系尚不成熟,旅游是一个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和建筑等方方面面的复杂系统,再加上当前旅游规划大多被风景园林规划或城市规划代替,因而旅游规划还没有建立起全面的理论体系。

2.旅游规划不当环境破坏严重。由于规划开发不当造成生态系统破坏。景区的过度开发,极大地污染了环境,破坏了风景资源。许多生态旅游景区的美学质量、生态环境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受到严重影响。

3.旅游规划缺乏系统性和地方性特色。由于受规划编制者本身见识多寡及视野宽窄的影响,部分旅游规划缺乏完整的体系,有些则没有解决规划的核心内容,没有突出地方特色;另外国内规划者盲目崇外,缺乏本土意识,忽略了旅游产品自身的独特之处。

二、旅游品牌规划概念及特征

1.旅游品牌规划的概念。旅游品牌规划,即旅游品牌规划主体按照旅游品牌的构成要素,从经营战略的高度,在旅游资源评价、客源市场调研和区位条件分析的基础上,为企业或旅游目的地构建一部品牌建设与管理的宪法,对旅游品牌定位、塑造、维护、实施追踪及反馈调节等环节所做的预先构想或决策。

2.旅游品牌规划的特征。(1)旅游品牌规划是旅游规划的延伸。随着旅游规划理论的不断深化,市场营销理论不断融合到其中,旅游品牌在竞争中愈凸显出其价值。旅游品牌规划更加注重产品的设计和旅游地的形象定位,提炼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使得旅游品牌规划更加科学,更具可操作性。(2)具有战略和设计相结合的特征。品牌本身就是一种战略,旅游品牌规划自然也是站在一定的战略高度。然而,开发出富有本地特色的旅游品牌,成功的引导旅游者进行消费,与他们产生共鸣,那就离不开设计的艺术。(3)整合性特征。从旅游品牌的设计,品牌的定位,到品牌的识别,品牌的传播,最后到品牌的延伸,是一个相互交融的工程。它不是一个按先后顺序叠加的过程,而是一个有次序,有结构层次的整合过程。

三、生态旅游中的品牌的内涵

生态旅游的品牌是以其生态旅游资源的品质、服务质量和企业信誉为核心内容,以一个名称、术语、标记、符号、图案或是这些因素的组合为表现形式,它具有形象化、个性化的特点,并且浓缩了文化的重要信息,易于被旅游者感知或识别并产生联想,它能给旅游者带来安全性感觉和附加价值,同时能满足旅游者某种情感或精神需要、或者某种利益。

四、生态旅游产品品牌创建策略

1.注重生态旅游产品质量的维护。一是提供真正的生态旅游产品。由于国内外对生态旅游的理解还未统一,加之国内市场也相对不成熟,真正符合内涵的产品较少,市场比较混乱。要创建生态旅游产品品牌,就必须提供真正的生态旅游产品。二是整体产品中各组成部分或单项产品质量要高。要确保能创造景观环境优美、服务规范、设施环保、居民态度友好、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整体的高质量。

2.深挖生态旅游产品中的文化。生态文化作为生态旅游产品的精髓,也是品牌的灵魂与核心,要让生态旅游产品品牌具有厚重的生态文化底蕴,进行文化竞争。文化内涵要通过活动项目的内容或形式来体现,要注重文化表现形式创新,尤其要注重过程的文化性和细节的文化性等。

3.强化生态旅游产品的绿色营销。在生态旅游产品品牌创建中必须大力实施并强化产品的绿色营销。实施和强化绿色营销,应在绿色营销观念指导下,培育绿色企业文化,进行绿色产品设计,制定绿色计划,加强可持续管理,减少旅游产品开发及使用过程中的环境影响。

五、生态旅游品牌管理的模式构建

1.宏观层面:生态旅游品牌系统动态管理。生态旅游系统管理关键点就是要对景区品牌做系统协调与控制。景区品牌系统管理的目标是实现品牌系统的最优化,因此,必须做好系统协调与控制。而且,系统内部不同品牌在管理过程中要善于从不同的品牌经验中学习、总结出系统管理方法,最终实现品牌系统最优化的目标。

2.控制层面一:生态旅游景区品牌质量管理。生态旅游景区只有提供符合顾客质量要求的品牌,才能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实现品牌价值最大化目标。发达国家生态旅游景区品牌质量管理主要依靠的是标准化管理,通过实施环境质量认证体系国际标准ISO14000来实现。

3.控制层面二:生态旅游景区品牌关系管理。生态旅游景区企业为了赢得顾客的长期青睐,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增强品牌的亲和力,在实际的品牌建设与维护中必须加强品牌关系管理,包括品牌的员工关系管理、品牌的顾客关系管理、品牌的社会及社区公关等方面。

参考文献:

[1]柏玲.区域旅游品牌规划研究——以五大连池市为例[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08.

[2]李悦铮,俞金国.区域旅游市场发展演化机理及开发[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122.

[3]郭鲁芳.旅游企业品牌战略探讨[J].旅游科学,2001,(3):20-23.

[4]秦安臣.生态旅游品牌规划的基础理论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5:17.

[5]李树民,支喻,邵金萍.论旅游地品牌概念的确立及设计构建[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35-38.

[6]潘成云.品牌生命周期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0,(9):19.

[7]潘成云.品牌市场生命周期管理理论论纲[J].中国流通经济,2006,(9):43.

[8]梅燕.产品导向型旅游景区规划实例研究——以彝海旅游景区为例[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04:18.

[9]李树民,支喻,邵金萍.论旅游地品牌概念的确立及设计构建[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35-38.

[10]谢荣华.服饰品牌核心价值的构成及规划原则[J].生产力研究,2007,(12):112-114.

[11]李云霞.旅游景观规划的内涵、原则和内容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07,(7):79-83.

[12]马聪玲.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G]//旅游绿皮书——2001—2003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社,2002.

[13]魏小安,窦群,彭德成.发展旅游和遗产保护能否“双赢”[N].北京:中国旅游报,2002-12-11(4).

[14]金克剑.谋划张家界[J].旅行,1998,(创刊号):25-29.

[15]郭舒.生态旅游概念泛化思考[J].旅游学刊,2002,(1):69-72.

[16]陈放.品牌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

[17]月马勇,李玺,李娟.文旅游规划与开发[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旅游景区复合型人才培养

旅游景区作为旅游体系中引起旅游者出游动机的直接触发因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旅游业中居于核心地位。然而目前大多数景区现状令人担忧,“圈起地来坐收门票”是当前一些景区的真实写照,在这样的景区里,游客感受不到精细管理与人文关怀,常常高兴而来,扫兴而归。我国旅游景区经过30年的发展,在硬件上已获得了极大的改善,但在软件上却仍然面临着严峻的现实,同旅游饭店和旅行社等兄弟行业相比显得较为滞后,这与旅游景区人才的匮乏之间存在直接因果关系。

一个景区光有“景”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能使“景”不断产生新的吸引力的“人”。目前,旅游景区最为紧缺的人才主要有4类:一是旅游景区经营管理高端人才;二是随着旅游信息化发展需要的一些技术人才;三是公关人才;四是国际化人才。因此旅游景区的发展需要培养一大批既善于经营管理,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且能进行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一、人才尤其是复合型人才对旅游景区的重要性

1.对景区而言人才资源比旅游资源更重要。行业发展,人才是关键。人才是旅游景区最核心的资源,是景区建设、经营、管理的中流砥柱。我国的中西部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由于景区管理人才的缺乏,资源的垄断性优势在缺乏科学、人性管理的情况下逐渐被削弱,景区运营达不到理想的境界。与此相反,东部地区资源稀少,但人才济济,管理方法的先进性弥补了其资源的不足性。深圳属于旅游资源非优区,但华侨城集团公司非常重视对管理人员的要求,重视管理制度的规范,业务流程的重组,最终创造了骄人业绩,培育出一批知名品牌的旅游主题公园。可见,旅游资源可以创造,旅游人才却不可多得。一个景区无论其先天优势多么突出,若缺乏专业人才,不能够辅以良好的经营和管理,其生命力和吸引力必然会下降甚至消失。

2.复合型人才更符合旅游景区的需要。相比饭店等行业,旅游景区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其对技术、设备和高水准的管理理念的依赖程度更高。例如,信息化的智慧型景区是大势所趋,全国首个“智慧景区”九寨沟已实行景区管理智能化,通过移动道路测量、网格化管理、全球定位、遥感、地理信息、视频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来解决旅游旺季景区景点资源电子化、门票智能化、游客行为追溯、智能化引导和时空分流、景点负荷监控等问题。可见,旅游景区对人才的要求是“质量”大于“数量”,目前最缺乏的是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也是当前制约景区发展的核心问题。

二、旅游景区人才现状

旅游景区正面临着严峻的人才问题。

1.景区人才数量不足。据初步估计,目前全国旅游业从业人员600万,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实际需要旅游专业人才达800万人,旅游业人才缺口至少有200万人,今后还将以每年20万的速度递增。而且旅游人才分布主要集中在饭店和旅行社,占全行业人才总数的近九成。旅游景区的快速发展需要大批的专业人才,尤其是具备多种复合能力的优秀管理人才。然而,与此不相适应的是旅游景区人才培养远远落后于景区需求。

2.景区人才质量总体偏低。不少景区管理层人员文化水平偏低,对现代旅游经营管理理论和技术知之不多,导致盲目上项目、经营不科学、管理不到位,给景区发展带来了巨大损失。同时由于国际化人才的缺失,景区接待国际旅游者能力偏低,制约了国际旅游市场的发展。景区人才的职业培训在内容、形式、优化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等方面均落后于酒店和旅行社等旅游企业。

作为旅游业的一个最核心的子行业,复合型旅游景区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瓶颈,这样的情况在一些中小城市的旅游景区尤其严重。

三、旅游景区人才问题原因分析

旅游景区人才数量和质量问题产生的根源在高校。从目前国内旅游教育情况来看,酒店管理与旅行社管理等专业的教育逐渐成熟,而景区管理专业教育还未真正开展。各旅游院系专业设置的指导思想存在偏差,师资力量也比较薄弱,所以目前开设旅游景区管理专业的院系数量不多,景区人才的质量就更无从谈起。据调查,只有少数职业院系在旅游管理专业下设有景区管理专业,如广西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宣城职业技术学院、承德职业学院、湖南女子职业大学等,桂林理工大学是唯一一所设立了旅游开发与景区管理系的高校。除此以外,大多数旅游院系只将“景区管理”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课程看待。专业设置指导思想的偏差导致旅游院系学生就业意识的偏差,认为景区不存在什么管理,不需要专业的人才,故而选择去景区就业的比例很小。

四、旅游景区复合型人才培养建议

1.在本科层面设置旅游景区管理专业。目前高校的旅游专业教育体系是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多种特质的景区专业人才的。而专科教育只能培养出具有某一方面技术能力的人才,所以旅游景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应在本科阶段着手。各旅游院系应创造条件加快旅游景区管理专业的设置,使其成为重要的本科专业。对于一些条件还不成熟的旅游院校,至少应将景区管理模块从其他方向中独立出来,获得与旅行社管理、饭店管理等模块并级的地位。旅游景区专业地位的提升意义深远,可解决景区领域人才的空档问题,减少旅游专业人才的浪费,促进景区及目的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1]梁志华,吴迪.景校合作下对旅游院校体育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J].才智,2011,9

[2]朱海滔.旅游人才队伍面临三大困境[J].中国人才,2011,5

[3]余子萍.旅游景区职业经理人管理能力的构建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9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一、旅游业人才需求和高职旅游教育现状

旅游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它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飞速发展,产业规模在不断扩大,据世界旅游协会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客源国与世界第四大旅游目的地国,我国的旅游就业总量到2015年也即将到达1亿人。如此庞大的旅游从业人员,其素质势必对我国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要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关键是加强旅游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为旅游教育事业中的主力军,我国的高职旅游院校近年来也蓬勃发展,在教学上也一致致力于教学改革,但总体来说,高职旅游教育还较多地延续了本科教学的课程模式,普遍存在着课程体系与具体岗位联系不强、高校培养人才与企业实际需求相脱节等问题。为了适应市场需求,高职旅游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它不仅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管理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与操作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实践教学的环节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旅游市场对旅游业人才的需求。学生讲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离不开实践教学。在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近年来的观察,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设置与企业人才需求脱节

旅游学科是一门涉及范围比较广的学科,涉及的学科有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长期以来,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包括以下公众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几个方面。以我院旅游管理专业2012级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为例:

公民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教育课程,占总学分的28.4%,主要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职业规划和发展指导、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职业汉语、高等数学、人文素质公共选修课程(含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等。

职业核心课程,包括公共职业平台课程(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统计学原理、市场营销、基础会计、公共关系)、专业职业基础课程(旅游学概论、中国旅游地理、导游基础、旅游政策与法规)、专业职业核心课程(主题公园管理、导游业务与实务、旅行社经营管理、饭店管理、旅游英语、会展活动策划)、专业特色选修课(现代社交礼仪、前厅客房经营管理、旅游心理学、主要客源国概况旅游人力资源管理、中外民俗、景区规划与管理等)等,占总学分的54.6%。

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占总学分的21.3,主要包含课程:导游实训、主题公园实训、会展现场实训、企业顶岗实训、毕业综合实践等。

从上述培养计划的课程安排来看,保证了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专业实践的环节重视度偏度。而且实践课程的内容安排过于笼统化,这样就导致了学生所学的技能与市场企业人才需求脱节的现场产生,从而导致学生就业对口率相对降低。

(二)实训基地相应缺乏,学生实践技能培养不足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完成必须依托一定的基础和条件,而从本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来看,校内实训设备相应缺乏,校外实训基地则多是流于形式。

校内实训设备可以把学生所学理论知识更快捷地应用到操作中,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的重要场所。近几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我校旅游管理专业也愈来受到学院的重视,对旅游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进行了建设和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有了显著提高。基本上达到了80%以上的多媒体教学,在实训室方面有旅游礼仪形体实训室、前厅客房实训室、餐饮实训室。但是随着学院的规划,部分校内实训室被取缔,这样,大部分课程中的实践课时实际上只能在教室进行,与在实训室进行的实践教学相比,效果就打了折扣。

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我院与多家高星级酒店、国际旅行社、知名会展公司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但这和众多高职院校一样,从本质上来讲,许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多数都流于形式,缺乏深度合作,对于课程中的实践教学部分基本无法保证在校外实训基地完成。并且实践教学基地参差不齐,缺乏稳定性和可控性,这些都不利于实践教学。

由于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缺乏,对教学质量的提升产生了一定影响,同时对培养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就业的基本素质也存在着不利影响。如何解决旅游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中的现存问题,对实践教学设施设备进行合理规划,并认真加以落实是实践教学环节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三)缺乏双师教师和专业带头人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策略

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教学中穿行,使理论知识与技能、技术应用更加紧密地结合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

(一)构建高校与行业互动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更好地培养切实符合企业需求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高职旅游院校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与旅游行业紧密合作为途径,根据社会和企业的要求确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制定培养方案,选择培养途径,以达到培养受企业欢迎的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并且,根据社会反馈,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教学改革,再反馈到社会,接受社会评价,这样不断循环,不断优化和调整人才培养模式。高校与行业互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图1)。

图1:高校与行业互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

(二)行业专家参与课程建设

为了更好地落实与行业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可以聘请旅游行业专家或政府官员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参与课程内实践教学。同时,校内教师和行业教师加强沟通,教师、行业精英和学生共同探讨旅游行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解决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的问题。通过设置一些专业课程,邀请企业专业来讲授或参与部分讲授,增强学生把握理论与行业发展新进展的能力,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三)课程内实训和课程外实习方案的创新

通过与行业的紧密接触,深化实践教学,让学生提前深入了解就业岗位的部门情况、实习岗位的职责、工作流程和服务程序以及服务意识与职业道德、服务规范与服务技能等,并认真撰写实践收获,在服务和管理理念方面的启示等。在实践考核方法上也应多样化和具体化,必须有理论、有实务、有分析,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实习的重要性。

(四)建设完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团队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要求本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系统的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因此,要加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团队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由于大部分教师实践经验相对缺乏,应通过各种途径完善实践教学团队,例如:第一,通过校企互动,聘请行业精英担任客座教授为学生和教师们进行专项讲座,或聘请部分企业人员担任专业授课;第二,有计划地派遣专业教师外出进修,到全国知名酒店、旅行社或风景名胜区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服务规程和服务标准,实现融教师和技师为一体的“双师型”素质的目的;第三,积极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种行业专业竞赛,从而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

四、结语

总之,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人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基础理论知识,更需要专业实践的训练。作为以培养应用型综合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旅游管理院校,应顺应旅游业发展规律,把握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实时进行培养目标的修订、课题体系的建设、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师资队伍的完善,在旅游行业的激烈竞争中,应更加积极主动滴与旅游行业企业等组织开展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充分调动校内外各种资源,为了才有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基础,真正培养适应旅游业发展,具有理论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以及较高综合素养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这样才能保持旅游专业的健康发展,才能满足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沈建根,葛胜娟.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和开发[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12)

[2]李乐京.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12)

[3]倪艳,钟志平.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与行业互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践教学创新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3,(10)

[4]刘俊清.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教学园地,2013,(4)

1.1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最早于2007年提出,十正式确定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指出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1.2互动

“互动”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之意。《中国大百科全书》对“互动”的定义是:互动首先是一个过程,有自我互动、人际互动和社会互动3个阶段组成的过程,其实质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往返活动,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沟通。互动是行为主体借助于一定的手段,与他人(或环境)和自己相互作用、影响的过程。

2研究现状

2.1国外城市化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相互关系研究

在Elsevier-ScienceDirect学术期刊上以“ruraltourismurbanization”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主要来自于《Annalsoftourismresearch》和《Tourismmanagement》两本杂志,但可供参考的文献较少,且年代较早。

MarcAntrop(2004)通过研究发现多数欧洲国家城镇人口已达到80%,城市化进程影响到了主要城市,较小的定居点,甚至是偏远的农村,并影响欧洲传统文化景观的变化。ErdoanAtmi,Sezginzden,WietzeLise(2007)在研究中评估了城市的生物质加热、教育设施、定居点、娱乐、旅游、就业的需求对天然森林造成的各种压力。

国外关于城市化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相互关系的研究很少。但国外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城镇化进程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2.2国内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相互关系研究

在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国内部分学者将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进行一定研究。在知网学术期刊上以“乡村旅游城镇化”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经过深入的分析与筛选,选取了一部分文献进行了分析。

通过对文献的总结与梳理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旅游存在良性互动关系,且二者的互动发展业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二者互动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诸多的问题和障碍亟待解决,良性互动的路径选择针对性和系统性不强。

2.3研究述评

国外对城市化发展与乡村旅游发展相互关系的研究文献很少,研究主要集中为城市化发展对乡村旅游不良影响方面,还凸显出“理论研究少,个案研究多”的特征。但通过对国外文献的梳理,对于我国城镇化建设中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有益于实现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旅游的良性互动发展。

国内专家学者对于城镇化和乡村旅游的互动发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多数专家学者的研究侧重于城镇化建设对乡村旅游发展影响;少数学者虽然对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互动发展进行了研究,但对其二者的互动关系的论证不够深入,没有扎实的理论支撑,互动的机制不够系统,互动的模式和路径不够有针对性。另外受限于新型城镇化建设新鲜出炉,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互动发展研究仍是一个空白。

总之,国际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但西方特色浓郁;而我国,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互动研究还不成熟,因此,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旅游发展互动研究应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同时立足本国实际,注重研究的实践和应用价值。

3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旅游互动发展的论证

3.1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旅游业;理论;实践;趋势

一、CSR研究综述

二、旅游业中CSR研究综述

(一)对旅游业CSR的基础理论性研究

(二)对旅游业CSR的实践导向及应用研究

2.CSR管理。于丽丽(2005)提出,旅行社社会责任的承担,除了社会制度和法规的强制性约束外,更重要的还在于旅行社的自律意识。而旅行社的社会责任观念的建立,既体现在旅行社企业的管理文化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旅行社的管理者的社会责任观念上。童绍茂(2009)对国外知名饭店集团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状况进行了描述。蒋术良(2009)对酒店社会责任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对不同星级酒店、不同盈利能力酒店、不同所有制酒店以及不同成长阶段酒店的社会责任情况进行检验和分析,并提出政府调节和干预管理、行业规范提升、酒店自律、社会评价与舆论导向四个方面的措施以强化酒店社会责任管理。秦绍林(2010)认为,旅行社应通过实施具有社会责任的企业精神文化构建、行为文化建设和品牌文化创新,提高旅行社企业文化建设品位,促进旅行社自身发展,构建和谐旅游环境。褚倍(2009)充分论证旅游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然性,并在诠释旅游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的基础上,探索旅游企业实现社会责任的途径。

4.CSR与信息披露。杨江伟(2008)结合当前国外披露模式,构建出适合我国旅游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可行模式及指标体系。并借助虚拟的“旅游卫星账户”技术平台,提出建立“旅游企业社会责任卫星账户”构想。胡淑琴(2011)则计算出了我国旅游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指数,通过实证统计分析找出了旅游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方式。王清(2011)在理清企业社会责任及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基础上,分析我国旅游饭店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完善国内旅游饭店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的对策。

(一)旅游经济活动

(二)宏观旅游经济内容和特点

在旅游经济系统中,宏观旅游经济体现了宏观旅游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和运行过程,是旅游发展过程中各环节、各部门、各地区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形成的综合体,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和特点。

1.宏观旅游经济,是旅游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纵横交错形成的综合体。从横向看,宏观旅游经济活动表现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子系统活动同时并存的经济活动过程;从纵向看,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像一般社会再生产一样,是按照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子系统活动依次进行,并不断循环往复的经济运行过程。因此,这种纵横交错的旅游经济总量和结构的运行和化,就形成了旅游经济再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2.宏观旅游经济,是旅游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构成的综合体。旅游产业是由多种旅游服务要素构成的经济产业,其既包括直接为旅游者服务的旅行社业、旅游住宿业、旅游餐饮业、旅游运输业、旅游景观业、旅游娱乐业、旅游购物业等,也包括部分或间接为旅游者服务的邮电通讯、医疗卫生、金融保险、文化科学、教育培训、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及工农业等众多行业。其从纵向上表现为各产业、行业和企业之间上下指导和执行的经济层次关系,从横向上表现为各产业和行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的经济序列关系,从而形成多层次、多序列立体交叉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3.宏观旅游经济,是各区域旅游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综合体。任何旅游者、旅游企业和旅游行业的活动都必然是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的,因此一定的区域旅游布局构成了宏观旅游经济的空间表现形式。从纵向看,区域旅游布局主要表现为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县级的上下联系的区域旅游的层次布局结构,如不同级别的风景区、度假区、森林公园和景区景点等;从横向看,区域旅游布局主要表现跨省区、跨地市区、跨县区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空间布局结构,体的旅游景区等,从而构成多个旅游区域相结合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二、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

1.政治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政治目标,是按照“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通过旅游活动的广泛开展,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增强公民的爱国主义意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旅游的“民间外交”功能,通过大力发展国际旅游(包括出入境旅游)

,促进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和政治影响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国家竞争力等。

2.经济目标

3.社会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社会目标,是通过旅游活动和加强宏观旅游管理,在满足国内外旅游者跨文化交流、增进人们相互之间的友谊和理解的同时,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改变传统落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促进旅游企业文化建设和旅游行业职工素质提高,增加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就业,改善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推动与促进旅游目的地各项社会事业的繁荣兴旺与发展等。

4.发展目标

三、宏观旅游管理的职能

宏观旅游管理的主体是国家旅游管理组织,客体是宏观旅游经济活动、运行和发展,简言之,宏观旅游管理就是国家对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和发展的管理。正确理解宏观旅游管理的涵义,还必须注意宏观旅游管理与微观旅游管理、旅游市场管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正确把握宏观旅游管理的主要职能。

(一)宏观旅游管理和微观旅游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三)宏观旅游管理的主要职能

宏观旅游管理,通常是通过各种管理职能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进行管理。从旅游管理的实践看,宏观旅游管理的职能主要包括决策、规划、组织、调控、监督和服务等方面。

1.旅游决策职能

是指政府对旅游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做出选择和决定的职能,其贯穿于整个宏观旅游管理的全过程。在现阶段,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完善过程中,因此政府决策职能在旅游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形成了具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的“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各级政府在旅游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促进旅游发展的各种措施方面,还发挥着重要的决策职能和主导作用。

2.旅游规划职能

是根据旅游决策职能确定的

旅游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对旅游资源配置和生产力要素进行统筹安排的职能。如政府通过制定旅游发展战略和规划,统筹安排和配置旅游资源要素;通过确定实现旅游发展目标的政策措施,促进宏观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通过采取各种宏观调控方法和手段,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有效地运行等。

3.旅游组织职能

是为了有效实现旅游决策目标和规划的要求,建立旅游组织体系、配备相应人员、明确职责权力、调配旅游要素的职能。其包括建立旅游行政管理机构,促进旅游中介组织和旅游企业发展;形成合理的旅游管理体制,明确政府旅游部门、行业中介组织、旅游企业之间的权责利;开发和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等。

4.旅游调控职能

是对旅游决策目标和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内外关系、发展变化进行协调和控制,以保证旅游决策目标和规划的顺利实现。如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调控生产要素价格,实施各种税收政策,实行转移支付制度,采用合理的经济杠杆等,调节旅游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以缩小地区差别和贫富差距,实现旅游经济统筹协调地发展。

5.旅游监督职能

是通过建立健全法律体系,提供完善的法规和制度,规范旅游市场主体行为,保护各类产权主体的合法权益,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维护良好的旅游环境,限范不正当的旅游竞争行为,创造公平、公开和公正的旅游竞争环境,促进旅游企业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不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

5.旅游服务职能

是政府通过提供各种旅游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提供各种交通基础设施、城市公共设施、供水供电等公共产品和安全救援、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等公共服务,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和旅游企业的经营服务活动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外部条件。

四、宏观旅游管理的过程

1.旅游宏观决策系统

是国家宏观层面的决策系统,其决策内容包括确定旅游管理体制的基本模式,制定旅游法律法规、旅游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调控旅游经济总量和结构变化,实现区域旅游布局合理化,促进旅游经济增长,统筹协调旅游发展等。由于旅游宏观决策是一种高层次的决策,因此对旅游行业、旅游区域、旅游企业的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为了保证旅游宏观决策的科学化,必须根据有关的政策规定和各种信息,按照科学的决策程序,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做出科学的宏观决策,以指导宏观旅游经济的有效运行和发展。

2.旅游宏观执行系统

是实现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系统,即完成旅游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再生产过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旅游宏观执行系统的有效实施,离不开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的共同作用。计划机制,是通过国家的旅游发展规划和指导性计划,保证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方向和目标;而市场机制,则是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活动按照客观经济规律有效地运行和发展。段综合形成的调控系统和监督机制,是正确执行旅游发展战略和规划,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旅游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是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三者有机结合而形成监督和调节旅游宏观旅游经济活动的调控机制,并及时发现宏观旅游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反馈旅游宏观决策系统和执行系统,及时进行调控,保证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有效进行。

4.旅游宏观信息系统

五、宏观旅游管理的特征

宏观旅游管理,既是对旅游全行业的管理,也是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管理,因此,宏观旅游管理具有不同于微观旅游管理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宏观旅游管理的权威性

宏观旅游管理的依据是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因此宏观旅游管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政府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行政权威性。一方面,宏观旅游管理必须通过制定和实施各种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促进和保障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实现国家发展旅游的目标和任务。另一方面,宏观旅游管理又必须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完善旅游市场机制,规范旅游企业行为,保护旅游者合法权益,维护旅游市场秩序,确保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有序地进行,促进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如果宏观旅游管理没有权威性,则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必将是盲目、混乱和低效率的,也就无法实现旅游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2.宏观旅游管理的政策性

宏观旅游管理是政府有效管理旅游活动和调控旅游经济运行的行为,因此其具有很强的政策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宏观旅游管理必须体现政府鲜明的政策倾向,即体现国家发展旅游的意志和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对旅游发展的总方针和总决策,确保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旅游活动广泛性和旅游经济的综合性,要求宏观旅游管理必须正确处理各部门、各层次、各环节的关系,而统筹这些关系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即必须依法行政,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合理的协调和正确的处理,才能使旅游发展获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3.宏观旅游管理的全局性

旅游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社会文化活动,为保障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必然涉及众多的行业和部门,不仅协调范围广泛,而且协调难度也比较大,使宏观旅游管理不同于一般的经济管理,而是一种全局性、综合性较强的宏观管理活动。因此,在宏观旅游管理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一方面必须遵循旅游活动规律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特点,从全局上统筹安排和合理配置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素,确保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顺利地进行;另一方面,必须立足全局来协调处理好各局部的关系,使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尽量避免“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不断提高宏观旅游管理的整体效率和效果。

4.宏观旅游管理的服务性

宏观旅游管理的服务性特点,强调宏观旅游管理必须服务于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客观需要。既要通过加强宏观旅游管理,为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企业经营活动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公共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和旅游企经营的需要;又要通过科学地引导旅游者的消费活动,规范旅游企业的经营行为,促进旅游市场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维护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创造一种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和条件,保障旅游活动有效地开展,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正常地运转,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5.宏观旅游管理的动态性

旅游活动、旅游市场和旅游经济运行都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从而决定了宏观旅游管理也必然具有动态性的特点。这种动态性特点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宏观旅游管理必须适应旅游活动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任务和重点,以保证旅游活动的有效开展;二是宏观旅游管理必须适应旅游市场和旅游经济运行的动态变化,不断改进和完善宏观旅游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以充分发挥旅游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宏观旅游经济运行有效地运转;三是宏观旅游管理必须适应现代管理的发展和变化,不断汲取先进的管理理论、实践经验和方法,丰富和完善宏观旅游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科学地指导宏观旅游管理的实践。

关键词:三亚经济型酒店大学生市场营销策略

一项针对大学生旅游意向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旅游偏好很强,出游频率较为频繁。有85.43%的被调查大学生表示热爱旅游,占受访学生的大多数。47.91%被调查大学生一学期至少会旅行一次;26.71%被调查大学生一学年旅游一次;另有12.66%被调查大学生一学年旅游三次及三次以上。对于旅游业的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来说,这都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细分市场。

一、经济型酒店的含义和特点

(一)经济型酒店的含义

经济型酒店是以大众旅行者和中小商务者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客房为唯一或核心产品,价格低廉,服务规范,环境舒适,硬件上乘,性价比高的现代酒店形态。

(二)经济型酒店的特点

首先是产品的有限性,经济型酒店以价格低廉但环境良好的客房住宿服务为其核心产品,只保留客房住宿和早餐这两项服务,剔除了其他非必需服务。其次是服务标准化,经济型酒店重视客房设施的舒适度以及服务的标准化,环境干净卫生,性价比突出。第三是经济型酒店价格适中,一般在100元到300元之间。第四是目标顾客明确,中低端商务人士、工薪阶层、普通自费旅游者和学生群体是其主要目标顾客。最后是连锁经营,通过连锁经营达到规模经济,提高品牌价值。

二、三亚经济型酒店的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三亚的酒店数量为283家,经济型酒店约为155家,占比54.77%;2012年酒店数量为355家,经济型酒店约200家,占比56.34%;2013年酒店数量约为400家,经济型酒店约为245家,占比达到63.75%。从数据可以看出,近几年伴随三亚酒店业的快速发展,经济型酒店的发展也呈上升态势,经济型酒店在酒店业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

国内知名的连锁经济型酒店,如7天连锁酒店、如家快捷酒店、锦江之星、汉庭酒店等都在三亚展开布局,开业分店合计已达40家。此外,其它经济型酒店品牌,如格林豪泰快捷酒店、尚客优快捷酒店、速8酒店也已进入三亚市场,三亚经济型酒店的竞争日趋激烈。

统计显示,2013年三亚市旅游总收入233.3亿元,同比增长21.4%。机场航空旅客吞吐量1287万人,增长13.4%。在这种新形势下,经济型酒店所占的市场份额还将进一步扩大,这不仅促进了三亚旅游业发展,也优化了三亚酒店市场结构。

三、经济型酒店大学生市场需求特征

(一)要求实惠便利

(二)注重安全卫生下的价格合理

“经济”不等同于价格低廉,大学生群体对此有更高的要求。数据显示,只有16%的人认为经济型酒店只需要价格低廉,56.4%的人认为在价格低廉的同时,酒店的品质也必须得到保证。其中27.4%的人认为需综合来看,“经济”应该是性价比高且要具有一定品味。大学生消费群体同其他消费群体相比,他们对酒店的安全卫生、价格合理的要求更加严格,随着经济型酒店的进一步发展,品味将会更多地影响大学生对经济型酒店性价比高低的判断。

(四)对精神愉悦有追求

(五)对主题化感兴趣

对大学生消费者来说,酒店虽然是家的一种延伸,但是它也必须要有自己的个性,从而表现它区别于家作为一个独特的空间范围的特征。有6成大学生消费者表示对酒店增加化概念感兴趣,只有一成表示不感兴趣。进一步分析,图书、社交和运动是大学生消费者比较感兴趣的化主题,而对传统的休闲娱乐主题感兴趣的比例较低。

四、三亚如家酒店大学生市场营销策略

(一)深层次市场细分,差异化竞争策略

提供有限的服务是经济型酒店的一大特色,但是有限服务不是产品单一、设施简陋的代名词。对于经济型酒店来说,需要对已经拥有或者预期要占领的大学生群体进行更深层次的细分。在此基础之上,制定适合这个特殊群体需要的产品或服务,以个性化、特色化、差异化取胜。

三亚是我国唯一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与国内其它滨海旅游城市相比特色明显。虽然连锁经济型酒店注重品牌形象一致性,在酒店外观、内部装潢等方面强调风格统一,但是在客房物品陈设、内饰、人员服务、餐饮等方面可以增加地域特色,形成差异化经营。

(二)增设主题客房,丰富酒店内涵

虽然提供有限服务是经济型酒店的特色和降低成本的有效手段,但是数据显示,目标顾客对主题化的需求迫切,并且他们重视对精神愉悦的追求,因此酒店可以尝试以较低成本增加更多顾客期望的服务。三亚的经济型酒店可以根据三亚的特点增设一部分主题客房,将单一的白色墙面彩绘成有化主题风格的墙面,既经济实惠又丰富化内涵。主题选择可以从三亚的自然景观、城市化或者民族、风俗中挑选。同时,针对大学生这一目标市场,酒店还可以在大堂分割出一块区域,装饰成涂鸦交友区,以此优化顾客体验,提高顾客忠诚度。

(三)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宣传

要发展经济型酒店的网络营销,首先,需要具备专业的网络操作专职人员;其次,酒店需要尽量简化网络搜索的难度,完善酒店网页的内容,同时要设计适合大学生消费的特有网络板块,注重网络信息的更新,将网络作为酒店和客人沟通的一个重要纽带,获得顾客对酒店形象的认同感,以在这种新型的竞争中先发制人取得胜利。

(四)完善信息系统和网络预订系统

国外,美国“速8”和法国“宜必思”酒店都有自己的全球酒店预定系统,使客户无论在哪里都可以享受到快捷的酒店预订,同时它们的系统里每一位客人的喜好甚至是一些特别的生活习惯都有记录,这样就使它们的老客户能够得到更好的服务,从而提升客户忠诚度。

总体来说,三亚的经济型酒店在信息系统和网络预订方面还有很大进步空间。因此,快速完善、更新信息系统和网络预订系统,缩小与国际经济型酒店在网络管理上的差距,是未来市场竞争获得胜利的重要保障。

参考献:

[1]魏小安.中国旅游饭店业的竞争与发展趋势(上)[N].中国旅游报,2010―7―14(7)

[2]魏小安.中国旅游饭店业的竞争与发展趋势(中)[N].中国旅游报,2010―7―21(7)

[3]魏小安.中国旅游饭店业的竞争与发展趋势(下)[N].中国旅游报,2010―8―4(7)

[4]蒋清,张莉英.经济型饭店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8(1):55―56

THE END
1.美股酒店系列之:特色酒店集团IHG一公司简介洲际酒店集团(IHG)是...根据洲际酒店的战略规划,未来其业务将会主要建立在特许经营权和提供管理服务这两块业务上。这两种业务模式之所以具有吸引力主要在于它们能够通过少量的资本支出就能够使得公司达到快速增长的目标,以及相对于自营业务而言更加稳定的现金流来源以及稳健的财务状况。 https://xueqiu.com/9273704562/21857214
2.追忆青春梦,再续同学情酒店管理把名传, 美食烹饪加篆刻, 在行! 葛庆前,侯宪昌, 棋艺书法都会玩, 三国水浒特能侃, 神了! 马达老师有评价, 二班男生顶呱呱, 女生文艺青年范, 好样的! 王江萍,有大爱, 义务献血三十载, 献血超过八万毫升, 雷锋! 有个同学叫石彭, https://www.meipian.cn/236vf8t5
1.资深酒店人必知的酒店运营管理的关键指标- 定义:是指酒店人力成本(包括工资、福利等)占酒店营业收入的比率。 - 计算公式:人力成本率 =(人力成本÷营业收入)×100%。 - 重要性:有助于酒店管理者评估人力资源投入的效益。合理的人力成本率能保证酒店服务质量的同时控制成本。如果人力成本过高,可能需要优化人员配置或提高员工工作效率。 https://www.jiudianrong.com/newsdetail/id/12580.html
2.酒店会员管理新趋势:从单一服务到综合生态的转变传统的会员管理模式逐渐难以满足现代酒店经营的需求,建立一个高效且具有前瞻性的会员管理系统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运用成熟的商城系统来构建酒店会员管理系统,正成为众多酒店企业竞相追逐的热门策略。商城系统凭借其丰富多样且全面深入的功能架构,不仅能够助力酒店迅速搭建起数字化会员管理的线上平台,更为重要的是,它...https://blog.csdn.net/l4120228/article/details/143905769
3.酒店PMS系统介绍同时,系统还可以对房源进行严密监控防漏,避免出现房源管理混乱的情况。全方位掌控酒店方面,系统整合了酒店的各个部门和业务流程,从客房管理到预订管理,从财务处理到商品管理,实现了一体化的管理模式,极大地提升了酒店的经营效率。 (三)数据分析优势 酒店PMS 系统的数据分析功能为酒店经营提供了有力支持。系统可以展示...https://lanke.cqtcxj.com/1592
4.多元化经营策略解析,现代饭店经营模式与服务创新之道问:个体工商户酒店在经营方式上应如何填写?个体工商户酒店的经营方式主要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直接经营总部所有,包括直接经营、直接投资或控股等。(2)合同经营(委托管理),即与业主签订合同,接受委托,依据饭店集团的经营管理规范和标准进行饭店的经营管理,以获取管理酬金。 http://csdn.emotion123456.com/2e819085a3F6.html
5.杭州老旧小区的“四大天王”之一,她的未来会变成什么样?荷花塘未来社区由采荷的部分老居住区改造而来,今后,这里将开启新的尝试,如:推进建设校社通融的未来学校、在老旧小区探索酒店式管理…… 未来,采荷将以一种生机勃勃的姿态,再次惊艳大家。 采荷·荷花塘牵手采荷二小 探索校社融通的未来学校新模式 年轻时,张奶奶喜欢跟邻居们一起聊天,毕竟都是一个单位的,熟稔得很。http://zzhz.zjol.com.cn/hz/csxw/202203/t20220305_23895067.shtml
6.酒店关系营销无形顾客组织,是利用数据可建立顾客档案并进行分类管理。 通过顾客组织,酒店可以给予长期顾客优惠和奖励,提供产品最新信息,定期举办联谊活动,借以加深顾客对酒店的情感和信任,增加顾客对酒店的认同感,密切双方关系。 图片来源:锦囊泛娱酒店 3、三级关系营销 https://www.114naliyou.com/newsdetail/id/12578.html
7.酒店公寓托管运营方案范文(通用13篇)2、各部门要注重培训,只有告诉员工该怎么做,如何才能做好,才能真正提高服务质量,而且要让员工学到真本领,为酒店的发展提供后备人才。 3、根据酒店日常经营状况,适时安排组织文娱活动,如唱歌、体育健身、出游爬山等。 以上此举将起到促进员工之间和谐共处、沟通交流感情、增强员工凝聚力,有助于建立酒店员工和管理层之间...https://m.ruiwen.com/fangan/6177469.html
8.境内外酒店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面面观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国际酒店学院的“全程产学交叉”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职业教育的特征。“全程产学交叉”是以学院为主导、企业订单培养为基础,以酒店见习、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全程产学交叉方式为特征,由学院、企业、学生三方主动参与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开设酒店管理、酒店管理(迪拜实验班)、酒店管理(智能化方向...http://www.sctu.edu.cn/xblyfzyjzx/info/1016/1084.htm
9.管理能力的提高和总结(精选24篇)会议服务中,认真做好了会议用品发放及设备调试工作,这方面以后可以和酒店会场负责人提前沟通,关于设备调试及保护,应该由酒店派专人负责和行政部进行良好协作。 (六)做好会议服务,是会议管理重要的环节 通过这次大型培训会议的举办,认识到行政部的会议服务工作好坏直接关系到会议能否有序进行,好的会场服务是会议顺利进行...https://www.jy135.com/guanli/125875.html
10.上市以来一直增收不增利,君亭酒店困在何处?界面新闻以委托管理模式经营的君澜和景澜酒店,恰恰是君亭酒店集团轻资产发展、规模化扩张的重要抓手。据界面新闻梳理,君亭酒店在收购君澜酒店前仅有47家门店。而截至今年3月末,君亭酒店集团开业酒店数量已到达219家、待开业酒店数量177家,合计达到396家。这当中,君澜酒店占据半壁江山,已开业和待开业共有240家,比重高达61.07%...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11152932.html
11.康拉德·希尔顿酒店王国 2人物观点 金科玉律 管理模式 3人物轶事 微笑服务 时代前沿 女继承人 4词条图册 1人物经历编辑 希尔顿(Conrad Hilton 1887~1979),美国旅馆业巨头,人称旅店帝王。1887年生于美国新墨西哥州,曾控制美国经济的十大财阀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服过兵役,并被派往欧洲战场,战后退伍,之后经营旅馆业。希尔顿经...https://baike.sogou.com/v8815909.htm
12.云南新西南技工学校2024年(三年制中专/职教高考)招生简章11、酒店管理 主要课程:酒店礼仪、酒店职业英语、酒店运行与管理、酒店营销、酒店财务管理、茶艺、中西餐知识、酒店督导实务、管理沟通技巧等。 为什么选择新西南的10个理由: 0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正规、放心 云南新西南技工学校是经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的一所汽修、烹饪类中等技工学校,曾被评为云...http://www.ynzkzs.cn/zhaoshengjianzhang/3398.html
13.关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精选10篇)20xx年我校是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涉足酒店教育的,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对于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并没有明确的目标,仅仅通过“重新组合"国内外高等旅游院校有关专业和课程来确立自己的专业和课程体系,套用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自身的特色。 https://www.wenshubang.com/fangan/2136789.html
14.勤务分队半年总结(精选22篇)(2)、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继续探索宿舍管理新模式。 (3)、完善服务体系,实现向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延伸。 (4)、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尝试开展了文明宿舍创建系列活动,现已经完成了模范宿舍展示,宿舍安全、卫生评比,其它活动也将陆续开展。 https://www.fwsir.com/Article/html/Article_20220618084906_1849521.html
15.酒店管理的数字化发展论文(精选8篇)该模式入住手续,也可以采用数字化消费的模式,在网上进行认证,不需要再到前台登记,这样不仅为顾客节省了时间,也提高了酒店的办事效率,因此值得在酒店行业进行广泛的推广。 二、推动酒店管理数字化发展的方法 (一)找准市场,制定标准 要推动酒店数字化管理的发展,就要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有一个规划和标准,要制定...https://biyelunwen.yjbys.com/fanwen/guanli/717620.html
16.厦门工商旅游学校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7年)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推动产教融合,与多家厦门知名企业合作开办“人才订单培养班”。近年来,我校先后与厦门夏商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开办商品经营专业“夏商班”,与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办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金龙班”,与厦门佰翔酒店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开办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中餐烹饪专业“佰翔班”,...https://www.xmgslx.com/news/detail/33617
17.乔盈酒店管理托尼洛·兰博基尼品牌并不是第一次与地产领域的接轨,托尼洛·兰博基尼品牌在全球范围进行高端酒店、住宅等资产管理,以轻资产模式为高净值客户提供多元化服务,目前境外项目主要集中于纽约、罗马、西班牙,迪拜等城市。 2022年与华贸集团的合作,为南京创造一种更加极致、纯粹的国际化生活方式,助益华贸中心成为现象级品牌整合...http://www.j-hm.com/
18.装饰公司活动策划方案(通用15篇)公司以南宁作为培训基地和营运总部,负责培训人才、品牌推广、经营管理,负责开发和辅导附近地区的加盟连锁事业,形成多层次运营的管理模式:(1) 总部开发 (2) 公司试点 (3) 加盟店执行。 在产品服务方面,采取"以创意和理念为客户提供综合装饰服务",选择以住宅和商铺为主要目标市场,提供中高档次的装饰服务和价格策略,开...https://www.oh100.com/zhichang/6259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