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经济学知识要点范文

序论:在您撰写管理经济学知识要点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EMBA是英文ExecutiveMasterofBusinessAdministration的缩写,特指针对企业中高层高级经理人员的工商管理硕士教育[1],当今世界上几乎所有EMBA项目均十分重视“管理经济学”教学,普遍将“管理经济学”设置为一门不可或缺的核心必修课程。新近,全国工商管理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对EMBA毕业学员的调查显示:“管理经济学”是EMBA毕业生认为最有帮助和最应该开设的课程之一,排名第五[2]。然而,多年来“管理经济学”实际教学中,EMBA学员普遍反映这门课程是最难学的,同时任课教师们也普遍感觉教学难度较大。事实上,“管理经济学”是以西方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理论为基础,结合决策科学中的某些工具和方法,指导企业经理人员进行决策的一门应用经济学,它涵盖和整合了经济理论、优化方法和管理决策三大部分内容[3]。而如此广泛、艰深的内容目前却限定在4天EMBA教学活动中加以展开,教学效果与教学效率时常并不理想。那么,在4天教授一门课程的现有教学体制下,如何提高EMBA“管理经济学”教学效果与效率呢?

本文试图以EMBA的管理经济学为例,专门探讨EMBA教学效果和效率提高问题,从而为现有大学教学研究中尚显薄弱的EMBA教学文献做出一些补充和拓展:第一,利用校企知识转移这一新的理论视角,剖析EMBA管理经济学教学实质,构建一个提高EMBA的管理经济学教学效果与效率的概念框架;第二,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EMBA的管理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四种基本策略及具体措施。

一、EMBA“管理经济学”教学的实质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校企间高效知识转移

仔细阅读以上文献,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对EMBA教育教学探讨主要是基于高等教育学的分析。不同于这些传统分析,本文采用知识管理学中校企知识转移理论这一新的理论透镜,以“管理经济学”为例,重新审视和探讨了EMBA课程教学的本质属性和具体的教学策略。我们认为,EMBA“管理经济学”教学的实质是以高校教师为代表的知识发送者通过各种知识转移渠道、在一定的情境下向以企业高管人员为代表的知识接受者转移管理经济学科学知识体系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校企间高效知识转移活动,其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高管人员的个人竞争力和企业整体的自主创新能力。

图1提高EMBA“管理经济学”教学效果与教学效率的概念框架

二、提高EMBA管理经济学教学效果与效率的四种基本策略及其具体措施

1.提高管理经济学知识被理解程度的策略

2.提高管理经济学知识有用性的策略

3.提高管理经济学知识转移速度的策略

4.提高管理经济学知识转移经济性的策略

参考文献:

[1]钱小军,赵纯均.美国EMBA教育概况及其借鉴意义[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10):7-10.

[2]李国津.管理经济学课程教学研究[R].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2011.

[3]李国津.MBA核心课程管理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2-3):50-53.

[4]王英.提高MBA案例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以管理经济学课程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2011(1):56-57.

[5]刘延平,郭雪萌,郭婧娟.EMBA课程整合式教学模式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6):25-29.

[6]谭宏,唐朝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知识转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22):196-199.

[7]李燕萍,吴绍棠.MBA/EMBA教育与我国企业家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6):22-27.

[8]杨金丽.香港中文大学的EMBA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6(4):67-69.

[9]张建卫.“师—生契合”教学模式的理论内涵与应用艺术:基于EMBA教学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3):56-60.

[10]邹波.面向企业自主创新的校企知识转移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11]吴洁.高校知识转移的机理及效率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

[12]廖述梅,徐升华.我国校企技术转移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11):52-56

[13]清华EMBA教你如何思考中国:钱颖一、李稻葵两大经济学家开讲清华EMBA2010春季课程[J].经理人,2010(6):67

[14]徐升华,廖述梅.我国校企知识转移研究定位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3):143-145

[15]吴洁,施琴芬,张运华,姜苗.基于知识供应链的高校知识转移效率研究[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3(2):163-167.

[16]LilianaPérez-Nordtvedt,BenL.Kedia,DeepakK.DattaandAbdulA.Rasheed.Effectivenessandefficiencyofcross-borderknowledgetransfer:Anempiricalexamination[J].JournalofManagementStudies,2008,45(4):714-744

[17]PaulH.Rubina,AntonyW.Dnes.Managerialeconomics:Aforwardlookingassessment[J].ManagerialandDecisionEconomics,2010,31(2):497-501

[18]迈克尔·R.贝叶.管理经济学(第6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19]詹姆斯·麦圭根等.管理经济学(第11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关键词】中国酒店业定价策略;消费者导向;管理经济学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竞争最直接的手段是价格的竞争。中国经济市场化的进程,伴随着很多的“价格战”,中国酒店行业一直是“价格战”最激烈的战场之一。随着2008奥运年的临近,全国各地、不同星级的酒店如雨后春笋般地新建起来,酒店业的“价格战”不但没有减弱的迹象,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采取何种定价策略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已成为酒店管理者必须考虑的一个重大问题。

一、我国酒店行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二、我国酒店业价格竞争的成因分析

中国酒店业产生“价格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过度投资造成酒店供过于求;二是各酒店的产品基本上无差异;三是酒店产品不可储存。作为酒店管理者,对于一、三两项可以说是无能为力的,而对于第二项则是可以有所作为的。避免不惜血本的“价格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产品的差异化。而最有效的竞争恰恰是差异化经营,包括生产的差异化、营销的差异化、市场价格的差异化等。

三、酒店定价的基本策略

利润最大化是定价的基本法则。对处于垄断竞争市场的酒店业来讲,最基本的定价策略仍要围绕这一法则,即对所有的消费者制订单一价格,使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然而,酒店管理者并不能准确预测出其产品的需求函数和成本函数,因此并不能直接计算出利润最大化的价格。由于准确预测做起来非常困难,因此中国大部分酒店、尤其是国有酒店往往习惯于僵化的定价机制,有的是制订价格后,一年甚至几年都很少进行调整,一线预订销售人员没有相机处理权;有的是制订价格后,也进行调整,但往往是整上整下,急功近利,忽视对细分市场和消费需求的研究。

理论经济学与经济现实间总是存在不小的差距,而管理经济学的分析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差距。根据管理经济学知识进行推导,处于垄断竞争市场的酒店,要使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利润最大化时的价格P是边际成本MC的K倍,K可以看做是利润最大化时的加价因子[K=E/(1+E),其中E是酒店产品的需求自价格弹性]。利用酒店产品的需求自价格弹性,就可以确定最大化厂商利润的加价因子,从而合理确定相应的价格。管理经济学垄断竞争条件下的简单定价法则完全适用于中国酒店业的定价行为。这种基本的定价策略的核心是对同一酒店产品对所有消费者简单地制定单一的每单位价格,从而获得利润,其隐含的思维定势是以产品提供者为导向进行定价。从理论上讲,这种基本定价策略可以为酒店创造最大利润,但实际上,如果酒店管理者转变思维方式,完全可以采取另外的定价策略,创造出比理论最大利润更大的利润。

四、消费者导向的酒店定价策略

(一)价格歧视是指对同样的商品或服务向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行为

实施价格歧视策略要求管理者对消费者的差异进行分析,了解消费者不同种类的信息。价格歧视有三种基本形式:一级、二级和三级价格歧视。

一级价格歧视是指酒店向每一个顾客索要其愿意为所买的每单位产品付的最高价格。这种策略追求的是一种理想状态,它能使酒店将消费者剩余减少到零,从而获得最高的可能利润。在酒店经营实践中,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程度越高,特殊要求越多,一级价格歧视策略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一级价格歧视策略成功的前提条件还在于酒店管理者要能够完全掌握特定的消费者为每一个增加单位产出所愿意和能够支付的最高价格。酒店业本身是一个追求满足消费者所有可能需求的行业,也是非常人性化、个性化的一个行业。在酒店产品的营销中,经常会遇到顾客提出的特殊需求,好的酒店销售经理在设法满足客人特殊需要的同时,能够在掌握客人的基本信息和支付能力、体察客人潜在心理与生理需求的基础上,采取高超的营销技巧,以顾客愿意且能够支付的最高价格成交,从而为酒店争取最高的可能利润。

二级价格歧视是指酒店根据顾客所购买产品的不同数量范围来制订价格逐步下降的具体方案。这种策略着眼于设计数量标准,使消费者按照对所选择数量产品的支付意愿自行分类。采取这种策略,酒店不需掌握每一个消费者的具体特征,操作起来非常简便。酒店采取二级价格歧视只是减少了部分消费者剩余,与一级价格歧视比较,获得的利润要少一些;但是比起对销售的产品都制订相同价格的简单定价策略,获得的利润又要高一些。消费较多数量的顾客享受较低的价格,是二级价格歧视的基本做法。实施二级价格歧视的重点在于数量标准与价格标准的匹配,而不在于销售经理对特定客人需求的准确判断。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进行消费需求的分析,恰恰相反,二级价格歧视策略成功的关键在于事先按照数量标准对消费市场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订相应的价格标准。

(二)两步定价是指酒店向消费者为取得购买一种产品服务的权利收取一个固定费用,再加上他们所购买的每单位产品收费

通过向顾客收取一个固定费用,酒店可以使消费者剩余减少,与对单位产品收取单一价格的简单定价策略比起来,获得了更高的利润。两步定价策略的关键点在于固定费用的确定,通过合理的测算,酒店甚至可以将消费者剩余减少为零。与价格歧视策略不同,两步定价策略不要求消费者对酒店产品有不同的需求弹性。在酒店所提供的服务产品中,常有采取会员制或俱乐部制的情形,比如健身俱乐部等等,这时往往就可以采取两步定价的策略,以使酒店获取更大的利润。

五、酒店定价策略运用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在运用以上酒店定价策略时,酒店管理者还必须注意两个问题:

(二)要使定价与产品服务质量相匹配

酒店定价策略成功的物质基础是产品服务的质量。如果在实施定价策略时,使价格背离产品服务质量,那么即使会取得一时的较高利润,也会使顾客满意度、忠诚度大大降低,从而损害酒店的长远经济利益。中国个别酒店依然存在着“宰客”的定价行为,这种定价策略是既损害消费者利益、又损害酒店长远利益的短视行为。笔者以上介绍的定价策略,主要围绕减少消费者剩余,这是在充分了解、开发消费者现有和潜在需求,并设法最大程度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措施,是定价与酒店产品服务质量相匹配前提下的做法,与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有着本质的区别。

综上所述,管理经济学对中国酒店业定价策略的主要启示是:坚持消费者导向的定价策略,在充分了解、开发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实施差异化经营,减少消费者剩余,提高酒店利润,追求酒店与消费者、酒店与酒店间的“多赢”,真正使中国酒店业的价格竞争向良性方向发展。

中国酒店业产生“价格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过度投资造成酒店供过于求;二是各酒店的产品基本上无差异;三是酒店产品不可储存。作为酒店管理者,对于一、三两项可以说是无能为力的,而对于第二项则是可以有所作为的。避免不惜血本的“价格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产品的差异化。而最有效的竞争恰恰是差异化经营,包括生产的差异化、营销的差异化、市场价格的差异化等。

利润最大化是定价的基本法则,对处于垄断竞争市场的酒店业来讲,最基本的定价策略仍要围绕这一法则,即对所有的消费者制订单一价格,使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然而酒店管理者并不能准确预测出其产品的需求函数和成本函数,因此并不能直接计算出利润最大化的价格。由于准确预测做起来非常困难,因此中国大部分酒店、尤其是国有酒店往往习惯于僵化的定价机制,有的是制订价格后,一年甚至几年都很少进行调整,一线预订销售人员没有相机处理权;有的是制订价格后,也进行调整,但往往是整上整下,急功近利,忽视对细分市场和消费需求的研究。

理论经济学与经济现实间总是存在不小差距,而管理经济学的分析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差距。根据管理经济学知识进行推导,处于垄断竞争市场的酒店,要使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利润最大化时的价格P是边际成本MC的K倍,K可以看做是利润最大化时的加价因子[K=E/(1+E),其中E是酒店产品的需求自价格弹性]。利用酒店产品的需求自价格弹性,就可以确定最大化厂商利润的加价因子,从而合理确定相应的价格。管理经济学垄断竞争条件下的简单定价法则完全适用于中国酒店业的定价行为。这种基本的定价策略的核心是对同一酒店产品对所有消费者简单地制定单一的每单位价格从而获得利润,其隐含的思维定势是以产品提供者为导向进行定价。理论上这种基本定价策略可以为酒店创造最大利润,但实际上,如果我们转变思维方式,完全可以采取另外的定价策略,创造出比理论最大利润更大的利润。

价格歧视是指对同样的商品或服务向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行为。实施价格歧视策略要求管理者对消费者的差异进行分析,了解消费者不同种类的信息。价格歧视有三种基本形式:一级、二级和三级价格歧视。

一级价格歧视是指酒店向每一个顾客索要其愿意为所买的每单位产品付的最高价格。这种策略追求的是一种理想状态,它能使酒店将消费者剩余减少到零,从而获得最高的可能利润。在酒店经营实践中,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程度越高,特殊要求越多,一级价格歧视策略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一级价格歧视策略成功的前提条件还在于酒店管理者要能够完全掌握特定的消费者为每一个增加单位产出所愿意和能够支付的最高价格。

二级价格歧视是指酒店根据顾客所购买产品的不同数量范围来制订价格逐步下降的具体方案。这种策略着眼于设计数量标准使消费者按照对所选择数量产品的支付意愿自行分类。采取这种策略,酒店不需掌握每一个消费者的具体特征,操作起来非常简便。酒店采取二级价格歧视只是减少了部分消费者剩余,与一级价格歧视比较,获得的利润要少一些;但是比起对销售的产品都制订相同价格的简单定价策略,获得的利润又要高一些。消费较多数量的顾客享受较低的价格,是二级价格歧视的基本做法。

三级价格歧视是指对于同样的产品,酒店通过向不同的顾客群收取不同的价格来获得利润。这种策略实施的要点在于识别在不同的顾客群之间对产品需求的系统区别。由于同一种酒店产品的边际成本MC是相同的,要取得最大利润,不同顾客群必须满足MR相等;而不同顾客群对同一种酒店产品的需求弹性是不同的,按照边际收益的计算公式MR=P(1+E/E)(其中MR是边际收益、P是价格、E是需求自价格弹性)进行推演,不同顾客群的定价必然是不同的。这样酒店所取得的利润才是最大的,比采取在不同顾客群中对同一产品制订单一价格的简单定价策略实现的利润也要大。采取三级价格歧视的基本做法是,对需求弹性越大的顾客收取越低的价格。

两步定价是指酒店向消费者为取得购买一种产品服务的权利收取一个固定费用,再加上他们所购买的每单位产品收费。通过向顾客收取一个固定费用,酒店可以使消费者剩余减少,与对单位产品收取单一价格的简单定价策略比起来,获得了更高的利润。两步定价策略的关键点在于固定费用的确定,通过合理的测算,酒店甚至可以将消费者剩余减少为零。与价格歧视策略不同,两步定价策略不要求消费者对酒店产品有不同需求弹性。在酒店所提供的服务产品中,常有采取会员制或俱乐部制的情形,比如健身俱乐部等等,这时往往就可以采取两步定价的策略,以使酒店获取更大的利润。

在运用以上酒店定价策略时,我们还必须注意两个问题:

关键词案例教学微观经济学应用

微观经济学是以企业的微观经济活动为基础,企业为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在各种约束条件及诸多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将有限的资源加以最有效利用的学科。它将经济理论和决策方法相结合,将逻辑分析方法和数学分析方法相结合,并广泛运用数学知识来论证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比较抽象,因此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能动性,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

一、案例教学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作用

案例教学法是指通过对一个真实情境或事件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情境或事件进行分析、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由美国哈佛商学院在20世纪二十年代首创。案例教学法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教学方式,通过案例教学,不仅可以阐释抽象的理论知识的要点,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而且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案例教学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一)案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对人思维的一种激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外引课程,许多理论与我国的现实国情差异比较大,同时它的基本内容大多是抽象化的理论和实证化原理,并常常会用到大量的图形分析和数学论证,让学生感到抽象枯燥且头疼难懂。案例教学可以使一些抽象的概念、原理具体化,让它们处于一定的情境之中。通过联系实际了解这些概念、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和作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进学习的动力。例如在讲授价格理论时,可以将去年网络上出现的流行词“蒜你狠”、“豆你玩”引入到课堂案例中进行讨论、分析,会使学生发现微观经济学理论原来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微观经济学学习的兴趣自然就提高了。

(二)案例分析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开拓学生思维。

(三)案例教学有利于教育方式和教育观念的转变。

传统的教育方式――应试教育,是以“填鸭式”、“灌输式”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师机械地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听,其后果是学生听完就忘,或者只是靠死记硬背学习,而无法形成系统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而案例教学则不同,案例教学往往是让学生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解决现实经济问题。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不仅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而且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实际经济生活,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自主学习的思维方式。案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对经济问题的探索、归纳和推理,因而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更能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由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也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关键。

二、提高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效果的方式

案例教学对于微观经济学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只有科学地运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优势。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要提高案例法教学效果,就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教学环节设计中不能重案例,而轻理论。

案例教学的优势是明显的,但也不是完全的,案例教学环节和理论教学环节应当相辅相成。理论教学为案例教学提供了分析的基础和依据,而案例教学则有助于加深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理论的灌输中,传统教学仍是必不可少,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案例教学将流于形式。并且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存在着严密的逻辑推导以及知识推进的连贯性,这种连贯性是案例教学不能体现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不能顾此失彼,应使这两种教学方法互相配合,以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案例选择的典型性和时效性。

(下转54页)

(上接34页)

(三)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形成教师与学生的良好互动关系。

三、结语

在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科学恰当地运用案例教学方法,注重案例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合理互补,注重案例选择的典型性和时效性,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同时,通过这样的手段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较高的整体素质和较强的社会竞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1]金Z,张毅.浅探管理经济学案例互动教学[J].现代企业教育,2011(08)下期:138-139.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绩效评估

引言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经济学分析要点

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经济分析是假定企业员工的行为总是反映他们的自身偏好和自身利益,而且经济分析还假定这种偏好是稳定的。也就是说,人们会持续稳定地追求他们的目标与利益,所以他们的行为是充分可分析并可预测的。

1、职员聘用与资源合理配置

如何以最低的成本吸引高质量的求职者,人力资源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恰当的选人、用人才能圆满地实现企业预定目标。有效的招聘能够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帮助企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

(1)便宜的劳动力不一定必然是低成本的劳动力。而高生产率的劳动力也不一定必然是能够使利润最大化的劳动力。对劳动力这种生产投入要素的选择取决于它们的成本与产量比率。企业所追求的是单位产量成本最低。

(2)观察的有限性再加上高估倾向所导致的错觉,往往是员工对自己的评价无法像雇主的评价那样准确。当然企业也可能不如员工更了解自己的实际能力――信息不对称。

(3)然而在很多情况下,双方对于求职者到底能否成功的完成工作都不是很清楚――对称无知。

(4)对求职者的筛选:当筛选成本较小的时候,对求职者进行筛选是有利可图的;在筛选结果导致较大比例的求职者被拒绝的情况下,对求职者进行筛选是有利可图的;当企业因雇佣了需要被筛选出的那些人所导致的成本很高的时候,对求职者进行筛选就更为有利可图。

(5)不同部门的工作安排:当空缺职位的数量是可变的时候,应当将员工排在能够使他们的绝对极限达到最高的产量的工作任务上去。当由于技术局限导致空缺职位的数量是固定的时候,应当根据员工的绝对优势来对他们进行排队,然后再把他们分配到适当的工作岗位上去,直到所有的空缺位置都被填满。

2、绩效评估与收益递减、帕累托最优

(l)收益递减规律。在实际工作中,对人力资源管理来说,简单地通过加薪或奖金的方式来获取更好的业绩回报是不科学的,因为根据经济学收益递减原理,这种回报曲线一定是一个斜率递减曲线,这就意味着职员从加薪和奖金得到的效用是递减的。此外,依据边际作用原理来配置人力资源,并非人多力量大,要注重机构、岗位设置的合理和人力资源群体结构的优化,使人力资源群体更加精干和高效,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追求人才群体效应的最大化。

(2)帕累托最优。在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管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一项工作,因为无论企业设计出多少种政策和管理方法,其目的都是为了企业运行更有秩序和效率,最终获取更好的业绩。企业的最终目标是整体业绩最优。虽然这依赖于每个员工提高自身的业绩,但并不是所有人业绩的简单累加。所以,企业在做年度目标设定和分解时,一定要做计划和预算,进行企业各项资源的有效配置,均衡销售、研发、生产、采购、人力投入等各项工作,最终达成一种帕累托最优的状态。

3、加强晋升激励机制

(1)工资结构与努力水平: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激励在企业管理中是指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就是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个人努力去完成组织的任务,实现组织的目标。

(2)随着晋升的可能性程度越来越少的依赖于努力程度而越来越多的依赖于其他因素时,员工的实际努力水平就会下降。当晋升受运气的影响程度很大时,努力程度降低的趋势将会因高层次和低层次间工资差距的扩大而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3)工资差距和工资水平。扩大工资差距并不一定意味着提高工资水平,通过降低底层的工资水平以及提高高层的工资水平,同样能够达到扩大工资差距的目的。

二、人力资源管理经济效率的最大化

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企业总的目标是尽可能拥有高素质的员工,以使企业得以保持竞争优势;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则主要侧重与这一总目标有关的更为具体的目标。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最大化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规划

2、树立经济理念,更新用人观念

企业管理人员要改变传统的经营观念和人才意识,要更新用人观念,充分掌握劳动力市场信息。摒弃官本位思想,学会以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为指导,建立合理化、制度化、人性化的现代管理机制;把企业的经营权切实交给经营管理层。此外,要为员工提供施展舞台,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培养优秀的企业文化,努力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建立与员工的对话制度;建立科学的业绩考核制度。总之,要把职员看作是一种宝贵的人力资源,从理念上将人看作是一种可开发、可交流甚至可再生的重要资本,而不是一种单纯意义上的被管理对象。要做好人力资源的配置与管理,解决人力资源的相对过剩与绝对匮乏等一系列矛盾,把经济及价值规律介入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活动中。

3、注重人才储备

4、加强人力资源成本核算

创新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灵魂,理所当然在工作分析中必须坚持创新的原则。工作分析离不开工作环境的分析,一旦工作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工作分析就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人力资源管理者可根据工作分析的对象、目的等进行相应的变革和创新,以提高企业的环境适应性和组织竞争力。在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实行重点投入,重点开发,并制定有关监督制约机制和奖惩的措施以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综合指标。要以最少的人力投入和合理的人才结构来完成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

[关键词]商品美学创意要素创意经济

一、商品美学的要点分析

商品美学是研究商品美的形成规律和要素构成,以及在商品设计、生产、交换和消费中的表现和作用的学科,它涉及美学、商品学、营销学、技术美学、人体工程学、经济学、人文科学、工业设计、等领域的综合学科。商品美的本质是内质量和外质量的整合,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统一。商品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商品美的创意、设计、生产、交换、营销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人与商品的审美关系,商品美与技术创新、材料创新、工艺创新、创意产业、文化艺术、人文科学、社会生活的关系和作用。随着科学技术、消费经济的不断发展,商品美学的内涵和作用也在不断发展和丰富,其作用和表现已渗透到更多的行业和专业中,其作用和表现特征主要体现在:1.现代科学技术(科学美学、技术美学)与商品美学(创意与设计)的双向构建与作用;2.人文科学、文化艺术(审美价值)与商品美学的双向构建与映射;3.现代经济(增长方式、可持续发展)与商品美学的双向构建与互动。所研究的内容和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不难预测,商品美学将在未来的经济、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商品美的要素构成分析

商品美的本质是内质量和外质量的整合,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统一。商品美的要素构成主要有:

1.功能要素――主要是指商品的实用价值和功能,以及使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统一的美学功能。而功能的评价指标主要有:内质量、外质量特性、工艺特性、适用特性、效用特性、经济特性、耐用特性、清洁特性、环保特性、低耗能特性、生理健康特性、技术特性、人性化特性等。对商品功能的评估,除通过科学的技术检测或鉴定之外,还需考察消费者对它的使用要求与审美要求,以及使用意见才能得出正确的或是定量的结论。

2.造型要素――指商品的功能属性和外观结构状构成特定的形态和视觉情态,能让人很觉到商品的属性和观念价值。造型的难点是,使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统一。必须从产品的使用功能、经济效益、效用特性、内在结构、外观形象等方面的整合上把握产品形象;使产品的点、线、面、形、色、量、质、互相配合协调,组合成完整统一的造型形象,符合美的规律的要求。

3.色彩要素――作为商品认识和审美意识的标志,它影响人们的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情商和判断。较先唤醒人们的文化意识和情态意识,以及消费心理因素。日本色彩大师智村说:“人们在掏钱购物,有时是在有意无意地购买颜色,运用得当的色彩是产品制胜的秘决”。色彩能让人意识到产品功能与环境的协调因素,产品造型的材质、肌理或质地文理给人以文化、品位的观念认识。又例如:化妆品以极色(如黑色)来表示庄重大方,以柔和色(如各种淡雅的粉红色、浅玫瑰色)来表示化妆品的轻快和娇媚。因此,色彩的应用,成为商品美的重要要素。

三、商品美的创意要素与创意经济分析

1.生活美――主要指整个生活方式、生活品质和社会生活与实践美的感受,它包括社会制度、社会品质、经济品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文化品质、以及人们长期的社会生活和实践所形成的物质观和审美价值观。也包括人们在衣、食、住、行、生产、劳动、职场、整个生活环境中,尽可能按美的要求形成的思想、观念、文化、习惯、消费心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以及美的生活经验。生活中美的经验、感受、和碎片是极其丰富和多样的,它需要分析、提炼,并找到表达、再现、提高的设计方法、技术形式和物化的载体,才能作为商品美的创意元素。

2.自然美――自然美是指自然界天生形成的千姿百态的物质体美,它通过自然物的外在和内在(构造)的形象、形态和形式显现出来,这些形象以光、色、线、形、音、质、量、水、石、山、云、雨、植物、生物、日、月、星辰等各种组合形式,以及明暗、浓淡、异彩、雄浑、轻柔、清新、优雅、沉静、秩序、均衡、对称、节奏、韵律、和谐、异构、同构等形式表现出来,体现一种天然的完美和多样性的形态,在丰富多变中,引起人们的美感和创意的联想,成为商品美创意设计内容的重要审美元素。

4.文化美――文化美是生活美的重要内容,文化是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整体,它以思想、精神、人文、观念、信仰、民俗、文学艺术、语言、历史、风情、审美等源远流长、丰富、深厚的内容,成为人类社会精神世界的财富和资源,它是商品美创意的元素和源头。著名创意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说:“文化已融入整个生活方式”。在中国,“绿色”商品房,“生态”商品房,“原生态”商品房,“湖畔”商品房,以及个性化创意的居室和装修等,正是一种新的文化概念融入商品美和生活方式的体现。

【关键词】工商管理教学改革思路

我国高职教育强调和倡导的是“能力本位”模式,以培养学生技术和职业岗位应用能力为主,具体体现为培养“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的专门人才。所以,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要根据这一思想进行教学课程的调整。

一、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

1.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

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

2.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

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知识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培养方向一般是科技含量高,涉及知识广,技术实践性强的职业岗位。高职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具有技术实用性,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也应该从实用性出发进行调整。

3.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

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实现“双证书”制度。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比,入学分数起点低。坚持“人人有才观”必然应重视学习主体的个性特点,多种形式地挖掘个体潜能,调动个体积极因素,强调研究和开发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4.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形成模块化、弹性化的课程体系

适应行业和社会对应用人才规格多变的需求,由企业、院校联合调整、选定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坚持以服务社会为导向、以产业需求为中心,产学研结合,走“订单式”培养之路。高职教育不仅要研发物质客观世界,更重视研发主观世界。使培养对象成为高素质的技术实用型人才,为经济服务。职业教育直接为区域社会经济服务,贴近劳动力市场。以就业为导向,其职业性区别于普通教育。职业劳动是综合的,贴近企业和行业职业岗位群的高职教学内容也应是综合的。

二、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要点

高职高专院校专业的课程结构要努力实现模块化,把教学改革与教学方式改革结合起来。转变传统的相对封闭的知识教育和比较狭窄的专业教育思想,变对口观念为适应观念,变专业对口教育为增强适应性教育。特别是工商管理类的课程,要结合对口企业的案例、工艺流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早一点适应社会,提高动手能力。

1.改“学科本位”为“能力本位”

(2)改革考试、考核方法。新课程体系以用人单位岗位需要为考试、考核内容,要求学生毕业时获得“双证”,即毕业证和至少一门职业技能工种资格证。在改革考试、考核方法上,新课程体系改变传统的答卷考试、考核方法,采取答卷与口试、理论考试与操作考试、答辩和现场测试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对基础课程,重点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对专业课程,重点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对于理论基础课可以用传统的考试方法,对于专业基础课可以用操作考试,专业课可采用社会调查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依据企业(行业)生产的实际和特点,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采用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相互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3)建立专业课程的能力培养模式,以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的证书制度为依据,根据就业市场信息和岗位技能要求确定专业课程的具体实施内容。如:物流师、营销师、经济师各种岗位技能要求都有所不同,可以根据其岗位要求,确定专业课程的内容。

(4)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中心,建立实验课课程体系。以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为基础,部分课程到企业去完成,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相结合,部分课程到实验、实训基地完成。学习环境模拟工作环境,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走产学合作的道路。

2.改变课程结构

(2)课程设置改变原来的结构变为一体两翼的课程结构,打破传统的考试课、考查课、主干课、非主干课的体系,建立核心课程、目标课程、非核心课程的一体两翼的体系。工商管理专业限设10门以下的核心课程,主要是一些重要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如管理学、管理经济学、会计学原理、物流基础等,目标课程是英语和计算机课程,其他课程为非核心课程。课程要尽量小型化、丰富化,总学时不能太多,要体现比较宽的专业面,尽可能及时反映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

(3)课程设置要紧扣专业培养目标,满足行业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一方面,课程要满足行业多岗位转换甚至岗位工作内涵变化、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课程要使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继续学习的基本能力。

(4)采取“学习——工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重视实践课程体系,走产学研合作之路,保证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学时之比约为1:1。

3.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整合,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内容的改革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人才模式改革的重点。教学内容由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和学习态度构成,对于高职高专院校,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决定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方向。

(1)在知识领域,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课教学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多用案例进行教学、多给学生下厂锻炼实习的机会。

(2)在职业技能的培养方面,要提高创造性技能的比重,弄清专业覆盖的岗位应具备的能力,以突出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对学生进行更多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教师在上实训课时,应和学生一起操作,一起做项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要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特点、职业特性、技术要求、岗位能力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用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指导实践。从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融合。

三、结束语

工商管理教学改革任务还任重而道远,我们要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提出更多适合高职工商管理教学改革的思路。

THE END
1.酒店管理基本知识资源描述: 酒店管理基本知识 1、酒店的管理层次 酒店的管理层次一般都呈金字塔形式,从塔底到搭顶,由宽到窄。管理的幅度则是越往上层,管理难度越大,管理的幅度越小。现在国内比较常见的酒店管理是直线职能制管理,在该管理体制中,任何一级领导、管理人员、服务员都要明确自己的业务范围、工作职责及本人应该具有的工...https://m.mayiwenku.com/p-43109124.html
1.酒店管理基础知识大全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说到知识点,大家是不是都习惯性的重视?知识点也可以通俗的理解为重要的内容。掌握知识点是我们提高成绩的关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酒店管理基础知识,欢迎阅读与收藏。 饭店的定义、地位及作用 一、饭店的定义 饭店是在古时候的"亭驿"、"客舍"和"客栈"的基础上,随着人类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https://www.yjbys.com/edu/jiudianguanli/8890.html
2.酒店专业实习报告(通用15篇)1、通过实习巩固所学专业知识,了解酒店管理基本职责和各岗位工作流程,掌握酒店管理服务工作基本技能,在实践中找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点。 2、了解酒店行业的基本状况,熟悉部门间的合作,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掌握丰富的酒店服务知识、培养随机应变的服务能力和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将学习和工作相结合。 https://www.unjs.com/fanwenwang/shixibaogao/20230222104608_6499486.html
3.2019级国际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4.掌握酒店业前厅、客房、餐饮服务与运营管理的基本理论以及安全、卫生相关知识; 5.熟悉酒店财务、成本控制、市场营销和收益管理知识; 6.了解信息通信技术,熟悉酒店信息化应用的基本知识; 7.掌握酒店基层督导管理知识,熟悉酒店经营管理新观念、新理论、新技术。 https://www.hnwmxy.com/jiaoxuekeyan/jiaoxuebiaozhunfabu/rencaipeiyangfangan/2019re/2019/1023/5250.html
4.行业调研报告5行业主要细分领域:互联网(重点分析,最好结合字节跳动)、金融领域和医疗金融如下要产品:智能语音与对话式AI,知识图谱,机器翻译 6.竞争对手 7.行业前景 NLP行业調研报告大纲 一、 NLP基本知识介绍 1.NLP概念 2.NLP出现的背景 二、 NLP的作用 (行业应用) ...https://www.fwsir.com/Article/html/Article_20221116093356_2078404.html
5.酒店服务礼仪的基本知识和原则酒店服务礼仪以礼仪为基础,将礼仪渗透到服务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酒店服务礼仪的基本知识和原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酒店服务礼仪的基本知识和原则 1 一、为什么要推广服务礼仪 1. 提高服务人员个人素质; 2. 提升店面形象; 3. 提高客户满足度; ...https://www.ruiwen.com/liyichangshi/2511593.html
6.酒店管理酒店的基本知识(160)酒店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酒店的基本概况 酒店,英文称旅馆,是一种服务性而非技术性的行业。在我国,由于地域和习惯上的差异有“酒店”、“饭店”、“宾馆”、“渡假村”、“旅游山庄”等多种不同的称呼。为了教学上的方便,我们统一称作酒店。 一、酒店的基本定义 什么是酒 酒店是以大厦或特定的建筑物凭借,通过经营...https://doc.mbalib.com/view/382fc521f2a764dc629daea84c607369.html
7.礼仪服务的常识服务员的接待礼仪是餐饮行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个懂得运用接待礼仪的服务员能够给客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带来更好的消费体验。通过保持微笑和友善的态度、注重细节和专业性、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掌握基本礼仪知识和技巧,服务员能够更好地满足客人的需求,提升餐厅的服务质量。因此,作为服务员,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和提...https://www.jy135.com/zhichang/2234497.html
8.酒店管理的基础知识6篇(全文)(4)有广阔的职业发展机会。酒店行业处于迅速发展时期,机会多多。(5)酒店业的独特优势。如免费或者享受折扣入住集团所属的酒店或者用餐等。 酒店管理的基础知识 第2篇 关于知识管理的思考-《你的知识需要管理》读后感 去年十一月收到了田志刚老师寄来的《你的知识需要管理》,全书是田老师关于个人知识管理多年研究的心...https://www.99xueshu.com/w/filexvz3tujg.html
9.餐厅社会实践报告(精选19篇)掌握了一些酒店行业方面的知识,拓展了个人的知识面,增强了个人在应对酒店内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结合理论知识加酒店经营过程中的实操锻炼,以达到巩固理论知识和提高自己,加强毕业就业实力的目的。 前台接待前台作为酒店的第一接待部门,是最先对客人产生影响并做出服务的部门。一家酒店的效率以及利润的创造,基本上都是从...https://www.oh100.com/daxue/3744362.html
10.关于旅游的社会实践报告(通用15篇)虽然自己实习的是最基层的工作,但自己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因为酒店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想做管理人员,就必须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这都需要从基层做起,学习基层知识。我想,作为一个管理者,如果对基层不了解,他就不能做一个好的管理者。 1、对意志力的锻炼 记得刚来酒店的时候,由于自己从来没有做过这个行业,对很多的东西...https://www.wenshubang.com/shehuishijian/1913691.html
11.就业信息高校毕业生埇桥区2020年企业岗位推介二3.负责维修保养酒店木制品。 4.负责维修保养酒店大理石和所有地砖 5.按照装修主管的布置进行工作。 6.完成任何其他合理的职责和被指派的职责 岗位要求1、对维修损坏的旧家具及地毯、墙纸、吊顶,门、五金,锁具要有一定的经验,能够提出解决方案。 2、具备基本的油漆工、木工、瓦工和建筑的知识. ...https://www.szyq.gov.cn/grassroots/6623557/153579561.html
12.酒店管理师证考试内容及题型及答案这部分主要考察考生在酒店运营过程中的实际操作能力,包括前台接待、客房服务、餐饮服务、销售与推广、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技能,还会涉及酒店财务管理、酒店信息系统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3、酒店法律法规与职业道德 这部分主要考察考生对酒店行业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以及酒店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https://wp.xueertui.cn/265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