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和旅游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将乡村民宿发展纳入各地旅游发展规划,以乡村民宿开发为纽带,开展多元业态经营,拓展共享农业、手工制造、特色文化体验、农副产品加工、电商物流等综合业态,打造乡村旅游综合体,有效发挥带动效应。
与此同时,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也于近日批准发布一批重要国家标准,《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等级划分》首次由行业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并明确了民宿等级的划分要求。
多位受访的业内人士和专家学者向民主与法制社记者表示,近年来,以民宿为代表的共享住宿呈现井喷之势,民宿行业在高速增长的同时,因准入门槛较低,致使行业中恶性竞争等问题愈演愈烈,现在民宿业迎来一揽子利好消息,这存在挑战,也将带来更多机遇。
民宿带来不一样的住宿体验
张晓(化名)是一名“90后”创业者,现在经营民宿和露营地。他的老家在河南省淅川县伏牛山下的一个小山村,那里风景秀丽,附近的地下河和溶洞被开发成景区,常常有游客慕名而来。原本在县城一家物流企业打工的张晓,将自己的农家小院进行设计和装修。四间房屋被打造成不同主题,并通过一家民宿App平台上向游客开放预订。一到节假日,四个房间常常被一抢而空,这让张晓看到了民宿的发展潜力,索性辞去县城的工作,回到老家专心经营民宿。
因工作性质原因,需要经常出差的程先生也首选民宿入住。程先生向记者表示,在民宿里,每次都有不一样的体验,而且还可以像在家一样自由自在,非常适合他这种经常出门在外的人。
“这里不但具备基本的住宿功能,而且没有像酒店那种千篇一律的感觉,就像是住进了朋友家,还有厨房可以做饭,有时候我还会亲自下厨,邀请客户过来聚餐,既有人情味又省钱。”程先生说。
民宿无序发展引发诸多问题
张晓说,看到他将自己家的房屋改造成民宿后每天都有收益,周边的村民们也纷纷效仿,一哄而上建了许多民宿,但多数民宿宣传图片包装过度,看上去高大上,实际上粗制滥造,毫无美感可言,服务更是跟不上,引来不少游客在社交平台上发帖吐槽,这给景区周边民宿的口碑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杨天志表示,民宿发展无序、创新不足,同质化现象严重,民宿行业如今虽仍处于发展阶段,市场需求增长空间仍然很大,在认为前景一片大好的形势下,投资者纷纷加入民宿行业,但因为缺乏对民宿独特性的充分认知,许多民宿缺少个性化和人文风情,更谈不上文化特色,只能走粗放型和同质化的道路,因客源竞争激烈,出现问题也就不足为奇。
记者梳理发现,民宿行业内的入住人员身份信息登记、扰民、环境和卫生、平台发布虚假信息、退款难以及偷拍等问题都时有发生。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表示,针对民宿隔断群租、层层转租、偷拍等问题,就民事责任而言,按照电子商务法规定,如果民宿平台知道或应当知道民宿经营者或者房东提供的租住房屋不符合人身安全保障的基本要求,或者有其他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而没有采取必要措施的,应当对消费者承担连带责任,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唤醒乡村沉睡的旅游资源
虽然随着周边村民们纷纷将自己家的房屋改造成民宿,同质化的竞争给游客带来大同小异的感受,甚至使整个景区周边的民宿口碑下降,但在张晓看来,市场从来都是充满竞争并优胜劣汰的,对民宿的未来和发展,他充满信心。
张晓告诉记者,通过参加培训、线上学习等方式,现在他还有一个新职业——民宿管家。
“民宿已逐渐成为更多人旅行的选择,那些更具温度、更有格调的民宿,能让身心疲惫的人找到宾至如归的愉悦。而照顾好客人的起居,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也是我不断追求的目标。”张晓说。
查瑞波相信,未来,特别是在乡村振兴、乡村旅游政策利好风向的驱动下,专业企业、投资机构以及各级地方政府,都会全力推进民宿产业的成长。飞猪民宿运营负责人雷筱倩也表示,民宿业正步入向纵深发展的新阶段。从需求端来看,在刚需型观光旅游之外,由体验感驱动的休闲度假日益成为主流,强调差异化体验和独特文化的乡村民宿迎来了需求的春天。乡村民宿与经典的酒店住宿体验形成了差异,是丰富消费者旅行选择的新供给。
中国旅游与民宿发展协会发布的《2021年上半年国内民宿行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国内在线民宿市场交易规模为209.4亿元。2020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降到125.8亿元,而2021年上半年再次回升到201亿元,甚至已经接近2019年的全年水平。杨天志认为,消费者喜欢民宿,资本青睐民宿,建设美丽乡村也需要民宿。民宿是综合旅游观光和休闲养生的升级体验,未来的民宿将会向着特色化、集团化、专业化、智能化等方向发展。
张晓的老家距离淅川县荆紫关镇不远,这个丹江岸边被称为“一脚踏三省”的中原古镇,至今还保留着数千间清代建筑,依山傍水、古色古香,现在,在民宿产业发展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也吃上“旅游饭”。张晓对此充满憧憬,他希望他所在的景区,未来能联合荆紫关古镇开发出一条探寻乡村和传统民俗的旅游线路,希望将来能有更多的人愿意到乡村来、喜欢乡村、留在乡村,并将城市中的客户群体分散引流到乡村,将沉睡的原生态乡村旅游资源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