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全区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标志区”的目标,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活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
——公共事业协调发展。五年来,社会事业继续保持高位快速发展,和谐社区建设、教育、老龄、计生等多项工作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实现九年义务教育课本费和杂费全免,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9%以上,教育教学质量在全市持续保持领先,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入学率、社区教育覆盖率达到100%,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均衡优质协调发展。启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改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全部实现网上采购。建成区中医馆,完成玄武医院、同仁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单位1.88万平方米医疗卫生用房改(扩)建工程。建成区体育活动中心、文化艺术中心,社区健身点体育设施覆盖率达100%,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平方米。
——社会环境日趋和谐。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30470元,比“十五”末增加13970元。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在全市率先实现城乡低保同标。五年累计新增就业岗位11.8万个、实现再就业5.5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由3.1%降低到2.5%,率先建成南京市充分就业区。累计新增社区用房面积3.5万多平方米,社区平均面积达771平方米;构建了“一口受理、一网协同”的新型社区服务模式,被评为首批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累计新增养老床位983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达到24张,为全区7万多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了各类居家养老服务。完成仙鹤门、仙鹤茗苑、兴贤佳园等经济适用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全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约31.55平方米。建成各类电子视频监控平台2700个,形成网络化监控格局,公众安全感始终保持在97%以上。建立区、街两级调解服务中心,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无重大、特大突发事件和安全责任事故发生。
“十一五”以来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是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各种压力挑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攻坚克难的结果,为“十二五”时期各项事业全面实施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提供了坚实的体制保障。
二、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我区将进入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攻坚、城市建设全面加速、人居环境全面优化、人民生活实现跨越的关键时期。处在新的历史起点,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
(一)发展机遇
——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当前全球经济缓慢复苏、国内经济快速回升,新一轮国际资本和技术加速向我国长三角等发达地区转移。我国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之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城镇化进程加快、内需增长步入新的上升周期,扩大内需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有利于全面推动我区现代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
——新兴产业快速崛起。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和信息技术、物联网、环保节能等产业已经成为未来产业变革的兴奋点,国家和省市先后出台了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战略性新兴产业迎来黄金发展时期。中国软件名城、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两化融合”和“三网融合”试点城市等南京市重大制度创新活动全面推进。良好的新兴产业发展环境,有利于我区将科教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城市建设全面提速。火车站南站、禄口国际机场二期、龙潭深水港等重大工程将全面建成,高速路网迅速扩容,南京将进一步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为迎接2014年青奥会,南京将进一步加快地铁等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全面优化城市景观环境,打造以紫金山和玄武湖为主体的城市“中央公园”。南京城市建设的全面提速,有利于我区进一步凸显区位优势和“山水城林”环境优势,打造生态宜居城区。
(二)严峻挑战
“十二五”期间,我区资源约束问题将更加突出,各种结构性、深层次矛盾将进一步凸显,主要面临以下严峻挑战:
——破解空间难题的要求更加迫切。随着《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南京市玄武湖景区保护条例》等法规的出台,传统开发建设模式受到规划和法律法规严格限制,产业发展空间严重不足。而周边兄弟城区都在积极利用后危机时代的倒逼机制,全力打造新平台新载体,紧抓一切有利因素抢占新的发展制高点,竞争相当激烈。
——推动创新转型的压力不断增大。我区高校、科研院所众多,高层次科研人才集聚,但科技成果平均转化率、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不高,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数量、质量和速度较低,已经成为我区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关键制约因素。
——维护和谐稳定的任务依然艰巨。我区下岗失业、征地拆迁、贫富差距拉大等社会矛盾依然尖锐,人口老龄化加剧,养老、社会保障等社会问题将面临严峻挑战。随着公民社会逐步形成,群众民主意识不断觉醒、利益诉求日趋强烈,对政府依法行政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第二部分发展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紧紧围绕提升综合竞争力的战略目标和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标志区的总体定位,加快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高端服务业集聚区、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领先区、古今交融的历史文化彰显区、秀美和谐的生态宜居示范区。
——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和集聚辐射能力显著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财政实力实现倍增。初步形成以高端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新兴产业规模迅速扩张。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2015年突破500亿元,其中,现代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5%以上。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实际使用外资五年累计突破6亿美元。
——创新驱动格局基本形成。健全科技创新机制,建成一批高品质的创新产业发展基地、都市科技园区等创新型经济发展载体。政产学研合作深度推进,科技型企业集群,创新型人才辈出,创新驱动作用显著增强。201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6%,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专利申请量达到4000件,其中,发明专利比重达到55%以上。
——城市功能品质全面优化。城区功能日臻完善,景观环境全面优化,重要历史文化片区保护性改造和形象出新稳步推进,建成一批历史文化景观标志性空间。2015年全区绿化覆盖率达到62%,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达到10平方米,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85分以上。
——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就业和社会保障机制基本健全,社区硬件和软件建设同步提升,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普遍提高。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4000元。每年新增就业岗位20000个,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五大保险覆盖率达到99%。
三、战略取向
“十二五”时期,我区经济发展要以集成集约为原点,全面推动产业高端攀升,努力促进创新要素集聚;社会发展要以民生民本为基点,大力提升群众富裕度,不断增强居民幸福感。为此,必须坚持和突出以下五大战略取向:
——项目带动战略。把项目作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坚持工作项目化、项目目标化、目标刚性化,突出抓好事关长远发展的龙头项目,积极抓好事关民生民富的重点项目,以项目促进转型升级、改善民生质量、提升发展水平。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创新型经济发展机制,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强化理念创新和手段创新,以新技术新理念深刻改变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和社会管理模式。全面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引进和培育一批创新型高端人才。
——高端攀升战略。继续坚持产业高端攀升的发展战略,坚持总部经济、特色经济两大主攻方向,重点发展辐射广、附加值高、效益好的高端服务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品质提升战略。以山水城林和历史文化遗迹为本底,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突出文化内涵,全面提升城市品位和宜居品质,建设与最佳人居环境城市要求相一致、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现代城区。
——优质均衡战略。全面提升教育、卫生、社区建设等社会事业建设标准和发展目标,加快推进优质基本公共服务在不同区域、不同人群之间的均等化,逐步实现社会事业优质均衡发展。
四、工作思路
“十二五”时期,必须坚持不断强化资源整合、基层基础、常态长效、执行能力四大关键环节,奋力实现发展新跨越。
——强化资源整合。以资源集约高效利用为原则,进一步优化重要产业功能板块及重大项目之间内在联系,提高多个项目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包装策划的能力。充分利用玄武地铁线路最多、站点最密集的独特优势,合理规划地铁站点周边产业布局,加快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实现地上地下资源有机整合。强化整合协调,促进区域内各级机关、学校、企业,甚至部队的各类资源最大程度为我区群众服务。吸纳民间资本进入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使民间资本和政府财力“两个轮子”共同推动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
——强化基层基础。围绕高水平实现“五有”,紧贴群众的实际需要和迫切愿望,把财政增量的主要部分用于民生,把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向解决群众身边事倾斜。加强和谐社区建设,重视各类社区组织的建设和管理。提升平安法治玄武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危机管理能力。更加重视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加强源头治理。着力健全政府主导的群众权益维护机制、群众利益救济和诉求机制。构建重大社会决策、重大工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强化常态长效。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更加重视人居环境、生态环境、市容环境的常态长效管理。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加快完善城郊结合地区基础设施,全面修缮和整治街巷道路、老旧小区,加大河道、淹水片区改造和整治力度。加强绿色玄武、生态玄武建设,提升城市景观品位。继续探索城市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新模式,及时把成功做法转化为标准、固化为制度,确保各项管理保持高水平、各项工作保持高水准,打造更精致、更舒适、更宜人的城市空间。
——强化执行能力。以全面提升政府执行力建设为目标,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积极开展素质能力培训,完善教育、监督和约束机制,全面提升全区干部的领会力、计划力、服从力、组织力、创新力。高度重视细节对发展全局的重要价值,以强化细节为抓手,进一步提升政府执行力建设,建立健全以节点控制为核心、以量化标准为内容的数字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模式。
第三部分发展任务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4+4”高端产业发展格局,实现产业结构明显优化、总量持续扩张。
1、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实施现代服务业提速计划,加快优化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知识型服务业,打造以高端商贸业和现代商务业为核心,金融服务业、文化创意业为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现代商务业。依托珠江壹号、置地广场、德基大厦、长江路九号(三期)等一批已建和在建高品质楼宇,充分发挥毕马威等知名中介机构的影响力和带动作用,提升商务业国际化水平。大力发展金融、物流、信息和商务办公等现代商务服务业,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营销中心入驻玄武。
——金融服务业。加快洪武北路金融产业集聚发展,积极引进银行、保险、证券等各类金融机构,培育一批保险代理、典当行、租赁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大力发展民营投融资机构,逐步健全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积极探索资本市场融资运作方式,扶持有发展潜力和有实力的企业上市。
2、着力培育新兴产业。大力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紧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趋势,积极培育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
——生物医药业。依托先声药业、柯菲平医药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重点引进化学药物、生物制品、现代中药、医疗电子设备研发和销售类企业,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医药企业,2015年生物医药产业销售收入达60亿元。充分发挥省农科院、南农大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优势,加大生物农业产品研发和品牌推广力度,开发一批高附加值的生态农业新产品。
——物联网产业。依托中科院、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重点实验室,形成以中科院南京物联网研究与产业化中心为核心的物联网产业发展格局,争取一批重大产学研项目落地。紧盯三网融合契机,及时跟进广电和电信、联通等网络运营企业,做大做强物联网产业,2015年全区物联网产业销售收入达到30亿元。
——环保节能产业。依托现有骨干企业和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和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的技术优势,在环境监测、水污染治理、噪声控制等领域形成特色优势,2015年环保节能和低碳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5亿元。
3、突出发展总部经济和特色经济。积极引导业主开发建设智能化程度高、配套设施全的高档商务楼宇和临山滨湖的生态型总部办公区,打造一批产业特征鲜明的科技型特色园区,提高全区产业发展载体整体品质,吸引总部型企业入驻。加大企业扶持力度,培育一批龙头型、骨干型本土总部企业。2015年全区总部型企业超过150家,具有市级以上资质的都市科技创新创业园达到10个以上。依托我区文化、旅游优势,打造3条以上具有一定影响力、引领潮流的时尚文化休闲、商贸旅游特色街区。全力优化现有特色街区(园区)交通组织,完备设施配套,提升景观风格,改善消费环境,实现珠江路等传统街区提档升级。
二、强化统筹联动,全面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基础、发展潜力,进一步明确重点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继续做精做深“三极两环”,构建集聚度较高、辐射作用更强的产业空间布局和特色功能区块,形成统筹协调、联动发展的良好格局。
1、打造三大增长极。在统筹区域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加快发展新街口核心经济区、徐庄软件产业基地和孝陵卫科技创新基地,加速资本、技术和人才向三大增长极集聚,形成产业集群和规模经济效益。积极拓宽核心增长极辐射扩散通道,打通关键节点,充分发挥其对周边区域带动作用,使三大增长极成为支撑玄武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2015年对全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80%以上。
——新街口核心经济区。加快推进德基(二期)、凯润金城等在建项目,规划建设德基(三期)、汇文里地块等项目,打造以德基为核心的南京最高端、最国际化的商贸商务核心区,2015年入驻的国际一线品牌达到60个以上,成为南京都市圈高端消费的首选目的地。加快钟岚里-逸仙村、圣和文化广场、碑亭巷文化旅游特色街的建设,规划建设毗卢寺西侧地块,实现和1912、江宁织造府等已建项目的有机串联,形成国内外知名的历史文化展示区。加快珠江路、丹凤街、成贤街等特色街区提档升级和产业转型,打造一批高端特色街区。2015年新街口核心经济区对全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累计新增100万平方米以上高端产业发展载体。充分利用新街口核心经济区辐射作用,重点推进中电熊猫龙蟠路厂区项目、先正电子产业园的规划建设,有机串联黄埔大厦、东鼎大厦、总参60所等项目,建设龙蟠中路-黄埔路商务办公副中心。
——徐庄软件产业基地。着重发展软件研发、物联网应用、电子商务、集成电路设计四大主导产业。加快推进苏宁总部建设,开工建设研发五区、研发六区、苏宁研发中心等项目。到2015年,全面完成园区200万平方米物理载体建设,企业入驻率达到90%以上,实现软件年产值120亿元,从业人员5万人,出口2.5亿美元以上,园区对全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15%以上。实施“园街一体化”战略,放大徐庄软件产业基地创新辐射效应,加快建设一批徐庄软件产业基地“城中园”。
——孝陵卫科技创新基地。抓住麒麟科技创新园建设的契机,加快建设孝陵卫地区主要路网以及生态廊道、中央公园,全面启动产业载体建设。强化与南理工、南农、省农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围绕新兴产业和国际前沿产业,集聚高端产业、高端人才。加大现代农业高新生物创业园、现代农业服务基地、724所、南机所东区等园区开发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五年累计新增产业发展载体35万平方米以上。将孝陵卫地区建设成为玄武区生态环境一流的科技创新基地、新兴产业孵化基地和府校合作示范基地。
2、加快“两环”建设步伐。充分利用紫金山-玄武湖环境优势,以湖山为心,营造“亲水亲山”氛围,加快重点功能板块和重大项目建设,大力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生物医药、物联网、环保节能、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形成融山水城林于一体、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特色产业带。
1)环玄武湖特色产业带。借助明城墙和玄武湖综合整治、江苏大剧院建设等机遇,主动承接新街口核心区和鼓楼-湖南路商贸商务集聚区的辐射,重点建设玄武湖东西两侧以文化、旅游、娱乐为特征的创意休闲板块和北侧以高端商贸为特色的车站经济板块,五年累计新增产业发展载体60万平方米以上。
——车站经济板块。对火车站周边地区进行总体规划,加快红山商贸地块、新庄高端都市综合体(国展中心)等项目建设,发展商业、办公、大型休闲娱乐等车站经济业态,五年累计新增产业发展载体25万平方米以上。
——创意休闲板块。加快建设明城汇(二期)、创意中央等项目,规划建设百子亭民国文化风貌区,开发玄武门、鼓楼地下空间,形成以明城墙为背景的玄武湖西侧文化创意休闲板块。推进锁金一号地块、南都水乡等项目建设,提高江苏文化产业园辐射能力,形成玄武湖东侧依山傍水的文化休闲特色板块,到2015年创意休闲板块累计新增产业发展载体20万平方米以上。
2)环紫金山新兴产业带。依托钟山风景区环境优势和徐庄软件产业基地、孝陵卫科技创新基地两大增长极,加快玄武大道特色商贸商务板块、红山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板块建设,五年累计新增产业载体50万平方米,使环紫金山新兴产业带成为我区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
——玄武大道特色商贸商务板块。整合聚宝山公园、王家湾物流园区、长途汽车东站、污水处理厂等沿线资源,加快聚宝山商业项目建设步伐,做强环保科技产业园,放大汽贸汽配特色。
——红山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板块。抓住南汽生产基地外迁的契机,加快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南汽、华飞等企业的花园式工业厂房,发展科技研发、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使之成为玄武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三、突出科教强区,努力提升发展智慧水平
充分发挥玄武科教优势,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全面实施人才发展战略,为“十二五”期间各项目标完成提供坚实的科技和人才基础。
1、完善科技创新体制。充分发挥玄武丰富的科技、智力资源的重要作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构建府校合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建立府校高层联席会议制度,推进高校和科研院所与科技、经济的紧密切合。构建校企信息交流平台,定期发布技术供需信息。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与各类专业园区开展合作和交流,加快建设一批府校共建载体,为入驻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技术支持。
——优化创新服务环境。规范和完善自主创新政策、各类奖励制度,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城区提供保障。构建技术交易、企业融资、信息交流等平台,形成比较完善的创新基础设施体系。整合专业服务资源,围绕科技研发、企业融资、信用担保、孵化转化、法律服务等环节,健全社会化、市场化的中介服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评估制度,鼓励发展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
2、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十二五”期间,大力推进我区教育现代化、国际化、人本化、品牌化,加快建成全省乃至全国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引领区、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区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区,到2015年,提前5年完成《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发展目标,在全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
——实现优质均衡发展。逐步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配置标准统一、教师队伍配置标准统一。组建多形式的教育集团,实行区域内教师和校长定期合理流动。积极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发展学前教育,建立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拨付制度。到2015年,100%的公办幼儿园建成江苏省优质幼儿园,100%的小学和初中均建成现代化学校。坚定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义务教育公平度、满意度不断提高,让更多学生享受高质量教育,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
——提升劳动者素质。加强玄武中等专业学校的特色化建设,发挥规模化办学优势,形成品牌效应,把玄武中等专业学校创建成国家级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完善教育资源服务与应用系统,促进全社会学习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建设开放、灵活、方便的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平台。新增户籍劳动力的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十六年以上,同龄人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75%,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75%。
3、集聚创新人才。围绕我区高端产业发展需求,建立玄武创新人才统计调查制度,编制创新人才开发目录,定期向社会发布。进一步拓宽人才引进绿色通道,以高端项目为载体,主动深入欧美、香港等海外人才集中地,积极引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尖端高技术的专业人才。鼓励我区重点产业园区、科研机构和企业创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高新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高层次人才“创新在高校、创业在玄武”。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和激励机制,为高层次人才落户玄武提供住房保障、医疗保障及子女入学等服务,切实解决人才工作生活方面遇到的困难,为创新人才营造舒适、舒心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坚持建管并举、常态长效的方针,全面实施数字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模式,进一步注重细节,完善城市功能,彰显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管理科学、运行高效的现代都市品质。
进一步强化政府服务责任,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效率,着力提升基本社会公共服务质量和品质,形成惠及全民的、优质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的衔接和协调,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征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五大保险覆盖率均达到99%以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7%以上。建成余粮一期、小营村等经济适用房项目,进一步扩大廉租房覆盖面和受益面,较好地解决全区拆迁安置房需求和低收入家庭住房难题。
3、完善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强化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全面推行责任医生制度,形成以全科医生为骨干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立健全居民健康档案,实行动态规范化管理,实现居民小病不出社区,慢性病干预在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知晓率和满意率分别达到95%和90%。加快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中医馆。继续深化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综合改革,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保持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构建玄武区、街、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2015年全区人均拥有文化设施水平达到每万人1000平方米。深入贯彻《全民健身条例》,在住宅小区、绿地、广场等公共服务场所合理设置健身器材,形成功能较完备、布局较合理的区、街道、社区三级群众体育设施网络体系,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2平方米以上。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继续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新伦理新道德建设。按照国家二级综合档案馆标准,进一步加强区档案馆硬件建设,加快档案管理信息化、数字化、规范化建设,全面提升档案服务水平。
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将和谐社会建设向更高层次推进。
——强化社区自治。完善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以居委会为主体的多层次、多结构社区自治体系,建立政府与社区合作型的社区治理模式。理顺居委会与公共服务站的关系,实现社区的议事决策与执行分离,真正实现“居委会定事,公共服务站做事,居民评事”。推行社区事务公开,提高基层自治组织的公信力,群众参与率、知晓率、满意率达到90%以上。加快社区工作者职业化、社会化进程,专职社区工作者(经选举产生的除外)100%通过全国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考试。
——充分发挥社区组织作用。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类民间公益性社区组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各种方式,增强中介组织的自我造血功能。加大对业主委员会指导和扶持力度,加强对物业公司的管理和监督,妥善处理小区业主、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三者之间的关系,探索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参与社区管理的途径。积极倡导社区志愿服务,推动区、街、社区“三级志愿服务”网络建设,社区志愿者人数达总人口12%以上。
2、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认真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努力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
——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进集体合同制度,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8%以上,百人以上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达85%以上,集体合同报审率100%。大力开展集体协商,促使职工工资与企业利润同步增长,严格落实并不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指导企业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创造团结、和谐的工作环境,增强劳动者归属感和企业软实力。
——维护特殊群体权益。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坚持儿童优先原则,依法保护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将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纳入“普九”义务教育体系,外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基本享受同城待遇。加快发展老年社会福利机构,2015年达到每千名老人拥有30张床位的标准,构筑全方位的社区为老服务网络,打造“老年人宜居社区”示范区。
——提升社会救助水平。做好城镇老年居民生活补贴发放工作,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和各类困难人员补贴标准,对被征地农民、残疾人等困难人群,做到即征即保、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建立全区各类困难群众数据库,构建跨部门的综合性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对特殊群体和困难群众的综合救助。加快发展慈善和福利事业,加大福彩公益金募集力度,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举办公益性福利设施,积极引导社会各方面参与慈善和公益事业。
进一步完善考评、监督机制,加强政府行政执行力建设,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
3、完善危机管理机制。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预警、研判机制,完善卫生、安全生产、突发性群体事件等公共危机“预防、应急、善后”管理体制,从情报信息、指挥机制、力量建设、装备配置、现场处理、舆论引导等方面,全方位提高应对各种风险和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防止各类矛盾激化和事件升级。
第四部分规划实施
一、实施进度“十二五”时期,区政府必须围绕《玄武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制定年度发展计划,明确责任人和进度要求,确保各项目标任务有计划、按步骤落实。
二、规划体系
专项规划。“十二五”规划包括规划纲要和若干专项规划。区级专项规划作为“十二五”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纲要》的细化和延伸,突出反映了政府在特定领域的政策意图和导向,区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依据《纲要》编制实施好专项规划。规划衔接。要按照国家、江苏省和南京市关于中长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和部署,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南京市城市规划、土地资源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玄武区总体规划2010-2030》相互衔接,确保在总体要求上指向一致,在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在时序安排上科学合理。加强对重大战略问题的研究,不断探求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机制、新办法。三、保障机制
制度保障。进一步丰富法律、行政、舆论等监督手段,完善责任、督查、考核“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强化《纲要》执行的过程控制。改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突出对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两大职责的评价。完善各类管理运作机制,促进基层基础工作常态化和长效化。
项目保障。进一步加快在建项目推进速度,加大规划建设项目推进力度,建设和储备一批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强带动性的新项目和标志性大项目。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将每个项目打造成精品。
民主监督。建立健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定期将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的进展情况向区人大报告,向区政协通报,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广泛地组织好规划宣传,形成全社会关心规划、参与实施和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
规划评估。围绕《纲要》提出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措施,区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定期开展规划评估,全面检查《纲要》落实情况及实施效果,提出改进意见,保证《纲要》目标实现。
四、规划调整
本规划一经批准,必须贯彻实施。规划实施期间如有特殊原因确需调整,必须按照有关程序报批。
附表1:“十二五”时期重点建设的十大经济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基本情况
1
德基三期项目
项目总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约26万平方米(商业:8万平方米;办公:9万平方米;酒店式公寓:9万平方米)。
2
中电熊猫龙蟠中路厂区项目
项目规划总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业态涵盖高端商贸商务、住宅、酒店式公寓等,规划中道路将地块分为6个功能区域。
3
汇文里地块项目
该项目占地1.9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规划建设商业和5A级写字楼。
4
麒麟科技创新园沧波余粮地区
沧波余粮地区占地约296公顷,占麒麟生态科技创新园总面积的3.6%。根据《麒麟生态科技创新园总体规划》,沧波余粮地区位于创新园中心区范围内,中央公园横穿其中,中央公园西侧主要为研发用地,约800多亩,东侧为经济适用房,同时布置了少量商业金融配套用地。
5
农科院B、C地块项目
B地块:规划建设约20万平方米,业态涵盖四星级以上宾馆、大型超市、综合商场、美食街等,集住宿、购物、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城市商业综合体。C地块:建设高档住宅小区,正待挂牌。
6
红山商贸地块和新庄高端都市综合体项目(国展中心项目)
红山商贸地块项目规划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计划打造集精品商业、主题酒店、特色旅游、商务办公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南京国展中心总占地12.6万平方米,将转型为南京城东北片区规模大、档次高、功能全、以商业为核心的高端都市综合体,配套儿童游乐设备和观光旅游设施。
7
雨花巷和长江路九号三期项目
雨花巷项目占地面积4940平方米,建设面积约24540平方米。规划总楼层高100米,约20层。长江路九号三期占地面积11686平方米,建设面积约85154平方米。项目定位高端写字楼,规划高度225米,地上50层,地下4层。
8
聚宝山商业项目和王家湾特色园区项目
聚宝山商业项目规划总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重点引进奥特莱斯购物中心或其他特色商业广场项目。王家湾园区占地90亩,现总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计划改造现有房屋,拟改扩建约7.12万平方米楼宇,作为徐庄园外园及配套设施,引进地区功能型总部企业的绿色生态办公片区。
9
百子亭文化集聚区项目
该项目总占地面积约4.6万平方米,其中民国风貌区占地2.2万平方米,规划建成南京城市中心完整的近代优秀建筑保护展示功能区和江苏文化产业总部聚集区。
10
梅园历史文化街区项目
加快建设圣和文化广场和钟岚里项目,规划改造毗卢寺西侧地块,打造包括1912在内的梅园历史文化街区,使之成为南京市最大的历史文化休闲街区。
附表2:“十二五”时期重点建设的十大城建项目
玄武湖环境综合整治和明城墙段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玄武湖环境综合整治一期工程主要是9.5公里环湖路的改造,规划将环湖路景观带分成生活风尚线、自然文化线和都市风情线。拆除15米城墙保护线范围内的违章搭建和经营性设施,各种电缆电线全部下地,完善整体格局和景观环境。
土城头百里风光带建设工程(仙鹤门段和沧波门段)
土城头路沿线两侧各50米进行绿化和生态景观建设,同时实施历史文化遗迹保护挖掘,公共旅游休闲服务设施建设等一系列工程,全面提升沿线地区市容环境、城市功能和人居质量。
麒麟中央绿地公园(沧波余粮段)建设工程
中央公园位于紫金山—青龙山生态廊道之上,西至绕城公路,东至青龙山山脚,北至规划钟学路,南至规划柳营南路,长度约1200米,宽度约500米。
火车站北广场、红山综合交通枢纽和红山公园扩容等建设工程
火车站北广场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地下分两层,其中地下一层设1.4万平方米的社会停车场,出租车上下客区面积约9000平方米,并建成红山长途汽车总站、公交换乘中心。结合火车站北广场建设,推进红山公园扩容工程,
孝陵卫、红山地区一批道路建设工程和一批主城区交通瓶颈节点整治改造工程
进一步完善孝陵卫、红山地区道路路网,完成五百户立交匝道、钟学北路、柳营路、红山南路等道路建设。整治主城区交通瓶颈节点,结合地铁交通,增加支路密度,完成龙宫路、黄泥岗路、尖角营、墨香南路、长江路东延等道路改扩建工程。
构建以地铁为核心的网络化快捷交通体系
完成城市道路综合整治提升、雨污分流改造和河道整治等工程
全面整治城市道路(干道、街巷支路),保证道路交通功能和景观水平全部达标,同步实施两侧市容环境整治。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区淹水片区整治和部分河道护岸生态建设与改造,消除秦淮河玄武段、唐家山沟、友谊河、孝陵卫一沟等河流污染严重现象。全面提升现有市民广场、社区游园。
江苏大剧院建设工程
作为江苏省和南京市标志性文化建筑,大剧院选址在玄武区太平门阳光路3号(太阳宫)及附近区域,规划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
建设六朝建康都城遗址博物馆,推进一批重点文化保护项目建设
六朝建康都城遗址博物馆以原来汉府街车站地块发掘的建康城宫城遗址为基础,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设明故宫遗址保护展示园区,完成玄武门到神策门城墙维修工程,实施南京市博物院扩建及环境整治工程。
区人防指挥所建设工程
指挥所位于徐庄软件产业基地,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建筑面积4242平方米,总投资约4500万元,建设成4B级人防指挥所。
附表3:“十二五”时期重点建设的十大民生项目
改造提升和新建一批社区办公用房、邻里中心等基础配套设施
完成兴贤佳园二期项目社区管理服务用房、红山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扩建兰园、花红园社区,改造大石桥、成贤街、梅园新村社区服务用房;新建长江路社区邻里中心、月苑社区办公用房及社区居民活动用房,建设廖家巷社区公共服务中心;整合紫金南苑小区与康定里社区办公资源,建设社区办公、活动场所和社区邻里中心。
建设朝阳山老年公寓和一批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力争建成区老年活动中心
朝阳山老年公寓占地105亩,计划投资约2亿元,总建筑5.6万平方米的低密度住宅及配套设施。全区各街道全面建成集托老、日间照料、居家养老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十二五期间,全区养老床位数力争达到每千名老人拥有30张的标准。力争通过改扩建现有区级社区服务中心(估衣廊38号),建设区老年活动中心。
建设玄武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心大楼(含老楼改造)
区疾控中心现有扩展用地,地面拟建设7层,每层726.5平方米,地面建筑共计5087.6平方米。地下拟建1层,计105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6138平方米,另老楼改造2730平方米。
建设和改造玄武门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区残疾人康复中心
建设玄武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造出新锁金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力争建设孝陵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康复中心面积不低于1000平方米。
建设月苑小学教学楼,完成锁金二小教学楼抗震加固工程
建设月苑小学教学楼,建筑面积为5500平方米。完成锁金二小教学楼抗震加固工程。
建设余粮一期、红山小营村经济适用房
余粮一期总占地面积约28.5万平方米,建设用地面积约15.2万平方米,拟建总建筑面积约36万平方米,可提供保障安置房约4000套。红山(小营村地块)经济适用房项目总用地面积约14.83万平方米,建设用地面积约12.44万平方米,拟建总建筑面积约28万平方米(其中住宅22.35万平方米),可提供保障安置房约2500套。
推行老旧小区物业管理,创建一批市级绿色社区和餐饮污染控制示范街
五年完成全区90%以上老旧小区物业管理;创建5个以上绿色社区,改善社区环境,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创建5个以上餐饮污染控制示范街,安装油烟净化器、隔油池等设备,消除餐饮业油烟、噪声污染,减少群众投诉。
完成一批小区出新和房屋整治出新工程
规划对全区约1000幢房屋进行屋面整修防水、小区违章拆除、房屋立面整治出新,改善群众居住环境。
新建仙鹤门地区农贸市场,创建一批市级绿色农贸市场
新建农贸市场一座,规划建筑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将解决仙鹤门地区6000多户、2万多居民生活配套问题。创建一批市级绿色市场和农贸市场绿色销售专区。
新建孝陵卫、玄武门等街道综合文体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一批社区文化活动室和全民健身点
在孝陵卫地区引进金陵图书馆分馆,建立综合的文体中心,室内不少于500平方米,室外不少于2000平方米;玄武门街道建设8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新建一批社区文化活动室,结合住宅小区建设或改造出新和广场、小游园等群众活动场所建设,合理设置健身器材,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2平方米以上,健全三级文体服务网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