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滨州发改委网站上获悉,近年来,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及全域旅游的兴起,滨州市旅游行业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实现了旅游经济持续稳步发展。特别是乡村旅游发展思路新,有作为,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走出了一条平原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路子,成为旅游精准扶贫的生力军。截至目前,全市共创建山东省旅游强乡镇29个,山东省旅游特色村79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58个,好客人家星级农家乐50个,精品采摘园36个,创建数量位于全省前列。在全国乡村旅游提升与旅游扶贫推进会议上,滨州市5个村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3个乡村旅游示范户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户,20名乡村旅游带头人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9个星级农家乐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争创全国乡村旅游“千千万万”品牌数量列全省第二位。乡村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30000余人。
一、强化规划先行,推进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
按照“政府主导、群众主体、企业融入、示范带动、突出特色、宣传促销”的总体思路,大力整合涉农资源,科学规划乡村旅游发展,实现乡村旅游既立“高峰”,又起“群山”。“高峰”就是丰富狮子刘、黄河古村风情带、打渔张森林公园等景区吃住行游购娱要素,做大做强,提质增效;“群山”就是以沾化冬枣、阳信鸭梨、邹平水杏、博兴草柳编等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为重点,按照“近郊依城、远郊靠景、突出特色、集约发展”的思路,结合生态文明村创建和精准扶贫工作,完善旅游厕所、停车场、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等公共服务设施,倾力建设一批旅游强镇、旅游特色村、示范户。形成“高峰”带着“群山”干,“群山”围着“高峰”转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2017年,大力整合并科学规划沿黄旅游资源,提出并实施了“黄河风情带旅游度假区”建设任务。度假区涵盖开发区狮子刘、黄河古村风情带,惠民县魏氏庄园、魏集古村落,博兴县打渔张森林公园、滨城区十里荷塘等重大旅游项目,倾力打造一条推窗见绿、出门见景、步步古韵的生态旅游示范带,推进我市乡村旅游向产业化、集群化发展。
二、强化特色引导,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近年来,在不断探索乡村旅游发展道路上,紧紧围绕全域旅游发展和“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形成了四种具有滨州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一是“农业+旅游”的后花园模式。以滨州万绿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邹平长丰生态农场、惠民鑫诚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为代表,以绿色果蔬种植、畜禽生态养殖、旅游休闲为一体,打造集科普教育、采摘垂钓、珍禽观赏、餐饮娱乐、旅游观光、农事体验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园区。二是“休闲+旅游”的度假区模式。以惠民县灵绣温泉森林公园、无棣鑫嘉源生态农庄、博兴地球村项目等为代表,以天然氧吧、芦荡湿地、果园垂钓等生态系统为依托,打造休闲度假区模式。
三、“民俗+旅游”的文化旅游区模式
四、强化学习培训,提高乡村旅游从业水平
按照乡村旅游千人培训计划,加大乡村旅游经营管理及服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思想认识和管理运作水平。近年来,有目标、有层次地组织开展了乡村旅游经营管理者和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班。先后举办了滨州市乡村旅游培训班、旅游安全工作培训班、乡村旅游发展专题研修班、巾帼乡村旅游扶贫培训班等,聘请省内外专家授课。分批次组织贫困村乡村旅游带头人赴淄博、临沂、潍坊和烟台等乡村旅游发展较快地区学习交流经验等。通过举办培训班帮助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更加深入地研究好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新路径,理清发展思路、更新知识结构、提升工作服务水平,进一步推进我市乡村旅游业发展,加快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全市旅游产业提质升档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的要求。
记者从滨州发改委网站上获悉,近年来,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及全域旅游的兴起,滨州市旅游行业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实现了旅游经济持续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