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规划
中共滨州市委、滨州市人民政府印发了《滨州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规划》,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县市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滨州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规划》主要内容如下。
目录
前言
第一章规划背景和总体思路
第一节基础条件
第二节问题制约
第三节总体要求
第四节发展目标
第二章构筑绿色生态体系
第一节建设黄河绿色生态长廊
第二节完善南部山地生态体系
第三节提升北部沿海生态体系
第四节建设美丽河湖、湿地、道路示范样板
第五节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第六节健全生态文明机制
第三章强化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第一节提升水资源供应保障能力
第二节科学优化水资源配置
第三节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增效
第四节加快推进工业和城镇节水
第四章完善防洪减灾综合体系
第一节完善黄河防洪工程体系
第二节加强河道治理和水库建设
第三节推进城市内涝综合整治
第四节提升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第五章强化环境污染系统治理
第一节全面推进农业污染防治
第二节加大工业污染治理力度
第三节加强城乡生活污染治理
第四节完善陆海协同治理机制
第六章建设区域科技创新高地
第一节搭建高能级创新平台
第二节培育创新企业集群
第三节强化重点领域攻关
第四节打造一流人才团队
第五节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第七章建设沿黄高效生态农业长廊
第一节巩固提升粮食产能
第二节打造国家级食品产业基地
第三节打造国家级优质畜牧和水产品基地
第四节大力发展农业新业态新模式
第八章打造黄河流域先进制造业基地
第一节培育现代优势产业集群
第二节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聚合裂变
第三节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
第九章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第一节推进孙子文化传承创新
第二节加强文化资源挖掘保护
第三节培育提升现代文旅产业
第四节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第十章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第一节打造黄河流域中心城市
第二节培育壮大县域经济
第三节持续推进乡村振兴
第四节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第十一章强化流域协同协作发展
第一节大力开展沿黄区域合作
第二节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
第三节推进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
第四节参与共建“一带一路”
第五节打造区域化交通枢纽
第十二章保障机制
第一节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第二节深化体制机制创新
第三节加强政策引导支持
第四节强化责任督导落实
第五节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多次亲赴黄河视察,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强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下游的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要做好保护工作,促进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我市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生态系统丰富多样。滨州地处黄河下游、河海交汇区域,是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陆海生物资源丰富。流众多,黄河、徒骇河、小清河等八条大型河流穿境而过。湿地密布,拥有黄河岛、麻大湖、秦皇河、小开河等国家级湿地公园。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乃至世界珍贵的海洋自然遗产。十年林水会战成效显著,干线道路、大型河流干渠等绿色通道实现绿化全覆盖。
自然资源禀赋良好。矿产资源丰富,石油、天然气储量可观,是全国重要的原盐生产基地和盐化工基地。土地资源富集,是我国东部地区土地资源最富集的区域之一。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不足。对黄河文化、孙子文化、齐文化、红色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不够、研究阐发不足,保护传承弘扬体系有待完善。旅游资源缺乏有效整合,项目布局较为分散,产品特色不够鲜明,高层次旅游产品供给不足,缺乏龙头项目引擎带动,没有形成特色鲜明极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文化和旅游融合不够,旅游配套设施不健全,与黄河流域沿线地区的旅游合作和互动不足,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有待提升。
基本原则。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维护黄河三角洲和渤海湾生态平衡,构筑安全屏障和生态屏障。
必须坚持量水而行、节水为重,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统筹利用黄河水、长江水、地表水、雨洪水、再生水、淡化海水等多种水资源,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加快用水方式向节约集约转变。
必须坚持创新引领、数字赋能,坚持实业强市、产业兴市,以建设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城市为引领,引进高端创新资源,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进产业绿色化、数字化转型升级,打造国际上有影响力、全国有标志性的产业集群,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
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区施策,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推动黄河滩区、南部山区、滨海片区、中心城区、乡村地区等分区施策、差别化发展,构建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城乡发展格局。
战略定位。立足滨州、聚焦黄河、着眼全国,努力提升滨州在区域发展大局中的地位。
黄河流域生态明珠城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全面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系统治理,维护河流、湿地、沿海生态系统健康和生物多样性,促进城市与黄河共生共荣,打造黄河流域生态明珠。
黄河流域先进制造业基地。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聚焦轻量化铝新材料装备制造产业、精细化工新材料、纺织家纺服装等优势产业,实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行动,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强化数字赋能,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显著。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并严格落实,全面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形成符合滨州实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黄河滩内外、左右岸、上下游生态保护修复取得明显进展,湿地生态系统和自然岸线维持基本稳定,重点河湖水质明显改善。
水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用水总量实现严格控制,用水结构更加合理,农业、工业和城乡生活用水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节水型生产和生活方式全面建立。
黄河文化影响力充分彰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体系健全,黄河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孙子文化、仁孝文化等交相辉映、相得益彰,黄河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活力。文化旅游实现深度融合发展,建成一批以黄河、孙子、山岳、滨海为主题的高品质景区。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社会保持和谐稳定,黄河滩区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健全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均等化水平位居全省前列,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
到本世纪中叶,黄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生态环境优美和谐,发展质量流域领先,人民群众充分共享更高水平富强滨州发展成果。
第五节战略布局
对接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统筹生态保护修复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融合双赢。
——“多廊道”。依托马颊河、徒骇河、小清河、杏花河、潮河、簸箕李引黄渠、小开河引黄渠等河流水系,实施河道水系连通及生态修复工程,加强岸线治理、河道修复、水污染防治和水系绿化,加快推进路网、林网、水网建设,提升河道排涝行洪能力,促进淡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打造维系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涵养带。
——“一核”:由中心城区、沾化城区构成的市域发展核心,远景发展成为流域中心城市。推进中心城区与沾化城区的一体化发展、功能对接,强化对高端资源要素的集聚和配置能力,增强创新发展动力,重点培育科技服务、金融商务、高质生活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和高端装备制造、医养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提升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打造成为市域功能组织的核心,建设引领全市、辐射周边的高质量发展核心动力源。
坚持修山、治污、增绿、整地、扩湿并举,加强南部山地生态保护修复,推进天然林保护和防护林体系建设,提升生态屏障功能。实施破损山地生态修复工程,在于兹山、白云山、青龙山等重点区域划定山体保护红线,制定山体保护规划,保护山体自然形态和生态景观,强化山体的水土保持及水源涵养能力,增强雨水下渗功能。实施森林资源管护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加强鹤伴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实施矿山生态修复和土地综合整治工程,探索通过封山育林草等措施,减轻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程度。加强野生动物及栖息地保护修复,开展有害生物灾害防治。
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聚焦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医养健康等产业发展,依托修复后的自然生态系统和地形地势,支持各地打造不同形态的生态产品,探索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建立市域内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施森林生态补偿和森林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全面实施排污许可制,推进构建以排污许可证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建立以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为基础的用能权有偿交易制度,推进以总量争取、配额分配为重点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发展绿色金融,推广实施排污权质押贷款,探索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金融体系,与金融机构合作设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专项基金。鼓励金融机构将企业参与生态保护修复情况纳入信用评级。
全面实施深度节水控水行动,统筹生活、生产、生态修复用水需求,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发挥水资源刚性约束和倒逼作用,加强节水能力建设,合理分水、管好用水,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推动用水方式向节约集约转变。
落实以水定产、以水定业倒逼机制。大力推进节水技术改造,组织实施一批技术水平高、示范效应明显、产业升级带动作用大的节水、减污、中水回用、废水处理回用等节水改造技术项目。推动现有企业和园区实施以节水为重点的绿色高质量转型升级和循环化改造,促进企业间串联用水、分质用水,一水多用和循环利用。
坚持源头严控、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建立完善环境准入制度,加强污染源防控和治理,强化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推进农业面源污染、工业污染、城乡生活污染防治,统筹陆海污染协同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集中提升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综合整治效果,重点解决城市建成区污水直排和垃圾沿河堆放等问题。加强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置等设施建设,按照区域统筹、共建共享的原则,优化区域污水处理厂、污水收集管网等环保设施布局。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统筹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工作任务,推进“美丽乡村”“最美庭院”建设。加强城乡垃圾综合治理,建立完善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处理系统,推进有害垃圾处理设施和二次分拣中心建设。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富强滨州建设全局中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建设面向未来的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城市,争创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
坚持集群发展、绿色发展、安全发展,实施产品深加工、品牌提升两大战略,重点围绕产品升级、精深加工、品牌提升及电子商务、冷链物流等业态融合,组建畜牧水产产业联盟,推动畜牧水产做深加工、做宽销售、做强品牌。
壮大提升文化产业。深入挖掘各类文化资源,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推进蒲湖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园、阳信民俗文化产业园、无棣海瓷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园、中国草柳编创意文化产业园等建设,提升海瓷、草柳编、泥塑、家纺、海盐等产品设计水平,推出一批高水平的文化创意产品。推进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演艺、动漫游戏、文化产品制造等文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数字内容、创意设计、文化交易、文化会展等文化新兴产业。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发展,培育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新型文化业态,争创省级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按照中心引领、县域支撑、城乡融合、区域协同理念,加快市域城镇化进程,优化城镇和产业布局,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品质,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提升城乡居民幸福感。
发挥滨州区位优势,抢抓国家战略机遇,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加快构建开放合作重大平台,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设黄河流域协同协作发展示范区。
聚焦黄河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联动发展,加强与沿黄地区在生态保护修复、污染综合治理、防洪安全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协同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共同解决水沙关系不协调、生态退化、水污染等问题。围绕盐碱农业、轻量化铝新材料装备制造
突出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深化与东营等在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修复的合作,联合开展黄河三角洲生态多样性调查评估,强化在湿地保护修复、小清河综合治理、盐碱地生态治理、污染联防联治、防洪体系建设、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链供应链衔接发展等领域的合作和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协力开创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深化与济南及圈内其他五市在产业、科技、人才、文化、生态、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合作,协同打造齐鲁科创大走廊,融入黄河流域科创大联盟、参与省会经济圈与跨国公司(上海)、央企(北京)合作交流会及省会经济圈文化旅游资源推介大会,畅通资源要素流通渠道,打造省会经济圈最便捷出海通道。深化与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圈在海洋、港口等领域的合作,围绕海洋养殖、海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开展合作,共建海洋特色产业园。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协同配合,对标对表国家战略要求,主动承担国家使命,形成上下联动、多方参与、共同推进的工作体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