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研究内容,方法,发展历史(选择题),理论
2.社会思维:
社会化,自我,认知
3.社会影响:
态度与态度改变,从众服从和顺从,群体心理
4.社会关系:
助人行为侵犯行为,人际关系与沟通,偏见
5.应用:
对大部分同学来说这部分不太重要(根据自己院校往年的考题情况来把握)
推荐同学们把社会心理学整本书做一个框架图出来,这样全本书的内容就在你脑子里了
各题型答题技巧
简答+论述:
1.直接答上位概念
比如:如果题目中问你态度的功能是什么?那么你就要先写上态度的定义,态度相对于态度的功能就是上位概念
2.问啥答啥:
含义+阐述+例证
材料分析题:
1.务必读懂材料
一遍读不懂就多读几遍,如果材料理解错了意思,那整道题就危险了
2.理论与材料的匹配要严格卡定义,摒除个人偏见
比如:“网络”和“匿名性”这两个词其实是中性词,但我们总是先给它们打上类似“去个性化”和“反社会行为”这种贬义的标签,这种贬义的标签就是你的个人偏见
3.理论+结合材料分析
一般情况下,理论:材料=7:3
但是,像一些比较特殊的院校,比如北师大的50分的论述,你的自由发挥的就要多一些;但是像312这种的,就比较严格
比较类型题
比较类型的题在社心中是得分最少一类题型,所以我们把它单独拎出来说
为什么比较类型的题得分少呢?主要是因为好多同学回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不全面
答题思路:
1.先写两者的定义
2.从原因来找到不同点:原因是行为产生的最直接解释
3.从框架来找到相同点:找题中名词的上位概念,由此来找到这两个名词的相同点
比如,下面这个题就可以用到从框架来找到相同点,框架中海德的归因理论和维纳的归因理论的上位概念是归因,所以归因就是他们的相同点,你把归因的定义写上去,就是其中一个相同点了
材料分析题举例讲解
以下面这个北师大真题为例(35分)
首先,读懂材料,这篇材料字数比较少,读一遍就可以了
其次,记得我们材料分析题答题技巧的第二点:理论与材料的匹配要严格卡定义,摒除个人偏见,先记得摒除个人偏见!
然后我们开始分析“这是在玩命”,“没有安全意识”,“这是在勾引犯罪”会发现这3种匪夷所思的言论都有一个共同点,都归因到女教师身上了——基本归因偏差
注意和活动者—观察者归因偏差进行区分,材料中并没有提到说这些话的人自己经历这些事情的时候会归因于情景,所以排除活动者—观察者归因偏差
本题总分35分,如果你没答上来基本归因偏差,那你的分数上限只有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