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伦敦大学学院2005级建筑学硕士;
UNIT(深圳单元建筑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合伙人;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深圳市宜居城市建设专家库专家;
获奖经历:
2009年河源客家文化公园国际竞赛、一等奖;
2014年深圳湾超级城市国际竞赛、三等奖;
▲河源高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中心及河源高新区工业设计文化创意中心(注:杨沫阳提供)
Q:杨学长,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们的访谈。请问您是为什么选择了建筑学专业呢?
Q:我们了解到您在完成湖南大学的本科学习后,继续前往伦敦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您当时是为什么选择出国而不是在国内呢?在您看来,国内外的建筑学教育有哪些不同呢?
A:我本科毕业后在湖南省建筑设计院和深圳华艺设计公司工作了几年,当时深圳华艺设计公司应该是国内几个顶流的设计机构之一,任职华艺设计公司三年期间主持并中标了几个大型项目的设计工作,设计能力和自信心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同时也觉得自己的设计遇到了一些瓶颈。我发现从身边优秀的同事那里可学的东西会变少,自己设计能力的提高会变得缓慢。于是我于2001年年底毅然辞职去北京新东方学校开启了艰难的出国考研之旅。伦敦大学学院的Bartlett建筑学院是一所非常前卫的建筑学院,当时以Petercook为首的一批建筑思想家引领着学院的教学方向,主要以培养学生的批评性思维为主,教学内容也与国内的大学很不一样,硕士阶段是不允许学生设计像房子一样的建筑的,他们认为建筑有无限可能,要大家天马行空地畅想未来可能的建筑,学生有做艺术装置的,有拍短叙事性电影的等等。毕业后有的学生后来成为了独立艺术家,电影导演等。他们培养的应该是更广义的设计人才,甚至是面向未来的思想家。
▲河源客家文化公园(注:杨沫阳提供)
Q:您是出于什么的原因,选择自己创办了UNIT(UrbanNewIdeaTeam)而不是加入实力大的公司呢?
▲芬兰赫尔辛基古根海姆博物馆(注:杨沫阳提供)
▲东莞世界鞋业总部基地(注:杨沫阳提供)
Q:我们了解到,UNIT是一家非常注重建筑创意的公司,那你们在平时是如何训练自己这方面的能力的呢?
A:我们会经常通过参加一些实际项目的竞赛,有时候并不是为了中标,更多是为了做一些研究和探索。其实我觉得,很多竞赛就是要求你一定要有新意,要和别人做的不一样,你才能有机会。如果和大家做得都一样,那你的方案就不能脱颖而出了。所以中标不是我们参与的唯一目的。
▲深圳华侨城电厂改造(注:杨沫阳提供)
Q:许多工作了一定年限的建筑师都会产生职业倦怠,对未来感到迷茫,您是否也经历过呢?又是什么让您坚持下来的呢?
A:我目前还没有经历过这个阶段,因为如果你是喜欢做这件事情的,就不会觉得迷茫,你会从中找到乐趣和成就感。如果你是不喜欢这件事情的,那肯定会觉得这份工作不好做,也就很难坚持下来了。
Q:如今建筑设计行业从业人员转行现象比较普遍,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在您的朋友圈里,转行的人数算不算多呢?
Q:我们了解到,UNIT自成立以来,贡献出了很多地标性的建筑,在您参加的设计作品中,自己比较满意的有哪些呢?可以简单为我们介绍下吗?
A:我对自己比较满意的设计项目有,深圳的A8音乐大厦、长沙梅溪湖边上的JJW电子科研生产基地、芬兰赫尔辛基古根海姆博物馆、深圳湾超级城市概念规划、深圳华侨城电厂改造、东莞世界鞋业总部基地、河源客家文化公园、深汕合作区深汕西文体中心以及我们最近在河源中标的高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中心及河源高新区工业设计文化创意中心等项目。
▲深圳A8音乐大厦(注:杨沫阳提供)
▲深圳湾超级城市规划(注:杨沫阳提供)
Q:您觉得在学生时代做建筑和工作中做建筑有什么不一样呢?
A:在工作上,我们做的每个项目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可能是甲方有他自己的想法,也有可能是这个项目做到后面发现资金不够了,这都需要我们建筑师去调整和修改,最后的结果有时会和我们最开始设计的东西差别很大,如果想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图做一个“完美”的项目,那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在工作中,每个项目都会或多或少有遗憾的地方。学生时代做设计就不用考虑这些实际的问题,可以更加自主地去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我在上学期间保持的比较好的一个习惯就是,我把学校图书馆里还有建筑学院的资料室里所有建筑方面的杂志全部都看过,这使我对世界各地比较好的建筑都有所了解,学生时代了解并积累较多的优秀建筑实例,这一点对今后的发展比较重要的。
Q:您最喜欢的建筑师是哪一位呢,他对您在工作上有什么影响呢?
A:我认为好的建筑师一定要有自己的特点,其实优秀的建筑师也有很多,但就我而言,我还是喜欢库哈斯的OMA这样的公司,他们有时像是思想家,他们试图从根本上去改变建筑学的某些东西,这点是我很钦佩的。包括我本人的公司,也是以他们为标杆,但是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长沙JJW电子科研生产基地(注:杨沫阳提供)
Q:工作之后您是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的呢?
A:我觉得作为一个热爱建筑这个行业的建筑师,你可能是随时随地在想着你的设计,所以我没有工作和家庭之间的矛盾。因为很多时候,你设计的点子或者说是创意,不是出现在你坐在公司里的时候,而是出现在你走路的时候或是在喝咖啡的时候,又或者是在家里吃饭的时候。
Q:您对未来还有什么样的规划呢?
A:作为建筑师而言,我希望我设计的项目能够在全国各地都有建成,并不仅仅局限于深圳或长沙,但可能更多的还是在大城市寻找发展的机会。
Q:您对正在学习建筑专业的学子们有什么寄语吗?
A:我希望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要有广泛的阅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要只局限于我们的课堂知识,也不要局限在建筑学这个领域当中。我认为设计和艺术是彼此相通,它们都是重视创意的一种活动。一个优秀的设计师,他应该就像上海世博会英国馆的设计师托马斯·赫斯维克那样,他的设计融合了工程技术,创意,美学以及诗意等诸多方面。国外建筑院校毕业的学生就业很广,可能并不像我们国内的建筑学院一样,大部分同学毕业后都是做建筑师。所以广泛知识面,具备跨界的素养和视野是很重要的。